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动物大迁徙图片:原创?意识问题研究之一___认识问题(修改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21:28

意识问题研究之一

——认识问题

(修改稿)

 

 

认识是意识构成高级阶段的心理运动,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研究意识问题,突出对认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更不可抹杀。

历来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等,都对人类精神中的认识问题十分关注,他们都从各自的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至马克思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了众家的研究成果,对认识问题作了最为科学的总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观,这是至今为止,人类研究自身的意识问题中,最为科学、最为基本的观点和方法。有的哲学派别,思维异端者,企图绕过它,或丢弃它,另搞一套,那只能是一相情愿,自圆其说,从根本道理上说,是说不通的。

如从意识的本质上说,认识问题就是意识本质表现之一。认识是人的大脑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机能,即意识本质论中的“反映论”。意识要反映客观世界,就是从认识的知开始的,知是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反映的开端;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基础。由知到思维;由感性到理性,就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的认识活动。认识是人类了解和回答世界上的各类物质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是对客观的探索,实事求是,辨明真理,是指导人类实践行为的指针。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现象,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晶。

人类为了知,需要面对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世界,正是这个世界,为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号剌激,知就是这些信号剌激反映的结果。但是知还不是心理活动的最初开始,心理活动的最初开始,是从感觉开始的。

 

一、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直接反映。如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声、光、色、冷、暖、软、硬等物理属性,这些现象直接作用于人的相关的感觉器官,由此引起剌激反映。它包括有视、听、闻、嗅、触等等许多机能的反映。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东西,在人的可感世界范围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首先就是通过感觉机能中的剌激与反映的关系,搜集资料并加以整理,然后才有真知的结论。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们的差别,就在于感觉的反映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如看只是看到事物的色与形等;听只是听到事物发出的声音等等。单就一种感觉,还远不能形成对该事物的知,要形成对该事物的知,还必须将所有感觉综合起来,形成对象整体的感知,才会有对该事物的知。所以知觉是对于事物各种个别属性,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综合和整体的反映。在生活里,我们常就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对事物的感觉越深刻,越广泛,就对事物知道得越清楚。就像中医看病那样,要想弄清病情,得到真正的知,就得在“望、闻、问、切”全面感觉上下功夫。

感觉虽然是对客观最直接的反应,但它是主观的,因此,各种感觉之和所形成的整体知觉和也同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知觉的事实,并不完全是客观真实的事实。人们对客观事物真实的了解,最后还得要靠思维来认识,从现象中找出本质。

感觉和知觉的主观性,是由于感觉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在一定感觉范围内,感觉可以获得一定的客观真实的事实。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即使仍能感觉到的东西,这类感觉就是主观性的东西,不一定是客观事实。如我们所看到的远处的物体;听到有掩蔽现象存在的声音等等。因此,主观并不能等同客观。在认识的知上,就因为感觉的这种主观性、局限性,所以我们的知觉的主观性也同样无法避免。知觉仅是一种生活经验,它可指导人们的生活,但它不能完全等同科学。

 

二、一般的知觉经验

 

所谓感知,感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知,知觉是人类产生意识的第一步。知觉世界,还只是一个经验的世界,是形成人类意识的基础部分。

1、对一般知觉总的分析

知觉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十分复杂又庞大世界,这个世界都是我们要知的对象。如何认识人的知觉问题,我们可以将要知的对象切成两大块来认识。一块为有形有色的客观事物世界;另一块为无形无色的主观精神世界。

对于第一块世界的知,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形、质,以及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做不同的有规律的运动去直接认识。如我们所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就是如此。

对于第二块世界的知就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在这块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一些无形影的东西,它们自身都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任何剌激信号让我们可感觉到。对于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间接的渠道,即借助于第一块中有形事物作为载体,然后使之变为第二块世界中精神信号的替代物,即信号的信号,才能形成我们的知觉,如看书,欣赏艺术之类等。

从条件反射的学说来讲,前者为第一信号剌激后的知,而后者为第二信号剌激后的知,即对语言和符号系统的知。换另外一种说法,也可以说,前者为对客观世界事物的知,后者为对主观精神世界事物的知;前者为对客观事物外部的知,后者为内部的知;前者为对客观事物直接的知,后者为间接的知。

2、对客观世界事物的知

人类在直接感知客观世界事物过程中,天生就具有一种感知客观世界中空间与时间等形式的能力,即为了生存和发展,具有各种必有的信息接受、反应、反映和反馈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动物阶段就开始在进化中不断地形成和不断地完善和成熟。到了人类的时候,人类大脑两半球的皮层中,就有专门的、对应的各类感觉区,通过与脑干的觉醒机制,还有皮层中联合区理智的分析与整合,就形成了人类的各类与本能相关的知觉能力。现有人类的知觉表现在心理上,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状貌知觉和自我知觉等能力,这些都是由专门的特殊化的神经核团块、神经功能柱和神经网络共同组成,构成了人类神经系统中特有感知系统。  

空间知觉是以视觉功能柱为主的,包括有多种感受器共同整合为一所产生的一种知觉经验。其中包括有距离感、大小感和方位感等几方面。

时间知觉是以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功能柱所形成的一种知觉经验。 时间本身是无形的,它是在有形的空间运动中才被我们感知。时间知觉包括有连续感、段落感、序列感、长度感等。  

运动知觉主要是躯体运动觉功能柱,还有听觉和视觉等其它许多感觉功能柱所共同形成的又一种知觉经验。物质的运动都是在时空中运动,所以运动知觉是指物体在时空中发生变化的一种知觉。如位置移动的状态和移动时的速度等的一种知觉。运动知觉是有一定局限的,太慢太快的运动都不能直接感知。如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时针的走动,也无法看清光的运动。运动知觉包括有动静感、节奏感、速度感、力量感、规律感和平衡感等。

状貌知觉和空间知觉经验一样,也是以视觉功能柱为主的多种感受器整合为一所产生的一种知觉经验。世上万物都是有形之物,有模有样,有声有色。所以我们才能可视、可听、可触等,能够具体的感觉它的存在,形成另一种知觉,就是状貌,也可说是样子。这种具体可感的状貌知觉包括有以下几方面:形状感、质感和色感(包括音色)。

自我知觉是以本体感觉功能柱为主,还有运动觉等其它一些感觉经验所共同形成的知觉经验。自我知觉包括有:能力感、状态感、行为感、本体感等等。

 

3对主观精神世界的知

对于主观精神世界的知,又必须分为两个层次。先是语言符号层次,然后才是精神世界的内容。这一知觉心理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动物心理世界是不具备有的。

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知。人类在长期的客观实践、认识世界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灿烂的文化,包括生活经验。这些文化和生活经验,都是通过代代相传保留下来的。文化和经验的传播,主要靠语言符号。因此,人一生下来,就必须在生活中学会语言,在生活中认识各种代表性符号。

人类学习语言符号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主观精神世界的知,没有语言符号的知,就不可能有主观精神世界的知。因为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知识,主要要靠这些语言符号来传播。不然的话,人家说的话,你听不懂;人家写的书,你看不懂,人家头脑中的知识与经验就不可能进入你的头脑。所以,要有主观精神世界的知,首先就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语言符号的知。

其次是对主观精神世界内容的知。在语言符号知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进入丰富的知识海洋,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精神产品。

许许多多的精神活动和产品,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共有的语言,即各国、各民族、各个地方的语言等去认识它,了解它。除此之外,各种精神产品等,还有它们自己的代号或符号,如艺术的代号或符号,这就是艺术语言。

4、客观认知模式的识别理论

在万象的客观世界中,人们为什么都能将它们一一识别出来,甚至稍有差别的事物,也能区分得一清二楚?在人类的知觉经验中,除有上面所谈到的这种天生的空间与时间等等各类形式的识别能力外,还有一种能将各种形式组合起来形成某类物种模式的识别能力。现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中,或者说记忆系统中,就存在有这种识别模式的构成能力,通过人生的知觉经验积累中,在记忆库的识别机制中就大量地存有这种各类事物的识别模式,有人称它为心理图式。可以肯定,这种识别模式,就是由特有的神经细胞群,在条件反射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组合体,即神经细胞核团、块组织。它们就如电脑软件中的文件一样,在固定的机能程序中,发挥人脑特有的智能作用,并与大脑皮层中的识别机制、注意机制等紧密联系,在一旦神经受到外部剌激和反映后,此机制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对当前的事物作出一定的判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这样,或不是这样等。

所谓模式,就是我们所讲的事物的整体状貌或样子,如山的样子,水的样子,某项东西的样子,某个人的样子,某种符号的样子,某种声音的样子,某种气味的样子等等。我们凭知觉认识事物,识别一些东西,主要就靠这些记忆库中已存储的许许多多样子、模式等,经相关的中枢神经组织提取出后,经对照、比较、分析等,一一将它们识别出来。

在国外,关于心理模式识别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其中有模板假说(template)。所谓模板,就是样板。如电脑中拷贝出来的拷贝那样,与对象完全一致。存储在大脑的记忆中,供大脑在今后识别该事物时一对一的精确地比较用。另一种为原型的假说(prototype)。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物体对象的拷贝,而是一种抽象化了的形式,即物体对象大致样子模型。也同样存储在大脑的记忆中,供大脑在今后识别该类事物时作为对象的参考用。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理论,就不一一介绍。

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论较有参考价值,它们各有所长和所短。前者过于定型,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如迂上客观事物稍有变化,就不易识别,就如电脑那样,不会有识别这类信息的反应;后者不精确,不易更深入准确地识别事物。如迂上极相似的事物,就难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有相对的灵活性,它可以变通,由此物联类到彼物。从相似方面认识归纳事物,有利于意识中概念的形成,还有联想和想象活动的开展。

另外,这两种识别模式还不是僵化的、机械的,而是和客观事物一样,有静态的和动态之分,随机应变以适应事物的各种变化,如歪邪、倒立、扭曲、变形、变色等等,都可以照样识别出来。

根据实际经验推想,其实脑的记忆中,这两种模式识别都应该具备有。有认识得特别清楚,记忆特别深刻的;也有认识一般,记忆模糊的等等,即既有模板式的识别模式,也有原型式的识别模式。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大家都会有过这样的体会,即对于那些认识得特别清楚,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就最容易识别,不易上当受骗。如某些专家,他们对专业的识别能力,就是别人无法相比的。而对那些认识一般,记忆又模糊的事情,往往就只能凭感觉去判断,可能有时就出错。在我们的记忆经验中,大量存在着的就是这种一般的识别模式,即原型模式,它是人类生存识别周围环境的最主要最为基本的识别机制。

由于我们记忆能力的局限,专业的分工和我们努力学习不够等原因,在我们一生中,属专业化性质的精确记忆,总是少数,绝大多数还属一般的模糊性的记忆。即在我们的记忆库中,大量存在的是原型,而不是模板。我们只所以仅凭这许多记忆模糊的原型经验,就能应付社会如此复杂的生活,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知觉经验中还有下面四个知觉特点的配合,即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等。

5、知觉经验的四个特点

在人类的知觉经验中,由于大脑皮层区理智、注意和记忆等因素的加入,还有以下四个知觉经验的特性。

1整体性   

整体与个别是客观世界事物矛盾存在的两个方面。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个的整体,而且这些整体都是由个别或部分事物所构成的,概无例外。在知觉经验中,也是如此,人的知觉通过天生成的知觉能力,如掌握轮廓的能力、事物重叠的分离能力、图底关系的区分能力、辨色能力等等,能较准确的感知每个事物。

2选择性

选择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生活的重要知觉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选择。如选择工作、地点、时间、对象等。所谓“百里挑一”,是讲选了又选,从中得到理想的选择。也有人在“田里挑瓜,愈挑愈差”,得到的是错误的选择。前者是一种愉快的满足,而后者则是遗憾和懊丧。由此可见,知觉的选择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恒常性   

 所谓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的不变。如人的个子的高度,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同一个人,总是经验中知觉映象的高度。绿色的树叶,在黑夜中看,我们还是知道它是绿色的,不因为夜晚变黑,就会改变原有的知觉经验。湖中所见的月亮,我们知道它是天上的影子,真正的月亮还在天上等等。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知觉都是在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中形成的,不会因当时的情况变化而变化。

4、理解性  

理解对于知觉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的知觉,都是在过去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解是形成知觉的必要的条件,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知觉。成年人之所以比小孩知道的东西要多;专家之所以比一般人知道要深,主要原因就是理解能力上的差异。一个婴儿,刚开始有知觉的时候,他的知觉是有限的,对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个别的、孤立的、有限的认识。只有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又经过了大脑的综合分析的理解,理解能力强了,知觉才逐渐形成,并愈来愈丰富。专家是因为对某项事业接触得多,又经过长期反复地研究,理解加深了,才有与众不同的知觉。所以说,理解是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思维运动

 

1、对思维概念的一般理解

在以上知觉经验的基础上,心理过程的继续反应就是思维,思维是人的心理过程中的高级环节。它存在于人类大脑皮层智力的顶端,如以额叶为主的大片联合区。这里主要就人类的思维活动区,包括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都在这里开展。据现代脑科学研究进展,脑的左右半球在思维形式上又各有特点,如左脑以判断、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为主要功能,而右脑则以视、听等感知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功能。大脑两个半球既有区别,通过胼胝体又有彼此紧密联系,在下面知觉、记忆、识别、注意、还有语言符号、书写等神经中枢的配合下,进行各类思维活动。

人类的思维和感知等其它的心理活动一样,它们都相互一体,始终贯穿在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中。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入,也是某一阶段认识活动相对的终结。

人类对自己思维方式的认识,通过千百年来各类学科的研究与认识,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各类学科的研究与认识,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虽然脑科学还无法完全来说明这一现象,但人类在直接生活经验基础上,上升为这许多科学的共同理解,而且又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我认为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观是完全符合实际的,这就是思维和感觉与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而思维则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感知还只能做到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而思维则有可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并可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以证明其真理性,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所谓间接反映,是指不直接,而是通过其它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因为人们已知道客观现象世界普遍存在着同类相似性,因果关联性,矛盾统一性,整体与部分的系统性等等,所以,在认识中就完全可以间接地通过对其它事物来认识对象;通过思维的逻辑判断、猜想、联想、类比和理解等来认识对象。

所谓概括反映,是指人们在认识了解世界事物时,不总是一个个的去认识了解个别事物,而更多的是一大类,一大类地去认识了解认识群体事物;不是去反映个别的事物或个别的特征,而是去反映某一大类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反过来讲,就是某一大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总体反映。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讲,思维既是抽象概念的运动;也是事物具象的运动;如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也是一个个艺术典型形象的运动等。

思维的概括性的成因,是因为事物现象本身就存在着种、属等的类别性,存在着类的本质。因此,大脑在反映客观某一类事物时,就可抓住客观某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艺术典型。又由于事物运动规律的重复性,相对稳定性等,所以人们在实践中观察事物时,就较容易找出客观事物间本质的联系,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使规律成为一种理性的认识。

2、思维的不同类型

表现在人类的思维中,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即直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等。

直觉动作思维是一种原始的或萌芽式的思维。在高等动物和婴儿那里,它(他)们能对未知的对象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概括。由于在剌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系,中间只有一种类语言或符号类的中介物,缺乏普通语言为中介物,所以只能是一种低等级的直觉动作思维。所谓直觉动作,就是说这种思维离不开事物的感性内容,离不开动作中与物体外部形状的接触,离不开动作的表象意识,以及进一步的摆弄与操作的动作。

现代人的直觉动作思维,不仅与类语言或符号有关系,而且还与普通语言也有联系。所以相对来说,是进步了,发展了的,更为高级一些的思维形式。如果经过长期的练习,这种直觉动作思维能力,还能形成某种技艺,如打球、骑马、开车、制造、弹琴、唱歌、跳舞等专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人类对客观规律驾驭掌握的能力;是人类行为中善为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能力等。关于直觉动作思维包含的内容,当然,还包括有人自身情绪的直接表现,如高兴时的样子和动作、愤怒时的样子和动作等等;同时还包括人内心世界中各种动作表象的连接运动等等。

所谓形象思维,它是指人们用直观的形象或是表象进行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生活里,都表现为一些具象的连接运动。如年青的姑娘在镜子前仔细端详自己,就是看自己的模样如何漂亮,如何打扮自己,梳个什么头,穿件什么衣等等;如人们回忆起家乡的情景,哪儿是山,哪儿有河,屋前的大树,树旁弯曲的石板小路等等;如想起远方的朋友样子,以及过去在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等等。在我们人的头脑中,每天都会直观到许许多多的事物的形象。如关闭一切感官,让思维处于具体事物的回顾或想象活动中,在思维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表象运动,就是形象思维在运动。

另外,形象思维还表现在我们的大量语言活动中。如我国汉语中的比喻、成语、谚语、形容词等等中,就有许许多多形象思维的内容。如快刀斩乱麻;雷声大,雨点小;骑虎难下。老鼠沿称钩——自称;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如形容某女孩子美丽,说她“艳若桃花,美若天仙”;说某人胆大,就说“他吃了豹子胆”;说某人走得快,就说“他两脚生风”等等。

所以,形象思维也是日常人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说明问题、包括解决问题中一种不可少的思维认识活动。这一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中,更是艺术行为主要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认识现实的一种思维过程。顾名思义,它与形象思维不同,它是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以抽象性为其特征,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规律中思考问题,是思维中的概念运动。如数学问题的演算,科学研究,写科研论文,论文答辩等诸如此类事情。由此可见,抽象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一种更加高级的思维,其思维语言中,抽象概念与逻辑的形式、数理结构是主要内容。它与前面提到过的直觉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不同的是,前面两者还只是人类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而抽象思维则进入了人类思维的理性认识阶段。

直觉也即感悟,与灵感相关,因此直觉也可以不通过复杂的理性思维过程,发现事物的本质,如科学家故事书上说的那样,牛顿通过看见苹果落地,由此感悟到地心引力作用,而发现了宇宙万有引力的规律。但是,这不是人类认识思维的主要部分,只是认识思维运动中必然性中的偶发部分,即是在前面三种思维运动中的偶然产品,而且还是建立在前面三种思维丰富的基础上才得以产生的,离开了前者就没有它的存在。

 

3、思维活动的一般过程

思维过程是整个心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整个心理过程发展的高级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一般的普通心理学原理指明,在思维活动中,它的一般过程大致是这样:在感知的基础上,首先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在分析综合中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抽象与概括,在抽象概括基础上产生概念,然后运用概念、范畴进行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理性结论,或是做出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这一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概括,我认为是符合一般思维活动的实际的,因而是正确的。这一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在抽象思维中是比较突出的,除直觉外,但不等于其它两种思维就不是如此,我认为,其它两种思维方式也同样基本上是按此思维过程进行的。如直觉动作思维,在人类的实践行为中,人类在学会某一类动作过程中,也同样是在不断地对行为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中,最后选取、提炼出最标准的那一类动作为止。在艺术形象思维创造活动中也同样是如此。艺术形象的筛选、分析、综合、比较,到最后的典型概括,才成为艺术的典型。

 

(本文是根据我与吴健华女士共同著的《舞蹈艺术心理学》中的“舞蹈艺术的艺术知觉”和“舞蹈艺术思维”两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

 

意识问题研究之一

——认识问题

(修改稿)

 

 

认识是意识构成高级阶段的心理运动,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研究意识问题,突出对认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更不可抹杀。

历来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等,都对人类精神中的认识问题十分关注,他们都从各自的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至马克思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了众家的研究成果,对认识问题作了最为科学的总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观,这是至今为止,人类研究自身的意识问题中,最为科学、最为基本的观点和方法。有的哲学派别,思维异端者,企图绕过它,或丢弃它,另搞一套,那只能是一相情愿,自圆其说,从根本道理上说,是说不通的。

如从意识的本质上说,认识问题就是意识本质表现之一。认识是人的大脑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机能,即意识本质论中的“反映论”。意识要反映客观世界,就是从认识的知开始的,知是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反映的开端;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基础。由知到思维;由感性到理性,就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的认识活动。认识是人类了解和回答世界上的各类物质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是对客观的探索,实事求是,辨明真理,是指导人类实践行为的指针。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现象,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晶。

人类为了知,需要面对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世界,正是这个世界,为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号剌激,知就是这些信号剌激反映的结果。但是知还不是心理活动的最初开始,心理活动的最初开始,是从感觉开始的。

 

一、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直接反映。如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声、光、色、冷、暖、软、硬等物理属性,这些现象直接作用于人的相关的感觉器官,由此引起剌激反映。它包括有视、听、闻、嗅、触等等许多机能的反映。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东西,在人的可感世界范围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首先就是通过感觉机能中的剌激与反映的关系,搜集资料并加以整理,然后才有真知的结论。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们的差别,就在于感觉的反映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如看只是看到事物的色与形等;听只是听到事物发出的声音等等。单就一种感觉,还远不能形成对该事物的知,要形成对该事物的知,还必须将所有感觉综合起来,形成对象整体的感知,才会有对该事物的知。所以知觉是对于事物各种个别属性,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综合和整体的反映。在生活里,我们常就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对事物的感觉越深刻,越广泛,就对事物知道得越清楚。就像中医看病那样,要想弄清病情,得到真正的知,就得在“望、闻、问、切”全面感觉上下功夫。

感觉虽然是对客观最直接的反应,但它是主观的,因此,各种感觉之和所形成的整体知觉和也同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知觉的事实,并不完全是客观真实的事实。人们对客观事物真实的了解,最后还得要靠思维来认识,从现象中找出本质。

感觉和知觉的主观性,是由于感觉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在一定感觉范围内,感觉可以获得一定的客观真实的事实。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即使仍能感觉到的东西,这类感觉就是主观性的东西,不一定是客观事实。如我们所看到的远处的物体;听到有掩蔽现象存在的声音等等。因此,主观并不能等同客观。在认识的知上,就因为感觉的这种主观性、局限性,所以我们的知觉的主观性也同样无法避免。知觉仅是一种生活经验,它可指导人们的生活,但它不能完全等同科学。

 

二、一般的知觉经验

 

所谓感知,感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知,知觉是人类产生意识的第一步。知觉世界,还只是一个经验的世界,是形成人类意识的基础部分。

1、对一般知觉总的分析

知觉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十分复杂又庞大世界,这个世界都是我们要知的对象。如何认识人的知觉问题,我们可以将要知的对象切成两大块来认识。一块为有形有色的客观事物世界;另一块为无形无色的主观精神世界。

对于第一块世界的知,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形、质,以及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做不同的有规律的运动去直接认识。如我们所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就是如此。

对于第二块世界的知就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在这块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一些无形影的东西,它们自身都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任何剌激信号让我们可感觉到。对于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间接的渠道,即借助于第一块中有形事物作为载体,然后使之变为第二块世界中精神信号的替代物,即信号的信号,才能形成我们的知觉,如看书,欣赏艺术之类等。

从条件反射的学说来讲,前者为第一信号剌激后的知,而后者为第二信号剌激后的知,即对语言和符号系统的知。换另外一种说法,也可以说,前者为对客观世界事物的知,后者为对主观精神世界事物的知;前者为对客观事物外部的知,后者为内部的知;前者为对客观事物直接的知,后者为间接的知。

2、对客观世界事物的知

人类在直接感知客观世界事物过程中,天生就具有一种感知客观世界中空间与时间等形式的能力,即为了生存和发展,具有各种必有的信息接受、反应、反映和反馈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动物阶段就开始在进化中不断地形成和不断地完善和成熟。到了人类的时候,人类大脑两半球的皮层中,就有专门的、对应的各类感觉区,通过与脑干的觉醒机制,还有皮层中联合区理智的分析与整合,就形成了人类的各类与本能相关的知觉能力。现有人类的知觉表现在心理上,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状貌知觉和自我知觉等能力,这些都是由专门的特殊化的神经核团块、神经功能柱和神经网络共同组成,构成了人类神经系统中特有感知系统。  

空间知觉是以视觉功能柱为主的,包括有多种感受器共同整合为一所产生的一种知觉经验。其中包括有距离感、大小感和方位感等几方面。

时间知觉是以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功能柱所形成的一种知觉经验。 时间本身是无形的,它是在有形的空间运动中才被我们感知。时间知觉包括有连续感、段落感、序列感、长度感等。  

运动知觉主要是躯体运动觉功能柱,还有听觉和视觉等其它许多感觉功能柱所共同形成的又一种知觉经验。物质的运动都是在时空中运动,所以运动知觉是指物体在时空中发生变化的一种知觉。如位置移动的状态和移动时的速度等的一种知觉。运动知觉是有一定局限的,太慢太快的运动都不能直接感知。如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时针的走动,也无法看清光的运动。运动知觉包括有动静感、节奏感、速度感、力量感、规律感和平衡感等。

状貌知觉和空间知觉经验一样,也是以视觉功能柱为主的多种感受器整合为一所产生的一种知觉经验。世上万物都是有形之物,有模有样,有声有色。所以我们才能可视、可听、可触等,能够具体的感觉它的存在,形成另一种知觉,就是状貌,也可说是样子。这种具体可感的状貌知觉包括有以下几方面:形状感、质感和色感(包括音色)。

自我知觉是以本体感觉功能柱为主,还有运动觉等其它一些感觉经验所共同形成的知觉经验。自我知觉包括有:能力感、状态感、行为感、本体感等等。

 

3对主观精神世界的知

对于主观精神世界的知,又必须分为两个层次。先是语言符号层次,然后才是精神世界的内容。这一知觉心理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动物心理世界是不具备有的。

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知。人类在长期的客观实践、认识世界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灿烂的文化,包括生活经验。这些文化和生活经验,都是通过代代相传保留下来的。文化和经验的传播,主要靠语言符号。因此,人一生下来,就必须在生活中学会语言,在生活中认识各种代表性符号。

人类学习语言符号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主观精神世界的知,没有语言符号的知,就不可能有主观精神世界的知。因为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知识,主要要靠这些语言符号来传播。不然的话,人家说的话,你听不懂;人家写的书,你看不懂,人家头脑中的知识与经验就不可能进入你的头脑。所以,要有主观精神世界的知,首先就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语言符号的知。

其次是对主观精神世界内容的知。在语言符号知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进入丰富的知识海洋,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精神产品。

许许多多的精神活动和产品,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共有的语言,即各国、各民族、各个地方的语言等去认识它,了解它。除此之外,各种精神产品等,还有它们自己的代号或符号,如艺术的代号或符号,这就是艺术语言。

4、客观认知模式的识别理论

在万象的客观世界中,人们为什么都能将它们一一识别出来,甚至稍有差别的事物,也能区分得一清二楚?在人类的知觉经验中,除有上面所谈到的这种天生的空间与时间等等各类形式的识别能力外,还有一种能将各种形式组合起来形成某类物种模式的识别能力。现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中,或者说记忆系统中,就存在有这种识别模式的构成能力,通过人生的知觉经验积累中,在记忆库的识别机制中就大量地存有这种各类事物的识别模式,有人称它为心理图式。可以肯定,这种识别模式,就是由特有的神经细胞群,在条件反射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组合体,即神经细胞核团、块组织。它们就如电脑软件中的文件一样,在固定的机能程序中,发挥人脑特有的智能作用,并与大脑皮层中的识别机制、注意机制等紧密联系,在一旦神经受到外部剌激和反映后,此机制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对当前的事物作出一定的判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这样,或不是这样等。

所谓模式,就是我们所讲的事物的整体状貌或样子,如山的样子,水的样子,某项东西的样子,某个人的样子,某种符号的样子,某种声音的样子,某种气味的样子等等。我们凭知觉认识事物,识别一些东西,主要就靠这些记忆库中已存储的许许多多样子、模式等,经相关的中枢神经组织提取出后,经对照、比较、分析等,一一将它们识别出来。

在国外,关于心理模式识别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其中有模板假说(template)。所谓模板,就是样板。如电脑中拷贝出来的拷贝那样,与对象完全一致。存储在大脑的记忆中,供大脑在今后识别该事物时一对一的精确地比较用。另一种为原型的假说(prototype)。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物体对象的拷贝,而是一种抽象化了的形式,即物体对象大致样子模型。也同样存储在大脑的记忆中,供大脑在今后识别该类事物时作为对象的参考用。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理论,就不一一介绍。

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论较有参考价值,它们各有所长和所短。前者过于定型,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如迂上客观事物稍有变化,就不易识别,就如电脑那样,不会有识别这类信息的反应;后者不精确,不易更深入准确地识别事物。如迂上极相似的事物,就难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有相对的灵活性,它可以变通,由此物联类到彼物。从相似方面认识归纳事物,有利于意识中概念的形成,还有联想和想象活动的开展。

另外,这两种识别模式还不是僵化的、机械的,而是和客观事物一样,有静态的和动态之分,随机应变以适应事物的各种变化,如歪邪、倒立、扭曲、变形、变色等等,都可以照样识别出来。

根据实际经验推想,其实脑的记忆中,这两种模式识别都应该具备有。有认识得特别清楚,记忆特别深刻的;也有认识一般,记忆模糊的等等,即既有模板式的识别模式,也有原型式的识别模式。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大家都会有过这样的体会,即对于那些认识得特别清楚,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就最容易识别,不易上当受骗。如某些专家,他们对专业的识别能力,就是别人无法相比的。而对那些认识一般,记忆又模糊的事情,往往就只能凭感觉去判断,可能有时就出错。在我们的记忆经验中,大量存在着的就是这种一般的识别模式,即原型模式,它是人类生存识别周围环境的最主要最为基本的识别机制。

由于我们记忆能力的局限,专业的分工和我们努力学习不够等原因,在我们一生中,属专业化性质的精确记忆,总是少数,绝大多数还属一般的模糊性的记忆。即在我们的记忆库中,大量存在的是原型,而不是模板。我们只所以仅凭这许多记忆模糊的原型经验,就能应付社会如此复杂的生活,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知觉经验中还有下面四个知觉特点的配合,即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等。

5、知觉经验的四个特点

在人类的知觉经验中,由于大脑皮层区理智、注意和记忆等因素的加入,还有以下四个知觉经验的特性。

1整体性   

整体与个别是客观世界事物矛盾存在的两个方面。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个的整体,而且这些整体都是由个别或部分事物所构成的,概无例外。在知觉经验中,也是如此,人的知觉通过天生成的知觉能力,如掌握轮廓的能力、事物重叠的分离能力、图底关系的区分能力、辨色能力等等,能较准确的感知每个事物。

2选择性

选择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生活的重要知觉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选择。如选择工作、地点、时间、对象等。所谓“百里挑一”,是讲选了又选,从中得到理想的选择。也有人在“田里挑瓜,愈挑愈差”,得到的是错误的选择。前者是一种愉快的满足,而后者则是遗憾和懊丧。由此可见,知觉的选择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恒常性   

 所谓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的不变。如人的个子的高度,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同一个人,总是经验中知觉映象的高度。绿色的树叶,在黑夜中看,我们还是知道它是绿色的,不因为夜晚变黑,就会改变原有的知觉经验。湖中所见的月亮,我们知道它是天上的影子,真正的月亮还在天上等等。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知觉都是在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中形成的,不会因当时的情况变化而变化。

4、理解性  

理解对于知觉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的知觉,都是在过去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解是形成知觉的必要的条件,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知觉。成年人之所以比小孩知道的东西要多;专家之所以比一般人知道要深,主要原因就是理解能力上的差异。一个婴儿,刚开始有知觉的时候,他的知觉是有限的,对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个别的、孤立的、有限的认识。只有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又经过了大脑的综合分析的理解,理解能力强了,知觉才逐渐形成,并愈来愈丰富。专家是因为对某项事业接触得多,又经过长期反复地研究,理解加深了,才有与众不同的知觉。所以说,理解是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思维运动

 

1、对思维概念的一般理解

在以上知觉经验的基础上,心理过程的继续反应就是思维,思维是人的心理过程中的高级环节。它存在于人类大脑皮层智力的顶端,如以额叶为主的大片联合区。这里主要就人类的思维活动区,包括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都在这里开展。据现代脑科学研究进展,脑的左右半球在思维形式上又各有特点,如左脑以判断、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为主要功能,而右脑则以视、听等感知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功能。大脑两个半球既有区别,通过胼胝体又有彼此紧密联系,在下面知觉、记忆、识别、注意、还有语言符号、书写等神经中枢的配合下,进行各类思维活动。

人类的思维和感知等其它的心理活动一样,它们都相互一体,始终贯穿在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中。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入,也是某一阶段认识活动相对的终结。

人类对自己思维方式的认识,通过千百年来各类学科的研究与认识,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各类学科的研究与认识,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虽然脑科学还无法完全来说明这一现象,但人类在直接生活经验基础上,上升为这许多科学的共同理解,而且又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我认为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观是完全符合实际的,这就是思维和感觉与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而思维则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感知还只能做到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而思维则有可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并可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以证明其真理性,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所谓间接反映,是指不直接,而是通过其它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因为人们已知道客观现象世界普遍存在着同类相似性,因果关联性,矛盾统一性,整体与部分的系统性等等,所以,在认识中就完全可以间接地通过对其它事物来认识对象;通过思维的逻辑判断、猜想、联想、类比和理解等来认识对象。

所谓概括反映,是指人们在认识了解世界事物时,不总是一个个的去认识了解个别事物,而更多的是一大类,一大类地去认识了解认识群体事物;不是去反映个别的事物或个别的特征,而是去反映某一大类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反过来讲,就是某一大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总体反映。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讲,思维既是抽象概念的运动;也是事物具象的运动;如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也是一个个艺术典型形象的运动等。

思维的概括性的成因,是因为事物现象本身就存在着种、属等的类别性,存在着类的本质。因此,大脑在反映客观某一类事物时,就可抓住客观某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艺术典型。又由于事物运动规律的重复性,相对稳定性等,所以人们在实践中观察事物时,就较容易找出客观事物间本质的联系,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使规律成为一种理性的认识。

2、思维的不同类型

表现在人类的思维中,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即直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等。

直觉动作思维是一种原始的或萌芽式的思维。在高等动物和婴儿那里,它(他)们能对未知的对象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概括。由于在剌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系,中间只有一种类语言或符号类的中介物,缺乏普通语言为中介物,所以只能是一种低等级的直觉动作思维。所谓直觉动作,就是说这种思维离不开事物的感性内容,离不开动作中与物体外部形状的接触,离不开动作的表象意识,以及进一步的摆弄与操作的动作。

现代人的直觉动作思维,不仅与类语言或符号有关系,而且还与普通语言也有联系。所以相对来说,是进步了,发展了的,更为高级一些的思维形式。如果经过长期的练习,这种直觉动作思维能力,还能形成某种技艺,如打球、骑马、开车、制造、弹琴、唱歌、跳舞等专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人类对客观规律驾驭掌握的能力;是人类行为中善为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能力等。关于直觉动作思维包含的内容,当然,还包括有人自身情绪的直接表现,如高兴时的样子和动作、愤怒时的样子和动作等等;同时还包括人内心世界中各种动作表象的连接运动等等。

所谓形象思维,它是指人们用直观的形象或是表象进行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生活里,都表现为一些具象的连接运动。如年青的姑娘在镜子前仔细端详自己,就是看自己的模样如何漂亮,如何打扮自己,梳个什么头,穿件什么衣等等;如人们回忆起家乡的情景,哪儿是山,哪儿有河,屋前的大树,树旁弯曲的石板小路等等;如想起远方的朋友样子,以及过去在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等等。在我们人的头脑中,每天都会直观到许许多多的事物的形象。如关闭一切感官,让思维处于具体事物的回顾或想象活动中,在思维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表象运动,就是形象思维在运动。

另外,形象思维还表现在我们的大量语言活动中。如我国汉语中的比喻、成语、谚语、形容词等等中,就有许许多多形象思维的内容。如快刀斩乱麻;雷声大,雨点小;骑虎难下。老鼠沿称钩——自称;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如形容某女孩子美丽,说她“艳若桃花,美若天仙”;说某人胆大,就说“他吃了豹子胆”;说某人走得快,就说“他两脚生风”等等。

所以,形象思维也是日常人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说明问题、包括解决问题中一种不可少的思维认识活动。这一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中,更是艺术行为主要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认识现实的一种思维过程。顾名思义,它与形象思维不同,它是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以抽象性为其特征,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规律中思考问题,是思维中的概念运动。如数学问题的演算,科学研究,写科研论文,论文答辩等诸如此类事情。由此可见,抽象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一种更加高级的思维,其思维语言中,抽象概念与逻辑的形式、数理结构是主要内容。它与前面提到过的直觉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不同的是,前面两者还只是人类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而抽象思维则进入了人类思维的理性认识阶段。

直觉也即感悟,与灵感相关,因此直觉也可以不通过复杂的理性思维过程,发现事物的本质,如科学家故事书上说的那样,牛顿通过看见苹果落地,由此感悟到地心引力作用,而发现了宇宙万有引力的规律。但是,这不是人类认识思维的主要部分,只是认识思维运动中必然性中的偶发部分,即是在前面三种思维运动中的偶然产品,而且还是建立在前面三种思维丰富的基础上才得以产生的,离开了前者就没有它的存在。

 

3、思维活动的一般过程

思维过程是整个心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整个心理过程发展的高级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一般的普通心理学原理指明,在思维活动中,它的一般过程大致是这样:在感知的基础上,首先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在分析综合中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抽象与概括,在抽象概括基础上产生概念,然后运用概念、范畴进行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理性结论,或是做出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这一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概括,我认为是符合一般思维活动的实际的,因而是正确的。这一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在抽象思维中是比较突出的,除直觉外,但不等于其它两种思维就不是如此,我认为,其它两种思维方式也同样基本上是按此思维过程进行的。如直觉动作思维,在人类的实践行为中,人类在学会某一类动作过程中,也同样是在不断地对行为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中,最后选取、提炼出最标准的那一类动作为止。在艺术形象思维创造活动中也同样是如此。艺术形象的筛选、分析、综合、比较,到最后的典型概括,才成为艺术的典型。

 

(本文是根据我与吴健华女士共同著的《舞蹈艺术心理学》中的“舞蹈艺术的艺术知觉”和“舞蹈艺术思维”两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