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火车站 西广场规划:周洪立--《援外手记》 9、我被冲凉烫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15:08

周洪立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nryzhoubj
个人资料 周洪立
《援外手记》 9、我被冲凉烫伤
(2011-01-30 07:26:53) 标签:

杂谈

分类: 回忆录

          大巴车拉着医疗队一行,经过了不长了一段路,就进入了市区。摩加迪沙市区不是很大,当时的人口不到40万。主要街道都不是很宽,也看不到特别繁华的迹象。一个个不大的建筑物排列在街道两旁,许多楼房外墙都是白色,所以看上去非常干净,整洁。马路两旁能看到一些树木,比较常见的一种,树枝向各个方向伸展开来,远看像一把把打开的雨伞,三三两两的人坐在树下乘凉。树枝两旁整齐的排列着很小的叶子,树梢开着一串串红色的花。一些围墙里,长着一簇簇茂密的藤状植物,上面开满粉色或者红色的花朵,十分鲜艳。我始终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花。2000年,我到新加坡使馆工作后发现,在从樟宜机场到市区的马路两旁,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花,听说叫三角梅。但至今我仍不能确定,两个地方的花是不是同一种花。

          大巴车上没有空调(那时候好像整个索马里都还没有空调),只能靠汽车行走过程中的自然风降温。由于气温很高,实际上吹进车里的风也是热的。我坐在前面的座位上,回头看看大家,发现一个个面红耳赤,汗流浃背。好在大家仍然兴致很高,不住的观看车窗外的景色。

          汽车在市区跑了没多远,又出了城,向市郊的另一个方向开去,不久,便进入了一个开阔的大院。中国驻索马里专家组总部到了。一进大院,立刻像回到了中国。听到的是熟悉的中国话,还有收音机里传出的中国歌声。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听到的那首歌是《军港之夜》,这首歌本来我就非常喜欢,如今在远离祖国的非洲听到,感到更加悠扬动听,十分有感染力,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看到的是中国人,只不过每个人都穿着短裤,光着膀子。发现医疗队里有女同志,许多人赶忙回到屋里穿背心。院子里停的是一排排解放牌载重汽车,厨房里飘出炒菜的香味。那种回家的感觉,实在太美好。   

          所谓的宿舍实际上就是用木板搭起来的板房,但板房里面很宽敞。专家组听说医疗队要来,早早为我们腾出了一个宿舍。每人一张单人床,上面挂着蚊帐。屋顶上有一个吊扇在不停地旋转,吹过来一阵阵湿热的风。在专家组同志们的帮助下,大家很快就安顿下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安顿的,床上的褥子、枕头、毛巾被都是现成的。每个人选择一张床,把带来的箱子一放,也就万事大吉了。

          我这个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动作快,无论做什么,绝不拖泥带水。一切安排妥当,我立刻脱掉外衣,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冲到淋浴房去冲凉。所谓的淋浴房,就在板房旁边,是完全露天的,周围用铁皮围成一个6字。到了里面,我立刻站在喷头下面,一下子把水龙头打开到最大,顿时,压力很大的水注倾盆而下。我刚要开口喊“好爽啊”,突然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我正在思考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突然我明白了,原来冲下来的不是凉水,是滚烫滚烫的热水。由于事先没有思想准备,我被六七十度的热水老老实实的浇了五六秒钟,头皮被烫的火辣辣的疼,身半上被烫的通红一片。

          本来就热了一天,再被热水一通浇灌,一股无名之火顿时涌上心头,于是我在里面大喊了一声:“你们有毛病吧,在热带洗澡还放热水”。听到我的喊声,外面专家组的同志们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奚落我说:“哈哈,你才有毛病呢,那是我们家的凉水。”我一头雾水,光着膀子从里面出来以后,专家组的同志们告诉我,由于这里地处赤道(北纬2度),阳光下温度最高时达六、七十度,可以把鸡蛋烤熟。临时水管埋得很浅,地表又积聚大量的热量,所以。一天下来,管子的水被晒得很热,温度最高可达七八十度。正因为这样,冲凉之前必须先打开水龙头,放上三两分钟,把水管里的热水放出去,等到地下水出来了,才可以冲凉。看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真必须虚心学习,处处小心,切不可想当然。摩加迪沙给了我第二个下马威。

          当晚,使馆经商处在专家组总部设宴为医疗队接风。经商处胡参赞、胡参赞的夫人老朱、杨三秘、李美华等悉数到场。胡参赞是中国援助索马里所有专家组的总头,级别很高,专家组对他都十分尊重。胡参赞到场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气氛热烈。胡参赞中等个头,六十来岁的样子,讲话不紧不慢,但很有分量,让人敬重、羡慕。当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二十二年后,我自己也会被派到中国驻外大使馆,担任经济商务处公使衔参赞,步胡参赞的后尘。只不过由于年代和地点不同了,我在使馆经商处的任务不是管理援外项目,而是联系所在国中资企业,促进两国投资、贸易。

          胡参赞的夫人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和蔼可亲,大家都喊她胡大姐,听说她是北京吉普车厂的,随胡参赞驻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调到北京工作后,还请李美华陪同,专门到家里看望胡参赞和夫人,一起回忆当年在索马里是的情景。胡参赞带上花镜,拿出当年我们在索马里拍的黑白照片,指着照片上的我说:“你看看这个小伙是谁?”看着照片上的我,傻傻的样子,我们大家一起哈哈大笑。

阅读(3024) 评论 (5) 收藏(0) 转载(1) 前一篇:《援外手记》 8、穿中山装蒸桑拿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