花千骨游戏网名:从古人育子七不责学批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03:09

从古人育子七不责学批评方法

编者按: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孩子犯错不可避免,批评深了,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批评浅了,又怕孩子不当回事。怎样批评才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伤到孩子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经在《黄帝内经育胎智慧》中提出了育子“七不责”的教育方法,这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与智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当众不责

近年来,“当街让孩子罚跪”、“逼儿子裸体游街”等当众惩罚孩子的新闻层出不穷。而“对众不责”这一古训,正是告诫家长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或当着熟人的面训斥孩子。

去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中,石头尿裤子后,一溜烟钻进了卧室。郭涛晒好裤子,开玩笑地问“这是谁的裤子”,石头涨红了脸:“哎呀,我知道了,你也不用一直说吧!”这一幕恰恰体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中“3~6岁的孩子已开始维护尊严”这一理论。

孩子越小,心理上越需要家长保护。所以,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尊重其感受与人格,尽量避免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也不要将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反复说给别人听。常让孩子出丑,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更会使其不以为耻,习以为常,在无形中强化其错误行为。

此外,“对众不责”并非姑息纵容,如果是原则性错误,比如打小朋友、无故发脾气等,家长应马上制止,并严肃但不严厉地告知这种行为不可容忍,并马上将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及时帮他分清是非曲直。

悲忧不责

不少家长在孩子哭泣时会无奈、不安甚至厌倦、愤怒,但心理学研究显示,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自己的感受,对四周事物以及告诫劝解全不在意。

父母站在孩子身边,他会感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支持。通过哭泣排除烦恼后,就可以精神焕发地面对生活。如果家长加以责备,孩子会觉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绪低谷,变得自卑。家长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如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搂着他,听他哭。等他哭够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时对他说,“你刚才摔倒的地方有水”就足够了。孩子也能自信地回答:“下次我会小心一点。放心吧!” 

饮食不责

吃饭时,小威顺手把筷子插在米饭上。爸爸一巴掌把筷子拍掉,“不是告诉过你,筷子不可以插在米饭上吗?”小威一瘪嘴,哭了出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成了一家人碰面的难得的机会。看到或突然想起孩子有什么问题,便“抓紧时间”教育。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导致脾胃虚弱,而且边吃边哭容易将食物误吸入气管里,引起呛咳。此外,还会破坏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压抑,加深隔阂。

所以,父母要把餐桌营造成交流感情的乐园,让孩子回忆一天中愉快的经历,享受互相陪伴的乐趣。如果孩子犯错误,家长有话要说,可在饭后找时间,慢慢教育引导。

疾病不责

6岁的洋洋一连三天高烧不退,妈妈急得不得了,带他去打针。可针还没有扎进去,洋洋就大哭起来。妈妈心烦意乱地说:“哭什么!一点都不像男子汉,妈妈都替你丢脸!”

生病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若此时责骂他,哪怕是出于心疼,都会让他更悲伤,影响康复。所以,不管陪孩子看病时多着急,家长都要给孩子最大的包容和关爱,不可因小事责备孩子。此时,家长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实施“感同身受”教育,比如,可以趁机给孩子灌输生病的具象概念:“生病就是这样的感觉,疼痛、无力、吃不下饭……”还可以强化孩子的健康观念:“生病了就不能吃好吃的,不能玩玩具,不能出去跟好朋友玩,你看弟弟,他没有生病,玩得多开心。所以,以后要好好照顾自己,让自己少生病。”

愧悔不责

妈妈带小天到小姨家做客。小天和妹妹玩着玩着,一把将她推倒。妹妹哭着跟几位大人告状,小天也跟过来,满脸内疚地说:“小姨,妈妈,我不该推妹妹,对不起。”但妈妈却有点抹不开面子:“知道不该推还推,等我回家收拾你!”

有些孩子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在交往中很会照顾人,也非常懂事。但毕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难免头脑一热做错事。他们此时已经很内疚了,也会主动道歉,可家长如果不依不饶,继续批评训斥,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一种道不道歉都要挨骂的体验,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干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塑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聪明的家长会及时表扬孩子知错就改,同时也简单地强调类似的错误不可再犯。这样会消除孩子的内疚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态度更加积极乐观。

欢庆不责

鹏程被选上班长,爸爸妈妈请朋友们下馆子庆祝。孩子被众人一通表扬,有点飘飘然,行为失态。这时,爸爸突然脸色大变:“不准跟叔叔没大没小!当上班长就了不起?”在孩子特别高兴时,父母突然严厉的责备会使孩子的情绪产生巨大波动。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指出,批评是一种负强化法,批评的时机不对,只能是“家长出了气、孩子不服气”,起不到效果。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败体验,在其获得成绩时予以表扬。即使孩子此时犯了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不要扫兴。不妨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或者装作无意地把孩子拉过来,中止错误行为。

暮夜不责

有些父母开完家长会,或下班知道孩子犯了错,回家便教育孩子,甚至逼其熬夜写检查。还有些父母,秉承教育孩子要有“时效性”这一信条,即使孩子晚上犯了错,也要事无巨细、一五一十地把道理说清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苦心。

然而,睡前责备孩子,不仅会让孩子的心理处于压抑和紧张状态,难以入睡,影响其体力与脑力的恢复,而且还会因睡眠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因为生长激素在入睡约2小时后分泌达到峰值,几乎占到一天分泌量的一半。此外,孩子精力有限,虽想睡觉,但慑于家长的威严,也会说“听见了”,其实“左耳进,右耳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如果孩子晚上犯错,家长不妨点到为止:严肃地跟孩子说明错误的原因、性质等,并告知“今天太晚了,先睡觉,睡前不妨自己反思一下”,切莫唠叨。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家庭教育方法,快来关注中国亲子教育关系第一人董进宇博士微信:djyedu,掌握更多优秀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我不希望你为了分数失去正直和原则孩子,我不希望你为了分数去选明知道是错误的答案

上学期,自然课考试有一道题目:“从烧热的壶嘴里冒出来的白烟,是水蒸气还是小水滴?”你依照课本上说的,判断水蒸气应该是无色的,遇冷成为水滴才会变白色,于是选了“小水滴”作答案。发下考卷,却发现老师的答案是“水蒸气”。几位同学拿着课本去跟老师讨论,老师都坚持就是“水蒸气”。

你回来问我,我觉得这再明白不过,就是“小水滴”,应该是老师想错了。我必须让你了解,就算是一个老师,尤其是一个主管你分数的老师,把“小水滴”弄成“水蒸气”,你都该保持正确的观念,别为了讨好老师而接受你明知道是错误的答案。

想了想,你问我:“那如果下次再考这一题,我还是要回答'小水滴’吗?”我说:“当然!”“可是那样又会被打叉,又会因为这一题而得不到满分。”你说。“可是知道对的答案,坚持对的答案,比分数重要。”我说。

想了想,你又问:“既然我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了,可不可以写'水蒸气’?我不会搞混。如果别人写'水蒸气’,明明他们错却得到满分,我反而得不到,那不公平!”

眼前浮现你假设的状况,想象你心中应该会有的委屈,我差点冲动地说:“那也好,只要你知道那不是真正对的答案。”可是在话将出口的瞬间,我犹豫了,脑中闪过好几个其他影像与念头,过了好几秒,才说:“我还是觉得这样不好。我不希望你养成习惯,为了分数去选明知道是错误的答案。”

那几秒钟,我仿佛看到你长大了,大到懂得社会上许多复杂的事,大到可以跟我讨论我的所行所为,所做的决定。我仿佛看到那么一个场景,长大后的你站在我身边,我们不知在讨论什么样的事情,你严肃坚决地告诉我:“爸爸,我觉得不可以这样!”我问:“为什么?”你说:“因为你以前不是这样教我的!”

那天,我明白了一件事,我今天要教你、告诉你的任何原则,都应该从未来的角度仔细思考。我没有道理讲不想要你相信的原则,而一旦你接受了、相信了我所说的原则,那么未来等你长大了,你自然会用同样的原则来看待我、评断我所做的事。你会是我未来生命中最重要的监督者。

在将来,我希望当我有一丝一毫疑惑,不晓得自己该不该用明知不对的事,去换取或大或小的肯定或利益时,你会明确地告诉我:“不可以!”为了这样的未来,现在的我当然不能让步,同意你用明知不对的答案去换取分数。为了一个正直的未来,而且是我们共同的正直的未来,我必须告诉你,就算会因此失去得满分的机会,你还是应该坚持“小水滴”。(杨照)


不必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 

这个世界当然糟糕透顶,打开电视看上五分钟新闻,天上飞机掉了,地面恐怖袭击,出门跨年遭遇踩踏事件,在家呆着没准一场火灾。我妈这样的老太太,看到飞机失事新闻,吓得魂飞魄散,恨不得拉住明天就登机的我说:能不能这辈子别坐飞机?

可惜的是,不光是没见识的老太,连精英都开始采取这样的保守主义,在 作者叶克飞先生一篇名为《我们给了孩子怎样一个世界》的文章中,作者大胆建议,不如全民丁克,你看看眼下这片土地,哪里适合孩子生存?

对丁克,我一向存有敬意,打破人类自身繁殖欲的局限,去追求更广阔更自由的世界,那真是棒极了,但要是如作者所说,因为给不了孩子更好的条件,才放弃生育,那未免想太多。

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毛病,什么都想为孩子做到最好。不管是山村里目不识丁终年劳作的农民,还是大城市月入数万满嘴英文的海漂,他们似乎都没能摆脱中国式父母的劣根性,如果给不了孩子最好的,就终身有愧。

一女朋友是著名高校教师,事业编制收入完美,够她时不时欧洲旅行一次,丈夫薪资更丰厚,但在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始终犹豫,一旦生育,就将是无止境的牺牲。她说单位同事为了让女人上学,毅然花700万在静安区买了套两室一厅,小孩刚4岁,已经开始每天晚上陪着复习功课。言外之意,她只有到达这种水平,才敢放心要个孩子。

另一女朋友说起带孩子旅游,说那肯定要坐头等舱,不然孩子遭罪还有什么去头?这种父母如果坐经济舱的话,就会任由小孩哭闹,因为孩子正在受罪嘛,难道还不能让他发泄?这让我想起一个去日本一周就花了十万的女朋友,她的宗旨是如果出门还享受不了点好的,又何必出去呢?这种旅行当然不错,但你不能以此就下判断说:那些花费寥寥的穷游,根本毫无乐趣。

怎样养一个孩子才是最好的选择?

(《少年时代》电影剧照)

不如看看大热电影《少年时代》里少年的成长过程,电影本身花了12年时间制作完成,记录一个男孩从6岁到12岁的成长时光。一个美国男孩的成长方式,大概是很多中国父母梦寐以求的,他们大多看起来简单快乐,没有多到做不完的作业,也没有沉重的课外学习,更没有糟糕头顶的自然环境。

某些片段里,男孩梅森的确过着这样明快爽朗的快乐童年。但大部分时间,他敏感,细致,忧郁。父母早年离异,母亲独自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贫困,漂泊,为了房租就得仓促离开小伙伴,奔赴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母亲为了更好的工作,要继续学习,他不得不跟姐姐一起呆在外祖母家。

生父看起来相当不靠谱,是个女人都不会选择30岁都没个正经工作的男人,说自己最近正打算写几首歌。但他喜欢他,真正的父亲,每两周来接他和姐姐去度个周末,吃薯条睡沙发,看起来都很幸福,甚至他还想,他们是不是还会在一起?

随后几年,他经历了两任酗酒的继父,这些男人无一例外在带给他一些快乐的日子后,就将一切像玻璃杯一样摔个粉碎,他母亲完成学业,开始变成大学老师,三度分手,两度离婚,终于把他们抚养成人,即便是不靠谱的生父,都有了全新的家庭和孩子。

你要说梅森是否幸福?这很难得出简单的答案,日子始终起起伏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梅森有个很棒的父亲,在他八年级时就严正以告,拥有性生活必须戴套,不然就会像他一样把日子过得一团糟,梅森依旧会跟同龄人鬼混进某个以讲黄色笑话为主题的男孩派对。就算他妈妈是个值得所有人尊敬的独立女性,很多时候,他依然不喜欢她,不如她希望的那么爱她,在他看来,她不过是脆弱时就会哭做一团的普通女人罢了。

你不能要求孩子太多,以为给他最棒的,他就会回报给你一个最好的人生。梅森母亲在听够了女儿的抱怨后,声嘶力竭大喊:起码我给了我能够给的最好的。这有什么用?孩子照旧摔车门走人。

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想要他们永远听话,永远正确,永远幸福快乐,这就是最愚蠢的一种父母。在孩子面对每一个困境时都全身心地焦虑,恨不得自己只有买得起最贵的学区房,有一笔最大的积蓄可以直接送他去常青藤念大学,才觉得自己配做父母。

如果说美国式父母和中国父母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前者永远没忘记,孩子并非人生的主体,只有他们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值得过好的。

梅森父母离婚,在中国人看来就不可思议,大把中年夫妻为了孩子的幸福,直到高三毕业才跑去一举结束早就不堪的婚姻。为了孩子,牺牲个人幸福,被看作是习以为常的事。

哦,不,不必给孩子准备一个完美的世界,你可以努力,但绝对没必要违背本心,牺牲所有属于自己的快乐。

母亲为了幸福两度结婚,为了不幸两度离婚,为了工作继续学习,为了有钱度假把18岁后的孩子扫地出门。她可不想成为那种苦难式的母亲,只有孩子的出人头地才是自己一生夙愿,她希望自己孩子拥有正常的人生,如果不够快乐的话,也不用强求。

父亲呢,更离谱了,吊儿郎当满嘴没句实话,答应把车留给梅森结果转身就把跑车卖了换了面包车,说我绝对不可能说过这种话,再说我自己买的车随便我怎么处置,你想要车就该自己赚钱去挣一辆。

常有国人说,欧美人的自私冷漠,是你难以想象的。实际上恐怕中国父母事无巨细的全包式教育也是他们难以想象的。

一部韩国电影中,已经中年的儿子恳求自己上了年纪的妈妈,答应我,别再做孩子的奴隶,过自己的生活吧。

可惜老太太没有听,说只有这样的我,才能成为你的母亲。

我对这种伟大的东方式牺牲实在厌烦透了,别为孩子过分牺牲自己,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又怎么样,没有700万的学区房,没有500万的留学基金,没有24小时陪护的关心,孩子照样有自己的快乐之道。

硬气的父母说,要为孩子操劳到自己闭上眼,才算数。可怜,又可恨,这种父母,常常就成了别人眼中最讨厌的生物,粗暴干涉成年孩子的隐私,还洋洋得意我是为了你好。

什么时候,这类型的父母,才能从世界消失,那么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才会离完美更近一步。

--------------------

文/毛利

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现代人对幸福有都哪些理解?纵观历史,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例子?

【倪一宇】

这两年,国内的编剧们都在专注于刻画立体人物。
所谓立体人物,就是好人也有精打细算的私心,坏人也有良知的余烬。犹记得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写希特勒,起先说迫害犹太人云云,陡然笔峰一转,说他一生只和一位情妇厮守,结局还是一道殉情,比当代男士们忠贞太多,不算彻头彻尾的“恶人”。语文老师气得在讲台上甩动稿纸,破口大骂:“希特勒怎么就不算恶人?!”

翻案文章难做,但人人都爱做。从推敲汪精卫究竟算不算汉奸起,我们已经重新审视了李鸿章、张学良们,最近网上热烈转发江青同志对《智取威虎山》的修改意见,大家讶然发现,这个从上海出走到延安的女演员,艺术品位很不错嘛。甚至有人感叹,这出又红又专的京剧,比现在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好多了。

并不是每个历史人物都能被刨出来重新解读,搭着时代顺风车的我们,只有在瞥到魔幻现实主义场景时,才会主动跳下车往回跑,大多数也就走马观花说过就过,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那些侥幸被现代人“临幸”的名人,都有个共通点,要么长得好看,要么私生活好看。

年轻时在广州演说,粤地女学生“掷花如雨”的汪精卫自不必言,人们津津乐道于他和陈璧君的同舟共济。据说汪精卫刺杀载沣前夜,两人敲定终身,据说陈璧君在提篮桥监狱改造时,嘴里反复呢喃的就是一句“我的丈夫是个美男子”。这些眼花缭乱的据说,足够凑成一本《少年英雄爱上我》的言情小说,至于建立伪政府嘛,权当是感情鸡汤上的浮末,撇开一边就好。

类似的,还有张学良,他和赵四、于凤至的三角关系太哀婉,谁会在意西安事变的起伏和震荡;红袖添香的画面灵动如聊斋,何必深究这山上漫长的囚禁岁月里,这个碰巧被历史选中的,能力平庸的少帅,到底在懊恼和不甘什么;就连不动一兵一卒不抵抗就撤出东北的窝囊事迹,也敌不过和电影皇后胡蝶的绮艳秘闻。

历史不仅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是只任人宰割的鸡,你随便选下一块来,就能熬出一锅,滋补当下的好汤。

当然,光是拎出来作为“男人沉默女人流泪”的榜样还不够,历史名人们,还得承担被唏嘘,被同情的重任。

在QQ音乐里随机听到方文山为《武媚娘》写的无字碑,歌词让人“弹睛落珠”。从“盛世大唐我退位,心无悔”就罔顾史实鬼扯,到结尾甚至许下,来生要落户山水,“寻常布衣家有你陪,平凡的心碎”的愿望,就差替广大女性剖白心迹:幸福,不在于名利或者权势,只要有个温馨的家,有个贴心的人。

这个唯一的女皇帝不会料到,千余年后会被拿来,作为“女人的圆满究竟是什么”的鲜活反例。她会不会和我的语文老师一样,气得甩动那一沓稿纸,愤怒质问:“谁他妈告诉你我在大明宫里不高兴啊?”

这些替武则天感慨“高处不胜寒”的人,同时也忙着替乔布斯忧伤众叛亲离的局面,替希拉里羞臊出轨的丈夫,替李嘉诚无奈“再多钱也买不来亲情”。他们一边为鸡毛蒜皮吵不停嘴,一边震惊于每一桩名人离婚案;边向儿子撒泼索讨每月养老费,边操心刘嘉玲这么大年纪了还不生;边为年终奖跟同事斗智斗勇互穿小鞋,边对着落马贪官摇头,说哎呀要那么多权力有什么用。

他们未必对历史感兴趣,却热衷于转发“历史震惊你”;未必对真相感兴趣,却乐于从支离破碎的语录中攫取养分。他们一会把吕雉当成隔壁的失婚妇女,说你看嫉妒心多可怕,硬是把一个见惯风浪的铁娘子,描绘成吃陈年老醋的文艺兵;一会又把军阀张宗昌当成远房亲戚,说小伙子人是鲁莽了点,对老娘倒是满孝顺的。他们对历史的主体表示淡漠,却对八卦有着扶摇直上的热情;他们对人物的主要功过少有了解,却对他们的私生活如数家珍。他们擅长推己及人,觉得一切未知都很可怕,他们天然地抵触深刻,把艺术家们臆想成疯子。只有在琐碎的日常领域,他们才觉得安全,对着一地的锅碗瓢盆,告诫孩子“平平淡淡才是真”。

历来翻拍武则天的,重头戏都在当上皇后前——跟太子有私、在寺庙相思,和萧淑妃斗法,这些片段尚属常人能感同身受的范畴,从掐死亲生女儿起,大家就有点吃不消了,至于登基后重用酷吏打压李唐宗室,拜托,看电视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体验智商局限性。有时我会不厚道地想,我们那么爱看名人的花边新闻,是想借助这些或缠绵或苟且的爱恨,来获得自我催眠:他们也就是普通人嘛,我们的能力、脑力、精力,其实并没有差太远。而一旦涉及专业领域或者政治题材,就不啻于接受一场智力上的鞭刑。

当然,我们一般都说,爱是人类的共通的情感,和知识、信仰这些东西比起来,它的流通领域比较广,你也可以说,武则天接连换男宠,但这些都不是真爱,所以她晚年独自踟蹰于大明宫时,一定是不快乐的。我没法否决这种猜想,毕竟史家只管记载帝王起居,不替他更新今日心情。但说真的,就像人们年年赌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并不是因为全民爱阅读,只是村上春树比李政道浅显易懂,我们一窝蜂地谈论爱,也不一定是对爱情格外郑重,而是跟其他精神层面的东西比起来,它的门槛比较低而已。感情就是这点好,众生平等。

可惜鸡汤只能暖一暖胃,从不承担启迪大脑的功能。大多数人读史,读到的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而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我们都特别擅长,用牛人的小小缺憾,来消解自己的不圆满。

或许世事的确公平,得了天下的失了美人,赢了奖杯的丢了人心,但真正的圆满,也不过是一场求仁得仁。很多人的理想状态,是在厨房择芹菜等孩子放学,但也真的有人,需要从源源不断的权力中攫取快感;很多人希望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但也真的有人,独自对着一叠叠稿纸推算定律时,觉得头顶有上帝经过。

面对伟大,我们脱帽致敬就行,不必替他们揪心,回家有没有三菜一汤等着。

就像看西游记,我们只需要目瞪口呆地看孙猴子闹天宫斩妖魔,不必替他分析,这种顽劣的性格源于幼时家庭教育的缺失,无畏的胆识背后,有无依无靠的孤单。规则是念给凡人听的,当天才经过时,我们只需要闭嘴惊艳。我们学着土地公的样子,恭称孙大圣就好,你别推己及人,觉得这孩子伶仃一人太苦,非要给他上溯家谱找个妈。

【罗登】

天才其实很苦,凡人的生活又太乏味。
小时候我最羡慕他。

这个人,能与天才为伍,每天能有新鲜而富有活力生活,又没有被天才洗脑或者有压力感,拥有自己独立生活,且没事还可以修理修理天才的人最幸福。

想想是谁?

Dr. John Hamish Watson

【漆大侠】

不看别人的人

孩子不听话,大人的错(育儿新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李 君

《 生命时报 》( 2014年11月11日   第 11 版)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对批评不理不睬,动不动就顶嘴甚至大发雷霆……面对这样的“小皇帝”,父母也许恼怒、失望,但同时也要反思。其实,孩子不听话,有时是父母的错。尤其有下面几种举动的父母,往往会在无意中给孩子树立坏榜样。

  1.沟通不专注。大人往往很忙,所以不少家庭经常是孩子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父母却忙着手头的事。无形中,孩子就学会了“不用专心听别人说话”,就会一边玩玩具,一边听别人说话。因此,孩子说话时,父母要用对孩子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可以提一些问题,加强互动。假如当时很忙,要明确告诉孩子需要等待多久,以及这段时间他可做些什么,让孩子不必茫然等待。

  2.要求不合理。当父母给孩子制定的日常要求不合理时,很容易使孩子积累起负面情绪,导致他不听话。洋洋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父母规定他放学回家必须先写作业。不过,洋洋喜欢的动画片一般都是刚回家时就开始,爸妈的规定让他很不满意,却也无能为力。半个月后,洋洋爸妈突然发现,原本乖巧的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不好好吃饭,到点不睡觉,早上起不来。洋洋不听话的根源就在于父母不合理的要求。所以,家长给孩子定规矩前,要先想想是否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否超出其能力范围等。同时要每天跟孩子交流感受。

  3.不注重倾听。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觉得童言无需在意,所以不注意倾听,心不在焉。然而,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倾听可对人的心情起到“净化作用”。有心结的人倾吐后会舒服很多。所以,父母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倾听时要蹲下或弯腰,眼睛平视孩子,而不是跷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

  4.说话太啰嗦。有些父母说话抓不住重点,絮絮叨叨,还夹杂着许多抱怨、责备的话;还有的家长说话毫无逻辑,几件事翻来覆去地说。这样做,孩子完全搞不清楚父母究竟想要说什么,希望自己做什么,结果家长喋喋不休说得痛快,孩子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提要求时,尽量使语言简单明了。每次只说两三件事,并让孩子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同时督促他去做。

  5.态度过于粗暴。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重视自己的话,会下意识地提高语调,但孩子此时的关注点更多在父母恶劣的态度和愤怒的表情上,而不是说话的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说话越温和,孩子越容易关注父母说的话。即使很生气,父母也要按捺住情绪,看着孩子,让他停下手里的事,和颜悦色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总之,让孩子听话,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切不可对孩子、配偶、父母等身边人的话敷衍了事,甚至无动于衷,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人争吵。只有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完善了,他们才能心服口服地听话。▲

从古代“七不责”看教孩子的智慧孩子犯了错,家长应该责备,但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不该责备呢?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了“七不责”,跟古人学学吧!
女五不怨,父母七不责
 "儿女五不怨,父母七不责"

为人子女时做到“五不怨”,为人父母时做到“七不责”,请试着放平心态,或许生活就会更阳光!

爱父母的“五不怨”

1、不抱怨父母的无能

不要抱怨说“爸爸应该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应该是怎样的妈妈”,应该真诚地说:“我接受,你们就是这样;我接受,是我选择了你们;我享受你们给予我的一切。”

2、不抱怨父母啰嗦

只有真爱你的人才会去啰嗦你,父母绝不会去啰嗦一个与他们无关的人。

3、不抱怨父母抱怨

父母抱怨我们,只是不满足我们现在。当我们做得够好时,他们渴望我们更好!

4、不抱怨父母迟缓

年纪大了,行动自然不便,永远不要嫌弃父母行动迟缓,因为我们永远想象不出我们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耐心地教我们走路。

5、不抱怨父母生病

当父母生病了,我们能做到多少?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尽心尽责照顾父母的人?

生命不是用来抱怨的。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变老,直至离开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抱怨父母,不如理解父母。若父母都容不下,何以容天下?百善孝为先,从现在起,千万别再抱怨父母了。

对孩子的“七不责”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