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区交通图:意识问题研究之二__情感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5:50:06



 

 

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这句话是说明人之所以有感情的客观与主观的原因。所谓客观原因,是指人是“对象的、感性的存在物”,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而主观的原因是指人还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受动”这一概念是与“能动”相对而言。“能动”是指人对客观世界认识和驾驭的能力;而“受动”则是人受制约于客观世界,离不开客观世界的一种依赖性。没有客观世界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人的存在。人要生存、要享受、要娱乐、要发展、要表现自己等,都需要客观世界这个基础。因此人的这一“受动性”的决定,人的主体存在对客观世界的依赖,对客观世界的各种需要与欲望。所有的需要与欲望能否满足,就决定了人的情感活动的产生。所以情与欲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决定情感也是人的意识本质之一。

总的来说,意识的本质之一是认识问题,即众所周知的“反映论”(请参看拙著的《意识问题研究之一 ———认识问题》)。意识本质之二则是表现问题,为主体内在的需要和情感活动,可概括为“表现论”。这就是说,在表现论中包括有主体的需要意识,还有需要满足不满足的情感意识,这些都是由主体内部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活动,由此而言。

生命的情感活动是从动物就开始有的,但人类的情与欲与动物是根本不同的,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因此,人类的情与欲就成了构成人的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意识构成的另一半内容,即上面所说,是主体需要中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意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情感的概念

 

何谓情感 ?情感是因主体需要满足或不满足而引发的,它的直接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主体内部生理和心理信息而诱发的主体需要,另一方面是因外部环境信息而诱发的主体需要。一般而言,情感就是由这内外两部分环境信息剌激人体后所产生的一种主体需要,因这种主体需要得到和得不到满足后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这种心理和生理的综合反应具体有如下的体现:首先,它表现为人的一种内部的心理体验。如你能感受到是喜悦高兴,或是痛苦、焦虑等等,其次,它又是一种外在的有形有色的表现。属于外在表现,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中有生理方面的表现,如高兴就会心跳加快,体内的血液涌流,因而脸色会显得红润好看一些;如痛苦悲伤,就会,心跳放慢,体内血液流动也缓慢,因而脸色会显得苍白一些。也有心理方面的表现,高兴就眉开眼笑,表现出一种喜欢和爱慕,接近对象的态度;如不高兴,或痛苦悲伤则表现出一种不喜欢,愁眉苦脸,产生厌恶,拒绝对象的态度。因此,情感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来扼要概括:情感是因主体需要得到和得不到满足后所引发的,具体是因体内外环境信息剌激中枢神经后的结果,由此所诱发的一种心理与生理的综合反应,它包括有人的体验、表现和态度三个方面。

 

 

二、情感的发生

 

从生命进化的观点来讲,情感是最为原始的意识,人的理性思维就是在这个原始的意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所以说情感是理性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推动力。

现代脑神经科学对脑的进化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普遍认为人脑就如生命进化一样,也是由动物的脑逐渐进化而成的。美国精神保健所脑进化和脑行为研究室主任麦克莱恩就认为,人脑的进化后表现为三叠体。这三个部分分别为爬虫复合体,边缘系统和新皮层。爬虫复合体是动物进化到爬虫类时,爬虫的脑神经组织。到哺乳类时,脑神经组织中又增添了边缘系统。进化到人类时,在人的大脑中又增添了新的皮层,当然还包括原有的旧的皮层。

麦克莱恩所说的爬虫复合体,可能就是脑干中的延髓、脑桥、中脑和丘脑、小脑部分。这部分脑组织主要是管机体的内脏、感觉和运动的。而包括下丘脑在内的边缘系统,则是情感发生的中枢。包括新老皮层在内的大脑皮层,为高级的神经组织,是人类智慧之源。由此可知,情感发生的生理机能,早在哺乳动物中就已经存在。所不同的是,因动物的情感活动无理性的支配,所以动物的情感活动是极原始的,粗野的,本能无控制的。而到了人类时代为什么会有理智的约束?就因为人的脑神经组织中有动物所没有的皮层组织。这些都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

如上所言,情感的产生是因主体的需要满足不满足,或是满足的程度而引发的。从动物的生理与心理上来看,其实动物在爬虫类就应有情感因素的产生,因为在爬虫复合体中的脑组织,是主管机体的内脏、感觉和运动,虽然都是自主神经系统,没有意识,但有本能的动物心理,如动物式的感知。因主体需要满不满足,也会有动物式的情感的产生。至哺乳类动物时,由于有边缘系统的产生,动物的脑神经在自主神经基础上,又有了更高层次的神经中枢的调节。边缘系统和基底节等,就成为哺乳类动物心理本能活动的最高神经中枢。哺乳类动物的觅食、生育、休息、娱乐、防御、反击等,都是由这个指挥中枢控制的,而产生这些行为动机目的的动力来源就是情绪,就是主体需要的满足。据现代生理学知识的介绍,哺乳类动物产生情绪的王国就在边缘系统中。

边缘系统是指在大脑皮层内侧面和胼胝体相邻的环状结构,其中包括有内侧的海马和穹窿等,外侧的扣带回和海马回等,又称为边缘叶。这部分与邻近皮层下的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还有岛叶和颞极等一片范围内都因与边缘叶有相近似的功能,所以现有专家概将这个范围内的结构统称为边缘系统。它的功能主要是调节、掌控机体的内脏功能,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射等,如食欲、性欲、饮水欲、睡眠休息欲、体温的舒适感觉,还有其它各类舒适的感觉等等。由于这些主体的需要能否满足,满足的程度又如何,必会引起情绪的反应。所以,边缘系统的功能也与主体情绪发生直接相关。

边缘系统调节和掌控机体的内脏功能和植物神经的反射活动,又需与神经体液,神经中的化学活性物质紧密相关。这些化学活性物质包括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和神经肽类等几十种化学物质。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已证明,边缘系统中的某些组织,或是神经中的某些化学活性物质有缺损,受到破坏,就会引起主体的情绪反应。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从动物开始生命情感的发生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是生理条件的决定,以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所形成的神经网络反射活动,还有与之相关的神经化学活性物质的紧密配合,由此形成的生理机能活动,就是生命情感活动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必然反应。生命的需要与不需要,满足与不满足等,必然会激起心理的各类情感运动的发生。如需要得到满足了,就必然是舒适和愉快的;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期待,产生痛苦;如是不需要的东西呈现面前,就会产生厌恶和逃避;如是这些不需要的东西强加于身,就会愤怒反抗,反抗无力,就会痛不欲生而绝望等等。

 

三、情感与意识

 

人类的机体,在边缘系统的上层已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得多的大脑皮层。它是人类意识产生的最高神经中枢,人类理性认识,各种语言活动就是来自于这里。边缘系统与这个皮层相连,就使机体的情感发生与人的理性意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的,就使主体的需要与不需要,满足与不满足的心理意识化、语言化和理性化。因此,情与理,情与意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是既有区别,又是一体的。在中国语言中有“合情合理”,“情意绵绵”的词语,情、意、理总是联在一起的。

1、从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中看情感与意识的紧密关系

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其心理必有这样几个主要方面的反应,首先是对事物的认识,追求事物本有的真实与道理;如果对事物认识不了,自然力的强大,就迫使人从心理敬而远之而崇拜,崇敬等,于是就产生了命运的寄托和宗教信仰;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生活中,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就会带着一定的目的和愿望,产生大胆的行为和实践。在行为实践中如能自如地驾驭客观规律,又能符合自己的愿望与目的,那么对这种行为的评价就是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伦理与道德。如果这些事物在感性阶段,能引起人们心身的愉悦,又富有特别的情趣等,那么这种事物的评价,就是能令人产生美感的美了。人类的情感的产生,始终都伴随着这些心理过程的发生,伴随着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而起伏波动着,人类没有绝对的孤立的情感发生,情感都是伴随在人的认识、实践、宗教和审美活动中。那怕就是在一般的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中,也同样是如此,也同样发生在一般人的认识、实践、宗教信仰和审美活动之中。

所以说人类情感的意识性,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即美感、道德感、理智感和宗教感等。

美感中的情与理

众所周知,在美感经验中是“无概念,无功利”的。表面上看,好似美感经验中没有意识活动,是一种纯情感活动。其实不然,在美感经验中同样是情意绵绵,情理交融。美感中的情与理主要表现在如几个方面:

其一、美感经验中的规律感。还是给人以美感的事物,必然其形式、样式是有序和谐,符合自然法则的;或是其内容是符合社会法则的。如不符合这样两个条件,摆在你面前的事物就不可能产生美感,其中尤其是社会的法则,更是至关重要。如事物符合社会法则,即使自然法则差一些,也同样可以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心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小说中所描写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不因他长得丑,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等奇形怪状,而就失去他在小说中的审美意义。如果事物不符合社会法则,即使它的外形再如何具有形式美的法则,也同样令人厌恶。如蛇蝎和具有蛇蝎心肠的女人,即使外形最美,也是令人生厌的。

其二、美感经验中的目的感。在美的事物中,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等,它们之所以美,又与它们和人的目的相关有紧密联系。如自然美,它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适宜于人的休闲生活;如社会美,必与社会的善和道德有关;艺术美的目的,众所周知,就是它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其三、我再从艺术美的表现来看。艺术的情感表现都是在意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那些以再现手段为特征的艺术如话剧、戏曲、电影等,情感与意识的紧密联系就不用说了;那些以表现为主要手段为特征的艺术,如音乐、舞蹈等,情感与意识的关系也同样是一体的。音乐语言,又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纯音乐语言,如无标题的钢琴曲、管弦乐曲、各种各样的器乐独奏曲等,这些乐曲在音乐演奏家演奏出来的时候,你所感受到的无疑都是一些情感语言在感染你的心灵,热情的快板,或是忧伤的慢板等,根据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审美风格习惯的能力,会有不同程度地产生共鸣,由此产生一些美好的或是痛苦的回忆等。如果是行家,还能准确地听出其中许多含义和审美的情趣等多方面的内容。 如听巴赫的钢琴赋格曲,你不仅听到了悦耳的和声和旋律,严谨又复杂的变奏,而且还能感受到1718世纪欧洲人的宗教感情和教堂里的风格意蕴;如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你不仅听到了那活泼明快又悦耳的乐音的进行,而且还能感受到18世纪欧洲宫庭里的风格和生活气息;如果你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那激情浪漫,奔腾狂泻的旋律,凝重有力,辉煌灿烂的和声,它能将你带回到1819世纪欧洲资产阶段革命的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意气风发的革命浪潮。舞蹈的艺术语言是身体语言,它是通过直觉动作思维来抒情达意。舞蹈动作和造型就如哑语、哑剧一样,既抒情有表意,情与意是联系在一起的。

道德感与理智感中的情与理

道德感情和理智感是人类的高级感情。说它高级是因它和人类的理性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因理性精神的唤起人们的激情、兴奋、沉着、冷静、肃目、起敬、向往、崇敬等等。

宗教感中的情与理

宗教感情是人类情感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感情,如神灵的肃目、敬威、向往等。因它与人类对各种神灵的信仰、理念直接相关,所以宗教感中的情与理自然也是结合一体的。

2、人类中情感与意识的不可分性

人类是有理性的高等级的动物,所以,人类中的感情与理性是不可分的。反过来说,如果情与理相脱离,对于一个人来讲,失去理智,没有正常人的意识状态,那这个人就相当糟糕,要么就是兽性大发;要么就是疯子,或者是另类人。

人类中的情感与意识的不可分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人类的情感与主体的需要密切相关。情感是因主体的需要满足与不满足而引发,也因主体需要满足与不满足而终止。情感和意识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是同时一起产生,同时一起而终结。

其二、人类的情感与认识和实践活动也是紧密相连的。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在情感的支撑下而进行的,在进行过程中,同时还克服许多困难,因而又有痛苦的感情而伴随。当人类的认识达到光辉的顶点时,人类的心情也会因此而激动和兴奋,甚至达到情感的高峰,体验到一种无比美妙的境界。

其三、人类的情感随着人类的语言和身体语言、行为而表现。情感的表现机能在人体的生理与心理上是随机的、弥漫式的。所谓随机的是指情感的发生是因体内外剌激因素的原因,是因主体需要满足与不满足而引发的,又因主观心理的不稳定、差异性、无恒常性等原因,所以情感的发生有必然性,也有许多偶然性。这就是说,人的情感的发生可能是有规律的,也可能是无规律的,随机而发,随机而变,有不测风云的变化。所谓弥漫式是指人的情感发生时,情感的运动是充彻全身。所以人的身体状态就是一种情感语言。当人们说话时,情感的走向,它会随着气息充彻到语言的发音和声调中。情感表现的机能,就这一点,使现代的电脑、人工智能无法仿造,使现代电脑相形见绌。如果电脑要想替代人脑,除非电脑在机电信息反应基础上,再增加生化信息反应,使电脑不仅有人脑的外部剌激与反映的机能,而且也有内部的剌激与反应的机能,形成“主体的内需与情感”,而且内外两种机能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也许能赶上人脑,甚至超过人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