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的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05:51
朱云生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因为教学的单调、枯燥,往往成为了“机械训练”的代名词,学生厌学;由于它的简单、机械,广大教师往往也忽视了。在教学中我也进行了尝试。
1、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案例一:小明家养鸡的收入是543元,养猪的收入879元。估计这两项收入一共多少元?
不同学生的估算策略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认为:500加800等于1300,43加79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1400多一点";有的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543小于550,879小于900,因此它们的和比1450小";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数比500+800大,比600+900小",这些都是正确的。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与策略。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案例二:对于计算134+27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下列举的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1)134 + 27 =161
(2)134+27=134+20+7=54+7=61
(3)130+20=50
4+7=11
150+11=161
134+27=161
(4)134+27
=134+6+21
=140+21
=161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案例三:解决"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人,4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9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43÷5,判断至少应准备9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5×9=45,45>43,而5×8=40,40<43,因此至少要准备9张长凳。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视引领,倡导算法优化。
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做法,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然而,这并不表示从此不需要教师了,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此时的掌控课堂,把握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十分重要。
案例四:教学564-197-103时,学生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用竖式直接计算,等于264。
生2:564-197-103=564-200+3-100-3=564-300=264
生3:564-197-103=564-(197+103)=564-300=264
当学生想出几种方法后,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提问:以后遇到这种题目,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通过适时的点拨,引领学生领会了算法优化的益处。
3、拓展思维,形成训练模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想而知,缺乏思维训练的数学课如同鱼儿没有了水,生物没有了骨架,创造不了生机,也产生不了灵感与火花。为了解决计算教学中的这些矛盾,我做了以下尝试:
(1)课前5分钟思维形成训练。计算作为一项技能,熟能生巧,什么时候练,练多少,把握一个度很重要。我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准备20道“10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的思维训练,采用教师报结果,学生人人写答案,同桌交换披阅,教师统计正确率的模式,已初见成效。学生平时作业和测试中的计算错误明显减少,合格率多次达100%。
(2)练习中分层次进行思维训练。练习设计是否分层次,有坡度是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的标准之一。同样,一节好的计算课也少不了难易适度,有一定梯度的练习设计,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3)平时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说算理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数学教师同样有义务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计算教学中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说算理的训练。新课时常常采用的方法是先让优等生说一遍,再让中等学生说,最后让潜能生说。这样,发挥了优等生的示范作用,也调动了潜能生的积极性。而复习课时,我则尽量让中下学生说算理。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计算的能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