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备文:“硬盘”“YP”被误读为歧视农民工 文明需自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1:37

“硬盘”“YP”被误读为歧视农民工 文明需自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08:23   东方网-劳动报

  何为“硬盘”?“YP”又是什么?

  这两个词语最早出自宽带山论坛,被网民用来指代“外地人”,曾引起一些农民工不满,在网络上掀起“口水战”。其实它们的意思并不针对全部外地人或农民工,而是专指那些来到上海、但不愿融入这个城市、不愿融合到周围环境、又不讲文明的外来人员。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误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然而,文明的力量从来就是在不断消融中实现增长的。消融应始于自省。

  余秋雨在《上海人》一文里说过:上海人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一个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由于不能贴合这种上海式的文明。当农民工以群体式移民方式带来农耕文明,并且很快与此地的海洋文明形成冲突矛盾后,口舌之争就在一些网络论坛上,以创造性的话语表达意境,静悄悄地开展了起来。

  “YP”并非一种歧视

  在上海人最集中的宽带山论坛上,有人发贴讨论“今天你遭遇YP了吗?”不到一天,回帖多达上千条,内容历数种种经历。譬如有人讲述了家中安徽小保姆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搬走东家财物;有的实拍小区群租农民工在楼道里吐痰、喝酒的镜头。而最为轰动的一组镜头则是一名农村妇女在徐家汇街头当众“出恭”。

  在一段时间里,“YP”这个词语在网络上出现频率之高、转帖声讨人数之众甚至超过了同期其他社会热点事件。

  “如果你说我用了YP这个词,就是对民工歧视,我不能同意。”正在上海大学就读法律专业的陆运鹏平时常常泡在网上。在他看来,“YP”是专指那些来到上海却不讲文明,且反客为主的外地人。“那些说话客气礼貌,讲卫生的农民工我还是很尊敬的。”小陆特别强调这一点。

  王楠是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她曾在网上发帖痛诉保姆的“蚂蚁搬家”行为。“我只说手脚不干净的阿姨,我们家以前几个钟点工我还经常送东西给她们,大家都客客气气的,从来没有为一点小钱不开心。”

  “有一天我打开家门,突然发现对面人家门洞大开,里面不知什么时候住进去了十几个赤膊邋遢的民工,他们喝着白酒,楼道里都是刺鼻难闻的味道。”怒斥这些民工“YP”的姜熙春最终拨打了110,找来房东,将十几个民工“请”出了小区。她说,要是有正当工作、能安静生活并且不影响邻居,她对与民工为邻并没有其他想法。

  重新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上海人到底有没有歧视农民工?记者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一个“为什么看不起农民工”的话题讨论,3天内共有98个“脖友”发表了看法。总的来说,爱干净、注意说话方式、不骂脏话不打架的农民工普遍受到大家的认同。而随地吐痰、乱穿马路、不讲卫生、脾气暴躁易怒的农民工则让人比较反感。

  尽管如此,也有相当一部分“脖友”承认,对农民工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最初确实存在过有意无意地轻视,但近年来有感于城市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他们的贡献,自己正在逐渐努力扭转以往的态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确实存在疏忽,譬如习惯了说“外地人”、“乡下人”、“硬盘”,一时改不了口,即使并没有太多的恶意,但也会让农民工感觉受到伤害。

  仅6%的人能和农民工融洽相处

  近期,本报也在网上发起了两项调查。调查显示,虽然85%的上海人认同“很多行业都离不开农民工,他们也不容易”,但同时有13%的人表示“尝试努力和他们交往,但其实很难”。有14%的上海人表示“不喜欢农民工”和“农民工争夺了部分属于上海的社会资源”。仅6%的人表示“能和他们融洽相处”。其中有7%的网民担心上海的城市治安和环境被农民工破坏,7%的人认为农民工与上海人争夺教育、就业、住房资源。在另一项题为“是否愿意子女与农民工子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投票中,74%的人选择“不愿意”,他们主要担心教育质量受影响、农民价值观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下一代等。这种担忧正是地域隔阂的一个外在表现。

  一竿子认为所有农民工都会“破坏治安和环境”,担心子女与民工子弟一起上学会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歧视心态。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指出,地域歧视的根本原因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它植根于人性的普遍弱点,这一弱点的起伏消长,是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地域经济和文化差异,上海人和农民工各自拥有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地域抱团心理和人情世故,这些都成为无形的“墙”,“孤岛”阻隔的是人心。

  歧视本身也是一种自卑

  而认为“农民工争夺了部分属于上海的社会资源”的心态,则暗示了部分上海人潜意识中的不自信乃至自卑。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张结海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歧视本身是带有自卑感的,一个对自己没信心的人,才更容易在潜意识里寻找、放大、嘲弄别人的“弱点”,以此体现“优越感”,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把这种心态放到更为现实的背景上看,上海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覆盖了伦理关系,由于空间狭窄资源紧缺,外来人口进入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紧缺资源分配过程中的竞争,这也在无形中让两方面处于对立状态。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精英入沪,本地人在升学和就业上相对于他们处于劣势,部分本地人甚至在新一轮城市扩张中被边缘化,这加剧了危机感滋生。

  因此,在抱怨“硬盘”“YP”被误读的同时,上海人或许更需要发起一场自省,反省误读背后的真实自我。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