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培训招生广告词:李晓亮:哪怕只为御寒,乞丐也有进图书馆的权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43:29
李晓亮:哪怕只为御寒,乞丐也有进图书馆的权利

2011年01月20日 15:03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晓亮

字号:T|T
4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昨天,听了一场专家讲座,其中他关于“新闻温度”的论述,于我心有戚戚焉。做有温度的新闻,是对新闻从业者的一个要求,是作者之功,读者之幸,而若社会上不时涌现让人备感温暖的“新闻”,则是全体社会成员之福。

只有置身一个成熟文明理性的“有温度”的社会,才会有取之不绝的温暖的素材。比如下面这则:自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话赢得了网友一致的赞誉。

面对记者的求证,该图书馆另一位相关负责人称:“这也算新闻吗?我们一直觉得,这是公共图书馆本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句大实话,但却足以羞煞不少人,因为它远未成为社会共识。两句常识性的白话,在这个隆冬却散发出了别样暖意,其中定有不少扭曲隐秘的世态,为人忽视。

乞丐、民工、拾荒者、流浪汉没有自由出入、利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权利吗?显然不是,因为这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相反,所有公共设施因其公共属性决定了它们必须全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这些基础公共设施,理应属于全民所有,蕴涵其间的公共福利,自然也是全民共享的。任何社会成员,只要有相关需求,就应能够就近得到满足。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学校、医院、车站,等等相关公共场所,自然应该对应接纳相关的有公民需求。这是一个文明开放的社会都应提供的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这也是纳税人雇佣公职人员提供公共服务的本意,即便从契约意义上讲,相关的服务费用也早已由公共财政支付。除此之外,那些公共场所的任何“以貌取人”的个性化附加规定,都是对社会成员的权益的无礼侵犯和侮辱,没有任何正当性和正义性。

可是,这些闪耀着理想化色彩的常识规则,并未普照现实。我们并未见到多少公立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学校、植物园像杭州图书馆这样,多年如一日地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不管是乞丐还是流浪人员,都能平等享用现有的场馆设施和公共资源。也正因为此,这个新闻才如此耀眼,如此温暖人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新闻的价值,早已超出其固有的文化、人文范畴,而是提供了一个公共政策层面的价值标本。换言之,这个对所有读者的全面免费开放,绝不仅是提供了一个供人查阅文献和自由穿行的空间,而是提供了一个公共福利的提取处、兑换点。假如我是个数九寒天却无处容身的乞丐,即便我不为看书仅为避寒取暖,我也有走进这图书馆的权利。

为流浪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救济和物质保障,这超出了图书馆的职责范畴,但是假如图书馆里挤入了取暖的底层人群,那么就一定照出了其他领域相关公力救济的短板之憾。广州曾连续出现过流浪汉冻死街头的事件,相信类似事件不光是某地特例,而是有着一定普遍性。

建立全覆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政府负责、财政埋单,当然责无旁贷,除此,图书馆、医务室、阅览室、救助站、体育馆等基础的公共场所的日常服务功能,也是为民生壮力的重要一环。这也是间接体现的政府对公民的最普通的福利义务。只有这些如涓涓溪流的日常福利,氤氲到无论贫富、残障的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中,只有图书馆对乞丐开放不再引人惊诧,而是社会共识,因灾、因贫、因病、因弃而暂时流离失所的我们的兄弟姐妹,才不会在寒冬里感到另一股彻骨寒意。无力者得到及时救助,贫弱者也能很好生存。文明的要义,才会彻底驱散漂浮的冷漠暴戾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