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雨歌词什么解释:一周高论(2011.1.18-1.25)-2011年01月27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45:05
一周高论(2011.1.18-1.25)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1月27日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推荐:郭光东何蕴琪
No.1限购是一种权力让渡
《经济观察报》,2011年1月24日,社论
(原文摘编)也许“限”仍将是2011年最热的中文字之一。限行,限购商品房,北京开始限制外地人买车……如果通胀延续,不知道还会不会出台其他的限制买卖或者限价措施。
买与卖,是市场的基本交易行为。买什么不买什么,公众应该有自由选择权,这是老百姓的一项基本权利。为什么这样一项基本权利,如今却限字当头?而更需要警惕的是,与被限制的百姓权利对应的,往往是放大了的公权力。
被抑制的需求不会从此消失无踪,一味的抑制需求,却不能通过提高生产力释放需求,迟早都会出问题。当前民众对各种“限”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究其根本,是因为还有一种期待,希望以时间换空间。
老百姓暂时放弃自己的基本权利,将其让渡给政府,愿意承受某种限制,是有条件的。这种放弃只是为了政府部门能够有时间提供更好的公平品,这种放弃是与未来的某种获得相对应的。
这种让渡一定意味着公开的讨论和某种程序性安排,意味着某种经讨论而形成的契约关系,这是官与民在面对公共利益时经协商与沟通而达成的一致。而在过去一年可见的案例中,这样的沟通与协商少而又少,甚至没有人在意其程序是否合规,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尤其是,因为打破了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合理边界,这种让渡一定是临时性和非常态的。这种让渡不是公权力的正当延伸,官方不能以公共利益为由强求老百姓让渡自身权利,也不能以种种理由固化这种让渡。如果这种让渡成为常态,则公权力越界就成为理所应当。而与权力边界的模糊相随的,一定是对政府权力监督和限制的缺位,最终就可能出现对民众权利的损害。
【推荐理由】本文对“限”的学理分析可谓精辟。“限”的本质是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愿意暂时让渡一部分权利,是因为他们寄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政府必须认识到,“限”其实是让民众作出了牺牲,而一个政府不能总是靠民众牺牲权利来解决诸如拥堵、房价之类的民生问题。“限”只不过为他们真正解决问题,赢得了喘息的时间,转圜的余地罢了。
No.2中国在孔子遗产里痛苦挣扎
中国经济网,2011年1月22日,作者:许小年
(原文摘编)孔子的思想能够为当代中国人找到新的核心价值观,并为他们的精神寻求新的寄托吗?看起来似乎颇有难度。
孔子的儒家学说和现代的普遍价值观既有相容也有冲突之处。比如,儒家的“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与尊重个人权利的现代观念不无呼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失为朴素的理性主义。但在如何达成“仁”上,孔子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人特别是社会精英的自觉上,欲使“仁”成为他们的自觉与信仰。而现代社会却是多元的,要想在多重信仰的环境中建立一致认同的游戏规则,现代社会最具标志的一步———私域和公域的分离,而这恰恰是儒家没有思考的。
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以个人为中心,主张每个人拥有同样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决定他人的命运。儒家在个人权利上没有也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彻底,例如“小人”的权利就与君子的不同,妇女的权利就和男人的相异。
现代市场经济用利己必先利他消除了崇尚个人权利可能形成的隔绝,市场假借人的利己之心为社会服务。孔子讲“克己复礼”,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不必克己,克己是不自然的,依靠克己维持的社会秩序因此是非常脆弱的。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私欲的膨胀从外部受到法律的制约。法律是众多平等的个人签订的契约,而不是君王规范臣民行为的律令。法律具有强制力,而儒家一味宣扬的道德只具精神的感召力。而儒家的失算就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假设上。
从早期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到现代的权利与自由,其间有着太多的断裂链条,一一拾缀补齐,起码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推荐理由】不要用又一个被阉割的孔子,来模糊和抹杀现代社会法治的必要性,也许是本文给我们提的最重要的一个醒。本文就孔子学说与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一一对应的分析,尤其值得喜欢笼统批判者借鉴。其实,今人心目中的孔子与儒学,早已经不知道被后世修正了多少遍。作为中华文化的本源之一,如果不了解真正的孔子儒学,恐怕很难补得上“传统中国”与现代性之间的鸿沟。
No.3中国国家形象片真能塑造“中国形象”
财新网,2011年1月22日,作者:方柏林
(原文摘编)片子可能会给外国人这样的印象:片子将少数一些人当作了中国的代表。
表面上看,各行各业人物都有,但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是精英小圈子内的事。这种形象宣传,通过普通人的缺位,间接贬低了普通中国人,仿佛他们不足以树立国家形象。事实上代表中国形象各个侧面的人物太多了,比如那位蛋形蜗居里的大学生,在那温暖的灯光之下,心酸之中,颇有些顽强和暖意。还有走路回家或是骑摩托返乡的人,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团圆意识。深圳有家公司设计的底下能跑小车的3D汽车,就充满了奇思妙想,能代表中国人的创意。
为什么总是让哪些貌似光鲜的所谓精英人士代表中国形象呢?这个问题其实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解决了,旅居中国多年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就极其反感精英文化人的圈子,和檀香扇、京剧之类的所谓文化传承。她通过《大地》等书表示,平民百姓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精神的延续。不过很可惜,都快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对于国家精神的理解,还是不得要领。
和诸多读者的反应一样,我觉得这种宣传应该走向平民百姓。看过这部宣传片,我不觉得和其中任何人有认同感,从他们身上看不到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他们代表着所谓的美丽,代表着财富,代表着影响,而这些并非是普通人的所有,他们和大部分国人的生活无关,对外国人来说更是无关紧要。
【推荐理由】国家形象片观众主要是外国人,所以把握他们的观赏趣味、文化心理至关重要。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说,“除了知道这些人是中国人,他们很成功,非常友好以外,我们没能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没错,他们代表的“成功主义”和世界颇有些距离。事实上,我们知道国家形象片中有一部是专门拍摄普通人的,或许应该把它优先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