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宏博客家事:邓聿文:公车改革 必须让阳光照到车轮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7:27

  “史上最严”的公车改革将启动,到底怎么个“最严”法,没见正式文件出台,不好猜度,如果按照一些媒体透露出的信息,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车价确实比过去要便宜10多万。


  然而,也有一些汽车专家不以为然,按照他们的说法,以现在的汽车进步速度之快,这2.5升、35万元的小汽车,无论其性能、发动机的功率及车的舒适度来说,都不亚于过去配给正部级官员的3.5升、45万元的汽车标准。换言之,技术进步降低了车价,现在用同样的钱或者更少的钱能够买到比过去更贵的车或者同样的车。所以,“史上最严”的车改其实并不最严。


  不过,无论如何,车价能降下来总算好事。这公车不改还真的不行,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有庞大的公车规模。根据财政部门的数据,全国公务用车总量达到200多万辆,每年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平均下来,每辆公车的每年运行成本至少在5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这还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用车以及超编配车。公车私用,配车越来越豪华,不仅加大了行政成本,助长了官员的奢糜之风,也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车轮上的腐败。


  虽然在物质富裕、城市多数工薪阶层都拥有私家车的今天,让官员们尤其是一定级别的官员或部门领导坐公交、挤地铁上下班,似乎不太现实。但是,对于公车的数量与使用,必须节制,有监督,目的应该是更有效率地为民众提供好的公共服务,而不是让它纯粹成为官员地位和级别的象征,成为官员的私器。换言之,可以给予官员配公车,但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和约束,不得公车私用和超配,这就需要有对公车使用的法制化。


  目前的问题是,不仅公车私用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在多数官员的意识里,政府为自己配公车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待遇,丝毫不认为这是额外的过分要求。在这样一种官场心态支配下,不可能对公车进行有效改革。因此,我们看到,现实中一些地方的车改,无非是变相的福利补贴,整个公务员队伍,按照行政级别,人手一份。从而用所谓的车改,将原来通行但却不合法的腐败,反而“合法化”了。


  目前在我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公车的重要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身份、地位、面子和权力。可以说,车改是一个去特权化、去身份化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改革自己,除非他有极大的思想自觉,或者是迫不得已。显然,这两种情况在当下都不适合官员群体。因此,要想车改有实质性推动,改革者就必须不能是官员自己。


  然而,现在的所谓车改,无一例外都是由官员操刀,来“革”自己的座驾,这天生就注定了此种改革难以是真心实意的。某些地方的车改,不过是用来应付舆论压力的走过场而已。


  改革出现这种变异当然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改革从一开始就是由行政部门所主导和掌控,改革的这个路径依赖使“内部人主导型改革”已经非常普遍。但在社会无法有效约束权力的情况下,官员群体不可能真正“革”自己的命。所以人们看到,针对公务员的改革举措多半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仅如此,现在某些掌控权力的人还很热衷于倡导法制,这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立法程序的不完善,主导立法过程,从而把自己的私货塞进法律里去,变成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说,利用社会迫切立法以约束公权的心理,纷纷把自己的利益“制度化”。


  因此,车改针对公务员的其他改革也一样要成功,必须跳出现行的“内部人主导型改革”思路,将改革的主导权还给社会。没有最广泛的民众参与和利益表达,对车改主导者保持足够强大的外在压力;同时,配之以公务员薪酬制度的改革、职务消费的公开化以及加强预算的法制程度,车改必然是举步维艰、阻力重重的。弄不好,车改还会成为像辽宁某市区领导一年“车补”8万元那样的分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