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头癌怎么治疗:昆剧传字辈之倪传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9:11

2010年9月21日,昆曲艺术家教育家倪传钺在上海去世,享年103岁(1908-2010)。摘录桑毓喜先生所著《幽兰雅韵赖传承昆剧传字辈评传》中关于倪传钺的资料,以志纪念。

倪传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于苏州。原名筱荣,后易名宗扬,家住苏州阊门外山塘街。父名云泉,业制帽工,早逝。筱荣家庭经济困难,在虎丘半塘小学初小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受同学顾时雨(传玠)的影响,并由顾父推荐,于民国11年(1922年)初进昆剧传习所。

传钺先随沈斌泉“拍曲”,后师承吴义生,兼老生,在师兄中文化基础较好,又能刻苦钻研,艺业进步甚快。民国14年(1925年)11月26日起随传习所赴沪“帮演”,在“笑舞台”首日公演时,与沈传芷、张传芳合作,主演了《满床笏·纳妾、跪门》中的龚敬;又在顾传玠、朱传茗主演的压台戏《狮吼记·梳妆、跪池、梦怕、三怕》中饰演苏东坡一角,即初露头角,引起观众与行家的关注。出科后转入新乐府昆班,成为班内挑大的老外。戏曲评论家黄南丁曾著文评述“新乐府”有“四个半全才”倪即占其中一席。

传钺嗓音较老生稍阔,比白面略苍,是典型的老外嗓子。他善于揣摩剧情、剖析角色,擅长做功,能戏颇多,饰演老外主戏《八义记·闹朝、扑犬》中赵盾、《十五贯·判斩、见都、访鼠、测字》中况钟、《浣纱记·寄子》中伍子胥、《绣襦记·打子》中郑儋、《千忠戮·草诏》中方孝孺、《永团圆·击鼓、堂配》中高谊、《满床笏·纳妾、跪门》中龚敬、《铁冠图·探山、营哄、捉闯》中孙传廷、《千金记·鸿门、撇斗》中范增、《鸣凤记·辞阁》中夏言、《风云会·访普》中赵普、《不服老·北诈》中徐茂公、《荆钗记·开眼、上路》中钱流行、《牡丹亭》中杜宝、《狮吼记·跪池》中苏东坡,以及老生主戏《邯郸梦·云阳、法场》中卢生、《连环记·议剑、小宴》中王允、《四声猿·骂曹》中祢衡、《牧羊记·望乡》中苏武、《钗钏记·大审》中李若水、《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大型昆腔本戏《南楼传》中童勘、《一棒雪》中莫怀古、《三笑姻缘》中祝枝山、《玉麒麟》中吴用、吹腔戏《贩马记》中李奇等角色,均称拿手;尤其是在《精忠记·交印》中主演老帅宗泽(老外),临终将帅印托付岳飞,一股忠义正气,表现于眉目之间,又将垂危病情曲曲传出,感人肺腑,成为其蜚声曲坛的看家好戏。

昆剧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与文学、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息息相关。传钺博览群书,好学不倦,涉猎面广,擅(扌厭)笛,能填词谱曲,兼擅书画。曾于演剧之余,从苏州著名山水画家陈子清习画,得其真传,造诣颇深,被誉为“传字辈中秀才,深受穆藕初等社会名流通渠道的赏识。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传“字辈青年演员的声誉日隆,以及由于在包银和其它待遇上差距过大而导致的戏班内部矛盾逐渐激化,师兄弟推其为代表,与“新乐府”创办人严惠宇等多次谈判未果。传钺遂为首发起,与周传瑛、赵传珺、姚传芗、张传芳、刘传蘅、王传淞、华传浩、施传镇、郑传鉴、顾传澜共11人合股,借债自筹资金组成共和班性质的“仙霓社”,并被推举为社务主持人之一,兼管财务工作。民国20年(1931年)曾应聘兼任上海同声曲社曲师,为曲友们“拍曲”授艺。经其数年的当家理财,仙霓社终于还清了戏班一切债务。

后来,仙霓社由盛至衰,营业每况愈下,传钺对自己的前途甚为忧虑,曾与施传镇一起去夜校补习簿记,并向人请教学习英语,为今后转业创设条件。但由于他对昆剧艺术感情深厚,还想留下与师兄弟继续奋斗,直至南京演出失败后,才痛下决心,于民国36年(1937年)初,易名倪宗扬,正式离班转业,先在向其习曲的曲友程坚白开设的公司任职员;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友人帮助下,旅居重庆。

民国30年(1941年)春,传钺在重庆街头巧遇穆藕初。穆氏深知倪在仙霓社管理财务5年余,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人又老实、本分,遂将他安排在本人领导的农本局会计处任出纳股股长,两年后,升任副科长、科长。穆氏逝世后,于民国33年(1944年)起,调任四川丝业公司总务副科长、业务科科长等职。工作之暇,常为公司总经理、业余昆曲家范崇实(工老生)“拍曲”授艺,并与同在重庆的姚传芗一起参与指导重庆曲社的业余昆曲活动。当年《申报》载文称:“其中绾曲社军心者,为倪宗扬、姚传芗二君。盖二君原为仙霓社弟子,今虽改业,而平时习拍排练,临时场面,非二君莫属。”建国后,四川丝业公司改组成国营西南蚕丝公司,传钺仍担任业务科长(行政协15级)。

1957年9月,传钺放弃原有优厚职位、待遇,按受组织上安排调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剧演员班教师。他与在沪执教的朱传茗、张传芳、沈传芷、郑传鉴、华传浩、王传蕖、薛传钢、周传沧、马传菁、汪传钤、方传芸等11位师兄弟重新聚合,感慨万千。传钺动情地说,长年以来“我虽然在做蚕丝工作,但藕断丝连,还是时时想起昆曲和我们师兄弟,真想不到二十年后,东分西散的老兄弟又会聚首,真像做一场大梦。可是,这哪里是梦!这是明明摆在面前的大喜事,这都是党的恩惠呵”!

传钺主教老外,兼授老生。昆二班建立后,担任该班教研组组长,组织并主持昆二班的日常教学工作。其为人正直谦恭,谈泊名利。教风严谨,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老师,先后参与培养了计镇华、甘明智、姚祖福等优秀老生人才。计镇华在《师情驻我心》回忆说:1956年起,我改学老生师承郑传鉴老师。后,倪传钺老师从四川调来我校任教,虽然我向倪老师仅学过《绣襦记·打子》、《八义记·闹朝、扑犬》等两三出戏,但“对我理解人物、创造角色帮助很大,可以说带有转折的意义”。又说,倪老师的教学方法“更注重示范教学。在塑造人物方面,他更讲究一些突破和创新。《打子》一折,郑儋形象的设计,从家族背景到人物定位,他都有总体的设想规划,充分体现出倪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这出戏至今仍是我常演的保留剧目。《闹朝》、《扑犬》,从剧本改造到赵盾这一人物的动作编排,倪老师均有详细的构思,并由他亲自导演制定。正是这出戏的成功演出,使得俞振飞校长、周玑璋副校长等前辈专家对我刮目相看,也确立了我在老生行当中的艺术地位”。

倪传钺对昆剧的角色行当颇为熟稔,尤其是他应工的末行,其中包括老生、老外、副末三个不同的家门,在角色的气派、唱念的发声、身段动作运用等方面之差别,他均作了较细致的分析、研究与阐述。1961年月日10月8日曾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之邀,作了《谈昆曲老生行当》的广播讲座,其讲稿部分内容刊载于当天出版的《新民晚报》,标题是《昆曲老生的行当和唱功》,对年青演员如何塑造舞台人物颇有启示作用。

1962年12月,传钺曾在苏州举行的“苏、浙、沪三省(市)昆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主演《鸣凤记·写本、斩杨》(饰老生杨继盛)等戏,这是他返沪后首次参与的昆剧观摩演出活动。1972年12月退休,居上海。1978年4月,应江苏省昆剧院邀请赴宁出席“三省一市昆曲工作座谈会”,研讨昆剧的继承与改革问题。其间,与王传淞、郑传鉴合作示范演出了《荆钗记·上路》(倪饰钱流行)。随后接受江苏省苏剧团(后又恢复江苏省苏昆剧团原名)邀请,出任该团附设的学馆昆剧教师,培养了杨晓勇、高雪生等建国后第三代苏、昆剧兼学兼演的老生新人。在传钺老师的耐心教学、倾心相授下,杨晓勇逐渐成熟,成为国家一级演员,苏州昆剧院的重要台柱,并曾任该院副院长。1981年春,传钺又利用赴江苏省昆剧院参与拍摄录像之机,向该院青年老生演员黄小午传授了《卖发》、《描容》、《别坟》、《扫松》、《望乡》、《罢宴》、《交印》、《草诏》等戏。

1981年11月,文化部、中国剧协等在苏州联合举办昆剧传习所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传钺荣获纪念匾,并在会上示范演出了名剧《交印》,获行家的高度评价,称其扮演的宗泽有“老将风度,衰而不竭,沉而见壮”,“实不同凡响”。他为了纪念昆剧传习所创立60周年,倾注深情,用中国山水画形式精心绘制了《昆剧传习所旧址图》,笔墨苍劲秀润,布局严谨,设色清雅,虚实相宜,绘出了昆剧传习所的景色概貌。画作右上方题:“昆剧传习所旧址。余曩曾学艺于此。今逢创立六十周年,作此志念。辛酉之秋,古吴倪传钺,时年七十又四。”书法稳健,钤有朱文“倪”,白文“传钺”两印。该画在苏州昆剧历史陈列馆展出后影响较大,已多次在有关昆剧专著、志书中影印发表,现原画珍藏于中国昆曲博物馆。尔后,1982年5月,在苏州举行的“两省一市昆剧会演”大会上,传钺又获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状。

1984年11月,他特撰写《吴瞿安先生对昆剧“传”字辈的培育》一文,并将吴氏所作《上海观新乐府》曲词订谱,由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印行,以纪念曲学大师吴瞿安(梅)先生诞成100周年。自1986年4月起,他积极参与文化部昆指委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向学员们传授了《出罪》、《府场》、《闹朝》、《扑犬》等等折子戏,为昆剧事业再次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因年事已高,倪传钺深居简出,以书画自娱,但犹梦魂萦绕,情牵昆曲,非常关心、支持业余曲社的发展,除继续参与辅导上海的业余昆曲活动外,并于1994年10月,亲笔撰写了《〈琵琶记·辞朝〉表演提纲》、《〈赐福〉表演提纲》,书面指导北京昆曲研习社排练、“彩串”这两出早已绝响舞台的昆剧传折子戏。他长期关心上海市戏曲学校的教学和发展,特别是历届昆曲班学生的成长。他曾多次赴校看望学生,详细询问有关学习情况。在应邀出席戏校50周年校庆活动时,欣然提笔题词:“培养优秀人才之园地,继承传统艺术的摇篮。”

此外,传钺也亲自粉墨登场,作示范性表演。例如:1998年1月11日,上海昆曲研习社与上海昆剧联谊会为70岁以上曲友举办祝寿演出,传钺与师弟王传蕖等合作演出了《不服老·北诈》(倪饰徐茂公);同年9月7日为“纪念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又在上海逸夫舞台“昆剧专场”中饰演了《贩马记·三拉、团圆》中李奇;复于1999年10月23日,为庆祝建国50周年在上海昆剧团兰馨台饰演《琵琶记·描容、别坟》中张广才一角,时年92岁。行家评述其“演技超群,声情并茂,老当益壮,风采不减当年”,创造了昆剧演出史上的一个奇迹。上述三次演出均属全出,乃是倪传钺一生中最后几次登台献艺,有剧照传世。在2001年11月由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市人民政府在苏州隆重主办“庆祝昆曲列为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纪念苏州昆曲传习所成立80周年“活动时,传钺应邀亲临盛会并于大会组织的“虎丘千人曲会”上登上千人石,高歌一曲《长生殿·弹词》中的[一枝花]曲牌唱腔洪亮高亢,首句尚未唱尽千人石周围早已响起一片掌声、喝彩声。翌年11月,他再次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长期潜心昆曲艺术成就显著”奖。此外,2001年、2002年,传钺不顾年老体弱,又多次应邀为苏州昆剧院的中青年演员们指导、排练了昆剧本戏《琵琶记》、《满床笏》,以及《天官赐福》、《紫钗记·折柳、阳关》、《荆钗记·送亲》等传统折子戏;2003年至2005年,又先后应邀为上海昆剧团的中青年演员传授了《写本》、《斩杨》、《骂曹》、《当酒》、《鸿门》、《撇斗》、《大宴》、《借饷》;向上海市戏曲校历届学生传授了《出罪》、《府场》、《前金山》、《饭店》等传统折子戏。在授戏过程中,校方特安排专人录音、录像。后在这4折戏的基础上,传钺老师又指导排练了早已失传的大型昆剧戏《寻亲记》。进入新世纪后,倪传钺年届94至98岁高龄时,犹在苏、沪两地执教授艺,再立新功,堪称昆剧史上第一人。

2006年6月,传钺步入99岁高龄时,为纪念昆剧传习所成立85周年,特选录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七绝:“岐王宅里寻常风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成书法条幅,寄赠中国昆曲博物馆展览、收藏。

2007年4月28日,已附属于上海戏剧院的上海市戏曲学校,与上海昆剧团等单位,在莲花路校区联合隆重举行“庆贺昆曲名师倪传钺先生百岁华诞”大会,表彰了这位百岁寿星一辈子为昆剧演艺、传承事业鞠躬尽瘁作出的巨大历史功绩。传钺老师在会上既激动、又谦逊地说:“我十四岁走上学艺之路,有幸成为苏州昆剧传习所的‘传’字辈学员。从此,与昆曲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在旧社会,我饱经人世沧桑,亲历昆曲事业的衰落。解放后,党对祖国文化化遗产极为重视,把昆剧从奄奄一息的绝境中拯救出来……为更好地培养年青人,我和其他传字辈师兄弟一起被从各地先后调到戏校,为培养昆剧事业接班人贡献了一份力量。”倪老接着又深情地说,如今“昆剧事业已经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令人欣慰。而‘传’字辈师兄弟大多已先后作古,我尚能目睹昆剧今天的繁荣景象,实乃大幸!……回顾这几十年的经历,深愧能力有限,贡献微薄。我现已年登期颐,在有生之年里,愿与大家共同努力,竭尽绵薄,‘化作春泥更护花’一起来培育昆剧这株幽兰,继续看到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盛开,永远散发芳香”!

由倪传钺出任艺术总指导,上海市戏曲学校历届毕业生顾兆琳、张铭荣、余彬、翁佳慧担纲主演的大型昆剧《寻亲记》,入选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于2009年6月22日假座苏州独墅湖影院展演。当天出版的《姑苏晚报》作的详细报导:“这出由传字辈硕果仅存的名家、百岁老人倪传钺先生亲自传授的剧目,是此次昆剧节上为数不多的一出老生(主)戏,在目前以生旦戏为主的昆剧舞台上,《寻亲记》的出现,为失传较多的老生戏带来了传承的一丝希望。”该戏演出后受到行家与观众的热烈欢迎,荣获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剧目奖”,是这位德艺双馨,时年102岁的传奇老人为抢救、挖掘昆剧传统剧目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倪传钺老师还著有《往事杂忆》(唐葆祥记录整理,刊于《上海戏剧》2000年第8期);《我所亲历的昆剧传习所》(被辑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6年6月版《中国现代管理的先驱穆藕初》专集中;《穆藕初先生年谱·序四》(该年谱由穆家修、柳和城、穆伟杰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等文稿。此外,传钺老师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及2002年6月分别演唱的《长生殿·酒楼、弹词》、《千忠戮·草诏》、《鸣凤记·写本》、《四声猿·骂曹》等部分唱段与《荆钗记·上路》全折,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北京开明文化中心联合制作成碟片出版发行。

如是观-交印



四声猿-骂曹



八义记-闹朝


凤记-写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582cfa0100m3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