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青萍之末的消费:观点来自于理论头脑和问题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53:02


 研究任何专业都必须首先把握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因为其它理论都是由基础理论推演出来的,而专业理论是观察和思考专业范围内的任何现象所必要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无从观察和思考。理论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的意义在于,它帮助观察和思考者在多级层面上弄清楚这种或那种现象“是什么”,因为一切理论都是在某级层面上揭示“是”的。某种理论揭示某种“是”,所以,如果离开了理论,那末,观察和思考任何现象,就都不可能知道这种现象之“是”,无论在任何级别的层面上。 对任何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都要有一定目的,这是一切人的活动的特点。没有任何目的的观察和思考是不可想象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而目的总是与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定需要的反映。所谓目的明确,本质上是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对任何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都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本质上就是一定的需要。在观察和思考时,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意味着清楚自己为什么需要观察和思考这种现象而不是那种现象,亦即清楚自己通过观察和思考这种或那种现象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所谓问题意识。 中国人观察和思考任何现象都通常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但却缺乏理论头脑,即清楚自己通过观察和思考某种现象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但却无意于探究从而不知道这种现象之“是”。按照西方学术传统,理论是关于“是”的学问,哲学则是关于“宇宙之是”(一切现象之是)的学问,而中国传统学术则缺乏对“是”的兴趣,所以既缺乏西方传统的理论,更缺乏西方传统的哲学。在中国语言中,“是”是一个暗喻词,它与明喻词“象”一致,都是表示某种现象“如什么”,或者说,在中国语言中,“是什么”和“象什么”是“如什么”的两种表达形式,只是前者显得比较隐晦罢了。按照西方学术标准,没有关于“是”的学问,就没有理论,没有哲学;而没有哲学,没有理论,就没有科学意义上的观察与思考,至多只有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