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手游助手支持ios:“方山工作法”带群众干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30:45
“方山工作法”带群众干起来
来源: 中国网    关键字:工作法;地膜覆盖;坝坝会;生姜;良种良法    作者:周前进 王青山    2010-10-06 06:54
----阆中市方山乡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调查
□本报记者 周前进 王青山
方山乡党委书记刘波说,正是“让群众当书记、当乡长”,用身边人说身边事,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从根本上解决了党委、政府抓工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干群一条心,为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偏远乡镇发展难,是丘陵欠发达地区的共性问题。“工业无门路,商业无销路,种田无出路”――距阆中市城区55公里、曾经出了名的“老大难”方山乡,今年以来却连续捧回阆中市 “目标综合考核一等奖”、“农村产业发展奖”、“集镇管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奖”等多个奖项。
一个小乡镇何以在短时间发生如此巨变?省委政研室在一份报告中认为,“这和群众带群众的工作法密不可分,其经验颇有借鉴意义。”
修路的故事
修路摆上日程后,钱从何来?方山乡靠“群众发动群众”。“坝坝会”由群众代表主持,道理由群众代表主讲,方案由群众代表提出,工程由群众监督实施。路,终于顺利开建了。
8月29日,方山乡方山村村支书刘绍录带着村民铺垫公路。“这已是我们村第二段水泥路了”。指着眼前渐宽渐长的道路,刘绍录说。
在2009年以前,包括方山村在内,整个方山乡乡村道路均为泥巴路,晴天灰尘雨天泥,生产资料运进难、农副产品运出难,老百姓颇有怨言。
去年4月,方山乡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把修路摆上日程。钱从何来?乡党委、政府讨论后,一方面动员外出务工开起公司的村民冯永海等人捐款200万元,一方面动员受益村组有影响、有号召力的群众代表出面,用“群众发动群众”的方法来筹资。
今年4月8日,方山村召开“坝坝会”,全村村民参加。“冯永海外出多年还回来捐200万元,我们大家伙都是直接受益的,出个零头有啥不可以?”村民代表冯正祥在会上率先发言,带头交上公路集资款1500元。70多岁的老党员冯绍成更是卖了自家的肥猪交了集资款。
“坝坝会”由群众代表主持,道理由群众代表主讲,方案由群众代表提出,工程由群众监督实施,受到村民普遍欢迎。最终,方山村群众议定,直接受益群众每人集资500元、间接受益群众每人集资100元。一个月下来,20万元资金筹措到位。如今,方山村6公里的村道已修完一半。
“坝坝会”改变了干部讲、群众听的传统方式,由老百姓给老百姓讲道理、做工作的方式迅速铺开。方山乡石星村、铺山垭村、狐狸山村也采取“坝坝会”的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140万元。同时,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农村公路建设难在多元化融资中得到解决,至今已新建通村水泥路3条10.8公里,建标准泥结碎石路3条20.07公里。
“我们计划每年修建2-3条通村水泥路,3-4年时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刘波满怀信心地说。
种生姜的故事
一项好产业被群众误会为 “摊派”。于是“身边人说身边事”的办法出来了,通过大户宣讲,言传身教,群众种姜热情高涨。今年仅生姜人均收入达2800元。
去年,方山乡党委、政府在雪洞村调查时发现,种一亩粮食收入只有1000多元,而种一亩姜收入可达1.8万元,于是动员群众种姜。但一些群众认为政府在摊派种植完成上级任务,不愿跟着种。
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方山乡决定采取“身边人说身边事”的办法引导群众。乡上组织生姜种植大户王占发和付少成到全乡8个村现身说法。两人都种有生姜几十亩,收入近百万元,是远近闻名的种姜大户。通过对比算账和言传身教,群众种姜热情高涨,当年生姜种植面积从1600亩扩大到2500亩,今年达到3200亩。
“种姜户多了,产量多了,我们对外议价能力也就更强了。”王占发和付少成积极性也很高。
群众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后,乡里则把精力放在良种良法推广、市场推广和技术培训上,通过推广新品种“贵人可”生姜和平地打窝密植、地膜覆盖益维素拌种等技术,实现产量、人均收入逐年增长。仅生姜一项,2009年全乡产量达1100万公斤,收入为22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2200元。“今年3200亩生姜预计可产1350万公斤,收入28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达2800元。”刘波透露,如今,方山乡生姜销售量已占重庆盘溪农贸批发市场10%以上。
讲卫生的故事
场镇建设硬件上去了,可居民乱扔乱倒的习惯依然。于是“群众带动群众”的办法发挥了威力。学生、居民、干部“手牵手”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果是,场镇面貌大变。
直到2008年,方山乡场镇面积仅0.3平方公里,居民120户,常住人口736人。群众形容:“方山场在方山梁,场上扁窄像羊肠,方山梁建方山房,屋里臭得像茅房……”
去年,方山乡提出“再造一个乡场”的目标,并按照“先筑巢后引凤”的工作思路,聘请阆中市村镇规划设计院对场镇制定了未来20年发展规划,给场镇铺设天然气,规范整治照明线、闭路线、通讯线路,安装路灯,建污水处理池、雨污管网,配备了环卫车辆。
然而,老百姓仍然就地倒水,就地乱扔,对场镇建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如何引导群众重视环境建设?借助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契机,方山乡继续采用群众带动群众推动工作的办法――组织全乡1200多名中小学生牵手家长和左邻右舍,乡村干部则牵手中小学生,实现了“三手互动”,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家喻户晓。同时,在全乡按照自愿报名、政府培训的原则选取千名群众担任义务宣传员、督导员,引导大家以身作则,对左邻右舍进行巡查、督导。由此,环境迅速改善,场镇面貌大变。
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村民陆续搬到场镇。目前,场镇已由过去不足0.3平方公里发展到1平方公里左右;场镇居民增长到近300户1500余人,新建住房15000多平方米;场镇街道也由1条700米的狭长小道,发展到现在有4条共2000米长的街道。
责任编辑: 天海川
“方山工作法”带群众干起来
来源: 中国网    关键字:工作法;地膜覆盖;坝坝会;生姜;良种良法    作者:周前进 王青山    2010-10-06 06:54
----阆中市方山乡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调查
□本报记者 周前进 王青山
方山乡党委书记刘波说,正是“让群众当书记、当乡长”,用身边人说身边事,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从根本上解决了党委、政府抓工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干群一条心,为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偏远乡镇发展难,是丘陵欠发达地区的共性问题。“工业无门路,商业无销路,种田无出路”――距阆中市城区55公里、曾经出了名的“老大难”方山乡,今年以来却连续捧回阆中市 “目标综合考核一等奖”、“农村产业发展奖”、“集镇管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奖”等多个奖项。
一个小乡镇何以在短时间发生如此巨变?省委政研室在一份报告中认为,“这和群众带群众的工作法密不可分,其经验颇有借鉴意义。”
修路的故事
修路摆上日程后,钱从何来?方山乡靠“群众发动群众”。“坝坝会”由群众代表主持,道理由群众代表主讲,方案由群众代表提出,工程由群众监督实施。路,终于顺利开建了。
8月29日,方山乡方山村村支书刘绍录带着村民铺垫公路。“这已是我们村第二段水泥路了”。指着眼前渐宽渐长的道路,刘绍录说。
在2009年以前,包括方山村在内,整个方山乡乡村道路均为泥巴路,晴天灰尘雨天泥,生产资料运进难、农副产品运出难,老百姓颇有怨言。
去年4月,方山乡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把修路摆上日程。钱从何来?乡党委、政府讨论后,一方面动员外出务工开起公司的村民冯永海等人捐款200万元,一方面动员受益村组有影响、有号召力的群众代表出面,用“群众发动群众”的方法来筹资。
今年4月8日,方山村召开“坝坝会”,全村村民参加。“冯永海外出多年还回来捐200万元,我们大家伙都是直接受益的,出个零头有啥不可以?”村民代表冯正祥在会上率先发言,带头交上公路集资款1500元。70多岁的老党员冯绍成更是卖了自家的肥猪交了集资款。
“坝坝会”由群众代表主持,道理由群众代表主讲,方案由群众代表提出,工程由群众监督实施,受到村民普遍欢迎。最终,方山村群众议定,直接受益群众每人集资500元、间接受益群众每人集资100元。一个月下来,20万元资金筹措到位。如今,方山村6公里的村道已修完一半。
“坝坝会”改变了干部讲、群众听的传统方式,由老百姓给老百姓讲道理、做工作的方式迅速铺开。方山乡石星村、铺山垭村、狐狸山村也采取“坝坝会”的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140万元。同时,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农村公路建设难在多元化融资中得到解决,至今已新建通村水泥路3条10.8公里,建标准泥结碎石路3条20.07公里。
“我们计划每年修建2-3条通村水泥路,3-4年时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刘波满怀信心地说。
种生姜的故事
一项好产业被群众误会为 “摊派”。于是“身边人说身边事”的办法出来了,通过大户宣讲,言传身教,群众种姜热情高涨。今年仅生姜人均收入达2800元。
去年,方山乡党委、政府在雪洞村调查时发现,种一亩粮食收入只有1000多元,而种一亩姜收入可达1.8万元,于是动员群众种姜。但一些群众认为政府在摊派种植完成上级任务,不愿跟着种。
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方山乡决定采取“身边人说身边事”的办法引导群众。乡上组织生姜种植大户王占发和付少成到全乡8个村现身说法。两人都种有生姜几十亩,收入近百万元,是远近闻名的种姜大户。通过对比算账和言传身教,群众种姜热情高涨,当年生姜种植面积从1600亩扩大到2500亩,今年达到3200亩。
“种姜户多了,产量多了,我们对外议价能力也就更强了。”王占发和付少成积极性也很高。
群众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后,乡里则把精力放在良种良法推广、市场推广和技术培训上,通过推广新品种“贵人可”生姜和平地打窝密植、地膜覆盖益维素拌种等技术,实现产量、人均收入逐年增长。仅生姜一项,2009年全乡产量达1100万公斤,收入为22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2200元。“今年3200亩生姜预计可产1350万公斤,收入28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达2800元。”刘波透露,如今,方山乡生姜销售量已占重庆盘溪农贸批发市场10%以上。
讲卫生的故事
场镇建设硬件上去了,可居民乱扔乱倒的习惯依然。于是“群众带动群众”的办法发挥了威力。学生、居民、干部“手牵手”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果是,场镇面貌大变。
直到2008年,方山乡场镇面积仅0.3平方公里,居民120户,常住人口736人。群众形容:“方山场在方山梁,场上扁窄像羊肠,方山梁建方山房,屋里臭得像茅房……”
去年,方山乡提出“再造一个乡场”的目标,并按照“先筑巢后引凤”的工作思路,聘请阆中市村镇规划设计院对场镇制定了未来20年发展规划,给场镇铺设天然气,规范整治照明线、闭路线、通讯线路,安装路灯,建污水处理池、雨污管网,配备了环卫车辆。
然而,老百姓仍然就地倒水,就地乱扔,对场镇建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如何引导群众重视环境建设?借助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契机,方山乡继续采用群众带动群众推动工作的办法――组织全乡1200多名中小学生牵手家长和左邻右舍,乡村干部则牵手中小学生,实现了“三手互动”,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家喻户晓。同时,在全乡按照自愿报名、政府培训的原则选取千名群众担任义务宣传员、督导员,引导大家以身作则,对左邻右舍进行巡查、督导。由此,环境迅速改善,场镇面貌大变。
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村民陆续搬到场镇。目前,场镇已由过去不足0.3平方公里发展到1平方公里左右;场镇居民增长到近300户1500余人,新建住房15000多平方米;场镇街道也由1条700米的狭长小道,发展到现在有4条共2000米长的街道。
责任编辑: 天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