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国2.8加魅力:为医之道:自省专注慈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24:10

为医之道:自省专注慈悲

——关于“协和”的回忆
日期:2011-09-17 作者: 来源:文汇报

一九二一年九月 ,洛克菲勒亲自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开办仪式。
图片作者:

协和医院的大夫们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2011年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迎来建院90周年。
    
    自1921年诞生以来,协和虽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文革”动乱,其悬壶济世之志却历久弥新。协和锻造出来的一代名医——张孝骞、黄家驷、林巧稚、诸福棠、吴阶平等——曾照亮了20世纪中国医学的大半个天空,已超越了医学学科和医生职业。
    
    对一个为医者来说,自省不断优化着他的关注领域,专注决定了他的关注深度,慈悲则是背景和色彩。最后产生的是整体内化的行动,一种清醒的理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为医者安身立命的生活版本。追寻老协和,不仅是回望那一段风雨如晦却弦歌不辍的岁月,更是重温协和人自省、专注与慈悲的为医之道。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创建“协和”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20万美元,购买了欧美教会学校开办的“协和医学堂”,将其改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1921年春,当小洛克菲勒和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校长韦尔奇登上“亚洲快线”轮船时,《纽约时报》说“他去了中国”,为了一个建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计划。
    
    他们乘了一个多月的轮船,到达中国。站在离天安门不远的饭店阳台上往东北望去,在王府井和东单之间,有一组中国宫殿式建筑,绿色琉璃瓦,汉白玉围栏,画栋雕梁。那片在清朝豫王府旧址之上、琉璃瓦之下的世界,就是即将创建的协和医学王国,老百姓传闻中的“油王府”。
    
    1921年6月24日,新建成的协和医院开始收治病人,协和从此医、教、研三位一体。当年医院里的住院医生和实习医生共有72人。
    
    9月15日,协和为期一周的开幕典礼庆祝活动拉开序幕,每天都有学术报告或讨论会,参加学术活动的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近300人。
    
    19日下午的典礼仪式上,小洛克菲勒代表父亲和基金会演讲,他说,协和将致力于“使西方所能提供的最佳医学,永远扎根于中国的土壤。”
    
“宽进严出”的精英教育
    
    洛克菲勒家族创办协和之初,就给协和的医学教育定下了一个高标准——“建立一个与欧洲、美洲同样好的医学院。”
    
    协和毕业生张之南回忆1949年参加协和的考试,英文考试的内容之一是要求用英文写出《桃花源记》。“一颗文人心、一副科学脑”,协和从一开始就打下进入8年医学长跑的坚实人文素质。黄家驷、吴阶平、邓家栋等一代名家都是从燕大的医预科进入协和,都曾不约而同提到医预科教育对自己成功的重要性。
    
    医预科成立2年后,协和又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第一所招收女生的医学院校,并于一年后有了中国真正的护士学校。
    
    在当时的中国,让女人照顾男病人,被认为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协和护校力图改变这种社会观念,吸收受过教育的年轻女性到协和来。协和护校学制5年,校训是“勤、慎、警、护”四字,培养出的护士不只是简单地护理病人,还要全面地了解病人的心理、职业、家庭等等,宣传防病胜于治病。1925年的护校毕业生王雅芳回忆,在她上二年级时,每天早上7点到9点是晨间护理实习,给8个病人换被铺床,不能动的要为他们擦澡,4个罩角都要铺成整整齐齐的方角下垂……所有的工作必须在2小时之内完成,因此每天都是争分夺秒,行走如飞,以致若干年后,她走起路来别人仍然赶不上。
    
    协和护校从1920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到1952年停止招生,共培养了263位毕业生,平均每年也不超过20人。
    
    黄人健教授,曾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是1954年协和护校恢复招生的第一班学生,她回忆,当年协和很注意从细节严格要求大家,比如服装,蓝衣、白裙、白鞋、白袜,衣裙角一律离地10英寸,“人人都很整洁好看,我们甚至规定像姜、蒜、葱这样刺激性气味的东西都不能吃”,把对病人的尊重做到了极致。她的一位老师陈淑坚,是护理界的知名专家,丈夫曾做过周恩来的翻译,后因公牺牲,“当天我们去看她,她也不哭,就是只在家弹钢琴,一直弹一直弹……第二天一早,她如常赶来给我们上课。”
    
“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
    
    到上世纪30年代,从协和毕业或来协和工作的中国优秀人才,渐渐成了骨干。协和的老师们是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也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正如有人评价:“协和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有一天,冯应琨教授在黑板上写出“癫痫”两个字,问同学们是否见过癫痫病大发作,同学们回答没有,只见冯教授马上倒地,四肢抽动,口吐白沫,吓得大家都站起来不知如何是好,冯教授这才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这就是癫痫病发作。”受过这情景熏陶的人大约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了。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协和还有一种国际知名学者的流动机制。每年都有一些来自哈佛、约翰·霍普金斯等大学的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基础或临床各科的客座教授。1927届协和毕业生胡传揆回忆:“在本科学习期间,直接教过我的就有5名欧美专家,分布在病理、寄生虫、药理、解剖和外科方面。”这些国际上“最好的人才”的流动,给协和的教学科研不断地注入新鲜活力。
    
    除了外部的“知识杂交”,老协和还有内部发动的“知识充电”,优秀的年轻人在协和工作3到5年,可去欧美进修1到2年。这些天之骄子的优异表现也让欧美医学界认识了真正的“协和”。1942年吴英恺在美国进修的短短10个月内,改进了无菌操作,和同事们创造了200例胸廊成形术无一例感染的成绩。曾给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看过病的吴阶平,1948年到芝加哥大学进修,他的导师、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后来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哈金斯教授对他感慨:“我们有很多东西,都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
    
全世界保存病历档案最多的医院
    
    从1921年建立病案室开始,协和就坚持一个独特而弥足珍贵的观点:病人不管得过几次病,看过几个科,各科病历都要放在一起,“哪怕只是到急诊室换个药,医院都有责任为你保管好病历。”曾有一位美国女人1949年出生于协和医院,1972年陪同尼克松访华,当时她无意提及此事,然后有了一个机会:在协和拍下找到自己病历的全过程,她甚至清楚看到出生时协和为她印下的小脚印。
    
    协和存有的名人病历的名单可以拉出很长很长,孙中山、梁启超、张学良、蒋介石、宋氏三姐妹……1935年3月5日的一份病历记载:冯玉祥将军住进协和医院,为了配合他的身长,专门为其定做了一张特长的床。经诊断冯玉祥患上腹股沟疝,做个小手术就行,但他坚持不肯局部麻醉:“我是一名军人,绝不怕疼,坚决不用麻药!”大夫没有办法,只得实施,术后恢复不错的冯玉祥于3月14日出院了,他也因此成为协和开业以来第一位不用麻药开刀的病人。除此之外,还有记载世界首例、中国首例疑难重症及罕见病例的病历,比如一份记录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连体人手术的病历,至今有案可查。在2006年协和医院举办的病历展中,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240万份病历被完整保留下来。
    
    名医张孝骞就特别注意保存病历档案,他的一生没有留下宏篇大著,只留下了56个小本和4盒卡片——写着密密麻麻的病案资料。20世纪30年代,他曾抢救过难产大出血的马寅初夫人王仲贞。60年代,马夫人得了一种“怪病”:一感冒就休克,久医不愈。张孝骞当天参加马夫人的会诊后,翻出了压箱底的30年前记录的病例小本,根据病史、结合临床症状推断出:马夫人患的是席汉综合症。对病案搜集整理的重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他将医术水平打磨得卓越高超的利器。这些病历的价值如同一套套珍贵的实例教科书,堪称一个简朴而浩瀚的医学图书馆。新中国初期,钟惠澜教授研究黑热病、林巧稚研究中国妇女骨盆的测量值、曾宪九研究胃癌的治疗效果,都曾调用过成百上千份病历,从中找寻到了规律。
    
住院医师制度全程监护病人
    
    在协和,一个年轻人选择了医学,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终身教育,对病人“全面全程负责”:随叫随到,无论日夜。有专业人士评价,协和的“住院医师制度”是医学教育和临床医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一个协和医学生的最后一年将进入临床各科室任实习生,实行的是24小时负责制。协和全校对外联系一共有10条电话专线,对内交换台有200条线,学校各楼的通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病案室、餐厅……均有统一的由总机房控制的信号灯系统。从住院医生到实习生,每人一个灯号。吴英恺教授回忆,“有事找你(电话及灯号)半小时找不到,第二天院长就要找你问话。这样的事情一年发生多了下年就有被解聘的危险。”有时一夜要做几个手术,天亮了,当天的手术又早已拟定,住院医师速进早餐,绝不贻误病机,下午则照常门诊。24小时下来,人人都精疲力竭。但经历过这样高强度“折磨”的人们,反而不会抱怨,往往倒是怀念和感激。
    
    住院医师制度的设立,更多体现的是协和注重实践的原则。抗战初期,妇产科主任惠特克不把门诊和住院病人放在心上,只顾在实验室搞研究,他曾揶揄过林巧稚:“你以为拉拉病人的手,给病人擦擦汗,就能当教授吗?”当他任职期满,协和没有再续签聘约,而林巧稚在这一年被聘为妇产科主任。
    
    在这一制度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就是“内科大查房”。《张孝骞》一书中收录了他的几百篇日记摘要,从中可以看到,每当参加了一次高质量的大查房,张孝骞就像孩子一样兴奋,反之则痛心不已。1979年12月25日又因评比工作取消大查房,张孝骞在日记中写道:“盛怒之下,又不择言……真是何苦!可能已有精神病了!”
    
    “大查房”场面十分壮观,内科医生几乎全部到场,还会邀请放射科、病理科、外科、基础学科和外院医生,加上护士,人数多达300人以上。一般查房会持续2个小时,由住院医师汇报病史,各级医师进行体检询问,主治医师进行中心发言,最后是大查房最精彩的部分——自由讨论:各种鉴别、诊断、论争济济一堂,洋溢着学术自由的气氛。内科大查房,在协和已经贯彻了80多年,这项传统和制度,也越来越得到其他医院的认同而被推广开来。
    
    协和医学院在建国后的多次政治运动中屡遭冲击,几经沉浮。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协和与清华开始合作办学,近3年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每年不过70到90人,至今在中国医学界享受顶尖学府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