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离合器报价:回顾中国航母发展的艰难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2:22:38
张召忠:回顾中国航母发展的艰难历程    2009-5-1

  “航母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海军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大问题,一定要从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全局出发,准确定位,慎重决策。”

  “我们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

  “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将发生大变化”。

  -------------刘华清

  “墨尔本”号和一个军人航母梦的开始

  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海军军人依旧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航空母舰。原因很简单,中国海军还没有这种战舰,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一艘外国航母曾经访问过中国大陆。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张召忠海军少将对我说,他参加海军15年后才第一次见到航空母舰,那还是缘于1985年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

  准确的说,这是一艘被外国海军废弃的退役航母。多少年后,外国的军事专家们还在颇有深意的“分析”当时中国进口这艘航空母舰的缘由。他们说:1985年中国就以“拆卸”的方式购进1艘澳大利亚退役的二战航母“墨尔本”号,这艘航空母舰进入中国以后,在南海中国军事基地进行了部分分解。其中升降机、蒸汽弹射器、主飞行甲板均得以保留。中国利用它进行了准航空母舰舰载航空兵试验。在1986年,中国开始秘密自行研制航母。

  张召忠正好是“墨尔本”号考察团的亲历者之一。他说,事实根本不像外国所谓军事专家分析的这样“深谋远虑”。今天看来,“墨尔本”号其实是改革开放初期,地方发展经济带来的一个意外的“宝贝”。

  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通过华联船舶有限公司,经投标向澳大利亚购买了这条军舰,并与广东中山市拆船公司联合对其拆解。“墨尔本”号本是英国二战时期设计的“尊严”级航母。1943年4月15日该舰在英国的巴鲁.维克斯船厂开工建造。1945年4月28日下水。当它下水时还没来得及栖装二战就已经结束。于是这艘航空母舰一度停工,直到1949年才重新复工建造,进行了5年多的现代化改装。

  正是由于这次改装,让张召忠等几十名中国海军研究人员得以在1980年代第一次亲眼看到一艘航空母舰,更亲眼目睹上面尚存的所有现代航母必备关键设备。因为“墨尔本”号的这次现代化改装,为这艘二战时设计的直通甲板航母改装了现代大中型航母标志性的斜角着舰甲板、蒸汽弹射器、新式阻拦装置,以及帮助飞行员在航母甲板上降落的“菲涅尔”助降反射镜。改装后这艘航母于1955年10月28日正式编入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服役,被命名为“墨尔本”号,次年成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旗舰。

  “墨尔本”号在提前退役、转卖给中国船厂前,澳大利亚方面已经基本拆毁了该舰的所有武备和电子系统,甚至还将该舰尾舵焊死成一个固定角度。但军舰飞行甲板上的弹射器和拦阻索等关键设备还在。不过中国的拆船厂不知道、也不关心这艘庞大的废舰上有这么些关键性的东西。还是当地造船厂一位军代表突然看见来了这么个从没见过的大家伙,立刻通知海军总部。海军装备部迅速派遣下属海军装备研究所,临时抽调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30多人前往中山参观。

  之所以说是去“参观”,可见这个临时搭起来的团组任务来的突然。此前既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海军当时其实也没有任何有关航母的具体研究项目和计划。拆船厂不归军方管,着急拆船赚钱,所以团组当时预订的行程只有几天。张召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墨尔本”号是个下午。“当时大概四、五点钟。就看到一个十几层楼高的大家伙在那里。我们所有人当时都是第一次见到航母,什么也不知道。别说弹射器,我当时连航母上的鞭状天线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张召忠说,当时不是今天这样的互联网时代,媒体也没有今天这样发达,别说航空母舰,那时就连航母的图片都很少。“墨尔本”号虽然只是一艘废弃的老舰,但毕竟是一艘近2万吨级的真航母。而当时中国最大最先进的051“旅大”级导弹驱逐舰才不过3000多吨。

  在南国炎热潮湿的6月,这批老中青三代军人兴奋的“参观”了几天后,意识到这艘即将被拆毁的航母的价值,令人紧迫的是它马上就要被拆成一堆废铁。对于中国海军来说,这可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调研机会。张召忠说,自己和大多数同事当时只有30出头,对航母的研究热情很高。于是所有人申请延长调研时间,住进了附近闷热的工棚,开始一个舱室一个舱室的调研“墨尔本”号航母的结构和种种细节。

 当时的“墨尔本”号航母已经没有了动力,船舱里黑咕隆咚。垃圾堆里混杂着废弃的作战值班记录和被扔掉的私人物品。调研组成员一人一个手电,在十几层楼高的航母内部船舱内开始研究、测绘,逐步了解了一艘现代航空母舰的主体结构和舰上的各种主要设备。“当时有几个五十多岁的老同事还感叹说,我们不行了。中国发展航空母舰是早晚的事,这看你们了”。

 

  说起这些往事,张召忠感叹到:“这一下子,24年过去了”。当年青年军官如今步入老年。中国海军经历了1980年代的“忍耐”时期,也迎来近十年来空前的大发展。唯一没有改变的历史,是当年“墨尔本”号最终调研报告里写的那句话:在中国海军史上,航空母舰这一栏至今仍是空白。

  1980年代:呼唤航母的热潮和高层的推动

  张召忠说,正是对“墨尔本”号的调研,让他从此对航空母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了长期的关注。这次调研虽属偶然,不过其实在当时中国海军高层,早有富于远见的领导人给予航母极大的关注。

  前中央军委副主席、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早在1970年他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不过他本人也是直到10年后的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才在美方安排下参观了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刘华清说,这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

  刘华清上将是出身红25军的老红军,建国后的1954年到1958年间又曾赴苏联海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专业学习,不但具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也是解放军高级将领内少数懂得现代海军和装备科研工作的人。邓小平同志执掌中央军委后,称他是解放军高层将领中最懂军事装备的人。刘华清认为,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以往,我只是从‘外围’观察和思考航母问题。1982年,我当上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

  刘华清执掌人民海军的时代时值冷战结束和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海军正面临全新的形势。人民海军1949年4月23日初创时,最主要的任务是解放台湾。此后中国主要军事威胁变为北方,大量人力物力开始从东南沿海转移到北方陆上边界。经过1960年代的“文革”,1970年代,海军的主要斗争热点开始转移到南海。197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在西沙群岛击退了侵占中国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的南越当局海军部队。1988年3月14日,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再次在南沙赤瓜礁海战中击败越南海军的入侵。

  在采访前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海军中将时他提到,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海军进行的与外国的海战只有两次,两次都在南海,对手一个是南越,一个是越南。这两次冲突构成了1980年代中国的两个重要时代背景之一。在中国南海海域的纷争中,大量中国岛礁被外国强占。时代背景之二便是由此引发的中国国内关于海洋观的大讨论。“当时有个纪录片叫《河殇》,就提倡要走向蓝色文明”,张召忠说。这些时代的情绪自然也激荡到军内,海军内有关航母的讨论和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然而此时在军队内部,航母研究的背景形势却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1982年8月28日,一贯提倡研究、建造航母的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后不久,却很快面临“百万大裁军”。海军许多单位撤销、降级和降格使用,为了配合经济建设,军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忍耐时期。“当时海军一年都造不了一艘驱逐舰”,张召忠说,谈何建造航母。另一方面,此时海峡两岸关系缓和,都开始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东南沿海一带一时平静下来,海军军事重心主要是南海。可是只要是关系到南海主权问题,航母便是海军绕不开的主题。从军事需求来说,这时却又是航母的一次机会。

  1984年初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说: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不过刘华清说的“等”并不是指无所作为。1986年他在听海军装备部领导汇报工作时,再次提到“航母是要造的”这个观点。“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于是他当时向装备部门领导交代了开展航母论证的任务:“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

  1986年11月,刘华清再次主持召开方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当时很多与会者从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以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需求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刘华清回忆。

  1987年1月召开的海军装备技术会议上,海军请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的有关领导到会。刘华清在会上再次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够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的研究和论证。刘华清认为,世界各国都在发展航母,其核心是为了解决防控和海上攻击的问题。中国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在搞,也还是会有困难。“我要求早点论证,早点吧这个问题研究透”。3月31日,刘华清再次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航母和核潜艇。他认为,“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这两项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两项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