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幻想真秘圣有差别:抗日战争回顾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55:23
 中条山会战
   1940年秋的百团大战使日本中国派遣军意识到其华北方面军的兵力严重不足,于是决定从武汉第11军抽调第33师团、从上海第13军抽调第17师团拨归华北方面军序列。尽管多了两个师团,但是日军华北方面军觉得要对付八路军多这点兵力还是不够,可中国派遣又没有多的兵力可以再抽调了,怎么办呢?华北方面军司令多田骏冥思苦想一番后目光落在了晋南中条山身上。第一战区在这里配置了7个军16个师,将近15万人,长期牵制着日军第36师团(晋城附近)、第37师团(运城附近)、第41师团(临汾附近)三个师团,在多田骏眼里这简直就是浪费,他设想集中华北方面军所有能集中的部队对中条山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给第一战区配置在中条山的部队来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成功的话就可以多增加三个师团的兵力来对付八路军。多田骏这个计划很不错,不过也不是没有风险,如果他的进攻被粉碎,那么他在中条山附近的三个师团不但抽不出来,可能还要再倒贴一个师团,那样的话后面他就不可能加大围剿八路军的力度了。
   为了这次进攻中条山能够成功多田骏集中了6个师团、四个旅团的各一部,总兵力将近12万人。为了加强日军的空中支援,日军大本营又从关东军调来飞行第32、第83战队,加强第3飞行集团,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支援地面作战。按照双方的实力日军12万围歼国军15万人那是绰绰有余了。
   中条山两边相差很大,东段海拔最高,最高的舜王坪将近2322米,而西段最高的雪花山才1994米,相差竟然达1400多米。一般说高的地方都是很难攻的,因此国军仅仅在东段配置了一个第9军,卫立煌认为一个军够了,就算一线了被突破了也还可以退守二线预设阵地;在海拔低的中条山西部,卫立煌整整部署了四个军,他觉得只要守住了西部,就可以顶住日军的进攻;至于中条山中间偏北方向,卫立煌放了14集团军在那里,有两个军加一个师的兵力。
日军在此前曾经十一次进攻过中条山,但都被打退了,那十一次日军的进攻的兵力都不是很多,就连投入最多兵力的“六六战役”也就是一个师团加一个旅团。当然了,那时守军也不多,只有孙蔚如的31军团,下辖38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也就是三万多人,打退日军前面十一次进攻的都是这支部队干的,不过他们因被蒋介石怀疑通共已经在1940年10月被调到河南去了,从而躲过了日军这一回空前的进攻,也算因祸得福。现在在中条山的部队都是在1940年11月后相继进入中条山的被孙蔚如部队空缺的。
   多田骏跟卫立煌想的差不多,他也把进攻重点放在了中条山的西段,在这边他整整部署了3个师团和两个混成旅团的各一部,对阵国军的四个军,双方兵力对比0.8:1,国军稍微占一点人数优势;中条山东段日军部署了两个师团加一个混成旅团的一部,对阵国军一个军那是绝对的优势;而中偏北方向日军只有一个师团加一个混成旅团,对阵国军两个军加一个师,相对处于劣势。从多田骏的部署可以看出他是想东西两面夹击,尽快切断国军退往黄河南岸退路,把中条山里的国军包成饺子一口吃掉,很像德军的闪电战。
   一般情况下,国军人数至少要3比1才有可能守住阵地(也只是可能而已),所以说这一回国军要是知道日军这么大的来头,唯一的上策就是赶紧撤回黄河南岸,等日军大部队走了之后再杀回来,当然这种不战而退的做法肯定要被骂得要死。除了撤之外,国军还有一次先发制人的机会,因为在日军发起进攻前半个月,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已经发现了日军在中条山周围大规模的兵力集结。何应钦4月18日专门赶到洛阳召集第一、第二、第五战区高级军官开会,命令应相机各以一部由北向南(93军),由东向西(27军),与我中条山阵地右翼各部合力攻取高平、晋城、阳城、沁水间地区,以恢复1940年4月前之态势。不过这时国军拖拖拉拉的老毛病又犯了,人家何应钦三催四催,国军却一直到5月6日日军发动进攻了都没能发起先发制人的进攻,半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这帮家伙都干些什么。反过来,到是日军行动迅速,在会战开始前,先于1941年3月6日以第36师团主力和第35师团一部从壶关、高平、晋城等地会攻陵川,给在进攻日军侧冀的中国第27军以打击,解除会战时其左侧背的威胁。
   5月6日,日军航空兵首先轰炸了西安、咸阳、潼关、郑州等地,并炸断陇海铁路。月7日,日军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具体布置就不说了,太麻烦,反正结局在日军进攻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国军死定了。中条山西段日军仅仅用了一天就突破了国军的防御,5月8日西段一路日军已经占领中条山中部的垣曲,拿出地图一看吓了一跳。垣曲是一个中条山中部一个靠近黄河边的大镇,占领它意味了中条山守军刚开战第二天就已经被日军成功分割成东、西两部。日军占领垣曲之后,立马分兵两路向东西两面出击,西面直扑黄河渡口五福涧,到10日上午击溃两个团将五福涧占领,切断了中条山西段守军的退路;东面直扑邵源,13日与东路日军一起夹击邵源成功,又切断了中部14集团军的退路。只有防守东段的第9军好一点点,成功把军直属队和54师撤到了黄河南岸。在控制住所有黄河渡口后,日军开始了围歼行动,被围国军也开始了突围行动,总之中条山在后面几天是乱成一锅粥,日军忙着堵,国军忙着跑。至5月20日,能突围的都跑完了,日军开始对剩下没跑出去的国军进行来回大扫荡,来来回回扫荡至少也有十几遍,直到6月15日,日军觉得差不多,才正式宣布中条山会战结束。来自日方的统计(国军这边统计数据损失少得太离谱就没用):中国军队被俘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虽然日军一向有夸大宣传的习惯,不过这一回公布的数据应该不是假的,因为十几万国军整队突围出来也就是两万多而已,零零散散突围出来的虽然也有不少,但肯定不会很多,也就是三四万人而已,剩下的基本上被日军全歼,而这个情况跟日方公布的数据是基本吻合的。
   此役国军损失惨重,招招被动,甚至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对这样的结局我们还是别去太过埋怨国军为好,毕竟他们就是这种水平,他们已经尽力了,打成这样不能怨他们。在日军集结重兵的情况下,失败其实已经是注定了,如果国军情报准确一点,就应该早早撤退,不要用鸡蛋去碰石头,像共军那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才是唯一的出路。就算撤退困难也至少要保证不被突破太快和退路不被切断,不然结局难有这么惨。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4月,阿南惟畿接替园部和一郎出任日本第十一军司令长官。阿南惟畿是一名很纯粹的职业军人,曾担任过天皇的侍从武官,很具有军人的荣誉感。在1945年8月商讨是否无条件投降的御前会议上,阿南惟畿是最坚决反对无条件投降的强硬派人物。骄傲的他对于十一军1941年4月在江西上高的失败很不甘心,为了报复他上任后很快就制定了第二次进攻长沙的作战方案,当时为了保密命名为“加号作战”。
   可惜很不巧,阿南惟畿刚把“加号作战”的方案递交到日本大本营没多久,苏德战争就爆发了。见德军刚开始进展神速,日本人本在诺门坎一役被打没的北进野心又重新死灰复燃,7月2日的御前会议决定秘密进行对苏战争准备,一旦苏德战争的发展对日本有利,就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而如果要对苏联动武,就必然要大量抽调华北、华中以及华南的日军去加强关东军,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与关东军和日本大本营吵成一团,这种情况下阿南惟畿的“加号作战”不被搁置才怪。直到8月份,日本看到苏联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迅速崩溃,警惕的斯大林也没有很快把远东的苏军抽调一空,觉得无机可趁的日本大本营又决定放弃对苏行使武力,不从中国派遣军抽调兵力,并在8月9日正式批准了阿南惟畿的“加号作战”。不过日本大本营的批准是有条件的:他们把支援长沙作战的空军定为侦察机、战斗机各1个中队(其它的都调去准备南方作战了),还要求阿南惟畿快打快回,不能把时间拖得太长。
   阿南惟畿很无奈地答应了日本大本营众多苛刻的要求后,很快就行动起来作第二次进攻长沙的准备,此役他调集了第三、第四、第六和第四十师团全部,第三十三师团两个联队,第十三师团一个联队和第十四、第十八两个旅团各一部,将近十二万人。阿南惟畿此次没有像上次第一次长沙会战冈村宁次和上高会战大贺茂那样兵分三路进攻,而是把所有进攻部队都集中到了湘北,他准备利用几个日军师团的整体优势狠狠地修理薛岳第九战区,占领长沙后再收兵。
   据第九战区长官部参谋处处长赵子立回忆,由于沦陷区情报工作做得不错,当时第九战区长官部对日军的调动是很了解的。情报人员上报说赣北的日军大量减少,湘北的日军大量增加,铁路公路上运兵、运粮、运弹络绎不绝,日军到处捉人充当苦力。种种情报都显示日军此次进攻与第一次长沙会战时日军分三路进攻的情形不一样,湘北进攻兵力肯定比上次大得多。不过出于对日军机动力的忌惮,薛岳没有把赣北的兵力往湘北调,而是向老蒋请求三四个军的增援(兵多就是不一样)。
   对于日军既将发动的进攻,第九战区在应战策略上发生了分歧,薛岳和吴逸志(第九战区参谋长)主张在二线阵地汩罗江就进行反击,赵子立则主张节节抵抗到长沙后再反击。最后还是官大的薛岳赢了,他派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率领九战区直辖炮兵浯口方面的汩罗江南岸占领阵地,支援二十六军和三十七军固守汩罗江。
 现在按照薛岳的作战方案,第九战区的部队湘北的部队部置了三条防线:27集团军三个军部署在新墙河南岸形成第一条防线,其中第四军和五十八军沿新墙河部署,二十军放在新墙河上游的大云山;三十七军和二十六军沿汩罗江南岸部署形成第二条防线;第十军放在离长沙最近的捞刀河一线,可以随时增援汩罗江防线,也可以在前两条防线都被日军突破时和其它增援的部队一起退守捞刀河和浏阳河一线。在薛岳看来,由这三线防线组成的湘北防御体系肯定是万无一失,现在他唯一头疼的事情就是再得几枚勋章挂哪比较好(他的胸前已经没有放勋章的地方)。
   这一回进攻长沙阿南惟畿并没有像冈村宁次那样直接进攻第九战区的新墙河防线,而是耍了一回调虎离山的诡计后再发起正面进攻的。阿南惟畿仔细观察了新墙河防线后,发现了它的弱点在大云山地区。大云山位于新墙河上游,也属于27集团军的防地,对27集团军的新墙河防线有巩固的作用。阿南惟畿分析了一下27集团军的杨森的性格,觉得如果他派一个师团进攻大云山的话,杨森肯定不会轻易放弃大云山,定会派27集团军大部队前往增援,到时再趁机进攻兵力薄弱的新墙河防线肯定会轻易得手。
   9月7日晨,在阿南惟畿指挥下第6师团兵分两路向大云山地区展开进攻,其第23、第45联队向大云山北侧雁岭、詹家桥展开进攻,遭守军阻击后向东南侧迂回;第13联队向大云山西侧进攻,与守军第102师发生激战。阿南惟畿在这里还耍了一个小把戏,他让40师团在第6师团进攻后面慢慢向大云山开进,准备后面接替精锐的第6师团执行拖住27集团军大部队的任务,而让第6师团脱身回到正面进攻中去。跟阿南惟畿高明的诡计相比,杨森这边就差远了,一见日军进攻大云山,杨森立马就沉不住气了,人家早上刚进攻,他马上在晚上就下达了增派部队确保大云山,并围歼进攻日军的命令。第6师团的攻势很凌厉,猛攻两天于9日基本占领大云山地区。见27集团军的大部队快到了,第6师团赶紧在10日集结准备撤退,只留下一个联队掩护,后面的40师团心领神会,很快就赶上来接替第6师团与27集团军增援的大部队周旋。后面的10日至14日,终于赶到大云山地区的27集团军增援部队(在日军的侵华资料里叙述是四个师,加上原来在大云山的部队,27集团军九个师中在大云山地区就有将近五个师了,新墙河防线不空虚才怪)与日军40师团打得很热闹。由于兵力占优,在这几天的战斗中27集团军的增援部队占了很大的便宜,使纠缠他们的40师团受到了很大的伤亡。
   9月15日,第九战区发现日军已有4个师团以上的兵力集结于湘北,才发觉日军有即向长沙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迹象,赶紧命令在大云山地区的部队赶回新墙河防线。唉,“将帅无能,累死三军”。9月18日拂晓(日本人比较喜欢挑大清早这个时间进攻),日军四个师团发起全面进攻之后,国军的新墙河防线只有第四军一个防守而已,58军和20军则是在后面战斗打响后才断断续续投入了一部分部队补充防线的(其它还没得及投入防线,日军已经突破阵地了),而且他们还连赶了几天的路,疲劳得要死,这仗怎么打?仅仅两天(第一次长沙会战,冈村宁次整整花了八天),新墙河防线就被日军全面突破,9月20日的时候日军已经打到汩罗江了。防守新墙河防线的第四军损失惨重。据第四军一O二师师长柏辉章回忆,他的师在军长欧震(欧震也是被薛岳逼的)的死命令下硬撑了一天多,全师一万多人基本全军覆没,后面撤到浏阳和株洲田心镇集结时只剩下500多人,以至于第二次长沙会战后回守他们师回守新墙河防线时不得不沿河遍插稻草人作为疑兵之计(柏辉章肯定是看三国演义看多了)。
   见第一道防线这么容易就被轻易突破,老蒋坐不住了,9月20日,他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电令将军事委员会直辖的第10、第26军拨归第九战区指挥,同时还从第六战区抽调第79军、从第七战区抽调暂编第2军增援第九战区,一下子给了薛岳四个军,让他乐得不行。为了迅速扭转第九战区的不利局面,老蒋又让第三、第五以及第六战区分别同时向当面敌人进攻,配合第九战区作战(当老蒋的部下还是不错的,他有时很会体贴人)。在配合作战的三个战区中,只有老蒋的亲信陈诚任战区总司令的第六战区打得很激烈,其它二个战区都只是应付一下老蒋的命令而已。10月3日(有点晚了),第六战区整整调集了十二个师(比一个集团军还多三个师)围攻荆州、宜昌地区日军(此次战役我到后面再细说)。
   根据第九战区参谋处处长赵子立的回忆,日军快速突破了新墙河防线之后,薛岳没听他退守到三线阵地再进行反击的建议,还是坚持固守二线汩罗江防线后就立即进行反击,导致了后面的失败(赵子立的指责有点苛刻了,战前制定好的方案如果没有重大变化,自然不能轻易改变,换了谁其实都一样)。薛岳在日军开始进攻新墙河防线的18日就已经命令九十九军、二十六军和三十七军占领汩罗江南岸阵地(72军还随时可以从平江南下支援),当时他还特意派王若卿率战区直辖炮兵旅在浯口方面的汩罗江南岸占领阵地,支援步兵作战。中国军队当时最大的炮兵编制就是旅,一般只有大的战区才有一个炮兵旅,薛岳这时炮兵旅都舍拉上去了,真是下了血本了。在薛岳看来,将近四个主力军在炮兵的支援下应该可以顶住日军的进攻,等到日军重兵停滞于他的“钢铁防线”下时,他再用现在正在路上的的74军和79军与第10军一起反击(第七战区的暂编第2军太远,可能仗打完它都没到,所以薛岳就没把它算进去),到时打退日军进攻那是一点问题没有,可能还会大量歼敌,战果肯定比第一长沙会战大得多。不过薛岳好像忽略了一个问题,要是汩罗江防线没守住后果怎么办?到时防守的三个军(72军只能算支援,还没有一起加入防守,所以没算)和正在后面赶路的三个军极有可能被机动力极强的日军四个师团分别击破、甚至吃掉。
   薛岳很不幸,下了这么大的血本之后保密工作却在这时出了问题,真是倒霉透了。9月20日左右(具体日期资料上没写,所以只能估计个大概),日军特种情报部门窃收并破译了第九战区9月18日发给各集团军、各军的电报。在破译了国军的密码之后,阿南惟畿还专门派了侦察机去各个地方核对了一下是不是真的(防止人家给个假情报,很正常嘛),在获知全部都是真的之后阿南惟畿肯定高兴死了。他立马依据薛岳的部署进行了针对的反部署,第九战区主力部队随后的悲惨命运这时已经注定。更不巧的是,二十六军在与27集团军配合上又出现了问题,而这偏偏又让日军抓住了,使得汩罗江防线更无法坚持了。原来27集团军的二十军和五十八军往东边的山地撤得太快(准备后面的侧击去了),当他们撤到梅仙、平江以东的山地时,二十六军的接防部队还在平江以西,这就出现了一个时间稍微短一点的空隙。就是这个空隙让日军抓住了,日军抢先占领了这个没设防的地方,并在后面不断扩大。四个主力师团从东边二十六军的缝隙钻过来后,立马从东面向汩罗江防线的三个军来了个背后大包抄,想把汩罗江防线的三个军压向洞庭湖东岸、汩罗江南岸一起歼灭。得知汩罗江防线被突破,薛岳的气恼可想而知,他暴跳如雷,对二十六军军长肖之楚开口就骂:“为啥让敌人包过来?为啥不打?丢了汩罗江阵地,我就杀了你!”在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后对蒋介石亲自主持的战役检讨会上,薛岳就把责任都往肖之楚身上推,还好老蒋不糊涂,把薛岳臭骂一顿。仅仅十天,二十六军、三十七军和九十九军在日军整整四个多师团的猛攻下损失惨重(其中最先被攻击的二十六军最惨),不得不全体南撤(或者说是逃)。在击破汩罗江防线的三个军后,日军四个师团一路追赶溃兵向长沙挺进,直到在金井遇到第十军的拦截才停下来了一会。第十军在会战前本来是被蒋介石预定防守长沙的,可是薛岳以加强金井的防御兵力为由,命令第十军赶到金井加强防御。第十军只是被车运到株洲西北的田心,而后面的上百公里的路都是步行走过去的(真是不容易啊)。据第十军原来一名上校回忆,当时天气不好,道路泥泞没胫,很难行走。大雨天的,雨伞都没几把的第十军士兵们连续日夜行军,无疑是累得一塌糊涂,以至于竟然会发生许多士兵走着走着就睡着的事情。第十军好不容易赶到金井后,日军随后也杀到了,疲惫不堪的第十军很快就遭到了四个师团的围攻,结果可想而知。第十军在不到两天之内全线崩溃,跟着前面溃退的几个军一起继续南逃。此次阿南惟畿还实验了他的新战术,他安排仅有一个中队的侦察机不断地跟踪第十军撤退的部队,一发现指挥中心,立即通知地面上追击的骑兵,而骑兵就会马上去穿插过去打烂发现的指挥中心。这战术很厉害,它让第十军没法重建战场指挥系统,部队群龙无首,根本无法稳住阵脚,只好一路溃退。
   日军击溃汩罗江防线的三个军和第十军后(加上新墙河防线的27集团军,现在第九战区已经有七个军被日军修理了一遍),于9月25日前后陆续进抵捞刀河北岸,迫近长沙。面对岌岌可危的长沙,薛岳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抗日铁军”74军的身上。74军打完1941年打完上高会战后一直在赣西补充整训,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前第九战区并没有预定要74军参战。直到9月18日,日军进攻开始,薛岳才感到自己的兵力不够用,急忙在18日电令在赣西的74军作出发准备,快点赶到湘北地区。命令来得太突然,让74军军长王耀武感到措手不及,手忙脚乱的74军因此一直到21日才开始出发(这时日军已经打到汩罗江了)。更麻烦的是,薛岳发给王耀武的电报又被日军给破译了(这仗怎么打,薛岳不发电报好过发),阿南惟畿又派为数不多的空军一路骚扰74军,让74军赶路都不能专心,时不时要散开防空(如此赶路,怎么能按时到)。可是薛岳不管那么多,心急如焚的他只管催促王耀武快点带部队赶到春华市、永安市、黄花市地区,沿捞刀河南岸占领阵地,作为长沙的外围阵地。王耀武看了一下地图,他的部队距离第九战区规定的防区只有一天的行程,而此时的情报显示日军也到了金井、高桥一带,离他的防区只有一百多华里而已(如果不受阻烂,骑兵一天就到了)。赶时间的王耀武这回没像以前派侧卫部队掩护主力安全前进,只派了五十七师一个团轻装急进,准备让他们占领春华山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进驻防区。按照王耀武的设想,前面的二十六军怎么着也应该可以拖一下日军,帮74军争取到一天的时间进驻阵地。谁知二十六军因为在守汩罗江防线时损失太大,部队主力早跑到大山里休整了,只派出了一小部去骚扰前进的日军,所以日军的推进速度基本不受不什么影响。
   9月26日,74军的先遣团与日军先头部队同时赶到春华镇,双方在那里展开了一场遭遇战,争夺异常激烈,可惜74军的先遣团终究无法顶住源源不断涌来的日军,不得不向南撤退。早早就知晓(都是薛岳电报帮的忙)74军行军路线的阿南惟畿成功抢先一步进入74军既定的防区。第一步抢先之后,后面对付正面行军路上的74军就好办多了,阿南惟畿命令日军两个师团在26晚杀向正在分队赶路的74军。走到前面的58师首先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大半夜的被日军这么一冲,58师立马乱成一团,根本没法指挥,几个小时的混战后58师就全师崩溃,官兵四处逃命。后面57和51师虽然好一点,刚开始稳住了阵脚,但很快在日军两个师团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阵地到处被突破,指挥系统被打乱,官兵各自为战,很快又演变成溃退。这一回对74军,日军还一反夜间不深入作战的常规战法,派大部队夜袭74军在黄花市的指挥部,将74军军直属部队打乱,连王耀武的卫士排长都被日军俘获。抗日名将王耀武这一回狼狈不堪,他率领卫士排仓皇出逃,幸好是天黑到处乱哄哄,日军也就没有抓到王耀武。
   收拾完74军,日军乘势杀进长沙,而此时长沙城只有暂编第2军第98师、暂编第8师第1旅(还是刚到的),怎么顶日军大部队的进攻?阿南惟畿觉得很自豪,仅仅十天,他就从新墙河杀到了长沙,可惜他必须得撤了。首先,部队带的弹药已经用得差不多,而他的后勤补给线基本被切断;其次,第六战区在9月30日(前面我写是10月3日,那是错误的,这里更正一下)发动了对宜昌的猛攻,而十一军已经抽不出部队增援了,他只有赶紧从长沙撤退,然后才能从进攻的部队中抽出兵力前往增援。阿南惟畿扫荡了一番长沙周围的国军之后于10月1日正式下达撤退命令,薛岳虽然命令各部对撤退的日军进行追击,可是基本没什么效果(刚刚被人家修理得这么惨,哪里还敢拦着人家不让人家回去)。阿南惟畿率领部队一路大摇大摆地原路返回,10月6日(国军战史写的是9日,由于觉得打了胜仗的日本人不会撒谎,因此这里用了日本的史料)基本返回原来的出发地,第二次长沙会战至此结束。
 第二次长沙会战对阿南惟畿来说,是“在激烈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受到极严格制约的条件下作战的”。但就是在这种被许多条件都被大本营参谋本部束缚的情况下,阿南惟畿还是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不过胜利有时太过辉煌了也不好,它会很容易地让胜利者过于骄傲和轻视对手。阿南惟畿此时就是如此,打完第二次长沙会战后他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极其鄙视,以至于第三次长沙会战时只带了三个师团7万多人就敢再次杀向长沙(自信过头了),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围攻宜昌——效果欠佳的围魏救赵
   上面讲第二次长沙会战说到为了配合第九战区抗击日军的进攻,老蒋曾多次命令第三、第五、第六战区乘日军兵力集中于湘北、其他方面兵力减少之机发起反攻,特别要求攻其较敏感的要点,以策应第九战区作战。由于第三、第五战区的反攻基本上只是应付一下老蒋而已(当兵的也不容易,混口饭吃嘛,没必要这么博命),除第三战区第100军对南昌外围据点的攻击兵力稍大外,其余兵力小而分散,没有一处打痛日军,根本起不到策应作用,因此在这里就不介绍了。第六战区跟第三、第五战区应付式的出击不一样,陈诚很认真的地调集了十四个师,于9月30日对宜昌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有力地策应了第九战区的作战(不过要是发起时间再早一点,效果可能会更好),很有点“围魏救赵”的感觉。
   此次围攻宜昌,陈诚调动了江防军(辖第2、94及第8军一个师)、26集团军(辖32、75、39军)、33集团军(辖77、59军,是老蒋从第五战区调过来的)、20集团军(辖53、73、87军及第8军主力),可以说陈诚把能调动的军队都用上了。跟陈诚庞大的兵力相比,日军在宜昌附近的守备实在是少得可怜,只有13师团和39师团,以及独立混成18旅团,而且防守宜昌的13师团兵力还是不全的,它抽调了4个步兵大队及2个山炮大队(共7711人)组成早渊支队正在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面对自己的绝对优势,陈诚也没有大意,他制定了很周密的计划:先由右岸开始攻击,以期吸引日军第39师团主力南移,然后以33集团军主力攻击荆门、当阳,把日军39师团隔离宜昌后,再用14个师的兵力围攻宜昌日军13师团。这招够狠,本来日军兵力就少了,陈诚还要想办法把39师团跟13师团隔开,最后再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围攻宜昌不完整的13师团。不过陈诚还是错了一步,他开始行动的时间有点晚了,直到9月28日(蒋介石可是要求23日就开始行动了),牵制方向的部队才开始行动,大规模的进攻直到9月30日凌晨才开始(人家阿南惟畿10月1日就开始撤退了,你还有多少时间攻)。正式进攻没多久,第六战区部队分别把驻守荆门39师团和宜昌的13师团分别包围(兵力太多,没办法),吓得独立混成18旅团也赶紧收缩自保,没敢增援荆门的39师团。
   把39师团与13师团隔离开之后,10月3日陈诚立马集中江防军(辖第2军、第94军、第8军第5师等7个师)第75军的第13师和73军的第77师总共9个师的兵力向防守宜昌的13师团大举围攻。13师团师团长内山英太郎在国军绝对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几次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在10月8日还叫他的好兄弟驻汉口的第3飞行团长远藤三郎少将来宜昌见他最后一面(在国军的战史里,硬是说远藤三郎少将带一挺机枪到宜昌增援,我真是无语)。远藤三郎少将与内山英太郎的关系很好,他二话不说乘坐一架轻型轰炸机就到了已经基本上是一座死城的宜昌。跟内山英太郎见完面后,远藤三郎少将又飞往荆门,劝说39师团长澄田赉四郎抽出一点兵力让其空运宜昌。可是说实在的,39师团此时也正被国军围攻着,只是没有像宜昌那样猛烈而已,能够自保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一开始前来迎接他的39师团参谋长山崎正男大佐拒绝了远藤三郎少将的请求(注意,不是命令)。不过在远藤三郎少将将他在宜昌体验到了的危急情况告诉山崎正男后,山崎正男立即改变了主意,征得师团长澄田赉四郎同意后,山崎正男从机场护卫里抽出了一支45人的小队空运到了宜昌。别小看这支人数少得可怜的增援部队,就是这支小部队给了13师团坚守下去的信念,没有什么比兄弟之间的关爱更能让人感到鼓舞了。看到这里我很感概,要是三年后的衡阳保卫战里方先觉的第十军也能够感受一点这样雪中送炭的温暖,也许他们还会坚持得更久。内山英太郎从39师团那一点增援的兵力中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开始疯狂的防守。他命令部下只要有机会就施放毒气,不管怎么样都要顶住这三天。的确,从10月8日至11日是最为关键的三天,因为10月6日日军进攻长沙的部队已经撤回去了,稍微休息一下就会赶来增援,陈诚算了一下时间日军援军大概会在11日左右到达宜昌。面对时间的紧迫,陈诚在8日严令各军:“着令各部行果敢之攻击,到11日晚,务期获得预定战果。”陈诚发布最后总攻的命令后,第六战区立即集中140门火炮(第六战区基本上所有的家当都拿出来了)猛轰宜昌日军。前线国军官兵别提多高兴了,在这之前一直是日本人占领火炮优势,老是我们被轰,现在终于让小鬼子也尝一下被人轰的滋味了。在炮击结束后,第六战区围攻宜昌的九个师一起压上,向日军发起了最后一轮猛攻。在攻击中,国军还改变以往军官叫士兵先冲的战法,而是以连为单位实施小集群跃进,各连多为连长领头,连长以下军官次之,士兵继后,对日军阵地反复冲锋(这种军官不要命的战法在国军中极为罕见)。在国军这种猛烈的攻势下,内山英太郎彻底绝望了,他估计最多只能顶到11日早上,因此10日他连给阿南惟畿的诀别电稿都已经拟好了,准备国军冲到他的指挥部时就发出。
   就在国军既将完成最后一击的时候,襄西突然下雨了。10日傍晚开始,宜昌下了一整晚的暴雨,严重阻碍了国军的进攻。没办法,炮弹打到泥泞的土里威力大减,而步兵在泥泞的路上面冲锋也实在是形成不了冲击力,只好被迫停止进攻。不过还好,大雨在阻碍国军进攻了同时,也把日军的援军为难了够呛,他们的重武器深陷泥里,步兵也被迫全体下车步行,因此增援速度极为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陈诚敢去坚持,命令部队在雨中继续进攻,很可能会在日军援军到达之前占领宜昌。当然,在雨中进攻对守方极为有利,进攻部队的损失肯定会很大。不过谨慎的陈诚不愿冒险,他不愿在雨中冒险进攻,也不愿等雨之后再猛攻一次,因为他不知道雨什么时候停。如果雨还没停,日军援军就到了,那进攻宜昌的部队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反复考虑之后,陈诚10日晚下令参战各部停止攻击,迅速利用夜暗和大雨撤离战场。接到陈诚的命令之后,围攻宜昌的部队迅速撤退,返回了自己原来的驻地,战役至此结束。

引自--『日本対中侵略戦争的化学戦』(軍事訳文出版社)
  日中戦争中、旧日本軍毒气兵器、死傷的中国人不下9万4000人、其中1万500人以上死亡、1)国民党兵士4万7000人(死者6000人)(2)八路軍(共産党)兵士3万7000人(同1500人)(3)民間人・捕虜1万人(同3000人。8年間、含対共産党遊撃隊掃討作戦計2091回毒气使用、
  種類判明671例中、致死性猛毒气(C4H8Cl2S)使用約20%、125例、其他、80%嘔吐性、催涙性的刺激剤。20分-30分時間内完全戦闘不能状態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与美军作战时,估计没用这一手。他们曾考虑过用731制造的细菌武器,但害怕导致美军会用更厉害的毒化武器,所以没敢用。---是的。

中日秘密谈判的结束与中国战区的建立
   在1941年日美关系紧张之前,中日之间的秘密谈判中中国这边的要价一直都是十分低的,只要日本答应撤出山海关内的日军、承认重庆政府、保证中国独立这三项基本条件,其它都可以由着日本定。还好日本人太贪,还想要华北一大块,因此双方迟迟无法达成和平协议。1941年之后,国际形势开始变得对中国越来越有利,日本人也察觉不妙,开始降低要价,板垣在1941年初通过司徒雷登向中方表示同意中方以前提出的撤出山海关内的日军、承认重庆政府、保证中国独立这三项基本条件,试图尽早结束中日战争。板垣此举表明他是日本上层中少有的清醒者之一,他很明白如果中日战争继续拖下去,美国极有可能介入,到时就不是日本还能占多少土地的问题,而是日本帝国还能不能维持下去的问题了(毕竟美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实在不在一个档次)。可是今非昔比,蒋介石对日本人这个大大降低的要价理都没理,他声称:“中日问题须俟世界战争总结束后解决,日本不能持久,最后胜利必属于中国。”很明显,面对日益好转的国际形势,蒋介石考虑的不再是保全华北,而是要联合英美一起打败日本,收复东北与台湾的问题了(四年的苦苦坚持终于换来了局势改观,不容易啊)。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日(当地时间为12月7日),日本对美英宣战,随后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20多个国家(没办法,英国一宣战,其它英联邦国家也跟着宣战了)相继对日本宣战。9日,中国对日本宣战,同时也向德、意两国宣战。12月11日,德、意向美国宣战,美国、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等国也向德、意宣战。这下热闹了,几天之内世界就打成了一锅粥,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既然有了德意日这三个共同的敌人,为了协调同盟国之间的战斗行动,自然要成立统一的指挥机构,而东亚方面由于中国的兵力最多,因此成立的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统帅,统一指挥中国及泰国、越南等地的抗日军队。当然这个所谓的战区统帅只是一个空头衔,我们的蒋委员长并没有因此而多几支可以支配的部队。不过有个头衔总比没有好,至少让人感觉中国在国际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次长沙会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蒋介石梦寐以求的中日战争与世界战争连成一体终于成为了现实(这个应该感谢日本人)。加入了胜算极大的同盟国这边之后,蒋介石也想在战争中有个好的表现,因此对日宣战的当天(12月9日),就命令各战区对当面日军发动进攻,以牵制日军;同时还命令第四战区向日本第23军进攻,以策应香港英军(,并令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分别由广西、四川向云南集结,准备进入缅甸直接支援英军防守缅甸(老蒋对英国人真够好的,可惜战后英国人跟中国抢香港受降权时照样凶得不了,一点情面都不讲)。
   第四战区只有十几个师,还要防守一些要地,因此能抽调出来进攻日本第23军的兵力实在是不多,因此余汉谋要求增加兵力。蒋介石考虑了一下,就在9日命令从第九战区抽调第四军和暂编第二军两个精锐部队前往第四战区增援。以日本情报部门的一流水准,两个精锐军的调动哪能瞒得了他们?这不,第四军和暂编第二军才走三天就被日本第十一军发现了,郁闷了好久的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唯畿觉得向大本营证明自己的机会来了。
   虽然第二次长沙会战,阿南唯畿干得很漂亮,狠狠地修理了第九战区的部队,可是由于中国这边夸张的宣传(国民党宣称已方获胜,并歼敌三万多人),阿南唯畿回去后却反被大本营训斥了一顿,真是比窦娥还冤。被人冤枉心中当然是有气的了,不过奇怪的是,阿南唯畿仇恨的对象却指向了吹牛的第九战区(我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恨不辨事非的大本营呢?有这样的好部下真是不错)。我分析了一下阿南唯畿的心理,觉得他应该是这样想的:都是那帮喜欢吹牛的支那猪,明明输了竟然还厚颜无耻地说自己赢,害得老子被骂,下一次有机会老子一定要加倍揍他们,看他们还敢不敢吹牛。
   12月13日,阿南唯畿向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田俊六提出了向第九战区进攻的申请,以便牵制第九战区部队的南下,当天就获得了同意。由于大本营为了进行南方作战,已经从中国派遣军抽调了五个师团(在上海的第4师团还变成了大本营的预备队,不让中国派遣军碰),因此阿南唯畿这次所能抽调的部队实在是不多。由于早在十一月下旬,阿南唯畿就已经开始作第三次进攻长沙的准备了,因此得到田俊六同意后,只经过几天象征性的调动(做做样子给上面领导看的),第十一军就完成了战前准备工作,只待一声令下就可以马上扑向新墙河。此次主攻的湘北方向只有第三、第六和第四十师团三个师团七万五千多人(比上次整整少了五万多人),另外在赣北的三十四师团、十四旅团和十八旅团也会分别向当面的国军展开进攻,进行牵制作战。
   因为兵力不多,再加上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田俊六认为此次作战的目的只是配合日军第23军进攻香港而已,所以他要阿南唯畿在汨水两岸击歼国军第20军和第37军后就应该回撤了。田俊六不知道,阿南唯畿所谓的配合日军第23军进攻香港只是借口而已,他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再一次打到长沙,加倍的修理第九战区那帮只会吹牛的家伙们。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辉煌战果使阿南唯畿相信,就算自己只有三个师团,也照样能把第九战区在湘北的众多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我算了一下,第九战区后面在湘北足足投入了十个军)。
   阿南唯畿实在是自信得有点过了头,薛岳其实并没有像所他想象的那样没用,上次第二长沙会战惨败之后,薛岳就专门召开了军事会议,总结前两次长沙会战及上高会战的经验教训,提出“天炉战”的战法。所谓的“天炉战”虽然听起来有点悬,但并不深奥,简单说来就是部队分成两线,一线部队节节抵抗,诱敌到预定决战区域,并适时向外线转移,等到敌人攻到预定区域后,两线部队就开始往预定位置集结形成对敌人的合围并展开围攻。这种战术是根据日军在突破守军阵地后,总是喜欢一路往目标城市方向冲而不围歼残余守军的特点制定的,换句话说如果日军改了这毛病,那就麻烦了(后面长衡战役就是如此)。不过还好,日军的这个老毛病由于还没有吃过大亏,所以还没改(后面吃了大亏也改过一阵子,可是时间长了还是老样子,所以后退决战也成了抗战时期的特定战术)。
   12月18日,日军第6、第40师团的先头部队开始进攻27集团军在新墙河以北的阵地,以掩护主力部队在湘北的集结。见日军主攻方向已经十分明显之后,薛岳决心彻底集中兵力于湘北方面,除留新编第三军和第三十集团军(辖72军和78军)在赣北对付34师团与14旅团之外,其它部队都往湘北集中,连被派往广东的第四军和暂编第2军也被命令赶紧回来。可怜的第四军和暂编第2军此时已经走到了广东韶关,如果再走回去恐怕仗都打完了。还好,余汉谋够意思,紧急弄了几列火车送第四军回去(没办法,暂编第2军不是薛岳的嫡系部队,只好委屈一点慢慢走吧),后面总算在4月2日抵达战场,赶上了后面的追击战。
   跟第二次长沙会战一样,薛岳在湘北还是设置了三道防线(没办法,这是地理状况决定的,想改也改不了)。
   在第一道防线新墙河一线薛岳布置了58军和20军防守,其中58军的一半放在了大云山地区,由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指挥。薛岳给予杨森的任务是在日军强渡新墙河南犯时,应在既设阵地强烈抵抗,逐次消耗敌军兵力,务血战10日以上(这个要求真够高的),并在日军突破后留20军在新墙河南岸,让58军尾随跟进,准备后面的围攻。
   在第二道防线汩罗江一线薛岳让99军和37军这两个老部队来防守(跟上一次一样)。薛岳要求他们要在汩罗江南岸逐次抵抗达15日以上(这个要求真的好离谱),日军突破后37军可往金井以东的山区撤退,并在日军攻击长沙时南下围攻日军;99军则不能撤,必须死守三姐桥、归义、营田、湘阴既设据点、工事及确保洞庭湖南岸湖防,并在日军进攻长沙时除留一个师防守南岸湖防外,余部南下参加围攻。
   第三道防线就是长沙了,这道防线最重要,防守长沙的部队必须固守长沙至围攻的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如果他们守不到那个时候,那么不但薛岳后面设想的围攻落空,参加围攻的部队反而会有被机动力很强的日军各个击破的危险。这个最艰巨也是最光荣的任务薛岳交给了第10军和73军,两军的分工为防守能力较强的第10军固守长沙及水陆洲,相对弱一点的第73军则防守岳麓山。
   由于责任重大,故第10军接到防守长沙的任务之后,就开始不分日夜地施工加固城防及巷战工事。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朋友会奇怪长沙会战不是已经打了两次了吗,怎么工事还不够坚固?这个就要归结到国军的懒散作风(千万别砸砖头,我只是实话实说),虽然长沙的工事从1939年以来就开始构筑,但从来就没有被重视过,一直都是随随便便弄几下就OK,所以等到这回急需了才不得不急忙加固甚至修改(真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第十军军长李玉堂那十几天加固工事的日子别提有多惨了,一天到晚都在阵地上修正地堡的位置和射击孔的方向,规定火网的编成,饿了就在阵地上啃几个馒头,再喝一点水就打发了,吃完后又继续干,真是比劳模还劳模(李玉堂的遭遇提醒我们平时一定要多烧香,否则临时抱佛脚的时候那真是要命了)。
12月24日,赣北日军开始牵制进攻,14旅团进攻了武宁、修水,34师团进攻了上高、高邮市和奉新。不过赣北的日军这一回实在是不够买力,都只是派点部队象征性的攻击一下了事,连炮也不多带。比如进攻奉新的日军,两路合起来才有3000多人,炮更少,只有四门,一看就知道没有多大的企图,只是想牵制一下我们,应付应付上面了事(日本人也有打马虎眼的时候,难得)。
   也是在12月24日,日军第6师团和40师团在炮火的掩护下先后开始强渡新墙河,当夜就突破了守军沿河防线,向纵深进攻。剩下的第3师团最舒服,不用强渡,第二天跟在第6师团后面徒涉过了新墙河(不知道是不是第3师团师团长丰岛房太郎跟阿南唯畿关系比好),并从右冀投入进攻(这里说的右冀是日军的右冀,也就是守军的左冀,希望大家明白)。日军三个师团都过了河之后,20军和58军开始吃不消了,赶紧向薛岳告急,希望薛岳让他们赶紧向东南山区转移。
   薛岳没料到日军开始的攻势这么猛,原本还指望20军和58军撑十天呢,没想到现在只撑了两天他们就叫救命了。本来薛岳还想叫20军和58军再硬撑几天,不过一想到后面反攻时还需要他们阻击日军,就改变主意了。27日晨2时,薛岳令第37军加强汨罗江南岸的防守,阻止日军渡过汨罗江;令第20军、第58军向东南山区撤退,准备尔后反击(大半夜的紧急下命令,可以想象一下20军和58军那时确实比较危险了)。
   12月27日,日军抵达汩罗江边,第3师团进攻99军防守的左冀,第6师团及40师团进攻37军防守的右冀。由于99军的197师在洞庭湖南岸担任湖防,37军的140师则被抽出来作为预备队用来应付紧急情况,因此99军和37军都只有两个师在汩罗江防守。此时的情况对99军有利一点,它的两个师只用抗击第3师团的进攻而已,而不幸的37军则要面对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
   见37军的情况比较危险一点,薛岳就把作为预备队的140师调到37军防线后面的金井地区,准备补前面的缺口(在薛岳看来,37军的两个师要顶日军两个师团应该是撑不了多长时间的)。可是战争有时就是这样奇妙,经过27日与28日两天激战,结果让薛岳大吃一惊。看起来很危险的37军这边成功顶住了日军的进攻,而看上去应该不难守住几天的99军却只守住了一天,日军第3师团在28日就已经推进到八里、金鸡山、大娘桥等地,可以说是已经深入到了37军的后方。据说(这个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证明,所以只好用据说这个词)薛岳28日中午听到这个战报后连骂了几句:“傅仲芳无能,傅仲芳无能。”(傅仲芳是99军的军长)
   按道理第3师团已经如此深入了37军的后方,为了避免被包饺子,薛岳应该让37军往东南山区撤退。可是如此一来原本打算守15天的汩罗江防线现在只守不到两天就得放弃了,让薛岳很不甘心,而且这么不经血战就放日军过来,下一步第10军防守长沙的压力就会增加不少,甚至守不守得住都成问题,那样一来整个部署就可能被打乱。薛岳沉思了一会后,决定咬咬牙让37军顶住。
   28日下午,薛岳命令作为预备队的37军140师前往支援99军,阻击第3师团继续深入;令37军在后方的指挥所前移,以免被第3师团从背后偷袭;令杨森率已撤往东南山区的20军和58军攻击日军第6师团及40师团的侧背,以减轻正面37军的压力。
   阿南唯畿见自己的三个师团虽然已经形成了对37军的半包围,可是37军却还没有要撤的迹象,赞叹了一番后他决定顺水推舟,干脆彻底包围37军。28日晚,阿南唯畿命令第3师团从后边向左回旋,试图切断37军的退路,想把还在前方顽强抵抗的37军包成饺子吃了。
   到30日,第3师团先头部队已迂回至麻林,第6师团及40师团也陆陆续续全都过了河,并推进到福临铺和金井一带,对37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了80%。一直都在把握住火候的薛岳此时见撤退的时机到了,立即命令直利用预设据点边打边退的37军赶紧撤往金井以东的山区好好休息几天,后面好一起参加对日军的围攻。见阻击的37军撤退了,日军按照老习惯没有追击,而是按阿南唯畿预定好的计划奔长沙而去。当然了,由于中国派遣军批准的作战计划只限于汩罗江流域,因此阿南唯畿在率军冲向长沙的同时,还得向“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和大本营陆军部申诉理由,请求认批。这就是传说中的先斩后奏,日本军人最擅长的一招,反正只要打了胜仗,违反上级的什么命令那都是不要紧的,一点惩罚都不会有。
   这一回阿南唯畿把主攻长沙的任务交给了位置最靠前的第3师团,只让第6师团派一点部队支援第3师团;第6师团的主力则待在梨市,形成进攻长沙的第二梯队和保护在梨市的浏阳河渡口;40师团最舒服,留在最后面的金井,只需要牵制东面山区的中国军队,掩护第3、第6师团的后方就OK了。
   1942年1月1日,第3师团在完成对长沙的三面包围之后正式开始进攻长沙(不知道日军选这个日子进攻是故意的还是无心的,反正元旦这个节大家都不用过了,好好打仗吧)。阿南唯畿的确是有点自信过了头,他以为防守长沙的只有一个第10军,派第3师团一个师团应该够了。骄傲的日本军人总是很容易犯这种轻敌的毛病,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那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造成的。
   见日军开始进攻长沙,薛岳立马命令外围部队开始展开合围行动,还规定必须在1月4日到达第一次攻击到达线。在下达作战命令的同时,薛岳在这关键时刻还下达了严格战场作战纪律,他规定“各集团军总司令、军长、师长务确实掌握部队,亲往前线指挥,俾能适时捕拿战机,歼灭敌人”;本人“如战死,即以罗副长官(罗卓英)代行职务,按预定之计划围歼敌人;总司令,军、师、团、营、连长如战死,即以副主官或次级资深主官代行职务;各总司令,军、师、团、营、连长倘有作战不力、贻误战机者,即按革命军连坐法议处,决不姑宽”。这道命令作秀的成份比较大,我相信,真正打起来是没有哪个总司令、军长和师长会到前线去送死的(像张自忠那样以总司令之尊亲临前线的属于特例)。
   轻敌的军人遇到顽强的对手总是要吃亏的,阿南唯畿很不幸,在长沙他遇到了第10军。第10军又称“泰山军”,与号称“抗日铁军”的74军是齐名的。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第10军这个外号的出处(如果有朋友知道请告诉一声,谢谢),不过一看这个外号就知道第10军的长项是防守。在后面的衡阳保卫战中,它甚至在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进攻下创造了孤军守城达47天的奇迹,国军中论防守能力如果第10军称第二,根本没人敢称第一(真是牛到家了)。
   第10军的守备策略是以空间来换取时间,最初它尽可能向远方派出前进部队,以迟滞日军的前进,直到前进部队被迫后撤后,外围阵地才开始战斗。外围阵地争夺战开始之后,让阿南唯畿吃惊的是,他的炮兵竟然不够对方对射,甚至被国军炮兵压制住了(抗战四年多了国军终于在炮战中占了一次上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原来由于从新墙河到长沙的道路都被国军破坏了,日军仅能用马匹驮来为数不多的山炮和平射炮,而在岳麓山的国军炮兵光是重型野炮、山炮就有五十多门(当然,这也是第九战区的全部家当),占绝对优势。一直都是看着对手被轰的日军这回第一次尝到了被人轰的滋味。
   阿南唯畿见国军的炮兵这么嚣张,立即命令空军前来助战。日本空军为了替陆军提供连续不断的火力支援,把飞机分成许多批,每次三五架至十几架轮番助战,还时不时往岳麓山丢烧夷弹。幸好第九战区炮兵指挥官王若卿早就料这招,战前已经预先构筑了隔火道,所以国军炮兵所受影响不大。在岳麓山优势炮兵的支援下,第10军顶住了第3师团两天的猛攻,还把突进市区的日军一个大队包围并全歼。
   第10军在这个被歼灭的日军大队里面缴获了许多文件,包括日军进攻计划、各师团位置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文件是这个大队携带弹药的统计单(带多少弹药还统计这么清楚干嘛?认真得有点夸张了)。这份弹药统计单很快被送到第九战区长官部,薛岳和赵子立分析了一番,惊喜地发现日军剩下的弹药正常情况下只够打四天了(当然,省着花坚持的时间要长一点)。薛岳很快把日军弹药不足这个消息传遍全军,大家欣喜异常,纷纷准备痛打落水狗。
   关键时刻,国军差劲的密码差一点把到手的胜利葬送了。1月2日(也有资料说1月1日,这里采用日本人资料的日期),日军第11军情报部门破译了薛岳令各集团军向长沙附近集结、准备围歼日军的电报。此时要是日军快速撤退,后面的损失肯定会小得多,可是骄傲的阿南唯畿觉得不拿下长沙就这么狼狈地撤退,实在有损军人的荣誉(他可不想丢这个人)。
   阿南唯畿为了他本人及皇军的荣誉,决定孤注一掷。他在1日2日夜命令在梨市的第6师团从第3师团右翼投入战斗;令在金井地区的第40师团迅速进至春华山一带,对东部山区警戒,保障进攻两师团的后方安全;还让空军给在外围警戒的小部队空投通信袋,让他们设法在外围与国军进逼的部队纠缠两天,好让第6师团和第3师团打下长沙再回撤。不过不幸的是,日本空军在株洲空投通信袋时弄错对象,丢到了刚刚抵达战场的第四军头上。看到通信袋得知阿南唯畿企图的薛岳急忙命令外围部队不要为日军小股部队所抑留,务于两日内攻到长沙,以竟全功。不过阿南唯畿1月2日夜时还不知道他的计策已经泄露,还在督促第3师团和第6师团加紧准备第二天的攻势。
   1月3日拂晓,第3和第6师团即同时压上,攻势异常猛烈,很快就占领了半个长沙城。不过日军很快在巷战中遇到了大麻烦,他们遇到了第10军的修在街上的地堡群。由于炮实在是太少,因此日军对第10军在长沙修的众多地堡头痛不已。要明白,对付堡垒最好的是就是平射炮,一炮一个,不然就得让人拿炸药去炸。地堡少点还行,七八个人轮着上,总有一个会爆破成功,可是一多那就麻烦了,毕竟勇敢的人总是少数(像日军这种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军队其实也是一样,还是有很多人怕死),炸了几个堡垒之后就没人再愿意上了。
   没办法,赶时间的日军只好采用了越堡进攻的办法,即成班成组的兵力插到我军地堡与地堡之间的侧面建筑物中,以火力封锁地堡,断绝堡内守军的饮食,试图逼守军因饥饿而放弃地堡。日本人没想到第10军的将士们这么牛B,他们宁愿挨饿也不愿意放弃地堡(不就是饿两天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援军也快到了,不会饿死的)。在这一天中双方都拼尽全力,第10军这边甚至连炊事兵、司号兵都自动拿起武器参加战斗,最后日军没有得逞,被阻止在核心工事以外。
   也是在1月3日,蒋介石向薛岳下了一道手令,让其派孔荷宠部(暂54师)配合游击队,迅速向武昌挺进袭击;派37军140师偷袭岳阳(后面日军撤退又得赶回来阻击,真够累的)。蒋介石有点贪心了,他还想趁虚攻取武昌和岳阳,阿南唯畿对此早有防范,已经从别处抽调了守备部队,让他的计划落空了。
   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一直持续到3日晚,基本没什么收获。此时由于进攻部队粮弹将尽,死伤惨重,攻势屡遭顿挫和外围小部队发来阻击敌人失败的报告,阿南唯畿不得已只好下令撤退。不过为了最达限度地隐蔽自己撤退的企图,阿南唯畿于1月4日在撤退之前向又对长沙进行了一次猛烈攻击,用以隐蔽其撤退企图,然后第3师团及第6师团于当晚乘夜暗脱离战场,由长沙市郊分别向东山、梨市撤退。虽然阿南唯畿的撤退方式如此隐蔽,但还是被第十军发觉了,李玉堂立马一边向薛岳报告,一边派小部队向长沙北部东北部夜袭,搞得日军的后卫部队有点混乱。
   薛岳得到报告后马上命令正在外围进行合围的各部队立即转为由不同方向堵击和追击撤退的日军,以期“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以北地区”“彻底歼灭败逃之敌”。这个命令有点夸张,能在日军撤退中多捞点便宜就不错,至于“彻底歼灭败逃之敌”那真是想都别想。
   由于日军第6师团因有第45联队留守梨市及渡口,所以渡浏阳河比较顺利,只是受到岳麓山的炮山干扰一下而已。相比之下第3师团就有点惨了,它向浏阳河旁边的东山市撤退时慢了一点,被79军抢先一步抵达东山附近浏阳河东岸,把日军前面留的渡桥炸毁。这下第3师团麻烦了,前面桥有79军堵着,侧后方刚从广东车运回来的第四军又在进攻它的后卫部队,而且情报显示26军也正在往这里赶来。看见情况不妙,第3师团丰岛房太郎急得团团转,突然他想起来时是在一个叫磨盘洲的地方徒涉过浏阳河的。“唉,还是老地方回去吧。”丰岛房太郎无奈地命令部队沿浏阳河南岸向磨盘洲退却。
   见日军沿河边走,73军也河对面一路跟着,一直跟到了磨盘洲。在磨盘洲日军试图在火力掩护下强行徒涉过浏阳河,谁知一打起来才知道在河里走的速度实在是慢,基本都成了国军的靶子,一下就死了500多人。“硬来看来是不行的,现在只有去梨市,从第6师团控制的渡口过河吧。”丰岛房太郎最后只好请求第6师团神田正种在梨市渡口等他,会合后再一起走。
   走了一天一夜直到6日凌晨,第3师团才退至浏阳河北岸,与第6师团会合。在日军会合的时候,一直追击着第3师团的第4军、第79军及第26军也跟踪而至。三个中国军一到就立即向日军发起进攻,第3师团和第6师团这下麻烦了,前面不断遭到第73、第37军的拦截阻击,后面又被第4军、第79军及第26军紧紧追击,可以说是狼狈不堪。刚开始日本人遇到拦截时还想硬闯,在后面留后卫部队占领一处阵地阻击我追击部队,主力则向北强攻,想杀出一条血路来。当时日军的先头和两侧部队都上了刺刀,远则射击,近则是格斗,不过突了几次,伤亡很大,日本人感到不划算,后面就改为白天战斗,晚上再乘夜撤退。
   这下精彩了,日本人本来就不熟悉当地的情况,现在又是晚上赶路,而且还找不到向导(当地老百姓早躲起来了),只好靠地图和指北针定位。据一位我军被俘逃回来的士兵回忆:“那阵子日本人的狼狈样是很好笑的(当然,当时他不敢笑),比如某军官晚上捏下电筒看地图,结果引来一阵枪弹,他手一哆嗦把指北针弄掉了,后面找指北针时他又不敢捏电筒照,只好弯腰在地上慢慢摸,整整摸了几个小时才找到。”
   第3和第6师团就这么跌跌撞撞地冲破了73军和37军在青山市、福临铺的阻击线,突到了影珠山地区。影珠山地区是湘鄂大道的要隘,由于猜到日军回撤一定走湘鄂大道,因此薛岳在1月5日就命令杨森率58军和20军在影珠山地区构筑工事,南堵北溃之敌,北击南援之军。1月8日日军两个师团到达影珠山地区,开始猛攻国军这最后一道拦截线。为了接应第3和第6师团北撤,阿南唯畿于1月8日命令在岳阳充当守备队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南下。第9旅团行动迅速,8日晚抵达影珠山地区,不休息立即开始进攻。
   可是奇怪的是,在日军如此强大的兵力两面夹击下,58军和20军竟然还能守住两天,58军甚至还一个反击把第9旅团击溃了。原来日军的主力这边被国军一路穷追,战斗力太减,加上弹药不多,因此攻坚不怎么行了;另外一边又只有一个第9旅团,还是守备旅团,对付对付游击队还差不多,攻坚就实在不怎么样,而58军和20军则是以逸待劳,所以占了很多便宜。直到1月10日,由于实在打不下影珠山,而后面的后卫部队又被追击的5个中国军击破了(73军和37军也加入到了追击的部队当中),第6和第3师团残部被迫绕开影珠山地区,一部经平江、浏阳间地区回江西,大部走找桥、甘坊、上富道(这些地名没听说过),整整绕了一个圈。
   跟第6和第3师团的狼狈而逃比起来,40师团应该是最幸运的。在第6和第3师团4日晚北撤时,它奉命从金井南下接应,一路击破37军小股部队的堵截于1月7日按计划抵达春华山,谁知第6和第3师团已经改道北撤了。由于国军的追击部队大部都追第6和第3师团去了,所以40师团只在春华山遇到了后面才赶来的78军的攻击,双方打了一下子就各自闪人(40师团是没心情陪78军玩,78军是打一下好交差)。40师团后面得知第6和第3师已经改道回去之后也于1月11日从春华山东侧北撤,路上没遇到多少拦截,至15日日军基本退回新墙河北原防地,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
   第三次长沙会战可以说是打得很漂亮,而且还碰上了好时候。这时日本的南方军正以破竹之势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第14军于1942年1月2日攻占美军防守的菲律宾首府马尼拉,第25军于1月11日攻占英军防守的马来亚首府吉隆坡,第16军同日攻占了荷
  军防守的东印度群岛的婆罗洲。在英美荷等西方国家接连惨败的时候,第九战区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使国军以往糟糕的形象顿时改善不少,还使外交人员在说服美国政府增加援助时多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当然了,按照国军的老习惯,战果一般都会夸张一点(薛岳战后宣称歼敌5万余人,其实只有3万多这样),既可以多拿奖金,有利于对外宣传,何乐而不为呢。
   见手下干得还不错,蒋介石决定大大奖励一番。由于有功人员太多,在这里就列举一下对第10军的奖赏就好了。第一,收回钟彬接任第十军军长的任命(李玉堂守长沙前已经被撤了,只是后面钟彬来不及到任才让李玉堂戴罪立功的);第二,李玉堂升任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预备第十师师长方先觉任代军长;第四,预备第十师副师长孙明瑾升任师长;第五,第二十八团团长葛先才升任预备第十师副师长。战后第九战区是乐成一片,一大群人升官,就连普通士兵也发不少法币也资鼓励(老蒋还是很大方的)。远征军入缅
   由于沿海主要地区在全面抗战爆发一年多后就相继陷落,所以国军除了偶尔趁日军不备偷偷在个把地区玩一阵子“走私”之外,根本没有固定运输西方国家援华物资的通道。不得已,国民政府只好在英法的殖民地缅甸和越南开辟了三条通道,既河内—南宁—桂林—衡阳路线(即桂越路)、河内—昆明—贵阳—长沙路线(即滇越路)、仰光—昆明—贵阳—长沙路线(即滇缅路)。另外,还有一条苏联经新疆—兰州—西安路线来运送苏联的援华物资。不过到1942年1月,由于法国战败和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上面四条通道只剩下一条滇缅路还能用了(就是滇缅甸路也曾经在1940年6月至9月之间关闭了三个月)。
   滇缅公路全长959.4公里(资料里的数字,应该准确),其中下关至畹町的西段(东段在1935年12月底就修好了一条土路)是在1937年11月下旬才开始紧急抢修的(唉,又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由于实在是赶时间,因此龙云足足动员了20多万人(还是只包吃住,不发工资的那种)24小时轮流修路,在监工们的鞭打下,在爱国热情的激发下,滇缅路西段将近547.8公里在1938年8月31日就竣工了,奇迹般地只花了9个月的时间。
   从这奇迹般的速度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些修路工人的遭遇。据一名叫马直卿的工人回忆,当时他们吃住的条件都很差,整天露宿风餐,而且一天到晚都要不停的干,有时偶尔休息一下就会被赶工期的监工们骂和打;更离谱的是,他们有人病了也没人医,因此当时就病死了很多人,后面只赔了一点钱就了事。
   唉,看来在中国,老百姓实在是难当。当官的总是不把我们当人看,不管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如此。
   感概有点多了,呵呵。现在让我们回到滇缅路上面来,其实早在1941年2月,中国就应英国的邀请,派出了以商震、林蔚为首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对缅甸、印度、马来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考察了这么长时间,有顺便旅游的嫌疑),搜集有关缅印马经济、政治和军事资料。回来之后,他们编写了将近三十多万字(哇,真够长的,看来玩的同时活也没少干)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英、缅甸共同防御计划草案》。
   该草案认为日军对东南亚的进攻极有可能是先以主力沿泰马交界进军,先占领马来亚、新加坡,然后再乘战胜之余威北上进攻缅甸;草案还认为进攻路线最有可能是以泰国为基地,沿泰缅边境经毛淡锦杀向仰光;最后草案考虑到英缅军战斗不强,决定建议战争爆发后(这里的战争指的是太平洋战争)派三至五个中国精锐师进入缅甸与英缅军合力防守泰缅边境,以确保仰光海港(如果仰光一丢,滇缅路基本上就断了)。
   考虑到大英帝国的面子,草案里在中国出兵入缅这个建议上用了极为婉转的语气。不过敏感的英国人还是感觉到了,他们反驳说大英帝国实力雄厚,日本人绝对不敢轻易向他们挑衅,因此不充许中国军队及早入缅。当然精明的英国人也明白自己在缅甸的力量是多么脆弱,因此也没有否定中国的建议,而是强调时机未到。
   太平洋战争爆后之后,英国人见情况紧迫,终于决定跟中国结成军事同盟,并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不过虽然签订了协议,英国人还是顽固地拒绝中国军队入境,直到要地毛淡锦失陷,仰光危急之后,英国人才在2月3日向中国求援,请求中国军队入缅(唉,真是晚得可以)。见英国人终于肯让中国军队入缅了,蒋介石立即命令停止在滇缅公路上的远征军按第6军、第5军的顺序陆续进入缅境(66军只有新编第38师及宪兵第20团第1营跟在第5军后面入缅,主力则在云南保山待命)。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此次出兵缅甸被国内炒得沸沸扬扬,说什么的都有,比如毛泽东就说此次出兵缅甸是“唐明以来之盛举”。
   对于中国人的良好感觉,英国人在暗地里偷笑,其实他们拉下面子请中国人进来的目的很简单,减少英国士兵的伤亡。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曾在私下里对3月3日才担任驻缅英军司令的亚历山大说道:“如果中国人打得好,就配合他们守住缅甸,如果战况不利,就利用他们掩护英军撤回印度”。
   英国人应该是世界上最自私的民族之一,像“世界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这句话就首先出自英国人之口。英国人这种只会算计别人的性格注定别人很难跟他们合作,倒头来只会害了他自己。比如法国人在舰队被英国人算计了一次后就死心塌地跟着纳粹德国对付英国,使英国人叫苦不已。唉,跟什么交朋友都好就是千万不要跟英国人交朋友(这只是我的一时感概而已,读者朋友们可千万不要因此真的把现实生活中的英国朋友甩掉了)。
   对于自私的英国人,蒋介石还是很提防的,他在1月22日就向美国提出在缅甸实行两重领导,由美国派一名陆军中将过来协调中美英三方关系,消除分歧,并掌握指挥权。美国也需要确保滇缅路这条输血管,从而让其运送大量物资支持中国打下去,以便牵制日军在华兵力,所以美国很爽快地答应了蒋介石的请求,派史迪威去了缅甸。史迪威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他要消除中英分歧,并统率中美英部队(美国部队开始比较少)确保滇缅路这条中国的输血管。
   虽然后面蒋介石和史迪威闹得不可开交,但他们的目的和利益其实是一致的。后面他们闹出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差异和一些误会造成的(这个后面再详细解说)。要明白,史迪威来自西方民主社会,最憎恨的就是专制独裁者,而蒋介石很不幸,他恰恰就是东方中国的一名独裁者。在还没有见到蒋介石之前,史迪威在自己的日记里就开始叫我们的蒋委员长为“花生米”了,可见成见之深。
   现在把蒋介石和史迪威在后面的矛盾先抛去一边,现在看一下缅甸的战况。当时缅甸的情况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2月23日,自私的英国人炸毁锡当河大桥,丢下还在河对面的印度17师一半官兵落荒而逃;3月8日,英国人在破坏了仰光城之后,再一次连中国方面的联络员都没有通知又匆忙撤走,真是丢尽了大英帝国的脸。此情此景,让英国的报纸不得不感概昔日那个荣光无限的日不落帝国已经一去不返了。
   得知仰光已经陷落后,蒋介石郁闷不已,要知道他之所以下这么大的血本,派三个精锐军去缅甸,目的就是要保护中国最后一条输血管——滇缅路。现在好了,军队刚刚派出去仰光就丢了,此行的目的已经落空,让蒋介石感到一丝不祥的预感。此时摆在蒋介石面前有三项选择,反攻仰光、撤军回国和呆在缅甸待机而动。
   我们现在用排除法来分析一下:
   A:让刚刚进入到缅甸的第5军(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和第6军反攻仰光,跟日军第55师团和第33师团死磕。
   结论:不可能
   原因:国军的两个军对日军的两个师团,守不守得住都是问题,更别提反攻了。
   B:让刚刚进到缅甸的远征军立刻撤回来。
   结论:不可能
   原因:远征军才刚刚在国内舆论炒得沸沸扬扬的情况入缅,如果一仗没打就这么撤回去那真是丢死人了,政治影响实在太恶劣。
1937年国力对比
  
  日本                        中国
  
  铁产量 309万吨 不足10万吨
  
  钢产量 640万吨 不足千吨
  
  舰艇 190万吨 5.9万余吨
  
  飞机 2700余架 300余架
  
  常备军 约38万人 约200万人
  
  每个师团(师)实力
  
  日本                       中国
  
  2.2万人                1万人
  
  步骑枪9500余支 步骑枪3800余支
  
  轻重机枪600余挺 轻重机枪300余挺
  
  火炮108门 火炮46门
  
  坦克24辆 零
  
  看了上面的数据对比就知道,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完全不属于一个时代。基本上就是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的差距。当时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不是狂妄,其它国家预计中国也就能坚持六个月而已。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不是被德国六个星期灭亡么,德军未经战斗便占领巴黎。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而言,老蒋能坚持抗日八年而不投降,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作者:等待呀等待 回复日期:2009-03-15 21:38:07
      1937年国力对比
  
  日本                          中国
  
  铁产量 309万吨          不足10万吨
  
  钢产量 640万吨          不足千吨
  
  舰艇 190万吨              5.9万余吨
  
  飞机 2700余架               300余架
  
  常备军 约38万人       约200万人
  
  每个师团(师)实力
  
  日本                                中国
  
  2.2万人                           1万人
  
  步骑枪9500余支          步骑枪3800余支
  
  轻重机枪600余挺         轻重机枪300余挺
  
  火炮108门                      火炮46门
  
  坦克24辆                           零
  
  看了上面的数据对比就知道,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完全不属于一个时代。基本上就是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的差距。当时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不是狂妄,其它国家预计中国也就能坚持六个月而已。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不是被德国六个星期灭亡么,德军未经战斗便占领巴黎。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而言,老蒋能坚持抗日八年而不投降,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作者:asheva 回复日期:2008-7-26 17: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