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改吗人布欧篇国语:二十世纪教育的回顾与前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7:32:56

二十世纪教育的回顾与前瞻

华东师大 陆有铨教授  2000/10/27

 

一.           十九世纪的教育遗产

过去一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丰富、最激荡的一百年,这与十九世纪留下的遗产有关。留下什么?

第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有人说,十九世纪是资本主义的世纪,资本主义得到巩固、发展,支撑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也就盛行。十九世纪末中国也开始了改良和革命。

  第二,工人阶级民主主义(即社会主义)思潮。1848年马、恩发表…,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等工人组织…,国际工运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二战后…

  第三,民族主义。19世纪初上半期,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掀起了民族主义浪潮。一战后,东欧等国家实现独立,二战后,亚、非许多国家独立。

二.二十世纪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横向切割)

(一)19末20C初至二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就是裂变――资本主义裂变出三种形态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进步运动。(教授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届定不恰当,将西、葡、美等归进去)

如美国“西进运动”没有贫农产生“进步运动”:“解放劳工运动”“解放妇女运动”“解放黑奴运动”“解放儿童运动”。

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等)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完成了工业革命,但基本没有殖民地,产品难于外销,后来形成法西斯主义,走上了侵略扩张之路。

俄国走上另一条道路: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城市化和工业化基本完成。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市病――贫富严重分化、城市马赛克化(政治经济文化类同的人群居和相对隔离)、吸毒、卖淫等。

这时教育的特征是:意识形态影响大。

  (二)二战后至70年代:两大阵营对峙

战争告诉人们,科学技术不是民主国家的专利,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科学技术。二战期间酝酿了新技术革命。战争的需要,使美国人发明了手摇的计算器和巨型计算机,也大大提高了空间技术和原子能技术。

战后苏联认识到科技和教育的意义,加大教育发展力度,狠抓教育质量(60S赞可夫高速度高难度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美国在苏联的追赶下,也感觉到了危机,对教育进行大规模改革。战后教育的特征是:进行广泛的教育改革,追求让学生在更短时间内更快学到更好的知识。为此各国进行课程改革。

  (三)70年代至今:多极。

中国GNP占世界总额的1.9%。

教育的特征是多元化或本土化。表现: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要减负而英国要增加,中国要放权而美国要强化教育的统一,日本强调要个性化)

三.二十世纪教育的基本特征(纵向?)

(一)教育政治化

各国政府越来越自觉地将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主要工具之一

离开了社会发展,就难有个人发展。现在我们的教育强调个人发展多了一点,国家利益被忽视。

国家利益有多种表现。

(二)教育民主化

“民主”这一词,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这样就说是动词不妥吧?),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词。过去推翻君主就是民主,现在则不然。

教育民主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基础教育全民化。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已提出。

现在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一些残障人士不能受到教育。

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其标准是总人口的36%以上的公民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

  第三,教育行政民主化。政府在作教育决策时更多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

  第四,学校行政和教学工作民主化。教代会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大。

  (三)教育终生或终身化

教育伴随人的一生(时);空:全社会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来临(教育遍及全社会)。读过列宁的《哲学笔记》后,你就会读书了,即边读边思边记文字或符号。

(四)教育法治化(教授认为“法治”与“法制”同,有误)

  (五)教育本土化或国际化(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际化应改称多元化)

教育不能与国际接轨。国际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轨。各国甚至同一国的不同学校的风格可能完全不一样。

国际化:国际组织对各国的教育影响越来越大;教育的国际合作加强,留学现象越来越普遍;各国各地区逐步互相承认学历。

同时,各国又不断强化教育的本土性,以抵御别国的文化渗透,维持本国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

 

四.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展望)

  问题很多,难于面面俱到。以下是本人的个人观点,不对或不实际就别听。

以下谈三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建设;中国教育目标问题;现代中国人的培养

(一)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问题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

严格区分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理想的目标不一定能够实现(永远达不到?)。教育的理想:师生教学轻松活泼,学生个个成栋梁之才……这是无法实现的。所谓“减负”、“愉快教育”就是一种理想教育,什么才叫愉快?何时才能满足人的愉快要求?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愉快吗?我觉得成功教育也值得商榷,没有失败的体验也就没有成功的欢乐和获得成功的动力。

减负可能对中国教育有害。这与人性有关。人有惰性,好吃懒做。人要在挑战面前、在环境的逼迫下才能奋争、成长的。没有人类自身这种恶性(马)、兽性(恩),也就难于发展,就无法发展科学技术。关键是要利用好、引导好人的惰性。

1998年日本文部省文件规定,争取到2000年底实现五天工作制。日本比我们发达,还没有实现五天工作制,我们急忙实行五天工作制,我是有看法的。

中国不应追求教育的理想,而是理想的教育。能够促进中国发展的教育,就是理想的教育(较快发展吧?)。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

  第一,培养人而不是人才。当然要培养健全的人。中学教材的目标是培养高校的优秀学生,但每个学科都如此,学生如何受得了?我们应让学生的负担更合理一些,更多强调基础性而不是专业性。在中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目标应是经过努力学生都能达到。解放以来以培养人才为基础教育的目标,可没有出多少人才,最优秀、最伟大的人才都解放前培养的。钱钟书数学才考几分,吴晗的数学和外语很差。

  第二,培养中国人。在教育国际化大潮中,我们更应增强我们的民族性、国家性。全球化导致趋同化,首先是物质方面趋同,其次习俗趋同(节日、生活方式),再次思想感情趋同。现在瑞士为了培养国民的民族性,有意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让他们了解传统(故事)、过传统节日,接受传统文化。

  第三,培养现代中国人。即要有现代人文精神、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中国人。

  (三)现代中国人的培养

培养现代中国人,就是培养要有现代人文精神、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国人。人文精神指的是从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思想文化意识,首先表现为摆脱神的约束,以人取代神成为宇宙的中心,张扬人的主体性(现在已过份张扬),导致生态、环境等出现问题,资源危机日益突出。

科学技术不相信感情,科学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人类自身感情和理想追求。人们功利意识增强,感情淡薄,理想价值观念淡化,责任感失落。路漫漫…先天之忧而…等理想观念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纯洁的爱情变得一钱不值。教育成为一种投资,选择专业就是选择钱。  (毛泽东曾取消八级工资制和军衔制。)

       近代人文精神       现代人文精神(表现)

人与自然 征服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 个人奋斗(红与黑)    社会责任感

人与人  竞争意识         合作精神(妥协)

理想人格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