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天藏秃鹫吃人视频: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5:59
科学文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学校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以及教师的培养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积极对适于本校的校本课程或对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恰好在这样的时代和要求下应运而生的。
1.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满足不同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参与性。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行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
2.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意义
(1)从课程结构改革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国家课程(包括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利弊。现行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不能够满足学生有特色、个性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需要。所以迫切需要进行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需要几类课程有机的结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这些资源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需要进行整理和整合,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发展。
(2)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各个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办学的条件、学生的来源、教师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学校的差异。学校在组织课程时,既应该体现国家的意志,也应该尽可能满足学校的差异性和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差异。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3.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科学时效性原则
首先对于课程资源,特别是涉及客观知识或数据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引用要有权威出处,不能随意或杜撰。同时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紧跟与学科相关联的社会热点,把这些内容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起学生关注社会。
(2)积极优先性原则
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的内容应该是符合社会主流积极向上的,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或有决定意义的。所以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应把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容资源优先考虑。
(3)普遍适应性原则
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力求从各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对内容的选择应该是社会生活中学生能够通过一定途径获得的,有直接或间接感受的,但不全面、容易误解的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内容可靠性和真实性的鉴别和评价意识的能力。
4.结合学校特点开展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
作为课程,需要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按照确定的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此外,课程需要有与课程目标配套的评价体系。所以开发一种新的课程,必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形式选择、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课程具体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结合学校的情况,我们在高中年级开设《人类生态学》课程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学习和自主探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力求通过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参加有兴趣的生物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并为以后自己探讨科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目标
(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推理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①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
②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用小论文方式将结果、观点正确表达出来。发展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通过获得相应的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会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三)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1)内容分为两类:
①基本知识的讲授——可以促进学生了解人类自身及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宣讲。
②综合类的分析与探究——在初步掌握生物学的知识,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特点、具备一定技能后,学生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生物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调查中,小组成员需要相互配合,这类调查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表1 高中年级《人类生态学》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生命起源及其演变历程。理解人类起源的各种假说。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与环境
课外思考: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信息,分析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价值和不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各种地理分布。加深对不同文明程度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解。
教学内容:人类的迁徙及其动力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农业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叙述世界各地农业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农业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外活动:参观新型科技农业示范园,体会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比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现代农业各自的优缺点。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评述工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尝试搜集工业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变化的资料。
教学内容:工业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飞速发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课外调查:就你熟悉的环境,调查某企业的生产方式是否符合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形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人与生物圈
课外调查:调查你家庭周围的生态环境,并分析结果和原因。同时通过查取信息,列出解决的对策。
第七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等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关注社会的情感。
教学内容:人类的未来
课外遐想:通过查阅科普杂志,以“人类未来”为题目,写一篇科学遐想的文章。
第八课时
生物学调查的原则及注意事项介绍
第九课时
小组内以小论文形式交流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第十课时
学科目标考核
参加学习的学生年级不同,认知水平、所掌握生物学知识不同,因此,不同的年级课程中教学侧重不同,培养的能力不一样。课程中师生的作用也有所差异。
高一年级课程重点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根据教学目标,教师提供教学讲义,学生阅读讲义,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结果,以促进学生对现象较深层次的理解。
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对调查的课题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但分析还不够详细和具有层次性。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报刊、图书馆等学习查找资料,利用资料提供的信息,对问题更全面彻底的思考。虽然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高中生物学的一些能力,但生物学知识依然缺少,教师同样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4.实施有效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学生学习评价应是一个综合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评价方式、结果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各个年级学生学习内容不同,考核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生物学技能的考核,既要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也要检测学习的最终结果。
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测(过程性评价),我们通过观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参与度、对问题分析表明的观点。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注重学生个体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课程学习的最后考核(终结性评价)有两种方式,高一年级学生分析信息现象,表明自己观点以总结的形式呈现。高二年级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独自撰写小论文。最后结果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以等级形式给予学生。
学生在参加课程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不能用直接考核进行评价。我们从以下方面考察:出勤情况,参与调查的积极性,参与讨论的热情程度,组内合作的程度等,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态度与情感。以上几个方面,除出勤情况是客观的,其余几项都无法定性测试。因此,除了对学生在上课时的行为观察记录外,我们还使用问卷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学生对问卷的回答情况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