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皇法宝灌什么技能:沈掌荣:从人大新闻特点看其报道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5:12

本期推荐
国际传播论坛专家访谈
从“纲要”看当前传媒人才发展的战略与实践
报业竞争与新媒体征程—成都篇
记者权益保护难点与方法

 
从“纲要”看当前传媒人才发展的战略与实践   201009
传媒人才发展论道  本刊记者  张维燕
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从业人员培养的探讨  马胜荣
中国新闻教育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童  兵  黄奇萃
建立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战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部
新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孙凤毅
新传播环境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1008
适应时代变化创新传播理念与策略  韩松
发挥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力  陈芳
把握趋势提高技巧奋力拓展  周燕群
与华人华侨说什么,怎么说  章建民
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翟跃文  周新宇
来自人大新闻研讨会的思考     201007
从人大新闻特点看其报道原则  沈掌荣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  卓培荣
解密人大报道“南方模式”  杨兴锋
做好立法工作报道的热度和深度  张明新
规范化、成熟化背景下的报道创新思路  王宴青
对人代会报道存在问题的思考  毛  磊
从人大新闻特点看其报道原则
沈掌荣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大制度的建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大系统既无专门媒体又无新闻专业人员,新闻工作比较薄弱,主要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新闻局建立于1987年,成立时只有编辑动态和筹备新闻发布会两项工作。建立办公厅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刊物、办网站,都是上世纪末和21世纪的事了。以人大自己为主成立大会新闻中心,也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
笔者做过报纸、新闻局、协会、网站工作,前后四十多年,接触和参与了人大各类新闻活动,我认为,要推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绕不开人大新闻的特点这个问题。从人大新闻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报道人大新闻的若干原则。
内容广泛,是新闻富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各级人大代表近300万,分布在各行各业、全国各地各民族中,非常广泛。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立法、监督、任免、决定重大事项等权力,其新闻往往重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常委会会议公开制度,有利于广泛传播。
以往一些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误解,与没有很好开挖新闻富矿有关。当然,富矿、优质矿不等于露天矿,不等于俯首即拾。大力开挖、深挖巧挖人大新闻富矿,应当是新闻工作者和人大工作者的责任。新闻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也一定会得到回报。
政治性强,把握好导向
人大产生的新闻有极强的政治性。例如选举国家领导人、通过成立省级行政区的决定、通过法律,都是重大政治问题,绝不可随意报道。
如报道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议交往时,说“两国议会间”就大错了。我国人大和西方议会至少有四点不同:第一、我国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西方议会是立法机关;第二、人大与一府两院不是平等行权的,西方议会和行政司法机关是平等的;第三、西方一些议会通过法律后,宪法法院可以阻止,而人大就没有这个问题;第四、人大闭会期间常设机关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西方议会不设常设机关并经常开会。其他如说“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议行合一”是我国人大制度的原则等,也是有问题的。
另外,人大新闻特别是会议新闻,是很庄重严肃的。把人大新闻边缘化、花絮化、娱乐化,也是没有把握好导向的表现。追求明星效应、轰动效应、猎奇效应,很要不得。
准确性要求高,容易出现硬伤
人大新闻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强,就特别需要注意准确性,有时一个错别字就可能形成“硬伤”。对人大程序、法律知识、政治常识掌握不好,写起人大新闻来,常常会“伤痕累累”。
如“常委会委员们通过了”应当是“常委会会议通过了”,首先委员们不是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其次委员不能代表国家意志,会议才能代表。又如“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因为常委会是以每届五年单独排序的,就不能太笼统了。再如“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应当是“人大是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县级以上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再如会议次数问题,应当是全国人大会议一般情况下每年一次,地方人大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再如“人大要开展司法监督”应当是“人大要开展对司法机关工作的监督”,司法监督是另一码事。再如关于独立审判权和检察权问题,宪法125条和131条规定了两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或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人大有权监督两院工作。人大新闻必须要较真,记者光拿材料写新闻是很危险的。
发展性新闻多,适合做深度报道
这里所说的“发展性新闻”,是相对于以上这段话中的“发生”而言的。因为人大新闻往往已经发生,只是审议、修改、通过等事实变化,所以称其为发展性新闻。
例如,审议法律草案、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法院报告、检察院报告、专项报告,重点要报道的是审议过程,所谓“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似的改变与发展。再如,选举国家领导人,候选人选举前已提出,新闻要突出选举场面、选举过程、选举结果、得票多少。特别是一些法律条文,一字值千金,需要字字斟酌。一位80多岁老人有儿子进不了孤老院而儿子60多岁无子女进了孤老院的故事,很可以说明法律条文在审议中的复杂性。
现在的人大新闻存在着重结果轻发展过程的现象,这恰好忽视了人大新闻的特点或曰强项。要深挖人大新闻富矿优质矿,就要写好“发展”过程,这也正是人大新闻适合深度报道的优势所在。
公开性程度高,利于广泛传播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等人大会议及其他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具有极大的公开性,这有利于媒体传播。
人大会议及其他与人大制度相关工作的公开性,决定了人大新闻的丰富多彩,特别是每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时,更是迎来二三千中外记者,引来“新闻大战”,报道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好新闻,培养了一批批名记者,创造了一系列新闻表现手段。这种新闻现象今后还将会继续发展。
会议新闻多,催生会议新闻精品
“会议新闻”是新闻界长期以来伤透脑筋的事,人大也有精简会议压缩会期的课题。但是,法律规定的一些人大会议,特别是一些重要会议,却与一般意义上的会议不同,它是人大行使职权的方式。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还另外规定了可以临时召集会议。地方组织法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并可临时召集会议。法律还对人大的常委会会议召开时间作了规定。而且,人大会议的主体与方式等,与一般会议也大有不同。
人大会议全国关心世界瞩目,产生出许许多多牵动人心、可圈可点的新闻。这些新闻具有受众人数多、会内外配合好、现场感强、报道形式千姿百态等特点。所以说,要想写好会议新闻,应该到人大会议中去。
程序性新闻多,利于消息创新
程序性新闻主要由程序性内容决定。在人大新闻中,长长的法律名称、领导人的姓名、必须出现的会议议程等,决定了要写程序性新闻,一般往往是消息。
现在有一种批评新闻程式化的说法,叫“消息老化、评论套化、通讯长化、摄影格式化”。写程序性新闻如何防止“消息老化”确实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
首先,写程序性新闻应当不错、不漏、有内容。这是基本要求,不错才不会误人子弟,不漏才不至于片面,有内容才可防止空话多多。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恐怕是要突出内容,特别是实质性、关键性内容。
我们不提倡“反常”新闻,但应该在寻常中突出不寻常的内容。变换角度、创新结构、突出亮点、抓住新异,就能写好此类人大消息。
写作方法特殊,冲击已有新闻体裁限制
人大新闻如果从消息写作看大部分是不规范的。一个是“五个W”缺项多,一些法律条文、审议发言、任免名单等消息,“五个W”常常不全。另一个是倒金字塔式新闻大大减少,如人员名单、发言摘登,经常头尾同等重要。
从通讯写作看。座谈、谈话、现场特写多。人大新闻中一些复杂过程、必要背景、现场气氛、人物特点等,很适合通讯发展成长,前20届人大好新闻评选出好新闻三千多篇,近一半是通讯。
从广播、电视、网络新闻看。现场直播、与受众及时交流、零秒新闻的广泛使用,也为第三、第四媒体创造了有利空间。
(作者是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顾问)
发现世博报道的新形态新亮点     201006
媒体联盟的世博表现与意义  陈国权
新媒体的“世博汇”  张  垒
世博报道下一步  本刊记者
大学生记者世博报道的另类视角   周  欢  沈梦菲
对世博持续报道的思考   寿光武  唐秦梅
新形势下教育报道的重点把握与创新  201005
媒体是推进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本刊记者
怎样描摹教改“路线图”  吴  晶
教育报道怎样彰显百姓情怀  袁新文
服务性,都市报教育新闻的目标与定位  章  萍
世博会前期报道与会展宣传借鉴    201004
“有盛会,找南方”  王春芙
从第二届“非遗节”看会展报道创新  黄远流 张珏娟 简 霞
“创意+激情+机制”  刘 颖
让思想光辉照亮会展报道  杨 清
第一时间有效引导舆论的理论与实践   201003
探索建立灾害报道长效应对机制  沈向兴  杨  猛
在考验中积累经验  南香红
敢说、早说、会说:第一时间主动引导舆论  曹  健
报道提速与导向把握  阮锡桂
气候变化报道:认识与实践创新   201002
气候变化国际议题背后的舆论争夺  俞  铮
从发展传播学视角看气候变化报道  邓  瑜
专业眼光  公众视角  曾令慧
立体化战术做好气象报道  叶卡斯
气候与环境变化中需把握的报道取向  伊圣涛
为了明天,媒体的担当  赵衍军  许国辉  崔  璞
后危机时期经济报道:趋势与创新    201001
新财经时代的报道转向  邓的荣
经济报道如何更好地“三贴近”  邓献忠
“后危机时期”党报经济新闻的改进路向  何建新  王  欣
化“危”为“机”贵在创新  李  黎
以有效信息提升核心竞争力  段国选
党报改版进行时         200912
《南方日报》第七次改版的文化传承  王春芙
《江西日报》改扩版的探索与实践  王  晖
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拓宽党报功能  周跃敏
正确把握党报创新的变与不变  常法武
《人民日报》2009年扩版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启示  王冰洋
国庆60周年报道策划与实施     200911
填补空白点  尝试新高度  吴锦才
客场地位  主场作为  央视新闻中心
融合重大报道的新闻性与思想性  詹  勇
在特色中求生存  在共舞中展个性  陆彩荣
在新闻的正面战场彰显影响力  田科武
举党报集团之力“全媒体”协同传播  杜大强   袁  艳
重大纪念日报道模式分析  张  勤
创新体制机制,加速改革发展案例解析  200910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网络媒体  舒  斌
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  壮大文化产业  胡勋璧
以原创推动产业深入改革发展  唐卫彬  张先国
改革试点中的宁夏样本  林楚方
新时期民族报道:认识与实践   200909
唱响主旋律把握新形势下民族报道的着力点  吴国清
注重特殊性  把握规律性  增强贴近性  陈维平
民族类新闻出版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肖静芳  普永生
认识和把握民族报道的特点  尕玛多吉
话语权与国家形象塑造   200908
建设国际一流媒体  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  王庚年
突破国际话语弱势还原中国国家形象  严文斌  陈  瑶
网络公众外交平台上的国际话语竞争  李希光
充分运用新媒体  争夺国际话语权  孙永良
成就报道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策划与思路创新   200907
选择新视角  推出大手笔  提高引导力  徐体义
正确认识三对关系  把握引导舆论热点  李传柱
追求独特视角  唱响最美赞歌  李  杲  徐  健
遵循新闻规律,破解成就报道难题  马昌豹
竞争的特殊武器:评论创新   200906
锻造《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  本刊记者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评论:先声夺人  主动引导  陈鹤高  齐紫剑
挖掘新发现  倡导新表达  提供新思想  辛  华
用评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黔  宣
寻找“站在凳子上演讲的人”  王爱军
危机应对中的经济报道:变化与责任   200905
把握大局  提升实效  推进创新  蔡小伟
金融危机给经济报道带来哪些改变  邓的荣
经济不确定期财经媒体的作为和责任  李佩钰
让均衡感潜伏在新闻纸背面  杨  禹
借助热点增强经济报道的知识性  何  刚
2009年两会报道亮点与创新   200904
两会报道:多媒体业态的尝试和方向  吴锦才
做好两会报道的五个“统筹”  张  铁
从两会新闻中心看变化  卓培荣
凸显定位  突出特色  黄  勇
媒体在推动政治协商中的积极作为  刘未鸣
两会采访  多种收获  陈国权
议案提案报道的创新与拓展  陈国权
“军事新闻热”中的理性认知   200903
国家形象传播与增强“软实力”  饶洪桥
抢占“话语”制高点 提高舆论引导力  黄国柱
用人文色彩提升军事报道品质  贾  永
适应新要求 打好舆论主动仗  石佩川
军事报道谨访“隐性”泄密   何克玲
转“危”为“机”语境下的经济报道  200902
应对金融危机党报经济报道的辩证思考   周跃敏
金融危机报道的十个“民间样本”   冯卫民
经济报道的民生表达   黄洪珍
特殊时期都市报经济报道的特殊作用  夏剑阳  郑荣林
平视·远视·近视   朱立毅
寻找媒体的发展之“机”  郭  书
议题设置与舆论引导能力   200901
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变考验舆论引导力  姚  远  霍邢平  袁天志
实施栏目带动  提升党报创新力  汪谷震
心要热头要冷  步子要大又要稳  孙学敏
议程设置与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刘伯贤
用好言论话语权  提高舆论引导力        孙凤岐
都市报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  沈峥嵘
改革开放30周年与新闻工作  200812
关于改革开放30年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点看法  范敬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夏  林  冯  冰
在“变”与“不变”中创新发展  王  求
回顾中成熟  思考中坚定  江作苏
改革开放30年与新闻事业  文有仁
以五个创新做好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  郭金平  
新形势下的农业报道  200811
创新“三农”报道  努力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  汪谷震
摆重位置  突出特色  有效引导  徐体义
粮食报道:高歌背后的变奏  肖  璞
区域报纸是做好新农村报道的桥头堡  宣舒平
在深度传播、亲情传播中提高舆论引导有效性  雷一鸣  刘国英
新形势下的经济报道     200810
近期经济报道的几个把握要点  吴锦才
区域经济报道的战略选择  梁国标
投资类报道应理性引导投资  何  刚
以主流姿态推进“全民创业”  张勤耘  卢平川
英国经济新闻中的“政治倾向” 马建国
奥运报道的战略与实施   200809
勇夺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的完胜  新华社总编室
新闻频道的奥运作为  陶  郎
一份名副其实的新华社“号外”  《新华每日电讯》编辑部
同唱“奥运之歌”  滕  勇
盘点新媒体的奥运会  肖频频
协办城市的报道三部曲  阿  娜  谭中军
奥运特刊的封面表情  盖宣忠
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思路与实践创新    200808
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韩  松
漫忆军报三十年  孙晓青
以改革创新精神报道改革开放30周年  杨兴锋
“纪念”报道如何突破、创新  王田良
成就报道的高度和思想性怎样体现  杜涌涛
形成独特报道框架、思路与操作方法  刘炳路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组织与应对    200807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系统的主要取向和基本支撑  吴锦才
灾后重建报道的着眼点  应建勇  朱立毅
与时间赛跑  王晓真
《绵阳日报》在“5·12”地震报道中的实践与思考  李  涛
灾难摄影的取向与手法  李  楠
地方媒体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策略分析  马国颖
奥运报道策略选择     200806不辱使命,坚决打赢北京奥运报道之战  周锡生
奥运会突发事件类型和报道对策  许基仁
地方传媒奥运报道方法论  康  凯
奥运给中国体育报道带来的变化  贺晓宏  陈国强
党报奥运报道的优势与策略  王俊本
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理念与实践   200805
生态文明科学内涵及报道重点  李瑞农
水资源报道的生态观  汪永晨
生态文明与环境能源报道扩容  刘世昕
用镜头记录生态的启示  李文举
地方媒体生态报道与决策互动   马  骏 穆
《泰晤士报》如何让生态报道“活”起来  郭  平
战役性报道的实践创新    200804
着力改进创新  积极引导舆论  冯  冰  童  岚  李志昂
对准基层  关注热点  吸引新兴受众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
改革创新的“四个效应”  张  铁
做好两会外宣的四大关键  张  晖
战役性报道的机制变革与战法创新   张  垒
从体育比赛到奥运精神   张  垒
“会外记者”的48小时   张  垒
两会报道的选择技巧   本刊记者
法治建设与法治报道    200803
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雷晓路
问题与对策:深入挖掘法律新闻富矿  邹声文
构建法治国家精神底蕴  周  瑜
做“好看”“有用”的电视法制节目  王新中
解读法条:如何既严谨又具吸引力   张伟杰
美国法律新闻报道经验与运作特色   王春枝 经济报道新思维      200802经济大格局呼唤报道大思路  邓的荣
全面准确把握当前几个经济热点问题  吴锦才
从CPI数据到民众的“钱匣子”  郑春峰  胡剑龙
电视经济报道的下一站  郭  书
经济新闻的视角选择   杨  禹 文化报道与软实力建设     200801
在文化新闻领域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  秦  杰  邬焕庆
软实力时代的媒体责任  王晓晖
让文化赋予媒体气质  陈娉舒
文化产业报道的资源开掘与角度选择   支庭荣
把握文化与娱乐的平衡  向  阳
《纽约时报》国际视野中的文化报道  毛玉西 新闻策划的理念与实践创新   200712科学策划促党报创新  陈振平  高  渊
新闻策划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为  马玉瑛  陈发赐
电视评论类节目策划与资源整合  吕志家
从轰动到深刻   蒋  勇
新闻报道策划的发展历程及现实责任  赵振宇
新闻报道策划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困局与对策  蔡  雯   社会保障报道思路与手法创新   200711保障报道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特点  秦少相
保障报道的视角转换  夏波光
农民工社会保障报道的探索   四川日报编辑部
社会保障报道的地方实践   王晓宏
拓展报道领域  重视民生视角    韩希江  武宗义
凝聚系统合力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王  薇
探索党报民生新闻新思路      200710党报应占领民生新闻的制高点    周跃敏
做好民生新闻是党报的基本功    李发美
强化责任意识  科学报道民生    张建庚
培育城市党报民生报道的品牌   崔齐东
做好沟通报道的三个维度        许敏学
民生新闻的价值何以正确体现   王晖辉   就业报道思路与模式创新   200709
新形势下的就业报道模式更新      刘  铮    刘羊
树立就业报道的全局观和整体观       原春琳
当前就业报道的问题与对策        孙元涛
美国经济新闻的就业优先性        胡  芳  韦晓燕
就业个案报道的四个层次                   王春阳
就业报道服务意识探索                       袁  艳  汪成明
提供正向信息  施加正面影响            韩卫红
气候变化与媒体责任          200708
怎样把握与拓展气候变化报道  刘  军
坚持报道的国家利益原则  本刊记者
节能并非时尚的冤家  董  时  何  磊
增加气候变化报道的“厚度”  徐  琦
专业媒体怎样开掘报道资源  陈泉涌  李  艳
气候变化报道的三个着力点  冯永锋
日本媒体:气候变化报道的民生视角  陈  锐
十七大会前报道策划
加强舆论引导 推进伟大工程  曹焕荣          200707
唱响主旋律  迎接十七大  裘  新
宣传好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韩  松  黄  燕
探索重大主题报道的叫好与叫座  王  晖
领唱科学发展  提升引领社会舆论能力  李  扬
说给谁?说什么?怎么说? 杜大强  杨红雨
与科学发展观共鸣  汪令来
海洋新闻与公众海洋意识               200706
一块亟待“开发”的报道领域  孙敏莉  李  斌
普及海洋意识的三大着力点  常辅棠
行业新闻如何接近普通读者? 苏  涛
海洋新闻的任务、问题与对策  赵  利  裴学东
海洋石油报道的三个意识  费伟伟
欧美海洋新闻的语境和特点  杨  骏  颜  亮
奥运赛前报道策划与组织                2007.05
做好奥运报道的五个关键词  许基仁
奥运报道常见问题及对策  王  静
NBC的奥运报道特色  季  梅  陈国强
非东道主城市媒体如何组织赛前报道  汪  晖  曾剑强
解决记者专业素养的四大课题  李  央
奥运新闻中的经济视角  何东宪
环境新闻解析                      2007.04
新时期环境新闻的三大突破  刘友宾
环境新闻的走势及报道路径  李瑞农
一名非专业记者的环保观  南香红
理性报道  避免误区  姜文来
见证环境新闻“热”与“冷”  郄建荣
提出问题  也提出对策  本刊记者
美国环境新闻的嬗变轨迹  文  建  代  晓
金融报道与公共金融教育              2007.03
金融报道的社会责任意识                      汪  洋
媒体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的作为                  张旭东
在不确定中追寻确定性表达                    邓的荣
一位驻外记者眼中的美国金融报道                卢怀谦
公共金融教育与媒体责任                      陈志龙
应对金融环境变化的报道策略                  何晓鹤   安全文化报道创新                    2007.02
安全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                       王正民
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现状与创新                   黄  雄
与生命和责任相关的点点滴滴                   刘  铮
事故报道经验谈                               朱  巍
为安全生产法治秩序营造舆论氛围             本刊记者
美国媒体如何报道职业安全                     李  雯
新形势下的时政新闻创新                  2007.01
探索新形势下时政报道的规律性   张宿堂 李斌 孙承斌
走出程式化                                   陈振平
做“好看”的时政新闻                         孙宇挺
主流媒体怎样改进时政报道                     崔士鑫
如何挖掘基层时政报道空间                     向  郢
让新闻站到前面来                     常  新  张  波   医疗卫生报道:反思与超越             2006.12
医疗卫生报道的整体观和全局观                 白剑峰
少一些偏颇  多一些责任                       蓝  燕
——对改进我国医疗卫生报道的思考
医疗卫生记者的成长轨迹                       唐迎春
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媒体作为                     蒋廷玉
找准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点             本刊记者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谈医疗卫生报道
美国医疗报道理念与实践                       陈小申
©2007 《中国记者》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邮编:100040
编辑部:010-63073233   发行:010-6307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