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乌龟晒背台图片:拓展学习领域,开放语文教学--【山东昌邑】丁维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9:44
 2010-11-01 07:37:27


http://dws006.blog.zhyww.cn/index.html



日志:71


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例子,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所需,可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工作。
新课程标准下的汉语拼音教学,每一课都配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图”,提供学习字母的情境,用以指导学生观察,同时配有相应的“语境歌”,帮助识记。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侧重之分,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生看图说话或背诵儿歌中,而要将声母、韵母和拼读练习作为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看懂情境图的过程中相机学习语境歌,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儿歌,切忌死记硬套,教师更应提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编语境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学“ao、ou、iu”时,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按照儿歌一句一行地教,而是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当学生说到小朋友在游泳时学“游泳健儿不怕冷”,谈到小朋友的穿着时教“身穿花棉袄”等,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如教学声母zh时,在学生在观察了表音表形图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编顺口溜“z加椅子zhzhzh;一只蜘蛛zhzhzh;蜘蛛网zhzhzh;一根树枝zhzhzh”等,学生跃跃欲试,创意纷出。让学生灵活学习语境歌,教学中将情境图和语境歌融会贯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融合各门学科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言文字是载体,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或含着科学启蒙的因素,这使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又使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传统的课堂教学割裂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制造了人为的分科教学。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
《咏华山》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篇课文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集于一体。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知华山语言美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组合画成一幅画,学生画的画,贴的贴,各展其能,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教师展示一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主动参与民主评议,“你觉得他画得怎样?”学生有的表扬学生画得很好,说“他把太阳画在小孩头上很好,因为华山离小孩很近。”,有的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他把白云的位置画错了,要画在山的中间,因为山腰是在山的中间。”
教学中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入境”“体情”,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精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
如我在教学《春笋》一文时,首先播放打雷声的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睡觉、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裹着外衣、生长等动作。然后师说“春天来了,小春笋在春雷爷爷的叫喊下都醒了,可是,有个春笋娃娃还没醒来。没办法,春雷爷爷只好请其他的朋友来帮忙”。接着,让学生做春雷爷爷,说说想请谁帮忙,学生纷纷说:“我请春雨姐姐叫醒小春笋。”“我请春风妹妹来叫醒它。”“我请小河哥哥来叫醒它。”“我请燕子来叫醒它。”最后,请学生各自扮演喜爱的角色,一起叫醒春笋。

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妙地创设“唤醒春笋娃娃”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受到情感的体验,产生探究心理,发散思维,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方法开放
开放式课堂教学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互相质疑,大胆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如,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首先根据教材设疑“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它们什么都没带,又怎么能栽好树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小动物是怎样利用自身的特点来解决种树没有工具”这一问题,让他们自由选择各自喜爱的动物角色,带上头饰,演一演小动物的动作。让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形成和谐协作的氛围,人人都充满兴趣,互相取长补短,每个人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再如,教学《这儿真好》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用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年,两年,过去了,此时的荒岛怎样了呢?老师请你发挥想象力,来画一画、帖一帖现在的小岛”,然后分发给学生画有荒岛背景的画,并准备各种图片素材供学生选用,学生认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于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评评谁画得好,学生有的在荒岛上贴上了小树,有的在地上画了许多小草,有的还画了五颜六色的花,有的还画了几座房子,就像是小动物的家,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的聪明和创新。
五、表演课本剧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内容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在读读、品品的基础上,让学生演演,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
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从性能、用途等方面介绍了铁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新型玻璃厂的推销员,你应该向建筑公司、汽车厂、学校等单位推销什么玻璃?又该怎样介绍这种产品呢?然后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建筑公司经理、汽车厂厂长、校长,让“小推销员”上前推销。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模仿推销活动,演得有声有色。在和谐活跃的氛围中,学生兴趣盎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开口进行辩论
  创设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课堂上宽松自由的氛围,也就是把心灵自由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辩论式的课堂,气氛强烈,宽松而自由,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生命潜能的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应变能力。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大家一定有许多感受,大家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物。”在学生的踊跃发言中,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颇有争议,一些学生说"我喜欢廉颇",一些学生说:“我不喜欢廉颇”。于是我借机引导,从中各选四名同学,分成两组进行了一个小型辩论赛,正方观点是"我喜欢廉颇",反方观点是“我不喜欢廉颇”,然后进行互辨。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廉颇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方面他有勇无谋,有妒忌心理;另一方面他性格直爽、不搞阴诡计,能主动认错且态度诚恳。在这种辩论式的教学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主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七、动手进行操做
  课文内容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可以准备水、石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体会乌鸦把石子“一颗一颗”衔进瓶子,体味乌鸦的细心和耐心,观察水慢慢升高的现象,体验乌鸦动脑动“手”而成功的快乐。如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中,当学生学到“这么长的桥面,下面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没有桥墩来支撑”时产生了疑问:没有桥墩来支撑的桥面牢固吗?这时,我就组织学生做实验:拿出一张16K的铅画纸,用两块小木块做桥墩,把铅画纸平放在“桥墩”上,再在铅画纸上放一辆小型玩具汽车,结果纸就凹进去了。第二次把纸弯成拱形状,防在两个“桥墩”之间,结果连续放两辆小型玩具汽车也没凹陷下去。这样通过实验对比,学生明白了拱形桥面比平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八、参与学习实践
  以往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大多是常规性的,不外乎于读读、写写。然而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我们更应重视开放型作业的作用。开放型课外作业比较注重实践性,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又能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如教完《四季》之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一个季节画一幅画。学生们描绘的图片色彩鲜艳,想象丰富,气象万千:春天里小草抽出嫩芽,细雨蒙蒙;夏天里树木葱葱茏茏,林间小鸟欢唱;秋天里落叶纷飞,果实结满枝头;冬天里银装素裹,动物冬眠。在作业反馈时,我在黑板上贴上春、夏、秋、冬的图片,让每组选几名学生上台,将表示四季特点的图片分别贴在四季图上,并向同学们介绍四季的景色。这个作业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拓展了学习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