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战略管控中心:网络监督不是潜规则撒手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1:21
 网络监督不是潜规则撒手锏 2011年01月08日 10:06:04  来源: 京华时报   潜规则的势力和惯性远超人们想象,其本身亦是一个盘根错节的社会系统。没有系统的改革设计,缺乏制度和措施的全面配套,一次网络监督就像一次微风拂面而已,吹不出新的精神与面貌。

  中国的潜规则多。诸如公款接待、公车私用、公费旅游、抽豪华烟、喝极品酒,逢年过节笑纳“进贡品”、购物卡或其他“冰炭敬”,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甚至认为理所当然。办事不遵守潜规则便会处处碰壁;见权力者不按潜规则出牌,反倒认为异样,还要去揣测人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有意思的是,尽管私底下没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但这样的事一旦进入公共空间,成为议论的靶子,基本上就成了“见光死”。前有网络曝光周久耕抽150元一包“九五至尊”,后有网络晒出山东省粮食局12人一顿吃掉14810元豪华餐,再有网友纷纷比拼哪个城市副市长超标最多。这一次,江苏海门审计局撞在了网络监督的枪口上。

  尽管与具体花费数字有出入,还有“原本是想表达对灾区同行的热情,没想到过头了,弄巧成拙”的看似不经意的辩解,但还是“见光死”了。有上级部门专门批示,有当事局长向公众道歉,还有该市党委政府专门开会并发文要“对超标准接待进行严肃查处”,“见光死”自在情理之中。

  曾经,人们对这样的潜规则事件“见光死”是欢呼的,认为这是网络监督的胜利。我更曾乐观地猜想,面对中国社会潜规则的强大势力和惯性,借助传统的手段和力量已然难以撼动,网络监督或是撒手锏,能把根深蒂固的潜规则撕裂一个口子,甚至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然而,现实表明这只是某种意义上的自作多情。

  放眼近些年的网络监督事件,“见光死”的也不少了,但“死”的终究只是具体的事件,这一事件背后的潜规则并没有死,依然在社会中运行得好好的,未损分毫。公款吃喝接待游玩的少了吗?公车私用的少了吗?逢年过节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送礼的少了吗?去岁中秋北京全城大塞车,北京市民早就领教过了。要说没一点作用也是冤枉。据闻,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一出,许多人把极品烟都塞进了普通烟盒中。当然,风声一过,这点伪装都没有人干了。

  再回过头审视网络曝光的那一起起事件,当事部门或上级单位作出回应也迅速,处理也严厉,举一反三之类的训诫也恳切,但终究考量得多的只是想尽快平息事态,脱身于舆论漩涡而已。至于为什么被曝光,当事方想得最多的,不是认为潜规则有什么不对,而是觉得类似的事情太多,只不过是自己的运气不好,或是粗枝大叶,撞上了枪口而已。这不,湖南冷水江市人事局局长曹长清的儿子尚未大学毕业,却已经被安排到市财政局工作,当地人事局一位副局长则称:“这种事你们查还多的是。”

  四川巴州白庙乡倒是主动在网上晒公款接待的明细等账本,但这一晒的结果却是把干部晒得不敢来了、资金引不来了。这表明,潜规则的势力和惯性远超人们想象,其本身亦是一个盘根错节的社会系统。破潜规则,靠网络监督远远不够。没有系统的改革设计,缺乏制度和措施的全面配套,一次网络监督就像一次微风拂面而已,吹不出新的精神与面貌。 (陈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