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入盆是什么感觉图:访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沈掌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4:17

特别报道
焦点新闻
权益纵横
民主圣殿
法务资讯
传媒观察
网络法眼
法律沙龙
公民视点
社会纪实
警世奇案
博览天下
返回主页
“人大新闻不能这样写”
———访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沈掌荣
本报特稿/牛衔草
“天大、地大,没有‘人大’”
———人大新闻错不得
记者:说到“人大新闻”,一般读者想到的只是每年的“两会”、全国与地方各级人大的常委会。人大新闻还包括其他内容吗?
沈掌荣:当然。除了每年大会和常委会会议报道,“人大新闻”还包括委员长(主任)会议、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执法检查等法律监督、立法宣传等诸多报道内容。对人大代表的宣传报道也是很重要的一项,现在全国人大代表有近3000 人,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加起来有320 多万,对代表的报道大有文章可做。
记者:有一句话说“天大、地大,没有‘人大’”,现在有人借用这句话来形容“人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虽然不准确,但从中可以看到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大。
沈掌荣:是啊,而且相应地,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人大新闻报道。比如任免事项等内容在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就非常受关注的,也为世人瞩目。
记者:人大新闻报道权威性强、程序性的会议报道多、讲究时效性,给读者的印象是“四平八稳”、“不允许出错”。对此,您怎么看?
沈掌荣:人大新闻有它的特殊要求和特点,比如:政治性强。讲政治就是要宣传报道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如监督,人大新闻在监督权的使用上特别要注意社会效果,不要把反常的新闻观点作为我们新闻的依靠点,这个可能会出问题。再则,人大新闻报道准确性要求高。主要是指人大知识、法律用语等,比如处分,法律上处分就是一种权利。又比如罚金罚款。这些东西用错了就会很麻烦。
“一夫一妻”岂能错成“一天一妻”
———消除编采易错环节
记者:听说曾经有家媒体把“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写成“一天一妻制”,闹了大笑话。
沈掌荣:是的。其实汉字一点也不能马虎,多一点少一点都不一样。有一篇人大新闻报道把“不禁”写成了“不仅”,意思完全不同了。还有“防伪”,有人写成“仿伪”了,意思完全弄反了,“防伪”是防止伪劣的意思,而“仿伪”就成了制造伪劣了。
记者:听说您当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副局长时,审阅记者稿件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放过?
沈掌荣:标点符号与文字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有一篇报道,说两个人一起说“我们感谢你们的大力支持”。我们认为,两个人一起说最好不要用引语,他们不可能像齐声朗读那样说话。
记者:在某种意义上,文字和标点符号的差错是编采人员的粗心大意造成的,认真起来就可以减少差错。但有的年轻记者在从事人大新闻报道时很认真也会出错,为什么?
沈掌荣:这主要是因为记者不大熟悉人大的议事规则、工作程序等造成的。比如说,某报有一篇报道,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担保法草案。法工委是常委会机关的工作机构,在法律上没有提请法律案的权力,法工委的主任在会上作说明是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委员长会议有提请审议的权力。某报发表一篇消息,说在大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是作汇报,把审议报告叫作“汇报”时有发生。代表审议工作报告,也是工作监督,你怎么可以说是学习、汇报?
记者:现在有人认为:人大新闻报道“一般常识性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但涉及到诸多法律规定而出现的差错在所难免”。您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沈掌荣:这种看法总的来讲是不对的。我们采访人大的记者、写人大报道的作者,一定要掌握法律有关规定。某省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说“我市普通公民首次旁听常委会会议”。在法律面前公民的权利平等,没有特殊的公民,如果说“老百姓”旁听还好一些。
记者:您把人大新闻报道易错环节归结为十三项,我们权且称作“十三宗罪”。那么“第一宗罪”是什么?
沈掌荣:我认为首先是指导思想上不能出问题。人大的会议在听取报告的时候,总是有取得成绩的部分,有存在问题的部分,有今后改进的部分,而发布新闻时只选择问题作为标题,这就丢掉了重要的事实,这就是指导思想的问题。
更少“出差错”与更多“出精品”
———创新报道受欢迎
记者:您是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是几届“人大好新闻”的评委,您认为新闻单位参评的新闻作品有什么不足之处?
沈掌荣: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硬伤”多,影响了文章的“健康”。我们上面谈到很多差错就是“硬伤”。第二,太长。我们规定通讯3000 字,但超字数的很多。现在每届有400 多件参评作品,这次第十三届是430 件,大概通讯要占一半,而且长通讯越来越多。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没有多少人能仔细消化这样的大部头。第三,策划报道。我们说新闻报道是需要策划的,但是策划新闻就不好了。我们的记者也不是全策划,而是部分策划,一些记者人大知识、法律知识心中没有底,就添上自己的话,添的那些话常常出问题,和人大知识相违背。
记者:人大新闻立法报道怎么写才能让老百姓乐意看?
沈掌荣:这就要求媒体能抓好发展性的新闻。我们不仅写结果,要写变化、写过程,写出审议中的一些争议、变化与修改,甚至把审议前、审议中、颁布后,征求意见的范围等等都要写进去,这样就能抓住读者。另外,应该在语言上生动活泼,要把法律语言变成生活中的语言。手法也要生动一点,讲究一点结构,搞一点场景等等,把严肃的新闻写得生动一点,把单薄的新闻写得立体感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