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乌龟晒台图片:手脑并用,感悟积累语言--【山东昌邑】丁维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4:59
 2010-11-01 07:37:55


http://dws006.blog.zhyww.cn/index.html



日志:71


指导学生读书时动手圈画,一要注意目标明确,使学生思维定向;二要注意提供给学生一些圈画符号,使学生易于操作。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学会怎样读书,且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如我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提出了这样训练目标:周总理生活简朴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画出来,并用“△”圈出最能体现周总理生活简朴的词语。周总理工作劳苦又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用“~~”画出来,并用“О”圈出最能体现周总理工作劳苦的词语。目标一出示,学生便认真地读起书来,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手脑并用,使学生思维定向,有了凭借,易于操作,学生去析句品词,真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画画拼拼,理清思路
很多课文,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理清文章思路有一定困难。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画一画,拼一拼,在头脑中构建一种新的形象,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1、画示意图。教学游记、参观访问记一类文章,像《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简笔画画游览路线,包括游览景点的先后顺序以及景点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又如教学《跳水》一文,可以指导学生画猴子和孩子的行踪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思路,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猴子、孩子、帽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理解孩子爬到横木上,唯一的办法只有跳水,从而体会到船长的机智。
2、画彩图。语言教材中有些课文写得很美,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例如教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把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水彩笔画出来。从学生的画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把路旁的树画成枝繁叶茂,这就说明学生对“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一句不理解;有的学生没有把黄蝶画到油菜花中,说明他没有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而对古诗内容理解比较正确的学生,画的画就很美。
3、拼贴图。有些课文是以方位顺序记叙的,为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幅正确的图像,我们可以把一幅图画成几部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顺序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例如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事先画四幅图,分别画上老师的八仙桌、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一幅画,然后让学生去拼成一幅三味书屋的图画。
4、配图画。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后,出示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的画和小画家的画像,让学生搭配图画,每一幅画分别是谁画的,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他们的思维作了铺垫,起到了复习作用。
三、做做演演,深化中心
课文中有些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得到间接的理性认识,认识仅停留在记忆水平。如果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则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则达到理解水平,学生印象较深。
1、实验演示。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边教学边让学生做演示实验,把小石子慢慢扔进装有少量水的瓶中;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后,在高楼上做一次验证性试验,让学生心服口服;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可以做“人”字形的铁路,两个火车头的模拟火车,边教学边让学生演示,从而加深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2、即兴表演。一些故事情节很强,或感情比较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作即兴表演,以检查学生对字词、课文内容以及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认识更深一步。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到“小蝌蚪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和“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这两个句子时,让学生作即兴表演。从而让学生理解“迎上去”的意思是“面对面地走过去”;而“追上去”的意思是“从后面赶上去”,让学生读出“问”和“叫”的不同语气,体会小蝌蚪不同的心情。再如教学《穷人》一文时,让学生表演渔夫和桑娜的一段对话,体会两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四、诵读诗文,融入意境
朱熹提倡学习时要从容不迫,沉潜其中,不断玩索品味。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把自己的心理和情景融合为一体,深潜其中,真正地感悟。
古人对诗文的学习,倡导反复诵读、使主体融入诗文意境中去。少年粱启超能背全部《史记》,少年沈雁冰能背全部《红楼梦》,就是被作品的魅力所感染,从而情不自禁熟读成诵。因此,在诗文意境和内容之中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熟读成诵前,可以不考虑理解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背,自己去理解和欣赏,老师可以适当作一些必要的指导,但主要还是检查、智促和鼓励背诵。
五、感悟生活,体验人生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如《月光曲》中“幽静”一词,单从字典中查出它是“幽静安静”的意思,是不能产生语感的。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幽静”的地方,如人烟稀少的山林、无人的小路、月下的小河边等等,就会感受到“幽静”的情味。为了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跟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采用图片、照片、音乐、投影、录像等手段,也可以通过回忆;想象、语言情境等作为中介,帮助学生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地体验、探索、发现自己;引起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学生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理解、体验。如,一个学生学习课文《温暖》,课后练习题第一题为“看图读课文,再回答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清洁工人为什么那么激动?从哪里看出他很激动?”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清洁工人是个小人物,周总理是大人物,周总理握了他的手,他就激动……”这是学生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语文老师讲解的。
六、摘抄积累,储备语言
学生阅读的是否有效取决于他读后是否有积累,建立摘抄本对指导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更何况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师在介绍“读书秘诀”时不强调要“手到”呢?进行摘抄,不单单是知识、语言的积累,也是思维、思想的训练。当读书进入一种境界时,他所获得的又岂止是简单的“摘抄”。一代才子“文化昆仑”钱钟书读书不计其数,然而但凡读书,无不留下珍贵的笔墨:或感想,或补充,或质疑,或批判……而他所做的读书笔记,也就以麻袋计。不过,指导学生摘抄也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具体方案,直到扶着学生上了路,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习惯,这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