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熙龙湾质量如何:周洪立---《援外手记》 3、培训花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2:40

周洪立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nryzhoubj

个人资料 周洪立

《援外手记》 3、培训花絮
(2011-01-25 11:14:30)   标签:

杂谈

分类: 回忆录

          在吉林市卫生局经过简单的集中,两天后,医疗队一行十几个人来到北京,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为期三周的培训。队伍里包括来自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队队长,来自其他各大医院的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各方面的专家,还有一位来自延边的年轻厨师,小王。

          一到北京,我们一行就住进了鼓楼旁、豁口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那里是卫生部的一个招待所。接下来便是正式培训,包括外事纪律,简单的索马里口语等。由于一些医生的英语还达到不到要求,另外有些索马里老百姓也不懂英文,全部直接用英文同患者沟通有困难,所以医疗队的医生行前都要求掌握一些常用的索马里口语。刚好队里有一位医生是二进宫,以前曾经参加过一届索马里医疗队,于是这位医生就成为当然的教师。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卫生部还专门印发了一个小册子。记得那个小册子比32开本大一点,浅黄色封面,一共有二、三十页,其中包括常见的医疗和生活用语。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当时采用的完全是街道大妈学英语的方式,用汉字的发音和腔调读索马里文的句子。对于一个专业学习外语的人来说,我实在受不了,简直是一种折磨。我只好硬着头皮听,但我一句也不跟老师读。但是,其他医生都学得非常认真,读的朗朗上口,津津有味。我心中暗喜,心想,标准不标准不是第一位的,只要他们学好了,能单独出诊就好,否则,每个医生都要我来陪同出诊,非把我累个好歹不可。于是我不时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学的快,学的好,大家也就越发努力。

          除了培训之外,在京期间还有第二个任务----置装,说白了, 就是做衣服。穷家富路,在家里,穿的好点赖点无所谓,走出国门,得有个中国人的样子。根据当时的国家规定,每位外派的人员享受800元人民币的置装费,要统一购买出国期间的服装。要知道, 800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相当于我一年半的工资。培训中间,一天上午,队员们被统一带到王府井置装。那天,队员们各个兴高采烈,一路上欢声笑语,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着做什么式样的服装,做几套,等等。

          说起做什么式样的外套,还真把大家难住了。除了买内衣和必要的日用品之外,剩下的钱可以做两套服装。好几位医生,包括我,建议都做西装。出国吗,当然要穿西装。但队里的多数人却认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山装才是我们的国服,我们不能崇洋媚外,应该穿中山装。我急中生智,提了一个折中意见,一套西装,一套中山装。但是持另一种意见的人仍不认可。争论了一路,意见也没有统一。后来,一位起先和我一样,极力鼓吹做西装的医生凑到我耳边悄悄说:“算了,周翻译,咱们还是做中山装吧,免得别人说闲话。再说做中山装回国后还可以穿,做西装回来也穿不出去,浪费”。于是,最后一刻, 意见统一,一律做中山装。

          置装店位于王府井百货大楼一楼南侧,除了我们医疗队之外,当天还有其他外派专家组在那里置装,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柜台上摆满了各种布料,其中大多是深蓝色或者深灰色的毛料,质地也不错。柜台的师傅服务态度很好,不厌其烦的给大家量尺寸,整个大厅里一派喜气洋洋的忙碌景象。按照既定方针,我们每人做了两套中山装。

          没有多久,我便开始为我的决定而后悔。事实证明,两套中山装统统白做,不但是极大的浪费,更让我实现穿西装的梦想整整晚了五年。那两套用出国置装费做的中山装,不但在非洲没有机会穿,回国后基本也没穿。80年代起,西装就陆续取代了中山装。1983年我到上海出差,才第一次买了一套培罗蒙的西装,圆了我的西装梦。虽然那套西装面料不是很好,但式样讲究,穿在身上,很提气。

阅读(276) 评论 (0) 收藏(0) 转载(0) 前一篇:《援外手记》  2、揭开非洲之角神秘的面纱后一篇:《援外手记》4、踏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