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世界ol:中国历史---春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8:09
中国历史---春秋百度首页 | 登录
 百度贴吧 > 南北吧吧 > 浏览贴子 吧主:ぷ逥憶ぷ 13O℃     添加到搜藏 |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1 中国历史---春秋 春秋(前770~前476)

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由于周的东迁,前人也称这时期为东周。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当时各国之中最强大者为晋、楚,其次为齐、秦,再次则为郑、宋、鲁、卫、曹、邾等国。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交错其间。
    
经济  
①农业。春秋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井田制。井田中的私田由每户农民耕种,收获归己;公田则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或贵族。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种公田的积极性日益衰退,从而影响了国家的收入。于是各国对税收方式也作了相应的改变。齐在桓公时就已实行按地亩征租税,鲁则在宣公十五年(前594)宣布初税亩,长期以来的力役租被履亩而税的实物税所取代。除田税外,农民还要在有战争时向国家交纳军赋。农业工具仍以木、石制品为主,耕作工具多为木制的耒耜。

②手工业和商业。手工业、商业都以官营为主。手工业中的冶铁业大约出现于春秋末,很快获得较大发展。在各国大的都邑中,都有专为交易所设的市。当时民间交易是以物易物为主,但布、帛之类已作为一般等价物,起到货币的作用。而金属铸币则于春秋末年才开始使用。

③庶人、工商和奴隶。庶人以农穑为职业,劳动所得,其中一部分要上交,成为国家或贵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除租税外,庶人负责沉重的徭役,但他们也能拥有一点财产。由于民在一国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各国的贤明君主和政治家都对庶民十分重视,提出了利民之类的政治主张。工、商主要是指为官府服务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本人有官府之廪给,其家属则仍须耕种官府颁发的土地方能生活。工商身分世袭,不能随意改变职业。春秋晚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工商走向独立经营而致富。奴隶名称不一,一般称为臣妾,也有称为仆、竖或牧、圉者。私家和官府中都有很多奴隶。臣妾或仆、竖一般多从事家内服役,而牧、圉则是专管牧放牛马的奴隶。官府还有一批具有手艺的奴隶。
   
政治制度 
①国与野。在王国或侯国之内,分成国 、野两个部分。国是都城及其四郊,是君主直接统治的区域;在郊以外到边境为野,或称野鄙。君主把野的一部分分封给卿大夫,由卿大夫去统治。国中所居者为国人,其中包括士和工、商或其他一些平民。士在国人中属于主体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野中的居民称野人或庶人、野者,属于具有自由民身分的平民阶层。春秋前期,野人的社会地位较低,不服兵役,仅承担交税和服徭役等义务。到春秋晚期,野人也当兵,地位有所改变。

②世族与政治。春秋时各国的统治集团由国君的宗亲或少数异姓贵族所组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次子则分封。由于其贵族身分世代相传,又称之为世族,并享有封邑和田地。卿大夫在其封邑上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这类都邑实际上是侯国的一个缩影。

③官制和兵制。王室或侯国中职位最重要者为卿士,是君主之辅佐,当时简称为卿。一般高级官吏皆由大夫充任,而大夫中能秉国政者则号为卿。在卿位者多为公子、公孙。卿除主政外,作战时或充当将帅。各国管具体事务的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宰也是常见的官名,或称太宰。属于师傅之官有太师、少师、太傅。楚的官名较特殊,最高执政官的卿为令尹,其他管理各种具体事务者也多以尹为名。作战时以车战为主,故各国都有数量甚多的兵车,也有步卒。吴、越两国设有舟师,是一支重要的水上攻战力量。春秋时的刑罚以五刑为主。
   
后周,起初尚占有今陕西东部和豫中一带的地方,后来仅限于洛邑四周。疆域的缩小,使周失去了号令诸侯的能力,各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职和纳贡,周王室的收入因此而减少,已和一般小国无别。
    
齐桓公的霸业 
齐在经济、文化上都较为先进,是春秋时东方的泱泱大国。桓公继位后,任用管仲为辅佐,国力大为充实。于是桓公积极开展对外活动,首先拉拢宋、鲁两国,接着把郑也争取过来。当时北方戎、狄势力强大,华夏小国深受其害。齐出兵救邢(今河北邢台)存卫(今河南淇县),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 今河南滑县 ),在中原国家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由于齐桓公的崛起,一向服属于楚的江、黄等小国都转向齐。于是楚连年进攻郑,以此作为报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先讨伐追随于楚的蔡国,进而伐楚。最后两国无法压倒对方,故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周天子也派人前往。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成为霸主,代天子而成为诸侯中的主宰力量。桓公死,诸子争立,内乱不息,齐失去其霸主地位。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4:03   回复此发言  
2 中国历史---春秋     
晋文公的霸业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继位,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经过文公的治理,晋逐渐强大。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出居郑以避难。公元前635年,文公出兵平乱 ,护送襄王归国 。襄王为了酬谢文公的功劳,把阳樊、温、原和茅之田(今河南济源、武陟一带)赐给晋文公。文公通过兴兵勤王,除得到土地外,还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自齐霸中衰,楚又乘虚而入。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楚人战败。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之君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并得到周王的策命。是年冬,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周王也被召去赴会,晋跃升为中原的霸主。
    
秦霸西戎 
晋文公卒后,秦穆公派兵袭郑,后因郑有备而退回,但在行经(今河南渑池、洛宁一带)地时,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师被俘。此后,秦不断和晋较量,但很少得利。而晋正好堵住秦东向的通道,故秦很难进入中原,只好向西发展,击败附近的戎人以增强自己的力量。
    
楚庄王之胜晋 
楚穆王时,楚不断对其邻近的小国寻衅。楚庄王初年,楚发生贵族暴乱。庄王平息乱事,并在内政方面作过一些改革,楚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向周询问周九鼎之轻重,以表示有吞周之意。公元前598年,楚攻破陈的都城;次年,郑降楚。晋派大军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今河南郑州北)。结果晋军被楚打败。邲之战是楚国在中原所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公元前594年 ,楚又围宋达九月之久,晋因畏楚而不敢出兵援宋。宋、郑等国都屈服于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鞍之战和鄢陵之战 
齐顷公时,齐一面和楚连结,一面又不断对鲁、卫两国用兵。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向晋求救,晋派兵攻齐,两军激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师战败。齐与晋结盟,并答应归还占领鲁、卫之地。这年冬,楚以救齐为名而大兴师。接着楚在蜀(今山东泰安)举行了盟会,参与者有齐、秦、宋、郑、卫等10国,声势颇盛。楚、晋两强处于相持阶段。公元前580年,晋厉公立。厉公于即位之初就打败了狄人和秦人。被晋人称为四强的齐、秦、狄、楚,这时除楚之外,都为晋所制服。公元前576年,楚对郑、卫发动进攻。次年,晋国以郑服于楚为借口而伐郑,楚恭王率大军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鄢陵,楚战败而退兵。
    
晋悼公复霸 
悼公时期,晋势复振。公元前571年,晋在虎牢(今河南荥阳)筑城以逼郑。郑背楚而倒向于晋。这时晋、楚俱在走向下坡,但相比之下,晋略占优势,故楚不敢与其相抗。
    
向戌弭兵  
公元前546年,宋向戌继华元而提出弭兵之议,晋、楚、齐、秦、宋、卫、郑、鲁等14国在宋都开弭兵之会。会上规定两国的仆从国既要朝晋又要朝楚。同时承认晋、楚为霸主。弭兵之会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晋、楚两强力量近于平衡,彼此的军事冲突较以前大为减少。
    
吴的兴起和吴破楚   
从春秋晚期开始,吴渐渐强大起来。晋扶植吴国以制楚,把中原的乘车、射御、战阵都教授给吴人,还“教之叛楚”。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杀王僚而自立,即吴王阖闾。吴在其治理下而日益强盛。公元前512年,吴灭徐(今安徽泗县北)。公元前506年,吴大举攻楚。吴军溯淮而上,与楚军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楚军失利。吴军遂攻入楚的郢都(今湖北江陵),昭王奔于随(今湖北随州)。楚申包胥入秦乞师。楚在秦的支援下,把吴军逐出楚境。楚因遭到这次大败而失去霸主地位。
    
吴伐越和越灭吴 
公元前496年,吴伐越,战于李(今浙江嘉兴),吴师败,吴王阖闾负伤而卒。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败越于夫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而攻入越都。越王勾践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公元前486年,吴人进逼中原,鲁 、邾等国纷纷臣服。公元前485年,吴派舟师从海上伐齐 ;次年,又兴兵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今山东莱芜)。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等国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吴夺得了霸主的位置。但因连年的兴师动众,吴国力空虚。越王战败以后,卧薪尝胆,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吴王为参加黄池之会,竟率精锐而出,使太子和老弱留守。越王勾践乃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并杀死吴太子。夫差闻讯匆匆赶回与越议和。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夺得霸主地位。
    
各国君主权力下替和卿大夫的兼并斗争  
春秋时从周王室到各个侯国,君权不强者占大多数,主宰国家命运的卿大夫为了争权夺利,不断地展开激烈的兼并斗争。鲁国从僖公以后到春秋末,政权基本上由桓公之后所把持。宋国的卿大夫也以公族子孙为主,整个春秋时期,宋国的执政不出于戴、桓两族。郑国的执政以穆公后人为主。齐国在春秋早期由国、高二氏掌握大权,以后又有崔、庆二氏,这四家都是齐的公族。属于异姓贵族者有姬姓的鲍氏和妫姓的田氏。后田氏代替姜氏而统治齐国。晋国从献公时起,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导致异姓或国姓中疏远的卿大夫得势。到春秋末年,晋国被赵、韩、魏三家所瓜分。到战国初年,三家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晋国乃分成赵、魏、韩三国。
    
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关系  
春秋时期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文化教育 
春秋晚期,从社会结构到政治体制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文化教育也不例外。学在官府的情况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孔子开创的私学使接受教育者从少数贵族扩大到一些出身于低贱者的阶层,从此出现了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以从事政治活动为目标的文士集团,为官僚政治、布衣卿相局面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这些私学扩大了教学领域,促进了百家争鸣。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以后又出现了墨、道、法、名、阴阳等学派,各学派之间互相斗争,互相吸取,每个学派内部也不断分化发展,促进了中国学术的繁荣。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4:03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历史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 
前628年,晋文公驾崩,其子晋襄公即位 
前627年,晋秦肴之战,晋国打败秦国 
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 
前607年, 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 
前600年, 晋成公逝世, 其子晋景公即位 
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灭知氏 
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前349年, 韩、赵两国杀晋君,晋国灭亡。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4:08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晋国遗址
 
春秋时代的晋国,从晋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晋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共经历了208年。在这208年里,都城新田(今侯马一带)为晋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时正是我国奴隶制度崩溃、封建社会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解放后发掘出的侯马晋国遗址,为我们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已在侯马发现的古城遗址有5座。位于牛村的一座古城称牛村古城,位于平望村附近的一座古城称平望古城。古城遗址现场被压在地下一米左右深处。平望古城遗址的东南角和牛村古城遗址的西北角叠压在一起。牛村古城南北长1340米,东西宽1100米至1400米,城墙是分块夯筑的,南墙内有一条绕墙而行的行车道,墙外有宽6米、深4米的护城河。宫殿建筑遗迹,位居城中北部。殿基成正方形,高约0.8米,长宽各52米。平望古城的宫殿遗迹,在城中偏南,分为三级,最下一级是正方形,长宽各7.5米,第二级高出地面4米,第三级位于第二级的北半部,南北35米,东西45米。两座古城都有一米多厚的建筑坍塌物。同时发现的还有白店古城、台神古城、马在古城。从古城遗址我们可以想像出当时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的国都建筑是何等宏伟。

1965年冬,在牛村古城遗址东约4公里的秦村附近挖掘发现了《侯马盟书》。这些盟书是用毛笔蘸朱砂(少数蘸墨)写在玉片、石片上的文字材料,数量达五千余件,其中可以认读的有六百余件,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侯马盟书》是晋定公十六年(前496)由晋大夫赵鞅主持,六国在新田进行盟誓的记载。主要内容为:六国之间保证互不侵犯,振兴国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齐心协力,共同对外。《侯马盟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为我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盟誓制度和书法文字提供了极为可靠的科学资料。 1961年至1963年,在牛村古城南部发掘出东周时代晋国的铸铜作坊,其规模之大、文物数量之多,蜚声中外。在铸铜作坊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东周时代的陶范、铜锭以及铸铜生产工具。陶范共出土三万余块,其中能辨认器型的有一千余件,成组配套又能复原器型的有百余件。

用这些陶范制作的生活用具(或祭祀用的礼器)有鼎、豆、壶、簋、边(音夷)鉴、敦、匕、匙、镜、带钩;乐器有钟;兵器有剑、镞(箭头)、铺;工具有镬、铲;还有马车饰等。它们雕刻精细,花纹优美,种类繁多,反映了东周时期晋国铸铜艺术的完美工艺,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增添了异彩。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4:10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楚国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楚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楚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楚简王、楚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楚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省北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一全国的进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4:13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西周时代图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4:14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齐国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

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公元前684年,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鄄,又次年,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鄄,开始称霸诸侯。 

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齐霸业达于顶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大败。到灵公、景公时,齐依旧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国,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 

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 、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忌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齐国国君表

太公—丁公—乙公—葵公—哀公—胡公(在位年不详)

献公 (9) 前859——前851

武公 (26) 前850——前825

厉公 (10) 前824——前815

文公 (10) 前816——前807 

成公 (12) 前806——前795

庄公 (64) 前794——前731

僖公 (33) 前730——前698

襄公 (12) 前697——前686

桓公 (43) 前685——前643

孝公 (10) 前642——前633

昭公 (20) 前632——前613

懿公 (4) 前612——前609

惠公 (10) 前608——前599

顷公 (17) 前598——前582

灵公 (28) 前581——前553

庄公 (6) 前553——前548

景公 (59) 前547——前489

悼公 (4) 前488——前485

简公 (4) 前484——前481

平公 (25) 前480——前456

宣公 (51) 前455——前405

康公 (26) 前404——前379

威王 (36) 前378——前343

宣王 (19) 前342——前324

闵王 (40) 前323——前284

襄王 (19) 前283——前265

王 (44) 前264——前221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4:15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请参看秦统一中国之战。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社会经济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发明了铬盐氧化处理兵器的新工艺;建筑材料颇具特色,瓦当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葬仪

秦国国君陵园在雍城陵区发现13座,芷阳陵区发现4座,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已发掘到近千座,国君称王前使用“中”字形诸侯级墓制,称王后使用“亚”字形王级墓制,广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丰富,规模宏大。 

军事

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军功授爵制)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统一时机的成熟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其次,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华夏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所以华夏族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逐渐融合。
第三,各国人民都要求统一。农民是统一最热诚的支持者,因为封建割据以及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工商业者也渴望统一,以打破限制工商业发展的各国关卡。地主阶级更要求统一,他们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保证自身的利益最后,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大吃小,强吞弱,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局势,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6:38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两字,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义,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确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始皇帝也。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政治改革 建立大秦国。
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向东求仙 寿终却归西。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出生后,姓赵。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这年,宦官嫪毒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围剿长信侯嫪毒,并悬赏说:“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史记·秦始皇本纪》)。将把叛乱者一网打尽。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吕不韦的相国职务,把朝政大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又听从李斯之议,继续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略,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赵攻燕之机,遣军由南北两路攻赵,夺占赵国大片地区。十三年,桓齮攻赵国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十四年,在攻平阳,取宜安,破赵军,杀赵将。桓齮定平阳、武城。十七年,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将韩国设为三川郡。

十八年,用计离间赵国君臣,除去曾两次大败秦军的赵国良将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被秦王发现,将荆轲体解。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出兵攻秦军,秦军在易水之西破燕军。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军,夺取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太子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的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患,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暂停进攻。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6:38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贲攻魏,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同年,秦将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将项燕打败,遭到重创。二十三年,秦王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同年,在灭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秦王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自称皇帝,追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称帝后,频繁用兵,开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调发数十万人,三攻岭南,占领百越之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迫匈奴退往阴山以北。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他把昔日秦、赵、燕所筑的长城加以修缮,连接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傍)阴山至辽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体,否定了丞相王绾提出的恢复分封制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县置县令,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这一政治体制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为巩固中央统治,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并将六国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时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两条驰道:一条东通海边;一条南入吴楚,以便一旦发生叛乱,迅速调动军队镇压。秦始皇还多次到各地巡游,以“威服海内”。

在经济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发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加强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活埋40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陵墓。仅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工程,就动用了70余万人力,给劳动人民带来繁赋重役和饥寒交迫,激起人民起来反抗,为秦朝的迅速灭亡种下祸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患病,七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死后不入,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

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06:38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郑国

国名释义为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直到今天,“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誉称:千乘之国、春秋小霸。

主要节日
上巳节日:春季有个很著名的节日,叫上巳节。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一般定为三月初三),男男女女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而出,或到山谷采摘兰草,或到水滨嬉戏洗浴,或到郊野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名之曰春禊。《诗经•郑风•溱洧》对东周郑国已流行的这个风俗有很生动的描绘:“溱与洧,浏其洧矣;士与女,殷其盛矣……”春游与上巳显然有关联,上巳春禊就是一项春游活动。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先秦的春游并不限于上巳一日。《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郑国都城西南郊溱、洧二水是春禊之地,这首诗道出了青年男女平日则去东门外探春的情景。 
 
自然地理
郑国初在西方,西周末封于郑,在近畿之棫(音:榆)林(今陕西凤翔南),后迁拾(今陕西华阴市、华县),后东迁都新郑(今新郑县附近)。其疆域约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大致:东有汴梁,至兰考。南包许昌,达禹州,西距虎牢,北越黄河。纵横约一二百里之间:东经112°-- 118°之间 ,北纬34° - 35°之间,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国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C 。7月最热,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境内大小河流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有流经郑国段的黄河。 

土地的荒芜
郑国在西、东周之交东迁到现在郑州的附近,还是“斩之蓬篙黎藿而共处之”的,郑地正当中原的中心,在东周之初,还是这样的荒凉。郑的东邻是商代王畿一部的宋国,而到春秋之末,宋、郑之间还有隙地六邑,两国都不占有,后来宋有叛臣奔郑,郑人在那里筑了几个城,两国因此发生战争,结果仍以六邑为虚。
 
郑氏族徽
西周、春秋的家族有象征着本家族的特殊标志,后人称其为族徽。郭沫若先生认为: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国名”,它与家族的称号“氏”有密切关系。由于族徽使用的普遍性和早期文字本身的原始性,初期的族徽和文字并无本质的区别,族徽既是家族的形象标志,又是家族的称号“氏”。如果这个家族领有封国,还可以作为封国的名称。但是,族徽与氏的使用场合又不完全相同。族徽作为家族的标志,铸制在青铜器上,运用于青铜铭文中,或者镶缀在家族的旗帜上和家族成员的铠甲上,它所突出的是形象。氏主要用于日常称呼,需要能读能写。于是,随着文字演进逐渐产生了便于书写、有读音、意思又和族徽原有含义一致的文字符号。由于文字演进的快,而族徽则刻意保持古老的形象,两者长期沿着不同的走向演化,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秦汉以后姓、氏和一。这也就是金文中姓、氏、族徽并见,氏与族徽不易直接对照的原因。 
 
西周前期,青铜器和少数其他器物上常见族氏铭文,其族氏常写得比较象形,因而被称做“族徽”。 
 
郑的始封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名友,宣王时受封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是为桓公。郑国的姬姓、郑氏和庄重的郑字族徽,是深重的文化积淀,姬姓标志着古老的族源,郑氏和族徽象征着庄重。这种姓、氏与族徽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入到了郑文化核心部分,体现到文化的各个方面,青铜器上形象逼真的族氏铭文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情结。
 
郑,在周近畿之棫(音榆)林(今陕西凤翔南),后迁拾(今陕西华县),春秋初又迁至新郑,郑庄公时,东至兰考,南达禹州,西至虎牢,北越黄河。
 
从凤翔站(桓公居棫林,今凤翔西劝读村南一带)到华县站(徙拾,今华县陕西省化肥厂)大约254公里。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23:59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从华县(徙拾,今华县陕西省化肥厂)到新郑市(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大约433公里。
 
从新郑市(郑城)到淮阳县(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郑人随公子鲁奔陈,即今淮阳)大约 174公里。
 
郑国人口
估计有上百万人(以郑国有十万军队估计)。 
 
民族与宗教
主要民族为周族和商族,还应该有少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通用周族的语言,和金文、帛书、简书等大篆文字。主要信奉周礼和祖先崇拜。 
 
郑国民族的神祇世界大致是这样
 
世俗社会之上有一个天王,所以神鬼世界之上也有一位上帝。世俗社会里有大小封君,都统属于天王,所以神鬼世界里也有大小神祇,都统属于上帝。上帝是一位有意志、有人格的主宰,他很关心人间的事情,会得赏善罚恶,又会命令人王统治全世界,据说他还是人王们的始祖呢。人王被称为天的儿子,所以天子服事上帝也应当像儿子服事父亲一般。 
 
上帝之外,最有权威的神祇便是掌管人们所住的土地的社神和掌管人们所吃的谷类的稷神。社神又称“后土”,他的名字唤做禹,又叫勾龙,他是受上帝之命下凡来平治水土的伟人。稷神又称“后稷”(又有田神称“田祖”,或许即是稷的化身),他的名字就唤做稷,他也是受上帝之命下凡来播檀谷种的天使。禹平定了水土,稷便在土上播了谷种,于是人们住的也有了,吃的也有了,感恩报德,把他们特别崇敬起来,所以“社稷”一个名词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日、月、星辰、山、川等在那时也已被当作神祇崇奉了。日、月、星辰的神能主使雪霜风雨的合时或不合时;山川等神又是水旱防疫等灾祸的主管者。他们多半也有名字可查,如日神叫做羲和,月神叫做常羲,她们俩是上帝的左右夫人,日、月都是她们所产生的。商星的神叫做阏伯,参星的神叫做实沈,他们俩是上帝的儿子,上帝把阏伯迁到商丘,派他主管辰星(就是商星);把实沈迁到大夏,派他主管参星;山崩川竭,人们当作大灾兆看待,国君们是要举行种种仪式以表示不幸的。 此外还有许多各色各样的神祇,如火神叫做回禄;水神叫做玄冥;灶神叫炎帝,能起火灾;宗布神(驱除灾害的神)叫做羿,能除去地下的百害;降福的神叫做勾芒;刑神叫做蓐收。 
 
鬼 
人死了之后灵魂会变成“鬼”,鬼的地位虽下于神,但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也很爱管人间的闲事,和神一样会得赏善罚恶;因为他们比神更接近人们,时常会得出现,会为人的祸患,人们看见他是很害怕的。他们又会求食,求不到食也会饿,饿了就要作怪逼人去祭祀他们了(鬼神也同世俗社会里的人一般,不大会迁移地址的)。 
 
妖怪 
神鬼之外,又有妖怪。据说,木石的怪叫做“夔蝄蜽”,水的怪叫做“龙罔象”,土的怪叫做“羵羊”,妖怪的种类也很多了(各种灵物都会变成怪的)。 
 
祭祀 
凡是鬼神都有受人祭祀的资格,那时的祀典是这样:祭上帝的礼唤做“郊”,一年一次;也把天子的最有功德的祖先去配享,例如周人的始祖后稷,一面是稷神,一面又是配天而享的太祖(鲁人祭稷为郊,所以祈农事)。社稷神都有专祠,无论大都小邑,都有社稷坛;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有他们的社(国家的社称为“大社”或“冢土”,“土”即是“社”);社稷好比现在的城隍庙或土地堂一般,时时有受祭祀的资格。祭山川的礼唤做“旅”或“望”,也是极重要的祀典;祭祀它们也有一定的时间和次数。山川是神灵所聚的地方。 从天子到士都有宗庙去祭祀他们的祖先(不同族类,鬼神是不享他们的祭祀的)。宗庙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合祭众祖的太庙(一称“大室”以太祖为主),一种是分祭一祖的专庙。据说,除太祖和最有功德的祖宗外,寻常的祖宗的专庙,经过若干代之后,便因亲尽被毁了。祭祖宗的礼,顶重要的有“禘”、“烝”、“尝”等祭。禘礼在孔子时已不很明白了,据研究,禘只是一种平常的祭祖礼。烝、尝是四时献新的祭礼。每年祭祖大致有一定的次数。
 
郑国六卿为:当国(上卿)、为政(次卿)、司马、司徒、司空、令正。不设为政以司马为次卿时,第六卿为少正。郑的公族势力极大是个公族执政的国家,异姓都不强盛。郑国真称得起是当时盛行亲亲主义的模范国家了。自七穆掌权,郑伯就成为春秋诸侯中最没有权力的国君。这种形势的造成,是由于在位时间最长的郑文公“逐群公子”,加之此前昭、厉争立,三君被弑,致使公族无人,穆族坐大。春秋后期,郑国上卿由罕氏世袭。子产等人为政,并无实权。子产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一是有罕虎支持,二是不得罪驷、丰大族。 
 
国君之下有“卿事(士)寮”、他们执掌着国家的大政。“卿事寮”之下有“诸尹”,“诸尹”之中最高的似为“大史寮”,似不止一人。又有“尹氏”、或称“内史尹”,或“作册尹”等(“太师”似亦即此官),他们都是执掌典册诏命之类的大官。又有“大保”,官阶也甚高。有“冢宰”和“宰”,似是掌王室家事的官。有“宗伯”,亦称“大宗”,是掌礼仪的官。“大祝”,是掌祭祷的官。有“冢司土(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司马”,是掌军赋的官。“司工(空)”,是掌建筑工程等事的官(司徒、司马、司空古或称为“三事”,职位很是重要)。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狱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较低。又有“师氏”、“亚旅”、“虎臣”,是掌军旅的官。有“趣马”,是掌马的官。“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官。此外又有“里君”,似是地方之长。 

郑国的少正(鲁国似也有此官),有时是“卿官”。有马师,似是管兵马库的官(鲁国也有此官)。有褚师(宋、卫也有此官),是掌市的官。
 
行政区划
大致是这样:人民聚居的地方唤做“邑”,邑的大小范围没有一定,有的有城垣,有的没有。大而有城垣宗庙的唤做“都”,都大致是列国大夫的封邑或重要的城镇。诸侯所居的首都唤做“国”。国、都、邑,是那时列国大小城镇的三层等级。国都以外的地方也统称为“鄙”,鄙中有邑和县。“县”和“邑”是差不多的组织。 

城外有郭(外城),大致城外郭内的地方唤做“乡”,郭外唤做“郊”,郊外唤做“遂”;又有“牧”、“野”等名目,也是指城乡外的地点。 
 
地方上的小组织,有“邻”、“里”、“乡”、“党”、“州”等名目,其详细的区划已不可确知。大致是以家为本位,合若干家为一邻,合若干邻为一里,合若干里为一党,合若干党为一乡。州大致是与里差不多的地方组织。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2 23:59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法律及政治
 
郑国内政的变迁 
郑国因近于周室,保守周制,也是个公族执政的国家。当春秋后半期,郑国因连受晋、楚两国军事和经济上的压迫,弄得民穷财尽,盗贼蜂起,甚至戕杀执政,威劫国君。同时卿族专横,互相嫉视,内乱迭起。所以郑国的内政比较他国格外难治。幸而“时势造英雄”,出来了一位很能干的政治家叫做子产,由他来勉强维持危局。子产也是公族出身,是子国的儿子。子国殉了国难,他嗣位为大夫。因为他特别能干,被执政子皮看中了,把大权交给了他,委托他治理艰难的国政。他细心观察当时的国势,任用贤才,善修辞令,以应对诸侯。宽待贵族而以猛治民,严禁寇盗。同时开放舆论,以集思广益。他先后曾定出了三种重要的制度:第一是划定都鄙的制度,制定田疆,开浚沟洫,设立五家为伍的保甲制度。第二是创立丘赋的制度(据说一百四十四家为一丘,每丘出兵赋若干,这与鲁国的改制相同),以增加国赋。第三是铸造刑书,以镇压奸民。这第一点可以说是整理乡制,开发农村;第二点可以说是充实军备;第三点是成文法的公布。这三点都是针对当时郑国情势而建立的,是一种近于后世法家的政治计划。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动摇的时候,自然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当他掌政的第一年,人民都痛骂他道:“拿我们的衣冠没收了(这是禁奢侈)!拿我们的田地分割了(这似是禁兼并)!谁去杀子产,我们一定愿意帮他忙。”过了三年,大家又歌颂他道:“我们有子弟,子产替我们教训了(这是振兴教育)。我们有田地,子产替我们开发了(这是开发农村)。如果一天他死了,有谁来继续他的工作呢?”后来子产死时,全国人民又都痛哭他道:“子产死了,还有谁来抚恤我们呢?”推原一般人民所以先前骂子产的缘故,是因为子产破坏了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恶因而使人民感到了一种暂时的痛苦(当子产“作丘赋”的时候,国人也谤毁他,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可见改制之难与子产的决心);后来人民所以又歌颂和痛哭子产的缘故,是因为他建立了开明的新制度而使人民得到了相当的利益,这一骂一歌一哭,就把当时郑国政治和社会改革的经过表示出来了(子产当政时郑国仍有内乱,子产也力不能尽情讨治;这又可见时势艰难,虽有英雄,也无法顿时致之太平的)。 
 
成文法的公布 
鲁昭公六年,郑子产铸造刑书,公布国中,这是成文法典的初次公布。当郑国铸造公布刑书的时候,晋国有名的大夫叔向曾给子产一封信,责备他道:“从前先王临事制刑,不预造刑典,为的是怕人民有争竞的心思;那样谨慎,尚且禁压不住人民。如果把刑书公布了,百姓知道有一定的刑法,他们便不怕在上位的人了。人民存了争心,用了文书做依据,以冀侥幸成事,国家还可治理吗?”子产回他信道:“你的话固然不错,但我是为的救世啊!”这证明了古代的刑法是藏在贵族们的匣子里的,他们不愿把刑法公布,怕的是丧失了贵族们固有的生杀予夺的权柄。叔向的话正是代表顽固的贵族阶级。但是时势已逼迫得开明的政治家子产为了救世而甘冒不韪,竟把刑典公布。这刑典的公布与封建社会的崩溃也很有关系的。 
 
春秋末年似乎又有私家制造刑律的事,如鲁定公九年,郑执政驷歂杀了法律家邓析,却施用了他所作的竹刑。“竹刑”大约也是一种刑书,把条文写在竹简上的。据传说:邓析是一个擅长颠倒黑白、混乱是非的恶讼师,同时他又是一位大哲学家。 

最有名的,是郑国的大夫子产。他既博学多能,又能破除迷信,他曾经说过“天道远,人道迩”的话。他首先打破了一部分封建制度下的旧习惯,他的思想比出世稍后的大圣人孔子还要开明。
 
经济
郑国是一个经济富国。但国土资源贫乏,“国小而逼”,是进出口贸易发达的国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手工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主要集中在新郑国都地区。郑国从建国初期开始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方针。按照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的基本原则,让商人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为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市场条件。此后,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主要贸易对象为周、晋、楚、秦、齐等国家。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3 00:02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和娱乐
 
衣服
古时人穿衣,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裙叫做“裳”。据说只有一种“深衣”(简便之服)是上下衣裳相连的。衣裳之间有带(大带用丝叫做“鞶”,革带用皮),以资束缚。礼服的前面又有皮制的蔽膝,叫做“韨”或“韠”或“韐”,大贵族的韨是红色的。又有包束足胫至膝的“邪幅”,叫做“逼”。内短衣叫做“襦”,长衣内塞绵的叫做“袍”,不加绵的叫做“衫”。下体近身的叫做“禈”,有袴衤官的叫做“袴”(不缝裆),也叫做“褰”、雨衣叫做“制”。男子头上有冠,女子头上有笄(冠笄外又有巾)。贵族的男子身上佩有玉器和刀剑等(玉是宝器,当时人非常珍重。人们冬天所穿的有绵(丝绵)衣和皮衣,皮衣是用狐、貉、羊、鹿、熊、罴等皮制成的。(古裘衣皆如今之反著、外加衣以掩之谓之“袭”,开衣露其裘谓之“裼”)大贵族穿着“锦衣狐裘”。睡时有“寝衣”和“衾”(被)、“裯”(帐)、“枕”等。斋戒时又有“明衣”(是布制的)。男子们打仗时所穿戴的有甲胄等。甲胄是用犀兕等皮制的,外涂丹漆。女子们讲打扮的是“绿衣黄里,绿衣黄裳”和“缟(白色)衣綦(绿黑色)巾”。奇异的服饰是那时人所禁忌的,如郑公子臧好聚鹬冠(鹬鸟的羽毛所作的冠)为郑君所恶,派人把他杀了。 
 
饮食 
古人的食料,和现在人所吃的也差不多,他们通常所吃的饭,是麦米和菽豆等(当时以粱米为贵食,所谓“食必粱肉”,是很奢侈的事)。吃的菜:荤的有牛、羊、猪、狗、兔、鸡、鱼、鳖等肉(牛最贵,羊次之,猪、狗、鸡等又次之,鱼、鳖为下),最著名的美食是熊掌;素的也有各种菜蔬。平民们寻常吃素,贵族和老人们才得吃肉。贵族平民都以羹为常食。盐、酱、醋等在那时也已发明。另外还有一种糖浆,叫做“饴”。盐醋等之外,又用梅子作调羹的作料。姜、葱、韭等也是那时人日常必用的食物。喝茶的风气还不曾有,他们所喝的:冬天是热汤,夏天是凉水。娱乐交际的食品则有酒和果脯等。 
 
居住 
周代,已经有了瓦屋。周代贵族阶级的屋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路寝”,一种叫做“小寝”(庶人只有一寝);堂后和堂前有庭,和现在的屋子也差不多。室里有牖,室外有门户,屋外有檐,有墙,有大门。堂下有两道阶:在东边的叫做“阼阶”,在西边的叫做“宾阶”;宾客进门时,主人迎入,自己从阼阶走上去,宾客从宾阶走上去,互相揖让行礼。屋内布席和几筵。屋外又有园圃之类。娱乐的地方更有各种台榭。打仗时人们所住的则有营幕。西周以来,贵族们已有飞檐式的房屋。当时席地而坐,用几凭依,睡时则用“床”。 
 
交通 
古时的交通在要道上设有旅舍。路旁有表道的树。周室为当时天下的共主,在西周的时候,已建筑有像砥(磨刀石)一般平,像射出的箭一般直的“周道”。交通的工具,大致陆地用车(有服牛、乘马、人挽),水道用船或筏。古代的交通工具种类也很多了。但庶人出外是步行,而且要自己带了粮食。北方水浅,少有桥梁,人们过小河的时候,往往用牵衣涉渡的方法。 
 
娱乐 
古人娱乐的事情大致饮酒奏乐。如郑伯有好酒,造了一所“窟室”(地下室),全夜饮酒奏乐,结果竟致丧身之祸。男女们驾车出游,也是一种消遣的方法。贵族阶级特殊的娱乐有所谓“女乐”,是女子的歌舞队。又有“优戏”,多用于祭祀时。贵族们在幽美的园榭里,喝着老酒,听着音乐,其乐无极。有时可以出外游散,打猎。当时已有博弈的事。
 
农业 
周人是以发展农业而强盛的氏族,他们认了农神后稷为始祖。从国王起“卑服即康功田功”,就因这样才得灭商而有天下。 
 
农具和农产物 
周人所用的农具,据记载有“耒”(歧头的木器)、“耜”(耒下半圆形的刀头)、“钱”(刀形物,与耜相类)、“镈”(去草的农器)、“铚”(镰刀之类)等,大多是金属物制的。农产物重要的有“黍”(黄米)、“稷”(不粘的黍)、“稻”(米)、“粱”、“菽”(豆)、“麦”、“麻”、“瓜”等。种树最重要的是桑。绩麻养蚕和织布织帛,是女子的专业。 
 
耕种的方法 
他们耕种的方法,第一步是刈草伐木,开草原为耕地,疏凿沟洫,以利灌溉。耕时用两人推耜以翻土,谓之“耦耕”。草除土翻以后,便按节候去播种和除虫,然后去莠壅土,谓之“耘”和“耔”。成熟之时便去收获。到了收获时期,“筑场圃”,“纳禾稼”,再将谷类加以舂治,入仓收藏。这便是他们耕稼的整个工作。 
 
土地的分配 
《诗经》中歌咏农事的诗很多,较详细的如《大田篇》说。这类“农夫”是替主人耕种的,他们之上有田主人,又有督田的专官,受尽了压迫。他们所耕种的,有“公田”、“私田”的区别。所谓“公田”和“私田”,“公田”似是指公室的田,“私田”大约是指贵族们和自由农民的田(西周和郑国时似乎也有自由农民。又当时已有隐士,似是贵族退居田间的)。土地大部份在国君和贵族的手里,所谓“公食贡(似指“公田”的收入),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士以上都是贵族,他们是有土地的阶级;庶人是平民,他们大部份没有土地,只是替贵族们耕田,食他们自己的力气;所谓“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我田既臧,农夫之庆”,可见土地上的收入全部归田主所有,田主是不耕田的。金文载“田七田”,与“人五夫”相配。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3 00:04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商业
 
农业维持了郑国时代的基本经济(这并不仅郑国时代如此,就是一直到了现在,这种情形也还未完全改变),同时商业在这时也稍发达了:“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是西周王室勉励商国遗民的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像做生意,利息三倍,贵人们也懂得),也是西周末年的情形。又郑国在东迁开国的时候,政府曾与商人立有盟誓:商人不能背叛国君,国君们也不强买强夺商人的货物;商人们有利市宝货,国君们也不得预闻。商人有了这种特定的保障,事业自然更容易发展。他们在那时已能守不二价的道德,所谓“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徵其辞”,便是说百姓用货物掉换资财的,不求过丰,明定出价格来。 

郑国是春秋时商业顶兴盛的国家。郑国因为处在当时“天下”的中心,西到周,北到晋,东到齐,南到楚,都有郑国商人的足迹。他们在开国的时候,已与郑君订有维护商业的条约。所以事业更容易发展。关于郑国商人的故事,如鲁僖公时,秦穆公起兵袭郑之役,由商人弦高们解救了郑国的危机(事详第九章)。又当鲁宣公的时候,晋国大将知罃被楚人在战场俘虏去,有一位郑国的商人,在楚国做买卖,要想把他藏在衣囊里偷偷地运走;计策已定好,还没有实行,楚人已把知罃放回;后来那商人到晋国去,知罃待他很好,同已经救了自己一样;那商人谦谢不遑,就到齐国去了。 
 
商人的地位 
商人和工人一样,在那时与庶民(农民)是分立的。大部分的工商隶属于官府,生活却至少半由自己维持,私人经营工商业的,在那时,即便已有,人数也必不多。工商也和农民一般以不改业为贵。商人们受命于官府,往来各城邑,贩运货物,很能获得利益。但那时的商业似乎还不曾深入普遍于广大的下层社会中,商人们差不多只是替贵族当差。他们所贩买的货物,虽然也有丝、布、谷、米、畜牲、木料等类,可供一般人的应用,但他们多注意于珠、玉、皮币等较珍贵的物品,以专供贵族们的需求。商人在贵族阶级的眼光里,已被看成不可少的社会成员,因之有“商不出则三宝绝”的话。那时的君主们是很注意于“通商”的事情。 
 
市场 
商人的聚集地唤做“市”。当时的所谓“市”大约只是人民在城市中或乡下的大道旁按定时聚集买卖的空地。那时似乎只有“市”,或许有些小规模的商场;至于固定的大规模的商店,那时似是没有的。 
 
货币 
买卖大部份只是“以货易货”的,所以可以抱了布去贸丝,握些粟出去问卜。这就是所谓“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但货币并不是绝对没有的:在商代和西周时已用贝壳做交易的媒介物,后来更有用铜仿制的贝币;而且普通的铜也已用作交易物了。每一货币的单位唤做“爰”或“寽”。至少到郑国时已有用铜制的钱(本农器之名)币。 
 
郑国货币为布币。布币是黄河中游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种农具"铜钱"演变而成的青铜铸币。可分为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布其形如铲形,体形厚重博大,上端有短銎、肩部平直,保留了农具"铜钱"的一些痕迹,由于用途广泛,携带方便,常被人们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到西周晚期形体渐趋缩小,銎的下端退缩到"钱"身上部,原来"钱"身中部隆起的脊棱,变成了一道象征性的竖纹至布身下部,钱面也出现了文字和符号。这类布钱是有农具向货币过度的一种形式,有明显的原始性。郑国时期这种原始布又演变为空首布,成为周、晋、郑、卫、宋等国的青铜铸币。其形制主要有平肩、耸肩、斜肩三种类型。长銎上端多有一三角形星,其下一穿孔,其布身大都铸有一字,也有四字的,但出土较少,内容多为记地名、吉语、数字等,开创了货币文字有地名的先河。平肩空首布铸行于周王室及晋、郑、卫等诸侯国内。斜肩空首布铸行于郑、晋、韩等地。平首布是空首布演变而来,其首改为扁平,仅象征农具铲形的农具。钱面有地名和货币单位等钱文,如"釿""寽"等其形制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等。主要铸行于郑国时期的周王室、三晋地区(韩、赵、魏)、楚、燕、中山等地。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3 01:12   回复此发言  
16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工业 
郑国时代的工业情形,我们只能知道工人的聚集地在“肆”(工场),他们造成好的工艺品献给贵族,造成次的工艺品卖给人民,如当时精细的彝器和兵器之类,恐怕非有专门的工人是不能制造的。工人可以当做国际的贿赂品,可见数量必不很多。据《考工记》的记载:制木器的工人有七种,制金属器的工人有六种,制皮器和设色、刮摩的工人都有五种,制土器、陶器等的工人有两种。 

手工业作坊遗址
郑国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多在郑东城以内,比较丰富的发现主要有大吴楼铸铜遗址,中行铸铜遗址和热电厂制陶作坊遗址等。 
  
大吴楼铸铜作坊遗址,位于东城东部(大吴楼村北),面积十多万平方米。该遗址从春秋开始,一直沿用到战国。在春秋地层堆积中夹有大量铜炼渣、木炭屑和熔铜炉、鼓风管、以及钁、铲、镰、锛和凿等生产工具范。此外,还出土有少量的残铜器。 
  
在郑东城郑国祭祀遗址东南部的一些春秋坑井中,发现了大量的春秋青铜冶铸遗物,其中青铜礼器范有鼎、壶、簠、簋、鬲等;乐器范有编钟、铃等;其它杂器有带钩范、带勾型模、各种榫范、卯范、环范、器具饰件范、铜器花纹范等;冶铸材料有大量的鼎、壶、锛、钁芯炉料、扁足型炉料、浇口范、鼓风管、炉口、上、中、下部位的炉壁残块,铸造用泥条等;生产工具有钁、锛范等;钱范有大量的空首布芯范等。这一发现是数十年来发现青铜铸造遗物最丰富的一次,证明其附近在春秋时期是一处重要的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这里既铸造青铜礼乐器,又铸造生产工具和钱币等。铸铜遗址当年郑国生产的铜刀与宋国的斤(斧)、鲁国的削(小刀)和吴越的剑并称于世。 
  
制骨手工业作坊遗址位于东城中部(市计生委北)面积七千余平方米,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作坊遗址。春秋文化层中包含着骨簪、骨锥、骨珠、骨环等骨器及一些骨料。清理一批水井、灰坑及骨器,有带钩、针、锥、簪等,还有石斧、砺石、铜刀、蚌镰、等生产工具,最大量的是遗弃的废骨料和半成品加工骨。说明春秋时期的郑城中的许多骨制品都是在这里生产的。 
  
制陶作坊遗址,一处位于郑东城新郑市热电厂西北部。窑以西北部最集中,作坊在遗址东部,为夯土台基建筑。共清理各时期陶窑21座,其中西周窑3座、春秋窑16座、战国窑2座,春秋时是窑址烧造的鼎盛时期。春秋窑一般为不规则长方形,或近似鞋底形,由窑道、火门和火膛组成。从火膛到窑室底部呈斜坡状。升焰窑为西周晚期,半倒焰窑从西周晚经春秋到战国晚各期都有,展示了从西周、春秋到战国陶窑形制演变及其技术改进的过程。 

冯庄制陶遗址主要清理了灰坑、水井中的陶器等遗物堆积,并发掘灰坑27座、水井4眼、墓葬54座。均为春秋中晚期郑国家族墓,长方形竖穴土坑状,排列密集。出土的文化遗物极为丰富,陶器数量在万件以上,主要是豆、钵、碗、鬲、盆、罐、釜、甑、瓮等,还出土了极为丰富的制陶用器,以动物纹印模最为精美。各个时期的陶窑都有发现,均是烧造生活用陶的小型半倒焰土窑,窑室形状有梯形、椭圆形、马蹄形等,形制由小变大的规律十分明显,完整的体现了东周时期陶窑的演变历程。春秋窑的烟囱属半开放式,一些春秋中期的陶窑的窑床上还有烟道。
 
军事
郑国有10万军队,6万都聚集在都城里。郑国的军力当在鲁国之上。春秋初年,郑国已有三军,内战用的军队已达二百乘。三军外并有徒兵和临时添置的军队。其国军实力至少在千乘以上。鲁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兵车百乘。二十五年,郑子展、子产带车七百乘伐陈,车数与城濮之战晋车之数相等。哀公二年,晋、郑铁之战,晋将卫太子蒯聩登铁丘上观望郑军,看见郑军很多,害怕起来,自投于车下。此战晋人以郑为大敌,可见郑国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终不弱(郑兵曾与晋、楚和诸侯联军开战,诸侯的兵甚至畏郑不敢越过郑境,反被郑军所败。郑国军力的强大于此可见)。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3 01:12   回复此发言  
17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赋兵制 
兵制不可详知。大抵是寓兵于“土”和“民”的。“士”本是武士,他们的唯一事业便是习武打仗。至于普通人民,据说平时三季务农,一季演武,又在四季农闲的时候举行狩猎以讲习武事。三年大演习一次。遇到战事,便征士民为兵。至于平时国家的常备军大约就是些武士之类。 
 
军队组织 
记载既凌乱,又缺乏。据保甲制是:五人为一伍,十伍(五十人)为一小戎,四小戎(二百人)为一卒,十卒(二千人)为一旅,五旅(一万人)为一军。这种记载至少可信为当时列国军队组织的一种影子。又据记载,车战:十五乘为一广,二十五乘为一偏,二十九乘为一参,五十乘为一两,八十一乘为一专,一百二十乘为一伍。这种制度也是“其详不可得闻也”! 
 
战车之制 
战国以前用兵少称人数,多称车乘。每一乘的人数:一乘共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一乘的人数,连乘车者和步卒(每乘的甲士和步兵的分配似乎没有一定),确是三十人左右。郑国时人常说千乘之国,千乘是大国,大国三军,据旧说一万人左右为一军,那末一乘自当有三十人之数。 
 
每乘兵车上的主力人员大致是三人:在左边的叫做车左,掌管射箭;在右边的叫做车右,掌管持矛应战;在中间的是车御,掌管御马驰驱。但主将的戎车,却是将帅居中击鼓,御者居左,持矛居右。至于君主的车乘,因为当时某种习惯把左首当作上首,所以君主居左,御者居中,持矛居右。又一乘兵车上的主力人员,有时也不限于三人;有所谓“驷乘”,是四个人为一车上的主力,用以增加战斗的力量的。至一乘兵车所驾的马,大致是以四匹为常度。 
 
徒兵 
戎车之外的步卒,有的杂在车队里;有的单以步卒组织成军,这便是所谓“徒兵”。《左传》记载鲁隐公四年,宋、卫诸国联军把郑国的徒兵打败。又载襄公元年,晋国合诸侯的兵伐郑,又把郑的徒兵在洧水上打败。这是郑国的徒兵。郑国的徒兵大致是很有战斗力的。 
 
武器 
武器大致用青铜制造。其种类略有戈、矛、剑、戟、刀、斧、钺等,分为“击兵”(横击的兵器)、“刺兵”(直刺的兵器)、“句兵”(钩曲的兵器)三类。此外尚有弓箭和石块,用以及远。甲胄干楯,用以防身。旗帜,用作标记。“钩援”(云梯之类)、“临车”(从上临下的车)、“冲车”(从旁冲突的车),用以攻城。擂鼓进兵,鸣金退兵。军队所住,除帐幕外,筑土自卫,是谓“营垒”。
 
教育
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地位非常高,著名的有不毁乡校的故事等。学制大概分为大学、小学二等;大学立在国都之内,小学立在乡邑和家中。学校所造就的人才,只是王子、公子和卿大夫士们的子孙。他们先进小学,然后循序进入大学(当时的学校又是议论朝政的所在,《左传》载郑人游于乡校议论执政,所谓“人”当是朝廷上一班执事的人员)。那时教育的课程大致分为文、武两项:文的教育的科目是书(文字)、数(计数)、诗、书、礼、乐以及其他的古典等。诗是祭祀用的颂神歌和当时士大夫们抒情的作品,其中较多的还推各国流行的民歌。书是史官所记的诰誓等档案。礼是各国通行的仪节。乐是古代和当代的音乐(诗便是奏乐时所歌唱的词句)。诗书在当时不知道已否写成书本?至于礼和乐两项最重要的科目,则本来并没有写成的书本,他们只凭口头的传授和实际的演习。武的教育科目有射、御、技击等项。他们也像现在的体育家一般,整天裸着臂膀练习射箭、御车和干戈等的使用。武的教育是他们所最注重的。学校的“校”字似乎就从比较武艺的意义出来。除了上述文、武两项普通的教育以外,还有许多专门的科目,如卜筮、历数等等,那是专门家所学的东西,似是父子相传,不授外人的。当时的贵族女子似乎也受过相当的教育,便是所谓“姆教”;至于制度如何,没有可靠的材料,不敢随便乱说。 
 
外交
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3 01:12   回复此发言  
18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再射一箭时,被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 (今禹卅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前630年,九月甲午,晋秦围郑,郑文公采用离间策略,遣大夫烛之武夜缒出城,赴秦军中进见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郑两国相距甚远,郑若亡国仅利于晋而无益于秦,而晋国实力增强必将对秦构成威胁。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遂与其结盟后领兵回国。秦将杞子、逢孙、杨孙奉命率一部秦军驻新郑,助郑加强防务。秦军才撤军。 
 
前627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将军率军想攻打郑国,到了滑国,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和奚施,弦高诈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奚施赶快回国,把消息报告郑君,郑穆公(即公子兰,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报告,派人去侦探秦国驻军的客馆,看见他们确有阴谋的准备,便向他们说道:“你们久住在敝国,我们供应不起了。现在我知道你们将要回国,没有别的礼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养的糜鹿,请你们取些去罢。”杞子们知道阴谋已经泄漏,只得起身逃走。孟明探得郑国已有准备、感觉前进必没有好处、顺便灭了滑国,班师回去了。所以秦军没再继续进军就回国了,晋军在崤打败秦军。当初,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所以秦军才来攻打郑国。 
 
在晋楚争霸战争中,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郑为摆脱这种困境,根据当时楚弱于晋的客观形势,决定诚意附晋。为达到受晋保护,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郑卿士子辰向郑简公建议出兵攻打亲附于晋的宋国,借晋率诸侯救宋攻郑之机与晋媾和;待楚军北上救郑之时,再与楚媾和,诱使晋全力为郑击楚,令楚不敢再侵扰郑国。郑简公接受其建议。 
 
宋人为晋侵郑,晋人自己也屡伐卫。同时宋人伐灭曹国,郑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郑人服了晋,宋人又叛晋攻郑了。这可见郑、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还没有解除。 
 
前375年,韩、魏南侵。魏伐楚,与楚师战于榆关。韩国伐郑国,韩哀侯灭亡了郑国,吞并了郑国。
作者: ぷ逥憶ぷ   2007-3-23 01:12   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
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认为中国当时是奴隶社会,其他史家则认为当时是郡县制前的分封制社会,总之贵族和平民的权利义务不同。按照分封制的礼法,朝代虽然灭亡,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但和其他四霸不同,其他四霸(齐、楚、秦、晋)称霸时都有强大的实力,召集各国会盟较为有成效。宋襄公只是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想代齐作为盟主,但没有军事实力。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
战国时期,宋国终被齐国所灭。

宋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宋微子启 子启
宋微仲 子衍
宋宋公 子稽
宋丁公 子申
宋前愍公 子共
宋炀公 子熙
宋厉公 子鲋祀
宋厘公 子举 在位17年
宋惠公 子(闲+见) 在位30年
宋哀公 在位1年
宋戴公 在位34年
宋武公 子司空 在位18年
宋宣公 子力 在位19年
宋穆公 子和 在位9年
宋殇公 子与夷 在位9年
宋庄公 子冯 在位19年
宋后愍公 子捷 在位11年
宋前废公 子游 在位1年
宋桓公 子御说 在位31年
宋襄公 子玆甫 在位14年
宋成公 子王臣 在位17年
宋中废公 子御 在位1年
宋前昭公 子杵臼 在位9年
宋文公 子鲍革 在位22年
宋共公 子瑕 在位13年
宋平公 子成 在位44年
宋元公 子佐 在位15年
宋景公 子头曼 在位64年
宋后昭公 子特 在位47年
宋悼公 子购由 在位8年
宋休公 子田 在位23年
宋辟公 子辟兵 在位3年
宋后废公 子剔成 在位41年
宋康王 子偃 在位47年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21   回复此发言  
20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以祀殷商。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平安叛乱。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封纣王胞兄微子启于宋国,都睢阳,即今商丘。 

微子与箕子、比干被称为“殷之三仁”。他与微仲衍和帝辛(纣王)是同胞兄弟,因其母微子启和微仲衍时为贵妃,身份低贱,而生帝辛时已成皇后,所以,微子启和微仲衍被称为纣王“庶兄”。 

微子启封宋后,颇有德政,深受宋国臣民的爱戴。死后葬在了商丘城西南25公里青冈寺(今路河青冈寺)。微子因其长子早死,故将王位传位其弟微仲衍。微仲衍便是孔子的十四世嫡祖。微仲衍传子宋公稽,稽传子丁公申,申传子 公共。共未传子而传弟炀公熙。共之次子鲋祀不服,将其叔炀公熙杀害而自立,称为宋厉公,封其兄弗父何于栗(今夏邑),任宋国国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他曾经整理、核定《商颂》十二篇。他先后辅佐戴、武、宣三公,为三朝元老。每当任命提升职务时,都是越来越谦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意思是,一命低头,二命曲背,三命而弯腰。他一生谦逊俭朴,成为世人楷模。 

正考父生孔父嘉,即孔子的六世祖。穆公、殇公时任宋国大司马,主持国政。因宣公将君位传其弟穆公,穆公想还位其侄与夷。所以,穆公临终前,曾嘱托孔父嘉扶持侄儿与夷继承君位,并让其子冯出奔郑国。穆公死后,孔父嘉立与夷为君,即殇公。殇公一直担心逃往郑国的公子冯威胁他的君位。所以,宋、郑两国屡屡交战。殇公在位十年,孔父嘉指挥打了十一仗。 

孔父嘉之妻长得美,为戴公之孙华督所看中,为夺其妻,于是就散布谣言说:“宋国连年征战,民不堪命,皆孔父嘉所为也。”激起民愤,于公元前710年春, 华督率众杀孔父嘉。殇公大怒,华督畏惧,又弑杀殇公,迎公子冯回宋,是为庄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畏华督所逼而奔鲁,其后为鲁人。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排行老二,所以,又称“孔老二”。从孔子六世祖至十世祖,在栗为宋国国卿;十一世祖至十四世祖,在睢阳为宋国国公。所以,栗(夏邑)为孔子祖居地,睢阳乃孔子祖居地之祖居地。 

庄公传子 公捷。国卿南宫万杀 公于蒙泽(今商丘古城东北刘口一带),又杀华督,立 公弟游。诸公子奔萧(宋邑名,今安徽萧县西北),公子御说奔亳。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围亳。 公十一年冬,萧及宋诸公子杀南宫牛,并杀亲君游,立 公弟御说,是为恒公。南宫万逃往陈国,宋国贿赂陈国,陈国使妇人将南宫万灌醉,用皮革裹身,送到宋国,宋国将南宫万剁成肉酱。 

桓公传子襄公兹甫。宋襄公十三年(前638年)冬十一月,宋、 楚两国曾发生了弘水之战。由于襄公不听目夷劝告,采取“仁义之战”,所以打了败仗,受了重伤,第二年夏便因箭伤而死,葬于今商丘睢县旧城内东北隅。 

襄公传子成公王臣。成公弟御杀成公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宋人共杀宋公御,立成公少子 ,是为昭公。昭公无道,国人不附。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襄公无人王姬乘昭公外出打猎之机,使卫伯杀昭公,立昭公弟鲍革,是为文公。文公十六年(前595年),楚国派申舟出使齐国,路经宋国。因楚、宋两国原有旧仇, 便扣留了楚国使者。同年九月,楚庄王包围宋都睢阳,至文公十七年,已围宋五个月。城内无食,只好“析骨为炊,易子而食”。华元例夜间私见楚国主将子反,子反告诉楚庄王,庄王问:“城中如何?”华元说:“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说:“多诚实的话啊!我军也只有二日粮。”于是楚国罢兵,后人评此次大战为“楚攻宋城,两败俱伤。” 

文公卒,传子共公瑕。共公卒,司马唐山杀太子肥。左师鱼石杀司马唐山,立共公幼子成,是为平公。平公传子元公佐, 

佐传子景公头曼。景公卒,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昭公乃元公之曾庶孙。昭公父公孙纠为景公所杀,故昭公怨恨杀太子而自立。昭公传子悼公购由,购由传子休公田,田传子辟公辟兵,辟兵传子剔成。 成弟偃袭击成,成败而奔鲁,偃自立,是为康王偃。偃暴虐无道,人称“桀宋”。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灭宋,三分其地。 

自微子启封宋至三国灭宋,宋国共26世,34君,775年。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23   回复此发言  
21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鲁国
 
鲁国都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鲁国也是孔子的故乡。鲁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下传九代到武公九年时,鲁国发生变故,直到后来周宣王立鲁孝公为止。孝公下传两代到隐公、桓公时,鲁国再次发生政变。桓公之后到鲁庄公时期,鲁国多次与齐国发生战争。庄公儿子愍公、釐公时期,鲁发生庆父之乱。釐公下传两代到宣公时,襄仲杀嫡立庶,从此三桓强盛。宣公下传三代到昭公时期,三桓发兵攻击鲁君,鲁国公室从此名存实亡。昭公之后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国外流亡死去的。鲁悼公以后鲁国渐渐衰落,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是,鲁国被楚国灭亡。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概括讲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5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真可谓“繁文缛礼”,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它较礼节更细且繁,只是并无硬性规定。就主次而言,礼仪、礼节、礼俗是从属于礼义的,因为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这才是其本质所在。 

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而周公无论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还是在成王年幼时平定天下,都有卓著的功勋。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国建国之地殷商势力极重,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因此,他们代表周王室担负着镇抚周边部族,传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极力推行周朝礼乐。另外,鲁国适宜农桑,是一个稳定的定居农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礼乐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划分成若干等级的人和谐相处。 

在鲁国,周礼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不论是“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如君位传承、祭天礼祖、对外战争、朝聘会盟,以及燕享、乡射等等无不如此,否则就会遭到指责,甚至被视为“不祥”的举动。周礼由周王室制订,而在具体实施时,各诸侯国一般是各取其需,因地制宜。唯有鲁国始终不忘“法则周公”,祖述先王之训。 

《春秋》一书是鲁国国史,该书“常事不书”,所以鲁人依礼而动的行为有许多不一定见于记载。即使《春秋》经以及他书中见载的鲁国君臣的一些“违礼”之举,也往往引起人们的规谏、评论或者指责,如隐公到棠地“观渔者”,桓公取郜大鼎于宋而置于太庙,醒公与夫人姜氏一道到齐国去,庄公到齐国观社,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文公欲弛孟文子和敬子之宅以广其宫,夏父弗忌跻僖公,宣公夏天在泗渊滥捕,以及鲁三家的一些不礼之举等等。但在入东周以来“礼坏乐崩”的情况下,鲁国仍有不少知礼之人,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刿、夏父展、里革、匠人庆、申#、叔孙豹、子服景伯、孔子等等。另外,如文公时的宗有司,《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们也都以知礼、明礼而闻名。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尚在,国便不亡,周礼关乎国泰民安,于此可见。鲁闵公元年,齐欲伐鲁,齐公问“鲁可取乎”,其大夫仲孙湫说:“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此时,鲁国正值庆父内乱,但尚秉周礼就难以攻取,因为周礼可以起到一种协调人心的作用,在统治者内部,它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周礼则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31   回复此发言  
22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尊尊而亲亲”是宗法制度的根本原则,也是周礼的基本要求。为争权夺位,鲁国也发生过类似骨肉相残的事件,但与他国相比,鲁国的情况要好得多,所以《礼记·明堂位》说鲁国“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臧文仲教季孙行父“事君之礼”说:“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逐之,如鹰 # 之逐鸟雀也。”鲁人敬尊君主,使鲁国的政治比较稳定。不过,由于“亲亲”观念深入人心,他们十分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使掌握鲁国大权的卿族一直限定在“伯禽之后”的范围之内,异姓家族的贤能之士很难进入鲁国政权。与“尊尊”原则有关,鲁卿在位时,不论其行为怎样越轨,而对他的宗族影响并不大,受到惩治的仅仅是祸卿本人。这样,卿族一旦有了势力,也就站稳了脚跟,其势力的持续发展,便最终导致了公室衰微、大夫专政。 

鲁国君主列表及在位

姬伯禽 前1043年-前998年 在位46年 

鲁考公 姬酋 前997年-前994年 在位4年 

鲁炀公 姬熙 前993年-前988年 在位6年 

鲁幽公 姬宰 前987年-前974年 在位14年 

鲁魏公 姬晞 前973年-前924年 在位50年 

鲁厉公 姬擢 前923年-前887年 在位37年 

鲁献公 姬具 前886年-前855年 在位32年 

鲁真公 姬濞 前854年-前826年 在位29年 

鲁武公 姬敖 前825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鲁懿公 姬戏 前815年-前807年 在位9年 

鲁废公 姬伯御 前806年-前796年 在位11年 

鲁孝公 姬称 前795年-前769年 在位27年 

鲁惠公 姬弗涅 前768年-前723年 在位46年 

鲁隐公 姬息姑 前722年-前712年 在位11年 

鲁桓公 姬允 前711年-前694年 在位18年 

鲁庄公 姬同 前693年-前662年 在位32年 

鲁闵公 姬启 前661年-前660年 在位2年 

鲁釐公 姬申 前659年-前627年 在位33年 

鲁文公 姬兴 前626年-前609年 在位18年 

鲁宣公 姬馁 前608年-前591年 在位18年 

鲁成公 姬黑肱 前590年-前573年 在位18年 

鲁襄公 姬午 前572年-前542年 在位31年 

鲁昭公 姬稠 前541年-前510年 在位32年 

鲁定公 姬宋 前509年-前495年 在位15年 

鲁哀公 姬将 前494年-前468年 在位27年 

鲁悼公 姬宁 前467年-前437年 在位31年 

鲁元公 姬嘉 前436年-前416年 在位21年 

鲁穆公 姬显 前415年-前383年 在位33年 

鲁共公 姬奋 前382年-前353年 在位30年 

鲁康公 姬屯 前352年-前344年 在位9年 

鲁景公 姬匽 前343年-前323年 在位21年 

鲁平公 姬叔 前322年-前303年 在位20年 

鲁文公 姬贾 前302年-前280年 在位23年 

鲁顷公 姬雠 前279年-前256年 在位24年 

注:哀公至顷公在年年数、时间,据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作了修正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31   回复此发言  
23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卫国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

康叔下传七代到卫顷侯,顷侯用重金贿赂周夷王,卫国成为侯爵。顷侯下传两代到卫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年)时,卫国帮助周室东迁有功,升为公爵。武公时期卫国比较强盛,政治也很清明。武公在位55年去世,儿子庄公即位。卫庄公在位23年去世,儿子卫桓公继位。桓公溺爱弟弟州吁,导致他在位第十六年(前717年)被州吁杀死。桓公之后弟弟宣公杀州吁继位,十九年后去世。

卫宣公时卫国诸公子争夺君位,导致继承宣公的卫惠公刚登基3年就被赶走。8年后惠公复国,曾结集燕国攻打周天子惠王。惠公在位31年去世,儿子卫懿公接替君位。懿公穷奢极欲,喜好仙鹤,不理朝政,在位第九年北狄侵犯卫国,懿公被杀,卫国差点亡国。

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文公在位25年去世,儿子卫成公即位。当初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导致成公三年(前632年)晋灭卫,自己差点被毒死。成公回国后做了35年的国君。之后是卫穆公。穆公在位十一年去世,儿子卫定公即位。定公即位12年去世,儿子卫献公即位。献公十八年被赶走,十二年后复辟。献公在位33年去世,儿子卫襄公继位。襄公在位9年去世,儿子卫灵公即位。灵公在位42年去世,孙子卫出公击败父亲蒯聩自立。

前492年—前477年这十六年间卫国公室大乱,蒯聩、出公父子不顾名分争夺君位,使卫更加弱小。出公在位37年去世,他的叔父卫悼公攻打出公太子,成为卫君。悼公在位5年去世,儿子卫敬公即位。敬公在位19年去世,儿子卫昭公继位。昭公在位6年被卫怀公杀死。怀公在位11年又被慎公弑杀。

卫慎公年间,三晋强盛,卫依附赵国。慎公在位42年去世,儿子卫声公继位。声公在位11年去世,儿子卫成侯即位。成侯十六年(前346年)卫自贬侯爵。成侯在位29年去世,儿子卫平侯在位。平侯在位8年去世,儿子卫嗣君继位。嗣君五年(前320年),卫国自贬爵号为君。

此时卫国仅据有濮阳了。嗣君在位42年去世,儿子卫怀君继位。怀君三十一年(前254年)怀君朝见魏王。魏安釐王杀死怀君,灭了卫国。前252年魏国让卫国复国,魏王立他的女婿卫元君即位。元君十四年(前239年)秦国攻占濮阳,迁徙卫国于野王。元君在位23年去世,儿子君角继位。卫君角九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卫国独因弱小缘故继续存国。

君角二十一年(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卫立国838年,传35君。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33   回复此发言  
24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卫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諡号 姓名 领导年代 
卫康叔 姬封 
卫康伯(牟伯) 
卫考伯 
卫嗣伯 
卫疌伯 
卫靖伯 
卫贞伯 
卫顷侯 前?年- 前855年(在位12年) 
卫釐侯 前855年-前813年(在位42年) 
卫共伯 姬馀 前813年- 前814年(在位2年) 
卫武公 姬和 前813年-前758年(在位55年) 
卫前庄公 姬扬 前757年-前735年(在位23年) 
卫桓公 姬完 前734年-前719年(在位16年) 
卫前废公 姬州吁 前719年(在位1年) 
卫宣公 姬晋 前718年—前700年(在位19年) 
卫惠公 姬朔 前699年-前697年(在位3年)
前686年-前669年(复位,在位18年) 
卫黔公 姬黔牟 前696年-前687年(在位10年) 
卫懿公 姬赤 前668年-前661年 (在位8年) 
卫戴公 姬申 前660年(在位1年) 
卫文公 姬毁(父为卫昭伯,姬顽) 前659年-前635年(在位25年) 
卫成公 姬郑 前634年-前633年(在位2年)
前631年-前600年(复位,在位32年) 
卫中前废公 姬瑕 前632年(在位1年) 
卫穆公  姬遫 前599年-前589年(在位11年) 
卫定公 姬臧 前588年-前577年(在位12年) 
卫献公 姬衎 前576年-前559年(在位18年)
前546年-前544年(复位,在位3年) 
卫殇公 姬秋 前558年-前547年(在位12年) 
卫襄公 姬恶 前543年-前535年 (在位9年) 
卫灵公 姬元 前534年-前493年(在位42年) 
卫出公(父为卫後庄公,姬蒯聩) 姬辄 前492年-前481年(在位12年)
前475年-前456年(复位,在位10年) 
卫後庄公 姬蒯聩 前480年-前478年(在位3年) 
卫中後废公 姬起 前477年(在位1年) 
卫後废公(袓父为卫襄公,姬恶) 姬般师 前476年(在位1年) 
卫悼公 姬黔 前455年-前451年(在位5年) 
卫敬公 姬弗 前450年-前432年(在位19年) 
卫昭公 姬纠 前431年-前426年(在位6年) 
卫怀公(父为姬适) 姬亶 前425年-前414年(在位11年) 
卫慎公 姬穨 前413年-前371年(在位42年) 
卫声公 姬训 前370年-前359年(在位11年) 
卫成侯 姬不逝(姬遫) 前358年-前329年(在位29年) 
卫平侯 前328年-前320年(在位8年) 
卫嗣君(卫孝襄侯) 前319年-前277年(在位42年) 
卫怀君 前276年-前245年(在位31年) 
卫元君 前244年-前219年(在位25年) 
卫废君 姬角 前218年-前209年(在位9年)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34   回复此发言  
25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曹国

曹,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後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

曹国是武王的弟弟叔铎的封国,在山东省定陶。春秋时期,曹国成了晋楚争霸的受害者。前637年,晋国重耳落难时经过曹国,曾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也抓走了。楚国失利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而宋国则不断对曹国侵犯。春秋晚期,不自量力的曹伯阳背弃晋国,又干预宋国政务,导致宋景公伐曹,而晋国见死不救。前478年,宋国虏杀曹伯阳,曹亡。

由于曹国弱小,后世记载的曹国事迹不多。西周时代,曹国唯一记入史记的大事是前826年曹幽伯被弟弟曹戴伯所杀的事件。进入东周后,曹国再发生内乱。前761年,姬武杀死兄长曹伯石甫自立。姬武后来谥为曹穆公,以后的曹国君主谥号皆称公。 

曹国于前631年及前575年分别被晋文公和晋厉公入侵。当时的曹国国君 (分别是曹共公和曹成公) 皆被晋俘虏,但随后又获释回国。 

后来,曹国与宋国交恶。曹悼公于前515年遭宋景公禁锢至死后,曹国发生内乱,继任国君的曹声公和曹隐公先后被杀。后来曹伯阳继位,背叛晋国、又入侵宋国。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曹国的后裔后来以国名为姓氏,是为曹姓的其中一个起源。

曹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曹叔振铎 姬振铎

曹太伯 姬脾

曹仲君 姬平

曹宫伯 姬侯

曹孝伯 姬云

曹夷伯 姬喜 在位30年

曹幽伯 姬彊 在位9年

曹戴伯 姬苏 在位30年

曹惠伯 姬兕 在位36年

曹废伯 姬石甫 前759年 在位1年

曹穆公 姬武 前759年—前757年 在位3年

曹桓公 姬终生 前759年—前757年 在位55年

曹庄公 姬夕姑 前756年—前702年 在位31年

曹釐公 姬夷 前701年—前671年 在位9年

曹昭公 姬班 前661年—前653年 在位9年

曹共公 姬襄 前652年—前618年 在位35年

曹文公 姬寿 前617年—前595年 在位23年

曹宣公 姬彊 前594年—前578年 在位17年

曹成公 姬负刍 前577年—前555年 在位23年

曹武公 姬胜 前554年—前528年 在位27年

曹平公 姬须 前527年—前524年 在位4年

曹悼公 姬午 前523年—前515年 在位9年

曹声公 姬野 前514年—前510年 在位5年

曹隐公 姬通 前509年—前506年 在位4年

曹靖公 姬露 前505年—前502年 在位4年

曹废公 姬伯阳 前501年—前487年 在位15年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39   回复此发言  
26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邾国

邾国(又名邾娄国、邹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曹姓。

据《滕县金石志》载:“清道光十年(1830),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 ……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许慎的《说文解字》:“邾 ,蜘蛛也,从黾朱声。”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据此,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郭克煜先生在其《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图腾祟拜则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 同时发生。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记》、《汉书·地里志》中写作“驺”。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邾国,亦称邾娄国,历史典籍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左传·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3个国家,即邾、小邾(倪)和滥,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我们通常所说的邾国,不包括后两者。当代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在其《邾分三国考》中,说其疆域大概为:“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邾国常受鲁国侵掠,《左传》载:“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邾国也曾在反击鲁国的侵略中,“获僖公胄,悬诸鱼门”。不仅黎民百姓蒙受苦难,而且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从史书记载看,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 至于迁都原因,《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邾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曹挟 前1046年-前?年

曹非 

曹成 

曹车辅 

曹将新 

曹訾父 

邾武公 曹夷父(曹颜) 

曹叔术 前795年-前781年

曹夏父 前780年-前?年

邾安公 曹仪父(曹克) 前?年-前678年

邾宪公 曹琐 前677年-前666年

邾文公 曹蘧蒢 前665年-前615年

邾定公 曹貜且 前614年-前573年

邾宣公 前572年-前556年

邾悼公 曹华 前555年-前541年

邾庄公 曹穿 前540年-前507年

邾隐公 曹益 前506年-前486年

邾桓公 曹革 前485年-前474年

邾隐公 曹益 前473年-前471年

曹越 前471年-前?年

#曹越之後8世灭亡。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43   回复此发言  
27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吴国

吴国(约前11世纪—前473年)是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据史料吴国都初期在无锡梅里,但据考古材料吴国初期国都可能在江阴市境内,后期吴国迁都苏州。传说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幼子王季出逃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46   回复此发言  
28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吴国的史事,一直追溯到吴国的开创者太伯的祖先后稷。后稷是帝*元纪姜[女原]的儿子,姜[女原]在野外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了他,所以生下来就把他抛弃了,但牛马、众鸟都保护他,使他活了下来。他从小善于种植,后来当了农官。他的后代公刘、古公禀父都积德行义,很得民心。古公生太伯、仲雍、季历,古公知道季历之子姬昌(周文王)圣贤,于是想把君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太伯、仲雍心领神会,便借口到江南采药而将君位让给了季历,自己在江南创建了吴国,筑都城于梅里(今江苏无锡县梅村)。吴国传到寿梦之世,国力始强,不但与中原各国时有交往,而且与楚国频频交战。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寿梦死时想传位给贤德的季札,季礼推让不受。于是诸樊、馀祭、馀昧禀承父意,依次相袭(兄传弟叫袭)而不传位于儿子,想最后传给季札,但季札仍推让逃避。结果吴人便拥立了馀昧之子州于,即吴王僚。诸樊之子公子光对此心怀不满。这时,楚国的伍子胥一家由于费无忌的谗毁而遭到楚平王的迫害。伍子胥的父、兄被杀,他立志报仇,先逃到宋国,最后投奔吴国。他深知公子光的心事,就进荐专诸,为公子光刺杀了王僚。于是公子光立为国君,即吴王阖闾。阖闾任用伍子胥,在今苏州一带建造了都城。后来楚国的伯*前来投奔,阖闾也任命他为大夫。由于阖闾又担心王僚之子庆忌复仇,所以伍子胥又进荐要离,设计刺杀了庆忌。伍子胥时刻不忘报仇,便进荐了孙武,并怂恿阖闾伐楚。结果吴军伐楚,楚军大败,楚昭王出逃。吴王攻入楚国国都郢,伍子胥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解恨。后来楚臣申包胥到秦国哭庭求救,秦国出兵,打败了吴兵,子胥等才回到吴国。这时,原来的太子病死,子胥在夫差的苦求下,便劝阖闾立夫差为太子。阖闾死后,夫差继位。他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放下越国,屡次伐齐,虽在艾陵大败齐军,但已实力大伤,却还以此责备伍子胥,赐属镂剑令其自裁。子胥死后,夫差即使连年欠收,仍然穷兵黩武,伐齐后与晋国在黄池争当盟主。越国乘虚而入,大败吴国太子,攻入吴国。夫差回国后,越国又屡败吴军。最后夫差逃离国都,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苏州市西北之南阳山),向越王求和不成,自杀而国亡。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1:48   回复此发言  
29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越国

古国名,姒姓。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勾践经常与吴国对抗,公元前494年,败于夫差,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关于越国的历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贺循《会稽记》说:“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直至传到允常时,才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此时,已是春秋末年了。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句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败吴于檇李,阖庐被射伤。阖庐死后,吴王夫差败越王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句践始有会稽之耻。 

越王句践在会稽之困中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便卧薪尝胆、亲自耕作,委屈求全、礼贤下士,赈浏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作为没有任何制衡、约束的具有最高权力的一国国君,虽说是在受辱后做出的这些举动也是十分难得的。加之,勾践在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时能虚心征求、听取谋臣们的意见,终于战胜了吴国、扩大了地盘、称霸于诸侯。而卧薪尝胆的精神就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流传下来。戏剧家曹禺先生在我国遭受天灾人祸的一九六二年,把卧薪尝胆的句践搬上戏剧舞台,确实起到鼓舞人心、团结全民共度难关的作用。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辅佐句践成就霸业,故太史公以范蠡传附之。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他事奉越王勤奋不懈、为越王运筹谋划二十余年,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荣登霸主权位。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但范蠡目光敏锐、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只宜与之共患难,不宜与之同享乐,终于离开越国、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相比之下,大夫文种的遭遇就悲惨多了,竟被越王安上“作乱”罪名,赐剑而亡。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国富民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们称颂。象范蠡这样能上能下,先官后民、在中国历史上也可谓屈指可数。

范蠡的二子在楚杀人,其父极力营救一段叙写,颇曲折有致。最终未获成功,反而由长子载着弟弟尸首回到家中。家人见此都抱头痛哭,唯范蠡坦然一笑,觉得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文中记叙范蠡的分析判断亦合乎事理。遗憾的是,范蠡智慧超人,不应听之任之,坐而待毙。而“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的庄生也不必与儿辈过于计较,而应大度、宽容些,因为这终归是人命关天、死而不能复生的大事。不过,杀人者抵罪也理所当然。总之,范蠡救子之事确实富有哲理性、戏剧性。因而,也有人认为此节“必好事者为之,非实也”。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儿子被封在会稽,恭敬地供奉继承着夏禹的祭祀。他们身上刺有花纹,剪短头发,除去草丛,修筑了城邑。二十多代后,传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时候,与吴王阖庐产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后,儿子勾践即位,这就是越王。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庐听说允常逝世,就举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吴兵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在檇李大败吴军,射伤吴王阖庐。阖庐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能忘记越国。”

三年(前496),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6:33   回复此发言  
30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越王对范蠡说:“因为没听您的劝告才落到这个地步,那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谦卑的;能够节制事理的人,就会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现在,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说:“好吧!”于是派大夫种去向吴求和,种跪在地上边向前行边叩头说:“君王的亡国臣民句践让我大胆的告诉您的办事人员: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吴王将要答应种。子胥对吴王说:“天帝把越国赏赐给吴国,不要答应他。”种回越后,将情况告诉了句践。句践想杀死妻子儿女,焚烧宝器,亲赴疆场拼一死战。种阻止句践说:“吴国的太宰嚭十分贪婪,我们可以用重财诱惑他,请您允许我暗中去吴通融他。”于是勾践便让种给太宰嚭献上美女珠宝玉器。嚭欣然接受,于是就把大夫种引见给吴王。种叩头说:“希望大王能赦免句践的罪过,我们越国将把世传的宝器全部送给您。万一不能侥幸得到赦免,勾践将把妻子儿女全部杀死,烧毁宝器,率领他的五千名士兵与您决一死战,您也将付出相当的代价。”太宰嚭借机劝说吴王:“越王已经服服贴贴地当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将对我国有利。”吴王又要答应种。子胥又进谏说:“今天不灭亡越国,必定后悔莫及。句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句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不听子胥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撤军回国。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勾践从会稽回国后七年,始终抚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想以此报仇吴国。大夫逢同进谏说:“国家刚刚流亡,今天才又殷实富裕,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惧怕,它惧怕,灾难必然降临。再说,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先隐藏起来。现在,吴军压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虽名声显赫,实际危害周王室。吴缺乏道德而功劳不少,一定骄横狂妄。真为越国着想的话,那越国不如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厚待吴国。吴国志向高远,对待战争一定很轻视,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越国便趁它的疲惫可以攻克它了。”勾践说:“好。” 

过了两年,吴王将要讨伐齐国。子胥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句践吃从不炒两样好菜,与百姓同甘共苦。此人不死,一定成为我国的忧患。吴国有了越国,那是心腹之患,而齐对吴来说,只象一块疥癣。希望君王放弃攻齐,先伐越国。”吴王不听,就出兵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俘虏了齐国的高、国氏回吴。吴王责备子胥,子胥说:“您不要太高兴!”吴王很生气,子胥想自杀,吴王听到制止了他。越国大夫种说:“我观察吴王当政太骄横了,请您允许我试探一下,向他借粮,来揣度一下吴王对越国的态度。”种向吴王请求借粮。吴王想借予,子胥建议不借,吴王还是借给越了,越王暗中十分喜悦。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太宰嚭听到这话后,就多次与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计策,借机诽谤子胥说:“伍员表面忠厚,实际很残忍,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惜,怎么能顾惜君王呢?君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伍员强劲地进谏,后来您作战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您不防备他,他一定作乱。”嚭还和逢共同谋划,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诽谤子胥。君王开始也不听信谗言,于是就派子胥出使齐国,听说子胥把儿子委托给鲍氏,君王才大怒,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子胥出使齐回国后,吴王就派人赐给子胥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子胥大笑道:“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想与我平分吴国,我没接受,事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谗言杀害我。唉,唉,你一个人绝对不能独自立国!”子胥告诉使者说:“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以便我能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于是吴王重用嚭执掌国政。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6:33   回复此发言  
31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过了三年,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杀死了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吴了吗?”范蠡回答说:“不行。”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范蠡说:“可以了”。于是派出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位较高的近卫军六千人,各类管理技术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因而包围吴都三年,吴军失败,越国就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脱去上衣露出胳膊跪着向前行,请求与越王讲和说:“孤立无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愿,从前我曾在会稽得罪您,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如能够与您讲和,就撤军回国了。今天您投玉足前来惩罚孤臣,我对您将唯命是听,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会稽山对您那样赦免我夫差的罪过吧!”勾践不忍心,想答应吴王。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早上朝晚罢朝,不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用斧头砍伐木材做斧柄,斧柄的样子就在身边。’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鸣鼓进军,说:“君王已经把政务委托给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去,否则将要对不起你了。”吴国使者伤心地哭着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安置您到甬东!统治一百家。”吴王推辞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说完便自杀身亡,自尽时遮住自己的面孔说:“我没脸面见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吴王,杀死了太宰嚭。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句践,称他为“伯”。句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范蠡于是离开了越王,从齐国给大夫种发来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之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去?”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伤种将要作乱,越王就赏赐给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种于是自杀身亡。 

勾践逝世,儿子王要鼫与即位。王鼫与逝世,儿子王不寿即位。王不寿逝世,儿子王翁即位。王翁逝世,儿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儿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儿子王无强即位。 

无强时,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在楚威王的时候,越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人劝说越王说:“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估计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韩、魏本来就不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它的军队就会覆灭,将领就会被杀,那么叶、阳翟就危险;魏国如攻打楚国也如此,军队覆灭、将领被杀,陈、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韩、魏事奉越国,就不至于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汗马之劳也就不会显现,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越王说:“我所要求韩魏的,并非是与楚军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况攻城围邑呢?我希望魏军聚集在大梁城下,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军不再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那么,齐、秦、韩、魏四国就可以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韩、魏无须作战就能扩大疆土,无须耕种就能收获。现在,韩魏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之间互相攻伐,而为齐国和秦国所利用。所期待的韩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们称王呢!”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太侥幸了!我不看重他们使用智谋,因为那智谋就好象眼睛一样,虽然能见到毫毛却见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韩魏失策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刚才比方的‘能见到毫毛却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论了。君王所期望于韩魏的,并非是要他们的汗马功劳,也并非是与韩、魏联军联合,而是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越王说:“怎么办?”使者说:“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况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晋、楚争斗;晋、楚不斗,越国不出兵,这就只知两个五却不知十了。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6:33   回复此发言  
32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这时不攻打楚国,我因此判断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再说,雠、庞、长沙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区,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区。越国出兵打通无假关,这四个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进献粮、材了。我听说过,图谋称王却不能称王,尽管如此,还可以称霸。然而不能称霸的,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所以恳望您转而攻打楚国。” 

于是越国就放弃齐国攻打楚国。楚威王发兵迎击越军,大败越军,杀死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 

七代后,君位传到闽君摇,他辅佐诸侯推翻了秦朝。汉高帝又恢复摇做了越王,继续越国的奉祀。东越、闽君都是越国的后代。 

范蠡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句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子几百镒黄金。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嘱做的。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6:33   回复此发言  
33 回复:中国历史---春秋
庄生乘便入宫会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楚国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竟然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来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范蠡曾经三次搬家,驰名天下,他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他住在哪儿就在哪儿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地点
 越国位于吴国之南,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国故地,其地盘扩展到了今山东东南部,成为一个东方大国。
作者: ぷ婞諨逥憶ぷ   2007-3-24 06:33   回复此发言  
共有贴子数33篇   
标 题:
内 容: 图片/视频链接: (如何贴图/贴视频?)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注册       

#ft{clear:both;line-height:20px;background:#E6E6E6;text-align:center}#ft,#ft *{color:#77C;font-size:12px;font-family:Arial;white-space:nowrap}©2007 Baidu 贴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