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乌龟缸的制作方法:教语文,贵在一个“导”字--【山东昌邑】丁维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2:53
2010-11-01 07:34:51


http://dws006.blog.zhyww.cn/index.html



日志:71


·教语文,贵在一个“导”字 (2010-9-29 12:31:00)丁维升
1
[url=javascript:void(null)]推荐[/url]
教语文,贵在一个“导”字
陶行知先生说:“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用各种理念武装充实自己,让自己站得高、看得宽、用得活。要注意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机智、明确的教学目标、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者、维护者。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探索,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导”入真情
  《小珊迪》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德,学会如何做人。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不断升华学生对小珊迪的悲惨遭遇从心底同情的思想感情过程中,层层递进,一浪高过一浪,以致达到高潮,无不潸然泪下,在感情的高潮中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诚信。感情铺垫扎实,人文教育水到渠成。在教学中,当学生入情入境,听者无不动容时,教师恰当过渡:小珊迪又冷又饿,他还有什么悲惨的命运呢?学生在文中发现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老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小珊迪的心灵世界,让学生的心底再次受到了震颤,对又冷又饿的小珊迪产生了更深的同情,老师又及时出示小珊迪躺在床上的惨景,紧扣提示语“难过地”说,训练语感,学生读小珊迪的话,互评交流,读出疼痛、断断续续、悲伤的语气,进而指导学生体会小珊迪临死前牵挂着弟弟,读出关切的语气,感情进一步升华,教师适时点拨,小珊迪又冷又饿,要治伤,要照顾弟弟,他多么需要钱啊!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课文第十三节,学生读中找到答案,让弟弟来还钱。老师趁机激发感情,开拓思维,引导学生悟道明理:小珊迪又冷又饿,他需不需要钱?生齐答需要太需要了!可他却没有留下不属于自己的钱;受伤的小珊迪需不需要钱去救治?生齐答需要太需要了!可他却没有用这些钱去治伤;他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弟弟无人照顾,此时需不需要钱生齐答需要太需要了!可他自己不能来了,却让弟弟去还钱!你们说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不约而同的回答:诚信。文章的中心自然而然地揭示无余,学生从心灵受到了感染。
  二、“导”至想象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激动的境界。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音乐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想”与“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导”入情境
  学生天天上语文课,愉快的学习情感、轻松的学习心态、积极的自我意识才能促使学生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创造各种情境,利用实物、图片、音像等手段及唱、演、画、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缓解学生紧张、疲乏的情绪,诱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使之巩固、持续和发展。
  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吃过杨梅吗?你们看见过杨梅吗?学生纷纷摇头。这时,老师拿出一大把杨梅果,分给大家。老师说:“看到了吧,这就是杨梅果,谁能说一说杨梅果是什么样子?”学生说:“杨梅果圆圆的、红红的,还有刺。”老师又引导:“不要光看,放到嘴里尝一尝是什么滋味。”学生品偿后说:“酸酸的、甜甜的,可好吃了。”老师再引导:“杨梅果既好吃又好看。”下面,大家读一读课文,看看文章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时,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起了书。
  大部分学生对杨梅果没有感性的认识,怎样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呢?这就要靠教师正确及时的引导啦。老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杨梅果,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引发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导”出高效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教师必须将学法指导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高效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觉化和自动化,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教《螳螂捕蝉》一文时,教师这样启发学生:请同学们思考,“吃饭”、“读书”两个词语,有哪些相似点?学生说:“吃饭需要咀嚼品味,读书需要咬文嚼字。”教师说:“说得太好了,相似点被你们抓住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咀嚼品味《螳螂捕蝉》一文,请同学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带给我们的启迪,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学生读书批注,动手学习开始啦。
  这一教学设计,通过对“吃饭”、“读书”的相似点的查找,自然引出读书要咀嚼品味、咬文嚼字,教师巧妙地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读书批注看似没有任何波澜,实际上是学生与文本低吟浅唱,把课文由薄读厚。
  五、“导”入智慧
  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只有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学生才能活学活用知识,他们的创新机智才能得以激发。
  如教《穷人》一课时,教师问引读:同学们读得不错,大家在读书时,有没有发现有两个词语似乎用得不够恰当?(有二三个学生举手要说,其他学生都在低头看书思考。)有的说,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得不够准确。渔家小屋只有没有熄灭的火炉,屋外寒风呼啸,怎么能说家里温暖呢?有的说,渔家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舒适呢?教师进一步引导:是啊,厨房、餐厅、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怎么能说舒适呢?(学生都笑起来了,热情很高,争着举手发言。)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看来,大文豪也不过如此,同样存在着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呢!(有的学生从老师的话语中似乎觉察到什么,收起笑容,沉思起来。)
  教师再进行引导: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很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呢?请同学们再把书读一读,思考思考。学生说:我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为了反映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
  教师最可贵的是不把结论告诉学生,甚至连暗示也没有,而是抓住可能会成为思维焦点的语言,设计开放性的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失调。问题的设计灵活性强,既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发深思。学生要摆脱思想冲突,走向认知平衡,就必须不断去读书,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