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漫威未来之战礼包: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的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3:05:29

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的建议

民进上海市委会

随着城市文明进步与发展,健康的概念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发生重大改变。“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的没有残疾或缺陷,而是包含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良好适应”(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根据近年来上海的卫生部门资料显示,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约有20万人,登记在册的约9万余人;而需要精神卫生服务的,包括多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和生理障碍者,估计为50万至75万人。而最新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的全球精神卫生调查资料显示,上海精神障碍的年患病率为4.3%,其中最常见的为焦虑障碍(俗称“神经官能症”),年患病率2.4%。上海地区现有市、区/县级精神卫生中心24所,总床位1万余张,平均每10万人口精神科床位6.1张,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问题

由于历史等原因,上海多数综合医院为“大专科”与“小或不综合”为特征,尤其将精神/心理医学专科排斥在综合医院日常医疗服务之外。而国外许多综合医院,尤其是著名的大学附属医院,是以内、外、妇、儿和心理/精神科这五大临床学科为支撑点而全面发展,根据是认为“身心是不可分割的”。在过去的十年中,上海部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先后开设了医学心理咨询门诊和设立相关科室,如中山、同济、市一和瑞金等医院,年医学心理咨询门诊量分别达到或超过1万人次以上。但规模和专业发展仍很局限,远未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不如国内其他地区的三级医院规模,其中突出点是几乎都没有床位(除同济医院有少量床位)。另外,部分综合医院医学心理咨询的质量不高,或缺乏系统专业培训(由其他专业医师兼任),或精神病院医师跨院门诊,过多强调“开药”。个中原因除与医院管理层的领导发展意识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相关医疗政策不合理密切相关。再者,由于许多精神障碍为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而且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生活水平处于社会中、低收入阶层,为此市政府有关部门曾出台了对部分精神疾病的患者实行“大病医保”政策,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做了一件好事,但美中不足的是仅限于市、区/县级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病人,不包括在其他医院的就诊。实际上,许多病人仍旧在综合医院就诊,但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因为要享受大病医保就必须去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这无形之中剥夺了他们选择就医的途径和应有的权利。

2.医学教育与专科培训问题

早在十余年前卫生部就已将“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生培养的36门必修课程之一,医学生必须有至少为期2周的精神科实习。但时至今日,上海部分高校(如同济、二军大等)医学生的精神病学教育仍没有实习安排,甚至未纳入必修课程。上海的高等医学教育(尤其原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曾是国内最先开展精神病学教学和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医学院校之一,但长期以来因为没有附属的专业医疗与研究机构,仅与其他医学院共同在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发展缓慢,已远远落后于北京、湖南和四川等地。相比较而言,许多国内和国外的医学院都有自己的附属精神卫生专业医院或研究机构,但上海没有一所大学拥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培养医学生和医生的观点提出已30余年,在上海的医学教育中(包括医生的继续教育)也已提倡了近20年,但实际状况不尽人意。尤其是即将或正在培养8年制医学生的教学体制若仍不重视改进和发展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等精神卫生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提高这一领域的临床教育水平与质量,则今后毕业的医生如何适应新世纪医疗保健的需求则令人担忧。另外,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市政府已明确提出“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综合国内许多调查资料,约10-15%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问题(如沉缅于网络、自私、孤僻等),仅2003年上海高校就发生大学生自杀/自杀未遂事件10余起。虽然在过去的近10年中已开展了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适应社会和人际交往,但更多的咨询从业人员为教师,少有精神卫生工作者或临床心理工作者参与,与高校的保健科几乎没有联系。因此,早期精神障碍的识别与处理,乃至意外事件的防范很难有效做到。

建议改进的措施如下:

1.扶持与发展综合医院心理/精神卫生工作

“身心医疗”应该并重和协调发展,做到真实意义上与国际医学发展接轨。增设综合医院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床位,重视内、外、妇、儿各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精神会诊与处理,扩大、充实和提高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队伍、素质与专业水平。并以大学附属医院为依托,开展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而不是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专科培训与质量控制,因为两者的服务对象、工作重心和教学、研究内容有很大差异。有益之处:1)真正意义上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医疗歧视,2)精神卫生工作者就在其他医务人员“身边”,提高各科医务人员对心理/精神疾患的知晓率和识别率,3)密切精神卫生工作者与内外各科医务人员的联系,便于工作的普及、开展与深入。另外,建议取消对精神疾病患者大病医保就医范围的不合理限制,从真正意义上关爱和尊重他们的健康和权益。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病人就医;尊重和保护病人的就医权益和隐私;从服务理念和方式上减少“偏见”。

2.建立大学附属精神卫生医疗与研究机构

重视高等医学教育中心理/精神卫生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增加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培训学时与机会,将“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纳入所有上海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明确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生日后会“看病人”,而非只是“看病”,因为医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相结合,并非单纯的“科学”。尤其是有条件的大学拟建立附属精神卫生医疗与研究机构,提高该领域的教学、临床与医疗质量,尽早赶上国内其他医学院校的发展水平。否则医学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将会从根本意义上违背了培养全面、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宗旨。同时,建立大学附属精神卫生机构,有益于医务人员和精神卫生工作者充实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或在高校医疗保健工作中增加心理咨询服务。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问题,相当一部分还包括精神疾病的早防、早治,尤其是自杀预防(许多研究已证实60%-80%的自杀者至少患有一种精神障碍,但大多并未及时诊治)。因此,在现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大学心理咨询机构中培训其精神卫生知识或精神卫生工作者共同参与,或者应该与高校保健科建立起密切联系,做到早期识别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及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