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资质查询:人大新闻错不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48:49
2003年第11期 总第514期

"人大新闻不能这样写"
---访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沈掌荣
○洪文军
 
 
《军事记者》编者按:8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广西北海,举办了首届全国人大新闻报道业务培训,来自中央与地方媒体以及各省市自治区人大新闻报道部门的2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期间,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沈掌荣做了业务讲座,其中他谈及不同媒体的人大新闻报道出现的一些差错,成为参训人员的议论热点。本文作者就此话题进一步采访了沈掌荣。
 
"天大、地大,比不上'人大'"
---人大新闻错不得
 
洪:说到"人大新闻",一般读者想到的只是每年的"两会"、全国与地方各级人大的常委会。人大新闻还包括其他内容吗?
 
沈:当然。除了每年大会和常委会会议报道,"人大新闻"还包括委员长(主任)会议、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执法检查等法律监督、立法宣传等诸多报道内容。对人大代表的宣传报道也是很重要的一项,现在全国人大代表有近3000人,各级人大代表加起来有320多万。对代表的报道大有文章可作,有的媒体还做得不足。比如把人大代表写成"好人代表",说他们做了多少多少好事,而不把重点放在他们履行职务上,这是不充分、不正确的。
 
洪:有一句话说,"天大、地大,比不上'人大'",现在有人借用这句话来形容"人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虽然不准确,但从中可以看到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大。
 
沈:是啊,而且相应地,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大新闻报道。不仅上面说到的人大报道内容受到人们的关注,还有任免事项等内容在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都是非常受关注的,也为世人瞩目。
 
洪:人大新闻报道权威性高、程序性的会议报道多、时效性强,给读者的印象是"四平八稳"、"不允许出错"。对此,你怎么看?
 
沈:人大新闻有着新闻的共同点,更有着它的不同于其他新闻的特点,有它的特殊的要求,比如:政治性强。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所以时时处处关系到政治。我们一定要提高讲政治的自觉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避免失误。讲政治就是要宣传报道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如监督,人大新闻在监督权的使用上特别要注意社会效果。再则,人大新闻报道准确性要求高,主要是指人大知识、法律用语等。这些东西运用错就会很麻烦。
 
"一夫一妻"岂能错成"一天一妻"
---消除编采易错环节
 
洪:听说曾经有家媒体把"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错误地报道成"一天一妻制",闹了大笑话。
 
沈:汉字一点也不能马虎,多一点少一点都不一样。有一篇人大新闻报道把"不禁"写成了"不仅",意思完全不同了。成语乱用的现象现在也很多。比如受益匪浅,有的新闻就写成了"受益非浅"了。还有"防伪",有人写成"仿伪"了,意思完全弄反了。
 
洪:听说你当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负责人的较长时间里,审阅记者稿件总是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放过?
 
沈:标点符号与文字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有一篇报道,说两个人一起说:"我们感谢你们的大力支持"。我们认为,两个人一起说最好不要用引语,他们不可能像齐声朗读那样说话。标点符号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对古代的文言文如果所作的句读不同,意思可能相差甚远。孔子说过这样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说的这10个字,还可以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方式,意思也就完全不同。
 
洪:在某种意义上,文字和标点符号的差错是编采人员的粗心大意造成的,认真起来就可以减少差错。但为什么有的年轻记者在从事人大新闻报道时很认真也会出错?
 
沈:人大知识是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这主要是因为记者不大熟悉人大的议事规则、工作程序等造成的。比如说,某报有一篇报道,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担保法草案。法工委是常委会机关的工作机构,在法律上没有提请法律案的权力,法工委的主任在会上作说明是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委员长会议有提请审议的这个权力。某报发表一篇报道,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剪彩,这就错了,应该是副委员长。某报发表一篇消息,说把大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说成是作汇报,把审议报告叫做汇报时有发生。代表审议工作报告,也是工作监督,你怎么可以说是学习、汇报?
 
洪:我们听你说起一些媒体在一般常识上也出过错,某报一篇通讯中说"广西省代表",把自治区错成了省;有的媒体把内蒙古错误地简称为内蒙。现在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人大新闻报道"一般常识性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但涉及到诸多法律规定而出现的差错在所难免"。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沈:很明显,这种看法总的来讲是不对的。我们采访人大的记者、写人大报道的作者,一定要掌握法律有关规定。某省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说我市普通公民首次旁听常委会会议。在法律面前公民的权利平等,没有特殊的公民,如果说老百姓旁听还好一些。
 
洪:你把人大新闻报道易错环节归结为十三项,那么最不该错的是什么?
 
沈:我认为是指导思想上不能出问题。指导思想在这里有选材的角度、引导方向、追求趣味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水平、思想水平的原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搞错了稿子就会面目全非。人大会议的报告,总是有取得的成绩的部分,有存在问题的部分,有今后改进的部分,而发布新闻时只选择问题作为标题,这就丢掉了重要的事实,这就是指导思想的问题。
 
更少"出差错"与更多"出精品"
---创新报道受欢迎
 
洪:人大新闻报道应该更少"出差错",更多"出精品"。您是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是九届"人大好新闻"的评委,你认为新闻单位参评的新闻作品有什么不足之处?
 
沈:首先要明确的是,我国人大新闻报道数量大、质量高,影响越来越深远。就以参评"人大好新闻"的作品来看,质量也是越来越高。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硬伤"多。我们上面谈到很多差错就是"硬伤"。第二个不足是太长。有些记者想写重头戏,上万字的稿子很多。我们规定通讯3000字,超字数的很多。现在每届有400多件参评作品,这次第十三届是430件,大概通讯要占一半,而且长通讯越来越多。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没有多少人能仔细消化这样的大部头。第三个不足是策划报道。我们说新闻报道是需要策划的,但是策划新闻就不好了。我们的记者也不是全策划,而是部分策划。
 
洪: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人大立法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往往只是一个结果,比如:通过了一个什么法律。那么人大新闻立法报道怎么写才能让老百姓乐意看?
 
沈:这就要求媒体能抓好发展性的新闻。我们不仅写结果,还要写变化、写过程,写出审议中的一些争议、变化与修改,甚至把审议前、审议中、颁布后,征求意见的范围等等都要写进去,这样就能抓住读者。另外,应该在语言上生动活泼,要把法律语言变成生活中的语言。手法也要生动一点,讲究一点结构,搞一点场景等等,把严肃的新闻写得生动一点,把单薄的新闻写得立体感强一点。
 
洪:人大新闻报道还有哪些让普通百姓称道的好作法?
 
沈:人大新闻报道的创新方法很多。比如近年来抓重点的法律和条文的宣传就取得很好效果,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千家万户大家很关心的法律和条文。再则,加强了对立法中新进展的报道。立法中间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地方人大好多搞听证会。上海就搞中小学生意外事故伤害的听证会,群众很欢迎。现场直播、公布草案,也受到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