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水的先婚后爱系列:谢宝富:中国城市化进程永久的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3:49

谢宝富:中国城市化进程永久的痛

(2010-12-31)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特权是一种落后的象征
[中国政情] 中共将加大信息发布力度
[台海局势] 两岸明年春节增班机及四航点
[朝鲜问题] 左手灵活 金正日健康可能有好转
[今日观点] 北京为何不能“哥本哈根化”?
.c1{font-size:9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A:link {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hover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990000;} 乙肝转阴——已成现实!
老公补肾-强肾-精品国药
美国进口伟哥◆◆◆直销
瑞士金表980元◆抢疯了
“一石多鸟”的办法

  实质上,只要中国城市政府拿出诚心,而不像败家子一样,把城乡结合部的最后一点土地家底都拿去变卖生钱,中低收入流动人口的租赁房,乃至整个城乡结合部问题,都并非没有办法解决。例如,对于一些较长时间内不会拆迁的城乡结合部村庄,政府可在科学规划、严格执行的基础上,允许村民、村集体根据人口、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情况,自建多层建筑出租,但须与村民、村集体签订合同,约定房屋面积、质量标准、公益建设配套、物业管理、房屋存续时间、拆迁赔付标准等,规划建设以外的私搭乱建,一律予以禁止。

  在正在拆迁或待迁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在不同区位划出集体土地,在做好建设规划和基础建设工作后,由被拆迁或待迁的村民集资、政府统一招标建设规划有序、设施齐备、容积率很大、套内面积很小(以保证其单位租金不高而投资者仍能盈利)的流动人口出租公寓,村民享有永久出租权,根据村民家庭人口数等标准,确定每家可集资兴建流动人口出租公寓的最大面积及最多套数。这些做法可望将村民搞违法建设的巨大热情,引入合法有序地为流动人口建设出租房的轨道,既能解决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又可解决被拆迁的村民长期发展问题,还能减少拆迁、改造的阻力,可谓“一石多鸟”。

  同时,政府还应从卖地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实事求是地解决流动人口的属地化服务问题,力求以服务促管理。例如,政府可改暂住证为暂住卡,探索一系列附属于暂住卡上的服务功能及其可操作办法,使流动人口在办理居住、购物、就业、培训、社保、就医、子女入学等事务上,均能刷卡消费或刷卡查询、咨询信息,根据持暂住卡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建立流动人口逐步享受市民化待遇的梯度累进机制。如此,则不仅可以大幅改进流动人口的属地化服务工作,而且在一次次刷卡中,便可将长期困扰管理者的流动人口“登记难”问题轻松解决。

教育问题需要重视

  中低收入流动人口不仅需要家园,而且需要有一定公益设施配套的家园。在所有公益配套设施中,应以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最为重要。政府和社区应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建立“流动性”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实事求是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最大特点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每隔一段时间向周边外移一步,这就要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也应有“流动性”。近些年来,无证照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吸引流动儿童、少年及其家长,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原因即是其办学地点的相对灵活与入学近便。城市政府及社区应据实际需求,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周边无偿划出临时用地,建设以活动板房为主、具备基本教学、运动、生活条件及师资力量的“流动性”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实事求是地解决其教育问题,而非想当然地、近于口号式地宣称应如何开放城区优质公立学校,来接纳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因为即使真能这样,也未必是好事,在“用脚投票”的效应下,城区的优质公立学校不仅会人满为患,而且还一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有权有钱的“流动人口”的子女的天堂,而中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即使有机会,怕也难有实现的可能,因为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无财力在学校周边的城区,为其租上昂贵的“学区房”,来供其上学。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绝大多数有关中国城乡结合部及其流动人口管理的善良愿望的实现,本质上都取决于中国城市政府,是否愿意在业已取得彻底胜利的“土地战争”中分出一杯羹来做公益,是否能拿出其招商引资般的热情来做社会建设工作,是否真心实意地事事都为社会弱势群体着想,否则一切的所谓“努力”最终都将化作做秀或帮闲。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