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桑梓百度云:湘潭县道教古今览概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5:46:34
湘潭县地处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西岸。衡山山脉以正南、西南、西北三支走向,延伸到县域境内。昌山锦鳌峰、天马山屏嶂峰、琵琶山日华峰等,均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湘潭县地域辽阔,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植被繁茂,物产丰富,素有“天下第一壮县”〔1〕之称。湘潭县为汉人聚居之地,距今五千年左右,即
开始由狩猎、采集的游牧生活而进入畜牧稻作的定居生活。易俗河牛头岭、九华等地一些出土文物证明,湘潭县自商周时代起即开始用青铜器饮酒、祀神,佛、道等宗教活动亦随之传入。
(一)仙道活动历史悠久
湘潭县自晋代起即有仙真道人的活动。晋时,有彭、何二道人修道于县西南广林桥。光绪《湘潭县志》记载:“彭何者,皆晋时道人也,失其名,尝炼药栖真观,后仙去。因即二姓以号观,至今丹灶不坏。及元末而赵、陈二人来居之,亦皆羽化。”〔2〕明初,隐士李半村《题栖真观》曰:“彭何古道场,丹灶犹在山,松风与萝月,往昔曾跻攀。赵陈皆故友,想列清都班,恍惚佩与琚,飘飘烟云间。去年曾经过,三五青巾纶,今年思少憩,幽禽徒睘飞 鹮。道士何所之,端居愁空顽,村梦新酒香,相与已酡颜。谷神要不死,此事谅无限,雌雄与黑白,谁识元元关。叹息晚始归,残黄照霜营,欲纪仙迹实,草腹谁为删?”〔3〕清谢锡玉题《栖真观》曰:“彭何羽化已千年,知在蓬来第几仙?我至空山寻道士,一声鸾啸下仓烟。”〔4〕
唐时,有王仙得道仙去。“王仙,为唐末锯工,徙居桂阳,入白云山烧香,屑感异人赐仙桃,因得道仙去。元至正中乡人祀之,号通天仙祠。祠地山主朱彦能,入山遇仙,示以葬所。彦能死将葬,风雨摄柩去。雨止,其子往寻柩,已成七冢,谓之仙葬。明洪武初,子孙上冢,一人惘然若有遇,指其冢示之,桂阳人至今号为仙师。”〔5〕又唐时,花石汉城桥冲赵家湾胡洞天、胡雨天建中元观(亦名中庸观),为正一教开派祖师,人称胡公二真人。〔6〕
宋时,关于仙道真人的情况,《县志》记载者有四:一是十六都谭爷岭有谭氏修道成真人。“谭氏旧族,自宋时居湘东,后多散居湘西,……大安山北,有谭真人祠,近代道人也。以祈雨有应,民祀甚勤。”〔7〕二是周道人于龙潭湾许旌阳祠铸铁钟垂名。“龙潭旧曰龙岩,上有许旌阳祠。祠内铁钟款云,宋端平三年丙申十二月道者周道修置。明嘉靖四年,蛟出成潭,寺钟遂没,后建龙岩寺。”〔8〕三是葛长根、叶天谷同得道登真。“葛长根,琼州人,宋南渡后游湘潭,与叶天谷同得道,嗜酒、善草书、画竹石,隐武夷山,号海琼子,嘉定中封紫清明道真人。”〔9〕四是宋后柳师道人祈雨辄应。“柳师,不知何时人,其故居杜城东,盖宋后道士也。祈雨,埋符剑土中,动则风雨。”“楚山观,相传晋代所造,旁有柳师巷,为柳道人炼丹之所。”〔10〕
到了明时,有李常庚真人自南岳来湘潭筑雷坛观。“李常庚字皓白,青州人。明季居南岳,有道行。来湘潭,筑雷坛观。俄而归衡山,人多传其仙去。”〔11〕李常庚敕封真人,南岳称常庚真人,是南岳九真观九真人之一,亦是湘潭雷坛观开派祖师。〔12〕清时,马眉善为常庚真人后续皈依弟子,精研《素、灵》医说,撰辑《医门正旨》四十卷。陈太允,南岳道士,常庚真人皈依弟子。乾隆时为湘潭雷坛观主观。李紫谷,人称紫谷道人。常庚真人二十派弟子,工绘事,通琴律。民国时期,成秋访为紫谷道人的皈依弟子,即常庚真人的第二十一派弟子,续李紫谷的雷坛观的主观。为湘潭远近闻名的正一教掌坛师之冠。他不仅道术、道艺和大小斋醮科仪朝范熟练,而且应教的道具、道服、法器等装坛设备完善齐备。李常庚二十一派弟子张月林之徒刘瑞生,张春生之子张泽霖,均是湘潭道教界享有盛名的道士,道术、道艺都堪称道门之冠,道德修养也堪称楷模。
光绪《湘潭县志》所载,还有刘舍人兄弟三人修道于紫荆山,得道成仙;〔13〕周治棠从父游宦,遇异人授道术,精五行遁甲之法;〔14〕张法通学术于茅山,能隐形,归入家门,其妻不能见。法通死后,立祠号张真人;〔15〕傅仙,失其名,亦不知何代人,修道成仙,为道士,祈雨有应,乡人祠之峰上。今傅仙庵仍存县内响塘乡。乾隆初,潘晴皋于江渚得一石像,梦人告曰,余傅仙也,子登第当祀余,故来相托。及成进士,即祠置像。旧祠“文化革命”中已毁,一九八五年,乡人重建傅仙宫,祀尊神敕封傅仙灵感广济大德真君。〔16〕
(二)宫观庙殿今昔概况
宫观庙殿是诵经、斋醮、道会、传度演教和编印道经与收藏道经的重要场所。湘潭县宗教的宫观庙殿颇多,而道教的宫观庙殿又不少于其他教派的寺庵庙堂。自晋以来,兴建于唐宋,特别是明清两代增建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湘潭县城郊(含今湘潭市)和沿江一带即有宫观寺庙八十多处,乡间一百五十多处,合计二百三十多处。光绪刊《湘潭县志》主要记载有如下一些。今仅有十余处幸存,其余均毁。
社稷坛,〔17〕在城北拱星门外,雍正十年立,乾隆十九年重修。光绪十二年再修。
神祗坛,在城东北熙春门外。祀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雍正十年立,乾隆十九年重修,光绪十二年再修。
文庙,祀孔子,在瞻岳门内。
关庙,在宣化街,祀蜀汉前将军。明时号武庙,以配文庙。
文昌祠,在城东文星门外。祀七祀司命。
天后宫,在十八总,〔18〕祀海神。
火神祠,在静福街。
龙神祠,在九总。
城隍祠,在观湘门西。
关帝庙,一在县署东,一在石塔庵,一在十一总,北五省用作会馆。三都板塘铺、马家河、团山铺皆有之。十三都栾木桥及上甲塘等处皆有之。
东岳庙、仓神庙,俱在小东门。今存。为湘潭道教协会驻所。
天妃宫,在文华庵。
南岳祠,又曰圣帝殿,在九总。上五都黄峰山,六都天台山均建有。
龙王庙,又名龙王祠,在九总。五都在凤池岭,十一都在萝卜园,祷雨有验。
鲁班殿,在九总雨湖,一在十六总后街。
陶公祠,在石嘴脑,后移建雨湖。祀晋长沙桓公陶侃。
轩辕殿,在十总后,衣工公所。
药王殿,在十四总后,咸丰初改题先医庙。城内湘济街亦有祠。
火宫殿,在十六总静福街,亦名火神祠。朱亭亦有,曰乾元宫。
五谷殿,在十六总后,祀稷神。
武真庙,又曰祖师殿,在上十八总,下五都袁家河、十二都易俗河、十六都氵金 田、上十七都石潭、十八都朱亭等处都有。十三都曰元帝庙。
紫来宫,祀老子,在十一总。
太清宫,在下五都习家园。又,烟柳堤建有新太清宫。
紫云宫,在上十八总。
水府殿,在十四总河街,一都在株洲。另下八都、十都、十一都、下五都等共有十一处。
雷祖殿,十都在雷祖峰,十一都在仙牛石,十四都在三甲,十五都在花石。
文昌阁,城东文星门外、七都、十都、十二都均有。
雨坛庙,九都大石塘,十一都望祭岭,十七都五甲均有,曰雨师庙,祷雨有验。
朗公庙,在十都双板桥。
何公庙,在十一都黄荆坪,明时祷雨建。
晏公庙,在十二都犁头嘴。
雷将军庙,在一都白关,祀唐雷万春。
玉皇宫,在八都长岭。
谭公祠,在八都大兴山。十六都有谭爷岭庙,大安山有谭真人庙。
张真人祠,在易俗河,即张公庙。
傩神庙,在下十七都长竹弯。
龙船庙,在十五都龙船港。
三仙祠,在十八都十甲。
财神殿,在十二都。在九总者名增福堂,十六总者为同春堂,十八总者为湘源堂。
全真宫,在瞻岳门外,苏州商会公所。
三宫殿,在十六总三无街,又名金庭会馆。
万寿宫,在十总。宋宣和间以旌阳观为万寿宫,顺治七年江西客商建。殿堂壮观,修饰辄用十万金。一都株洲,十二都易俗河,十七都石潭街均建有。
仁寿宫,又曰江神祠,在上十八总。
寿佛殿,在十总河街。
南岳行宫,在十六总后街。
望仙观,在九都碧云峰下。
昭阳殿,在昭山峰顶。道佛同单。今存
楚山观,在城内三义井。明前奉敕建,洪武初重修。张九钺记以为晋代所建。
太赤天宫,在瞻岳门外,道都公所。今存。
斗姥阁,在烟柳堤,明建。
雷坛观,在古梁巷。明李常庚营构,乾隆时南岳道士陈太允主于观。常庚后二十派道士紫谷更作精舍。
钟馗庙,一都新坡,五都碑头市均建有。
紫荆庙,在二都板塘铺。
元坛观,在白碧桥。
云阳观,在九都马冲。
朝南观,在九都南冲。
楚兴观,在九都月光园。
石泉观,在十都水口山。
祖阳观,在十都青山冲。
白泉观、清霞观,在十都上实山。
雷锋观,亦名严冲观,在十一都九甲。
栖真观,明时曰彭何观,在县西广林桥。
金莲观,在十五都。
灵应观,在十六都祠堂冲。
百亿观,在朱亭西乡。
清虚观,在朱亭西乡。
旌阳观,在上十七都。
这些宫观殿庙,多有香火田和房产。现存的仅十一处,即:
东岳观,原名东岳庙,位于今湘潭市小东门外沿江东路。供祀尊神东岳圣帝。该观伴湘江西岸而筑,座北朝南,土筑墙青瓦结构。殿前有戏台、丹墀。观貌宏伟壮观。一九四九年后由湘潭市房产局代管。一九九一年前后划归湘潭市道教协会,今为市道协演教办公处所。
斗姥阁,位于湘潭市雨湖路奋斗巷四号。明刘靖建,有田屋,建筑面积一千四百多平方米,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庙前有戏台、丹墀,供祀尊神斗姥元君。一九四九年以前,马道人居阁为道长。一九五○年后,由湘潭市房地产管理局代管,租赁给市低压电器石作用房。
昭阳殿,又名昭山寺,自古道佛同单。位于昭山顶峰,设有天皇阁、玄帝宫、龙王殿、关圣殿。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宋名昭阳。殿宇宏敞,凭栏俯眺,湘江如带。一九四九年后,庙宇荒废多年而成危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湘潭市政府筹资维修,面目一新。今既是旅游胜地,又是道佛同单的宗教殿庙。
太赤天宫,位于湘潭市雨湖路瞻岳门外。宫前有庙产房屋数间,租给居民居住。租金作为常年香火费用和庙会经费。主祀尊神太清道德天尊。该宫自清代至一九四九年以前,一直为湘潭道教公所。一九四九年以后,道教教会自然消失,神像被毁,殿宇破败,改为民居。庙产产权,今全部由湘潭市房地产管理局代管。
仙峰宫,位于湘潭县响水乡狮山村人形山。明代建,毁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代。一九八五年,当地信道香民捐款两万多元重建。庙宇为砖墙青瓦木梁结构,外加水泥石灰粉刷,修筑有上山水泥便道和梯道,并安装了水电。前后两殿,雄伟壮观。后殿两旁有侧房,殿右建有住室、餐室和厨房。主祀神像为傅仙大德、广济、灵威三真君。香火较为旺盛。
和化坛,位于雨湖北面,始建于清初。为湘潭道教祭祀场所,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座北朝南。西部为清初建,三层;东部为民国九年建,两层;均为砖木结构。顶层设有祀坛。二层和底层为执事人员住房及同仁集会场所。民国十五年,北伐军入湘,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郭亮于十月八日委托中共湘潭县委书记杨昭植为省总工会驻湘潭特派员,借用和化坛为县总工会筹备处。十二月一日,全县工人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并定该处为县总工会与县农会会址。一九二七年六月,毛泽东回湘潭考察工农运动,在和化坛召开工农骨干座谈会。和化坛今为居民住房,房屋已年久失修。
水府庙,在上十八总,清同治年间建,供奉扶桑大帝。今居民改作住房。
紫云宫,即杨泗庙,在河口犁头嘴上。供祀杨泗将军。今庙存神毁。当地乡村管理。
玉清宫,在十三总玉清巷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庙存神毁,改作民居。今由市房地产管理局代管。
灵官庙,在拱极门城外,二湖头岭,供祀七宝灵官,庙失修,神已毁。今庙宇改作民居。
金凤庙,在金凤码头。供祀金凤神像。今庙失修,改作居民用房。
湘潭县(含今湘潭市)原道教宫殿庙保存不多,多有毁坏或移作他用。究其原因,大至有这样几个:
一是戊戌变法时期,移作他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定国是之诏曰:“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晓谕居民,一律改为学堂,以节糜费而隆教育。”二是民国时期移作他用。时,以寺产充作教育基金之风遍及全国,湘潭寺庙道观充作学校的亦较多。三是沿于一九四九年之后的某些新的政策法规移作他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有无益公产(含宫殿庙宇)的田地为集体所有。”“农村中的僧尼、道士、教士及阿匍,有劳动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无其职业维持生活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活资料。”从而,许多道教宫观和庙产田地被没收分给农民,家住农村的道士都分得了田地而成为自愿放弃道教职业的农业劳动者了。四是毁于“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期间,“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破旧立新”,将已存不多的宗教寺庙道观,毁坏得所剩无几。五是因年久失修,加之风霜雨雪等自然灾害而倒塌者,以及为战火所毁者,亦有不少。
据笔者调查,湘潭已毁的历代宫观殿庙中,除雷坛观之外,较著名的还有如下几处:
一是晋代建于城内三义井的楚山观,为湘潭道教最早的宫观。现尚有几名正一道士属该观法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吕贵初道长。二是晋代建于湘潭县西广林桥的栖真观,即彭何观,湘潭最早道士彭、何二仙炼药之所。三是明代建于湘潭县花石严冲的雷峰观。现尚有五十余名道士属该观法裔。四是明代永乐年间建于湘潭县中路铺镇白泉水库的白泉清阳观。据《湘潭市志》记载:明成祖年间,有清阳启教祖师尹道人(曾于龙虎山接龙观受敕封为“伏魔右相体道尹真君”)来湘潭传道创观,而成为湘潭最兴旺的道观。现仍约有六十多位散居正一道士是该观的道统源流。五是清代建于城东小东门外的文昌阁,祀神文昌帝君,毁于一九六二年火灾,今建民房并开荒种菜。六是清代建于湘潭县石潭坝乡枫树村的杉仙观,又名道真观等。
(三)宗派源流与道观经济
湘潭县道教大体分为正一、全真两个宗派,他们信仰基本相同,但活动方式略有差异。
道教正一派自晋代开始在湘潭流传;唐宋时发展较快,经元代一度衰落;到明代得到振兴。湘潭道教的振兴得力于李常庚来潭。李与刘培泰、王岱等为世交,他在湘潭筑雷坛观后复归衡山。后其弟子陈太允与马善眉,来湘潭居雷坛观,主教湘潭,逐渐兴盛。以至前清时,雷坛观成了湘潭道教兴起的中心。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的白泉清阳观,也是当时最兴盛的正一道观。派分成祖、望仙、清霞、回龙、沙仙、佛祖等观和集资、灵应、定性、涌泉、清泉、流源等数十个坛场,散居于中路铺、三门、易俗河、古塘桥、石潭坝等地,遍及湘潭大半乡村。花石的雷峰观和中元观开派的就有石崇、朝阳、金莲、云联、紫霄、碧玉、贵柏等七个道场,下分道坛二十多处;中元观启教宗师胡雨天、胡洞天,下亦分有清灵、松荫、应化、清真、紫气、清泉、清林、妙清、文昌、朝南等二十多个坛场。〔19〕
清末民初,人称成道人的成秋访,为雷坛观主坛道长,后为湘潭正一教掌坛师之冠。而且,该观的刺绣雕刻之道具和华丽的坛场设施,也最齐全。各大型醮典和大规模的超度道场,不仅湘潭城郊以及近乡范围,都是成道人掌教主坛,就是长沙等外市、县,也常聘请成道人掌教主坛,和湘潭道众前往共参阴超阳泰的科仪演教法事。如葬在湘潭伍家花园的伍尉湘,殁于长沙,便是聘成道人和湘潭道众三十多人往长沙演教十多天。当时的南岳清吉酬恩大型斋醮,也是由湘潭王玉庭等二十多位老道师前往演教的。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准备修谱时统计,有道士五百多人。现健在的还有六十多人。
建国以来,正一派道士、除亡故外,绝大多数都已分得田地和转业改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一派道士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又拜师学道,上门做道场,为亡者超度,人数有所发展,据湘潭市道教协会统计,全市道士约在五百人以上。
全真教流传湘潭始自宋代南迁时期,光绪《湘潭县志》载:葛长根于宋南渡后游湘潭。其对湘潭全真教之兴起,有一定的作用,但发展不大,人数不多,寥寥可数。如当时的楚山观旁的柳师巷,是柳道人炼丹之所,是全真教。再后,老道士绝大多数相继死亡和部分转业改行,所剩不到几人。民国时,湘潭县城区斗姥阁道长马三宝是全真派道人。马道人是一位爱国爱教的有名道士,有道行、武功深。抗日战争中,他义演道家武术,极力宣传抗日救亡工作。至建国后仍健在的蔡崇元道长亦系全真教道人。蔡道长自建国前夕至七十年代,隐居花石,八十年代初,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政府安排其在昭山任昭阳殿、玄帝宫、玉皇阁主教,为全真教道长,于一九八八年羽化。其徒刘尚实、林海等为其传人,也即湘潭全真教今天仅有的几个传人。
湘潭道教宫观经济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两部分。〔20〕固定资产经济指宫观殿庙的庙宇和各项设施,以及庙权所有的田土和租房等资产,一般均系公款修建或购置。其公款一是宫祀的庙坛,由旧时政府官方拨款;二是民祀的宫观殿庙,由香首或道士捐募众姓之公款,也有捐募和奉献田土、房屋为庙产的;三是行业会筹款为本行业祀奉之祖师建庙置产的;也有帮派堂会筹款建庙置产的。此外,还有邑绅或巨富捐款建庙的。
流动经济主要是靠信民求神祈祷进香的香火资源,有多有少,随其殿庙的香火兴衰程度而定。计有五种:一是信民进香、还愿和施舍的物资钱粮;二是部分宫观殿庙有道人或守庙信民营办纸钱香烛、贡表供品等所获盈利;三是为信民求签问卦和解签释卦的收费;四是个别宫观,如雷坛观、太赤天宫等为信民托办祈祷阴超阳泰的道场、斋醮、诵经礼忏等收费;五是少数殿庙的田土房屋的租凭收入。此外,行业会或帮派堂会的殿庙,其收支的流动资金,由该会筹办维持。
(四)县人的道教信仰
县内道观宫殿,分官建与民建两类,城里多为官建,乡村多为民建。历代,县府官员及乡间百姓对道教诸神的祭拜祀奉常有之,县志中亦有载述。如光绪县志《卷七·礼典》规定:〔21〕“县中坛庙,支祭银给牲酒者八祀”,“出官俸供牲酒者七祀”。“八祀”中有“社稷、神祗坛、先农坛、厉坛、孔子庙、关庙、文昌祠”均属道教之神,“七祀”中有“天后、火神、龙神、吕祠、陶公”属道教之神。
社稷坛以春秋二仲有戊祭祀,用少牢,支祭银十两。知县承祭,同城武官陪祭,朝服、九叩首。
神祗坛,祭制同社稷。祀风云雷雨山川城皇之神,以春秋二仲月上巳日。后上戊与社稷同日,用少牢,支祭银十两,礼同社稷。
先农坛,立有神农殿。雍正六年知县孙果建。岁以仲春吉亥耕籍,恭祀先农,用少牢。县人孟夏常雩于坛,祈雨,祈晴。
厉坛祀古主县侯,后立祀城隍。每年清明节、七月半、孟冬朔三祭。支祭银十三两。
关庙祀蜀汉前武将关羽,明时号武庙。乾隆六年知县张廷试出俸银修建。岁时官诸祭。每年春秋二月卜吉及五月十三日祭庙,用大牢,支祭银三十五两七钱。
天后宫祀海神。春秋仲月卜吉日,用少牢以祭。
火神祠祀火神,以春秋仲月吉日祭。
龙神祠祀龙神,以春秋仲有辰日祭,用少牢,均为知县出俸银供祀。
城隍祠祀城隍。朔望行香,无专祀。嘉庆中县以春秋通祀,官备祭银。
至于其他一些宫观殿庙,多为群祀。民俗分都甲,各有土地及大王、牛皇祠,高不逾丈。如县九都大石塘雨坛庙,十七都五甲雨师庙均祀雨神,民祷雨有验。十一都隐山东麓何公庙,为百姓祷雨所建并祷雨有验等。
其次,县人的道教信仰,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民间纂修的谱牒中亦可一斑。《中国家谱综合目录》〔22〕收藏全国各地家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九目,其中湖南占一千五百一十一目,湘潭县占四百三十多目。县内加上民间收藏未入综合目录的合计约在五百目以上。据我调查的五十多目家谱所见,其中的丧葬与祭祀礼仪部分涉及道教的内容就不少。如光绪七年(1881)毛祖基所编修的《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23〕卷四《丧礼》中的“招魂”、“赈孤”与道教悼亡演教法会中的《招魂科》、《赈幽》的内容就有许多相同之处。其《卷二·仙女庵记》云:“传韶氏三女修道于此,有凤凰衔天书至,女皆白日飞升。今当有胭脂井仙女遗像。”《仙女茅庵》词曰:“山深别有天,草木皆仙。茅庵丹灶筑当年。道中女子今何在一座金莲。”有的族谱中还有族人请道士祈雨的详细记载。如民国二十年(1931),齐白石三子齐良琨等人纂修的《中湘齐氏五修族谱·卷十一》〔24〕中详细记述了齐氏族人请道士祈雨的情况。
其《祈雨坛图》介绍设坛的步骤与方法说:择宽敞洁净之地为坛场,照图安三神位。神位前置神案,左右两旁设经案成八字形,每案置一经书,一木鱼,左侧悬钟,右侧架鼓。两案之中设茵毯为拜位。三神位中为太昊伏羲,左为行雨仙师,右为本地龙王神位。前置炉灯及磬,又置斗盛米,斗中插八旗。旗用青竹作柄,长三尺六寸,旗底宽一尺六寸,旗尖长二尺四寸。旗色分别按八卦,依次为乾旗黛青色粉书乾字,兑旗白色墨书兑字,离旗赤色墨书离字,震旗碧色粉书震字,巽旗绿色粉书巽字,坎旗黑色粉书坎字,艮旗鹅黄色墨书艮字,坤旗鹅黄色黑书坤子。拜位前以罗经格定先天八卦,方位照前图,环列方桌八张以绳贯之。留乾巽之间为出入处。每桌置净瓶一个,插杨柳枝,瓶侧各置一水碗。坛即建好。
道士如何祈雨?《祈雨行坛说》作了详细的解析说明:
每日官绅诣坛行礼、拈香祷祝之后退位。道士一人诣神前叩首,兴,请发旗。道士二人迭领发乾一,击磬一声,发兑二,击磬二声,发离三,不击磬,发震四,擂鼓,发巽五,敲木鱼,发坎六,鸣钟鼓,发艮七,钟一扣,发坤八,钟三扣。以次发讫,照先天方位安杨柳瓶中,出坛叩首。道士四人诣诵经位,鸣钟鼓,诵经文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日亘 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炽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呵呵呵。”每诵经文一字,击钟鼓一声。至末三呵字,则曼声长讽,钟鼓急鸣。既毕,复回诵“天地定位”,周而复始,计凡六遍。此诵经道士所施者也,别用穿坛道士。三人自初诵“天地定位”时即入八卦坛内。一立正南,取乾旗,一立正北,取坤旗,对面交过。一立正西,取坎旗,从中穿过。每乾坤旗一交,则坎旗一穿。循环来往不计次数,直至念呵字时,三人皆疾趋出坛,由乾兑方绕坛环走,至坎巽方为一周,三呵环绕三周毕,复诵“天地定位”,则复入坛还乾坤旗于瓶内,另取兑艮二旗,立东南西北两隅交过坎旗,仍立本位正穿至念呵字时,仍出坛环绕如前。又俟复诵“天地定位”则又入坛还兑艮旗,取震巽二旗立东北西南两隅交过坎旗,仍正穿至念呵字时,绕坛毕,还旗瓶内,出坛叩首,退。道士复诵“天地定位”,则用道童三人入坛,照前立乾坤坎三位,取杨柳支及水碗,洒水交穿与执旗者同念呵字时,亦出绕坛洒水,所执杨柳,初取乾坤,次取兑艮,三取震巽。唯坎位不易,亦如前式。凡穿绕一次毕,合前道士穿绕共六次,则送经道士六遍亦毕,皆叩首退位。别用僧人诵,云轮经一段间之。诵毕,道士复穿坛如前仪,僧道相间不停。若起坛二日不雨,至三日用调旗法,道士四人诣诵经位,诵“天地絪缊”四字不绝声,敲木鱼应之。道士二人诣拜位,叩首,兴。入坛取乾坤二旗交行三次,以乾旗插坤瓶,坤旗插乾瓶,次取兑艮旗交三次,皆三交互易如前,则八卦皆互调易位矣。复出坛叩首,兴。道士四人鸣钟鼓,诵“天地定位”经文,三人入坛,执旗交穿,道童执杨柳支交穿,悉照前仪。若得雨露足,则官绅诣坛行礼,谢神毕,道士还旗,四人诣经案诵“天地絪缊”,击木鱼如前。道士二人入坛执乾坤旗三交仍归原瓶,次兑艮,次离坎,次震巽,以次三交归瓶,讫,再诵天地定位经文一遍,只击木鱼,不用钟鼓。道士二人先在乾坤二位空手六交,次兑艮,次离坎,次震巽,皆六交不穿。至念呵字时,出坛三转诣神前叩首,兴。然后撤坛。撤坛之仪,众道士敲木鱼,诵“风调雨顺,物阜民安”八字不绝声,鱼贯入坛,由乾兑至坎巽右旋三周,出坛。由巽坎至兑乾左旋三周,复入坛右旋三周,俱徐行不疾。趋凡九周,讫,依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次序,取旗出坛,诣神位焚化。撤神位、瓶、桌、钟、鼓、炉、磬诸器。
至此,行坛仪式毕。
文末说,此法略易,即可祈晴。即将坛中雨师易为日光尊神,龙王易为荧惑尊神,瓶中插香,不用杨柳枝。行坛发旗时,发离三击钟鼓,发坎六静不击。所诵经文自“云行雨施”以下数句改为“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仍化成天下”仍念呵字如前。交旗时,用离旗横穿,坎旗不动。道童入坛执乾坤二瓶中委交行。离瓶中委横穿出坛亦执委绕坛。穿坛仪毕,僧人诵火车经间之。二日不晴,第三日调旗易位,仍用离旗交穿。余悉与祈雨同。
除志书与谱牒中记叙县人关于道教的信仰外,现代的一些书刊亦有关于县人信仰道教的记载。《双湖村志》说:“双湖村村民历来既信道教诸神,也信仰佛教的菩萨。人死了既请道士做道场,也请和尚念经。平时信奉的则是道教和佛教中的某个神仙、菩萨,如太上老君、观世音菩萨等。”〔25〕  《隐山采风》说:“隐山北麓之望祭岭,传为明代望祭衡岳之地。岭上有一座砖瓦结构的庙宇——雨坛庙,若农家一间堂屋大小,祀奉雨神神像。过去,遇上天干年岁,四周的人们常请道士来祭雨神,抬着雨坛老爷下岭去看禾苗。请神灵遍洒甘淋,拯救黎民百姓。”〔26〕以湘潭县晓霞山为背景的风俗小说《墓碑》记述该地区人们对道教的信仰说:“九曲冲座落在湘中某两县交界处的晓华山下,百数十户人家,安葬死人十分讲究,做道场是普遍的,有钱人家三五七天不等;钱源不足的,一天一晚道场不可再简。”〔27〕二○○四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湘潭东岳庙前厅新塑观音菩萨举行开光法会,前来还愿烧香及观光群众不下三千人,同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寿诞举行三天庆寿祈恩法会,信士及观光群众达八千人次以上,其中焚香化纸钱、进表酬神还愿的有一百七十多人次。
湘潭县历来举行的道教活动很多,有春季的奠土安龙,上元节老君圣诞、天师圣诞,二月十九慈航会、土地会、赏财神、祭钟馗、祭龙舟、祭雨坛、祭雷祖;中元祀祖等。还有为虫伤水厄、祈晴祈雨、驱送瘟神、战乱求宁的阴阳章醮,祈禳奏解;拔度亡灵之诵经拜忏,济孤赈幽,开咽通路,追超道场,安神伏土,冥寿追超诸多阴阳斋醮法事等等,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均根据各自不同的心理信仰特征,而参与各种不同的斋醮活动。
(五)一个村落大王庙的变迁
历史上,湘潭县与道教密切相关的城隍、土地、大王庙亦不少,基于前述种种原因,至今所留无几,且重建的也不多。笔者在湘潭县响塘乡双湖村调查时所见到的大王庙的变迁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双湖村历来有两种区划,村民同时参加两种区划范围内的活动。一是从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保甲到如今的村组为行政的区划。二是以大王庙管辖的范围,村民参加某一固定的大王庙会形成的区划。后一种区划按照地理环境以屋场地名确定。大王庙的分界一般以分水岭为依据,这是乡人自然形成的一种传统信仰区划。它究竟从何时起形成却无从查考。村内村民所属的大王庙共有五处:〔28〕
东部瑶湖歇马大王庙。所辖屋场地域为旷家、水库、龙井、瑶湖、秀丰、碧花、郑家、人形共八个组。具体屋场有:大旷家冲八栋、大旷家冲尾上五栋、斗笠冲七栋、细旷家冲六栋、林场二栋、乌花塘十一栋、龙井子六栋、土坝岭八栋、王龙子山九栋、新塘坳六栋、裘屋冲五栋、裔武祠六栋、瑶湖塘十二栋、槽坊里五栋、罗家坝子十一栋、牛屎塘六栋、后背山四栋、大塘坳三栋、秀冲坪十一栋、荷叶塘十三栋、碧花塘五栋、郑家垅河边上五栋、坝子塘六栋、郑家垅二十四栋、郑家岭十九栋,共二百零八栋屋。民国十六年农民协会时,整个瑶湖大王只有二十多栋屋,七十年来增加一百八十多栋屋,变化巨大。
中北部仰山白马大王庙。所辖屋场地域为蝴蝶、金盆、茶园、和平、污泥、藕塘、中心、神冲共八个队组。具体屋场有刘家湾七栋、蝴蝶山四栋、山塘子坳工栋、木瓜塘二栋、白水屋场(已拆)、邱家岭五栋、窑塘二栋、复塘坳二栋、新塘三栋、瓦子塘三栋、油济塘二栋、横山屋场二栋、谢家嘴四栋、金盆湾八栋、坝塘二栋、茶园坳八栋、朱家屋场五栋、郑家塘五栋、乌龟坝子二栋、叶家坳九栋、梅龙塘坳五栋、晚禾冲坳七栋、污泥塘坳九栋、灵官庙二栋、细周家垅六栋、细神冲湾六栋、大神冲湾十四栋、窑岭上六栋、坝垴上二栋、蔡家坝五栋、渠道南二栋、沿渠道马路五栋、铁铺岭五栋、竹山屋场十栋、油子树桥二栋、藕塘坳四栋、藕塘冲三栋、光塘子三栋、药铺二栋、塘边上二栋、大周家垅十三栋、五凤楼四栋。以上共一百九十九栋房屋,一九四九年以前只有三十六栋屋。
中南部枫梓大王庙。所辖屋场地域为铁路、双丘、大塘、窑岭、梅塘、徐家(渠道南侧)共五个半队组。具体屋场有:上石塘三栋、老塘子坳三栋、家基塘六栋、麦田六栋、泥鳅塘三栋、天塘子三栋、迥厥坳一栋、窑岭二栋、雷公塘四栋、四组坟二栋、徐家塘坳五栋、坳尾子四栋、檀树湾六栋、檀树湾对门坳四栋、矮坡岭一栋、双丘垅四栋,庙山嘴一栋,碧塘冲一栋,铁路塘十栋、中才岭六栋、姜家祠堂三栋、新屋一栋,大塘湾七栋。以上共八十六栋,一九四九年以前只有二十三栋屋。
西部八殿大王庙。所辖屋场地域为徐家、丁塘、白云、金家四个队组及侯田村部分队组。具体屋场有:严家冲三栋、木鱼山六栋、化字炉四栋、捩嘴子上五栋、下牛角湾坳七栋、磨冲坳六栋、成家坳四栋、西塘坳二栋、东塘坳七栋、金家湾七栋、黄泥巴湾一栋、六亩湾四栋、二亩十八丘三栋、何家屋坳五栋、谭家屋场三栋、木瓜塘五栋、坝塘山三栋、周家山二栋、细白云庵四栋、大白云庵八栋、肖家岭六栋、井坳里四栋、丁塘湾九栋、王家屋场九栋。共一百二十三栋,其中属双湖村八二二栋、属侯田村四十一栋。一九四九年以前整个八殿大王只有二十六栋屋。
另外,今双湖村范围内属外村大王庙的有东部的大石组一百一十六亩田,三十一户(全组三十二户只有一户的房子建在瑶湖歇马大王内)。具体屋场有学堂冲十一栋,大石岭四栋、麻园八栋、新屋三栋、共二十六栋(一九四九年以前四个屋场)属永兴村新立大王庙范围。南部边沿的中才组白节冲李、成、王三姓共八栋房屋,属塔岭村的高塘大王庙范围。西部边沿的金家组昔家冲苏、姜、王三姓共五栋房屋,属侯田村指挥大王庙范围。
外村棣属双湖村内大王庙范围的,有东部永兴村的罗家坝子十一栋房屋,均属瑶湖歇马大王庙。中北部金盆村的梅龙塘、叶家坳、乌龟坝子、郑家塘、朱家屋场、茶园坳、坝塘、金盆湾、谢家嘴、横山屋场、油济塘、新塘、瓦子塘等地共六十二栋房屋均属仰山白马大王庙。
西部侯田村的磨冲坳、牛角湾、捩嘴子上、木鱼山化字炉、麻坳里、严家冲等四十一栋房屋、属八殿大王庙。南部麦田黄石村南盘组有三栋房屋属枫梓大王庙。
农村合作化以前,每个大王庙都有大王庙会的组织,庙会下又分四个爪,都有负责人,有龙灯、大锣大鼓等公共财产。每年都有固定的活动:一是舞龙灯。舞龙开始必须到本大王庙上烧香舞起。解放前每个大王庙都有龙灯,春节到处可听到大锣大鼓声,有时几组龙灯汇合一起进行表演,热闹非凡。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罗家老屋有座关帝庙,有时几个大王庙的龙灯都到关帝庙,向“关圣帝君”舞龙灯,几组龙灯汇合表演,各显技艺,都不示弱。有时也出现因表演互不服气,而发生矛盾,导致打架斗殴的事。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基本没有舞过龙灯,八十年代舞过几年龙灯,此后,已不见舞龙灯了。二是解放前如遇天旱年,组织耍禾龙灯求雨,由各大王庙会联合将附近所有庙宇的菩萨都接到关帝庙内。那时关帝庙内,屋宇辉煌,雕梁画栋,长年香火不断,有守庙的僧人。耍禾龙灯,敬神求雨“打醮”,一般是在农历五月间进行,叫耍下元龙灯。即用草把子做禾龙灯,还抬着一只用稻草扎成的草船游船到每户敬司命女矣 母也 。这一活动主要是求雨防蝗虫侵害。正月十一日至十五日耍龙灯叫上元龙灯,主要是敬金角老龙。干旱年舞龙朝庙,拜天求雨,以保百姓丰衣足食。关帝庙已于大跃进时全部拆毁无存。六十年代中,修起韶山灌渠,旱涝保收,人们已不再打醮求雨了。
大王庙里的菩萨叫大王老爷,他除了“管活人”外还要管死人。老人死后不论男女,都去所在的大王庙报庙。这一习惯,不知从何时起沿袭至今。大跃进及文革中此习俗被废止。八十年代起死去的人又陆续承袭报庙的习俗。没有大王庙也到原庙遗址上报庙拜叩,由道士主持,鼓乐随同。孝家子孙全部出动,并携带花圈展示,去程与回程不走原路,有重视热闹的,抬着大锣大鼓,舞着龙去报庙。报庙还有条件,亡者如还有父母在世,则不能去报庙。报庙由道士先做好文疏,到大王庙前宣读界文,引亡人报到,乞求五方地脉龙神及十殿阎王关照。
大王庙这种信仰在一些老年群众中已根深蒂固,境内村民所属的五个主要大王庙都几拆几建,除仰山白马大王庙恢复修建较早外,其余八殿、枫梓、永兴、瑶湖四座大王庙都于近年修建,枫梓大王庙一九九八年修建,瑶湖大王庙一九九九年修建,并唱了三天戏。修庙、唱戏经费开支由大王会内各户捐资,金额不限,自愿交纳,个别户有交一千多元的。
〔后记〕
二○○三年九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子艾教授致学术合作邀请函说,他们正在从事一项中法合作研究项目——以道教为主的《湘中宗教与社会》。课题范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道观、寺庙、雷坛分布的历史与现状;各教的历史与现状;派别及教祖源流;宗教职业者的组织状况;出师仪式;宗教活动日程概览(包括庙会、朝圣、进香等);坛场布置;法事科仪;科仪本;法冠、法服、法器、祭品;多见且有地方特色的诸神的个案细述或某教派的神系的概述。二是雕刻神像的处士,绘制神像、神轴的丹青,以及制作傩面、相衣、纸马的宗教工艺群众的历史与现状;技术的传承(祖传、师传)及有关谱本;操作时的仪式与禁忌;开光仪式的主持人、场合、过程;宗教工艺品的应用范围、流程等。三是与上述宗教事象有关的地方社会背景,如国家移民、民族迁徙的历史大事与相关的文化交流;里、乡、都、峒、村等与庙王、社王、土地祠下等两套名称的地域划分的内涵及其演变等;家族制度、起名号(如五郎、二郎)、族谱、宗祠等社会组织民俗;有关祖先、祖师、药王、洗娘、梅王、张五郎以及太上老君、南岳圣帝、观音、土地,乃至树神等众神的拜祭习俗;有关各种宗教仪式、法服、法器、庙会以及诸神的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俗语和音乐、舞蹈、戏剧等。
来函说,目前参加此项目研究的已有法、中、意、美等国的学者。为更有成效地开展研究,他们邀请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当地同仁、学者的参与。因陈教授曾为我的拙编著《隐山采风》作过序,知道我做过湘潭自然村落宗教信仰民俗方面的调查,因而邀我参与该项目的调研活动。十月下旬,我们在湖南隆回县参加中国第三次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时,陈子艾教授又就课题的调查方法、取材角度等方面作了相关的业务指导。那以后,至二○○四年五月,我先后访问了湘潭县内的一些道教神职人员,观看了三场章醮法会,先后七次到县内谭家山镇棠霞村石丰组道士、市道教协会会长胡雨初家调查访问,阅读他收藏和撰编的科书,观赏了他主持的观音佛像开光法会的录像及东岳大帝寿诞庆典庙会实况,准备写一点有关湘潭道教方面的系列文字,以参与《湘中宗教与社会》的研讨。
《湘潭县道教古今览概》是湘潭道教系列调查之一,写作中,承胡雨初、黄应钧道长提供部分资料。文中所述含今湘潭市区的部分情况。计划撰写的有:一、正一道士胡雨初调查笔记;二、清阳观开坛请圣科仪神祗解读;三、’2004,湘潭东岳大帝寿典庙会始末。
────────
〔1〕见《光绪刊湘潭县志·建置第二》,转见湘潭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次校点重印《光绪刊湘潭县志》(以下简称《重印县志》)第一册第一四四页。
〔2〕见《重印县志》第五册第四八页。
〔3〕〔4〕见《湘潭人文风物掌故》第二三四页,香港新风出版社,二○○四年四月第一版。
〔5〕同前〔2〕第五册第五九页。
〔6〕见一九八九年刘应机《湘潭市道教志稿》。亦说该观始建于明代。
〔7〕〔8〕〔9〕〔11〕同前〔2〕第二册第三七页,第二八页;第五册第五二页。
〔10〕同前〔2〕第五册第六○页,第二册第二三页。
〔12〕据《湘潭市道教志初稿》记载:湘潭雷坛观于明代开派以来,李紫谷为二十派弟子,成秋访等为二十一派弟子。清末经民国时期至今的二十一派弟子全亡故,二十二派弟子也绝大多数殁亡,二十三派弟子也已去世一部分。今调查所得,二十一派至二十四派一百零二人的名单是:二十一派共二十五人:成秋访、张小良、张云生、王玉庭、王德怀、王满道、张月林、张春生、万启太、盛月庭、方显光、姜道源、唐州道、彭启桂、周泗和、骆泗和、卢福生、卢瑞箎、李松蒲、戴弼臣、王高臣、曾顺安、左少元、郑宇生、戴菊生;二十二派共五十二人:张云生之子张钟林、王玉庭之子王霞生、王德怀之子王桂秋、王满道之子王怀生、张月林之子张梅生,徒刘瑞生、余冬生,张春桂之子张树芳,徒张桂和、张泽霖、张晓初、张端生,万启太之子万洪桂、万洪福,徒万绍煌、万秋生,盛月庭之徒盛春庭,方显光之子方崇高、方秋凡,姜道源之徒姜白云、姜海秋、姜海涛、姜以清,唐州道之子唐迪生,彭启桂之子彭洪仁,卢福生之子卢菊霞,卢瑞箎之徒肖长佑,李松蒲之徒肖清澄、吴梅生、邓桂生、邓梅生、王桂芳、王佑哉、王汉云、黄泽南、黄海林、刘福臣、张洪禧、张洪新、张波涛、张波润、张新照、抄迪吾,戴弼臣之徒胡桂生、喻正云,王亮臣之徒张海江,曾顺安之子曾仁秋,左少元之子左必秋,郑宇生之子郑松林,徒黄国安、谭玉煦、丁晓初;二十三派共十七人:刘瑞生之子周祖顺,徒张辉浩,张桂和之子张铁生,万洪桂之子万波澄,万洪福之子万波宏,盛春庭之子盛得一,卢菊霞之子卢裕光,黄国安之子黄长生,谭玉煦之子谭桂云,徒吴汉波、张继良,喻正云之子喻建美,张泽霖之子张云福,姜海秋之徒李松林,万绍煌之徒赵勇、罗霞光、杨绍球;二十四派共八人:谭桂云之子谭俊民,张辉浩之徒邓伏秋,张云福之徒刘利民,杨绍球之子杨清荣,徒刘文,李松林之子李君士、李仲伏,万绍煌之孙万伦。
〔13〕同前〔2〕第二册第四○页。
〔14〕〔15〕同前〔2〕第五册第六六、六七页。
〔16〕同前〔2〕第二册第二八页。
〔17〕《光绪湘潭县志·礼典第七》,以下均同前〔2〕第三册第一九页~第二七页;第三九页~第四四页;第五四页~第五五页。
〔18〕《重印县志》第一册第一四四页载:县城坊厢直街分总,从宋桥西至小东门为一、二、三总;宣化街至新街为四、五、六、七总;旧生湘门为八总,亦即自通济门外为八总,直上至窑湾为上十八总。唯十八总分上下。
〔19〕〔20〕《湘潭市道教志·讨论稿》第四~八页。
〔21〕同前〔2〕第三册第一九页~二四页。
〔22〕《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九月第一版。
〔23〕《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见湘潭县档案馆藏本。
〔24〕《中湘齐氏五修族谱》,见湘潭县白石乡齐铁如家藏本。
〔25〕二○○○年三月响塘乡双湖村志编纂委员会《湘潭县地方志丛书·双湖村志》第一一二页。
〔26〕见台湾《民俗曲艺》一九九九年第三期拙作《湘潭一个小山冲的信仰民俗调查》第一五四页。
〔27〕二○○三年十二月中国戏剧出版社陈长工《竹韵》第一○四页。
〔28〕转见二○○○年十二月《湘潭县文史》第十一辑第二六二页《双湖村的习俗信仰与姓氏调查》。
关于湘潭道教史略及活动概况的汇报材料
一、历史概况
湘潭市道教协会于1989年筹备,1990年10月成立,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像湘潭以正一道士为主体成立的道教协会,尚属道例。1991年,中国道教学院袁治洪主任来潭视察,观看于湘潭道士的法会实例演唱,听取了“湘潭道教发展史略”的汇报资料,对湘潭市道教协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时定为全国道教工作的联络点,湖南省道教工作的指导点。
湘潭道教自晋代开始流传。最初为晋时所建的楚山观和陶公祠(陶公即晋时潭洲刺史陶侃),陶公崇道。陶公殁后,当地信奉道教的民众筑衣冠暮于十八总望衡亭傍,并建陶公祠以祀之,湘潭道教随之而发展。至唐玄宗时代,益发兴盛。因为玄宗悟道,故湘潭民众亦遵之。
湘潭市城区和城郊一带,共有历史道观五十六处之多,其半数为唐太宗时期所建。明代时曾有青州李常庚字皓白,受敕封为常庚真人,曾南下衡山寄居,有崇高的道风德行,后来湘潭,与道友共筹,创建雷坛观。真人返衡后,令其弟子马眉善等人来观主持观务,尔后雷坛观便是湘潭市正一道教活动的主观中心。
迨至清末民初期间,该观主持叫成秋访,人称成道人。据民国初年统计,仅湘潭市区有正一道士三百多名,当时的道教会设立在雷坛观和太赤天宫等处,下设四个堂会,即德一堂、开源堂、鸿钧堂、贞一堂等,由堂派衍感应雷坛,玄妙雷坛等。
湘潭道教由于历史悠久,所以比较正规,城乡道观坛场一百多处,都有正一和全真道士住守,供奉香灯,道观香火旺盛,长期香客如云,烧香朝圣,祈保清平,许神还愿,投拜寄名的信奉者络绎不绝,真显示出“神之最灵”。
各道观都有不同数量的宫观产业,多的有几十亩田土园林,少则也有部分土地,如白泉观有五亩田名曰香灯田,望仙观有二亩田叫做供饭丘。住观道士经营宫观之土地,都感自给有余。
另有一种情况,宫观产业为剥削阶级所占有,有的被住观道士所化空,把宫观弄得香烟冷落,教事不昌,堂殿失修,生活无济,守观道士搞得自身难保,菩萨自然是各散五方了,这情况也是存在的。
得度受录与传坛奏职的活动,在抗日战争之前是屡见不鲜的,不少的道士拜受了“三五都功录”和“正一盟威录”。录的标准归纳为:
1、从道较久,能精通道教中朝仪科范。
2、举止端庄,具有文雅的仪容风貌。
3、结交广泛,能筹措必须开支的资金。
凡具备上述条件的道士,便可以拜受经录,受录的具体做法是:
1、事先由龙虎山来的带有多种经录的道士(有的大概不是道士)手中议价卖好录。这种传录的人,湘潭叫他“录公子”。“录公子”进屋很讲排场,一要特殊招待,二要赌钱打牌,对于卖录的价格也是信口开河,并非千篇一律,至少还住上半月才离开。
2、邀请道友同伙到宫观或家中举行斋醮,至少三天,法会中选定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引导师、金桥师等主持斋醮法会。以上各师主要遵传度、保举、监度之师,其余属执士。要高搭传度宝台,以度为桥,三师并配备乐器于台上演唱,金桥师守桥作传递工作,引导师引录生拜辞祖先,父母及六亲眷属后,经过多种关津渡卡,来到祖师殿学法。录生必须明誓愿,后由传度师一件一宗的给录生传授。举行这一活动时,观众不少,不亚于看戏。为了声张,还得办酒席,叫做升职酒,多的百多席,少则几十席,花费是很大的,故不可能每个道士都可以受录。
传坛奏职,是道士的一个升级仪式。举办法会同受录一样,但没有录。查对坛靖治气、天坛玉格,取个奏名,奏章文一封,书写阴阳凭证,吞服香水牒文,搭台传度,升为有职的加持道士。
受录和传坛奏职道士叫加持道士,意味着可以领教,申奏章词,名曰有职申奏,总之就是可以主持大小阴阳醮事。加持有时还要双工资,这成了湘潭道士的例规。
道士的斋醮法事,过去是名目繁多的。因为道士在信奉者和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早已有一种希望寄托之愿。所以民间很多事情少不了道士的介入,每从年初到年底需要道士的活动是不胜枚举的。如春期的奠土安龙、上元节的天师圣诞、老君对诞、二月十九日观音经、土地经、庆坛会、大王经、赏财神、祭种馗、祭龙舟、祭雨坛、祭雷祖、中元祀祖、盂兰胜会等。还有为虫伤水厄、祈晴祷雨、驱送瘟神、战乱求宁,阴阳章醮、祈让奏解、拨度亡灵的讽经拜忏、利孤赈幽、开咽通路、追超道场、安神伏土、冥寿追超等阴阳斋醮法事,接顶摩踵,所以,道士在过去的业务是多得出奇的。
二、湘潭道教的盛衰情况
湘潭市包括湘潭、湘乡两个县市的广大城乡,在历史上所流传的大小道观坛场,共有一百多处,分布于城乡各地,各观派衍的徒子法孙,人才荟萃、俊彦良多。有的父传子教,数代相传,有的传教于抚老门徒,有的授业于沾亲代骨,如此一代传一代。总离不开一脉相承。
正一道士大致分为如下三种:
甲:观主道士。掌握一定范围香火教事,经营观场公产田地,展教四方。一般不聚亲,食斋,收抚老徒弟。年老不能外出应教时,由抚老徒弟负责奉养,以度晚年,了全后事。
乙:坛主道士。设有宫观,在家中设立坛场,开展香火,秉教四方。坛主道士可以聚亲接嗣,不食斋素,可以授徒,这种道士,大多数是以道士为辅佐的,因为可以自耕和佃耕土地经营,以维持生活。
丙:伙居道士。凡无宫观坛场,不能传坛受录,教艺不精,不能主持大小阴阳法会,只能帮助教事的人员等。
湘潭城乡的观宇有市内楚山观,河口白鹤山留仙观、白泉清阳观、花石雷锋观, 中元观等。
楚山观,位湘潭市区,始建于晋朝,主掌市区五十多名道士宏修烟火,解放来逐渐减少,现留道士只有几人了。如吕贵初等便是该观源流。
留仙观,位于河口杨家湾,观堂早日失迹,该观分“上德”和“忠信”二堂,共计道士三百多人,散居于湘潭城乡百里范围,展开阴阳教事,到解放前后陆续减少,至今留存不足五十人了。如向理安、冯金吾、刘华庆等。
白泉清阳观,如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曾为湘潭发展最旺盛之道观。派分成祖,望仙、清霞、回龙、沙仙、佛祖等观和集真、修真、灵应、定性、涌泉、清泉、流源等数十个坛场。散居于中路铺、三门、易俗河、古塘桥、土桥、石潭坝等地。遍及湘潭大半乡村。据民甲戍年准备修谱时统计人数有五百多人,现在初步摸底约六十多人了。相传清阳宫启教祖师于明成祖年间来湘,曾在龙虎仙山接龙观受敕封伏魔右相体道尹真宫。
花石雷锋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由它开派有石崇、朝阳、金莲、云联、紫霄、碧玉、贵柏等七个观场,下分道坛二十多处,道众二百多人。散居于花石、严冲、盐埠、回水一带、方圆数十余里地方,教事昌隆,香火旺盛,几经周折,如今留下来的道友老少一起不到五十人了。
中元观,位于花石汉城桥,始建于明代,启教宗师胡雨天、胡洞天两兄弟。分为清灵、松荫、应化、清真、紫气、清泉、清林、妙清、文昌、朝南等二十多个坛场,散居道士二百多人,现留三十多名道士。
湘潭以南有长源、青溪、上宝山等几大观场,数百名道士,展教于衡山以下,柱塘以上的大部分乡村,据今统计,也只有五十多人了。
湘潭道界名流于近代风彩:
湘潭道教事由于历史之悠久,教事之盛昌,在各地观宇坛场,出现了不少悟道诚心,苦钻精微奥妙,法相森严,讲求造诣的老前辈。
留仙观上德堂向德元道长,咸丰十年生,自幼悟道,精通教义,苦习经文,书法远近闻名,道风名标梓里,卒于民国二十六年。
何国钦:湘潭人,悟道六十余年,诚心可鞠,刻苦修身,道学求精,是道界历史典型人物。
马名臣:白泉望仙观主持,生平悟道,练就文武全才,道貌端庄,学识渊博,行仪不俗,皈命志心,务道务农,两全齐美。其子有二,都加入了党的地下组织,为中国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必应:白泉观太极堂创始人,秉性聪明,心灵手巧,一生悟道,刻苦用功,精通道义,对于书画、雕刻、刺绣功夫无所不精。所授门徒胡一妙、李道生、谭玄一等,个个挺秀,一代风流。
人称“小河三生”在湘潭道教界更是威名远播。“雷锋观”黄贵生和胡运生“留仙观”邓华生、三位一体,名震湘潭数十余年。
象这样诚心悟道,博学多才的道界名流,非只所述,他们都成了湘潭道教信徒的历史芳典。
全真道在湘潭也有相当巩固的地位和出色人物。如李子谷,人称子谷道人,市斗姥阁住持,其人修道诚心,讲求造诣,与清末湖南才子王壬秋挽手同行,同杯共饮,促膝谈心,互论诗词歌赋,论古议今。当时深得城乡人民的爱戴,至今,人们记忆犹深。
杨植益:锦石人,平生修道,练就一身轻功本领,结交广泛,在城乡扶助贫穷,深受人民信赖,而今尚留谈笑之中。
蔡祥凡:别号确愚,道号崇元,光绪甲辰年生于湘潭石坝水南村,二十一岁出家南岳,一九八八年年,终年八十五岁几十载修真养性,熟读了所有道经,他们品行高尚,文武双全,医药全备,云游了中国所有古刹名山,拜访了千百高师良友。曾在玄都观任过当家,他在民间治愈了无数顽症之疾,解除了人们不少的痛苦,其道教生涯已载入湘潭史册。
许许多多的道教前辈之优良业绩,将永远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可是,自从解放以来,历经土地改革、大跃进、十年动乱的岁月里、道士们形成无地自容,几乎灭迹。宫观被毁无遗,圣像付之一炬,道士个个“改邪归正”停止了“骗财害人”。仅市区的观场坛所四十五处之多,都为房地产公司所接管,或作工厂,或搬进了居民,或改建了公房,或遭到全部拆毁。幸存者,也变成了室内废墟,道士们久无权过问,令人见之不寒而溧,农村观宇更是无存。道士们所有道典科文,历史遗产,所存者聊聊无几,道士们的各种活动全都一扫无风,人人自食其力,都成了新社会的劳动人民,不少道友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工作,走上了不同的革命岗位,都作了相应的贡献。据我们了解,解放以来,本市管辖范围内所处理判决的罪犯几乎没有一个是正一道士,因此说正一道士是遵纪守法的,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
三、党的政策是东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象强劲的东风温暖神州大地,湘潭正一、全真道士和全国宗教界一样,沐浴着党的温暖。
我们在市委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下,在市宗教处的热情指导下,帮我们摘下了戴在头上数十年之久的“封建迷信”帽子,使我们摆脱了“骗财害人”的罪名,恢复了自由信仰,使我国几千年传统国教为祖国四化建设重放光芒。
三年来,我们作了很多努力,办了一些事情。
1、经过党和政府批准同意,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五日或立了以向理安道长首的湘潭市道教协会筹备小组及开展工作。
2、解决筹备组织租房借屋办公的困难问题,在一九八九年元月在市委孔令志书记亲自召集主持的专题会议上,为我们落实了原道观斗姥阁的房产政策,使我们在现有福佑宫开辟了湘潭道教第一个活动场所。一九九零年十月十日,在这里装设了“三清圣像”,举行了有省、市、县宗教部门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兄弟教派,全市各地道教代表参加的两天开光典礼。
3、筹备小组对全市大部分乡村的散居正一派道士进行调查摸底登记,基本掌握了散居道士的分布情况,发给了登记表,在取得乡村证明的情况下,通过测试认定,共吸收二百三十多个道士入了会,先后为入会道士颁发应教证近百份,从教会员证一百多份,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受法律保障的合法宗教神职人员。
4、自九一年春开始,先后分地分批的组织会员们认真学习了江总书记、李鹏总理在会见全国宗教界负责人的讲话精神。用《讲话》精神鼓舞道友的信心,提高会员爱国爱教的认识。
5、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份,向会长应邀参加了嗣汉天师府举办的点像开光盛典,从而吸取了许多宝贵经验。
6、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向会长和颜六秩同志应邀出席了省道协第二届代表会议,会上向理安同志当选为省道教协会副会长。
7、今年三月份向会长光荣地应邀出席了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从而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了百倍的信心。
8、自一九九零年开始,在市政府和宗教处的指导下,我们安排了精干力量,对全市城乡道教宫观,道士活动等历史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搜集道教历史资料,编撰湘潭道教志,预计在九二年九月底定编,从而让我们湘潭这一古老名城道教传统信仰载入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光辉史册。
四、目前存在的几种情况
正一道士固然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不可磨灭的一个组合部分,然而,在今天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建立道教组织,使全市道士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出贡献。确实又是一个新事物,每当一个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总要出现一些新问题,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前进的路上克服了某些困难,但是,仍然存在着有待逐步解决的问题。
1、        有的宗教场所为一般非道非僧的巫婆神汉所占领,以抽签问卦等手段骗取大量资财,无法得到地方的制止,让其自由泛滥,合法的宗教场所得不到利用权利。
2、        城乡以多种面貌出现的假道士,严重干扰了道教的正常活动,他们大搞告庙、游垅等,道教规定不准搞,则受到抵制,无人请。由于道士活动停止过久,让一般跳了出来胡作乱为,信奉者鱼鲁不分。也成了习惯上的自然,由此而为我们开展活动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3、        有的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的道士害怕加入组织要受拘束,要纳会费,要考试,拒绝加入组织,自己认为只要有人请他,便是好的了。
4、        由于长期以来,阴阳二醮活动少了,对一般青年道士根本不懂,也从不象过去一样钻研,为此下去,许多朝仪科范将要失传。
5、        湘潭市道教协会虽经几年的工作,现在还很幼稚,因为在工作人员的配备与安置上都存在客观原因,加之没有经验,故在管理工作及对会员指导工作与各地道友组织的联系等工作都没有做,或者做得很欠缺,有待于改正。
6、        三年来,由于某些局限性的客观情况,本宫的宗教活动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对外仅做两次追超道场,对内则也只举行过少量的庆祝活动和赈济法会,讲到此,是有些惭愧的
五、对今后工作的打算
1、        组织会员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和党的宗教政策学习,使每个道教信徒有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的觉悟水平,成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信教人员。
2、        继续做好对全市散居道士摸底、登记、审查工作,使该入会的全部入会,严格执行正确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坚决把住调查审批关,防止社会上存在的教骗、假道士、封建迷信非法分子混进道教组织。
3、        增定报刊杂志和全国道教界所发行的经典、书刊、引导会员认真学习,以增进对全国道教界的了解。吸取优良的宗教认识,学习人家的好经验,以推动我们的工作。
4、        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拥护,逐步在城乡各散居道士较为集中的地方开放部分宫观和适当的道教活动场所,以解决教徒们的教务活动和宗教生活等困难问题。
5、        建立健全宫观管理制度,坚决按“国家道协”《关于散居正一派道士的管理试行办法》和鉴别正一散居道士的标准,严格授徒制度,让全市正一派道士热衷于祖国四化建设和我市两个文明建设而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