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以来写材料的一些思考和体会(0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7:12
 

参加工作以来写材料的一些思考和体会001

   1、不可因文害意,要平实准确。刚写材料的新手,首先碰到的有两个棘手的问题:一是刚从学校出来,文章匠气重,喜欢咬文嚼字;二是经验不足,历练太少。因经验不足,了解的情况不多,故又加剧了第一个问题,常常以华丽的辞藻凑字数,以工整的句子造气势。这种文章,让人初看很漂亮,看过没印象。该表达的没有表达清楚,该提升高度没有提升,只是个空壳子罢了。

   2、不可人云亦云,要有新思考。人才的标志是有新想法,而好文章的标志是有创新点。一般来讲,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有无创新,有四个方面:一是有无新的观点;二是有无新的素材;三是有无新的表述方式;四是有无新的框架结构。第一条最重要,二者次之,三者更次之,四者次次之。当前,写材料的人一大弊端是,过分依赖网络,大段抄袭,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3、不可天马行空,要深入调研。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此话甚有道理。公文写作其最重要目的有二:一是提供信息,供领导参阅,或供其他地方学习;二是阐明工作思路。简单地说,文章是“总结”出来的、能“应用”,能“推广”,归根结底在于能“用”。有些人写材料,整日文字来文字去,搬搬写写抄抄。小处来说,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不能提升,最终影响的是自己的发展前途;大处来讲,提供的信息,写的总结是虚假的信息,贻误领导的决策,危害甚深。

参加工作以来写材料的一些思考和体会002

    傍晚,温泉公园散步途中和林主任讨论了材料的写法,总的感觉是:写材料不可拘泥形式,要抓住问题。

关于这一点,最近在撰写参阅,体会较深。抓住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能给领导有用的建议,是搞材料的人要达到的首要问题。

    那么,如何抓住问题?第一,要吃透材料,如有必要最好亲自调研;第二,认真研读相关的政策和文件,政策和文件的研读要仔细,切不可走马观花,如果犯了这方面的错误,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第三,大量阅读其他相关的材料,并与手中的材料进行比较。

    在上述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加工作以来写材料的一些思考和体会003

其实,我不知道这个帖子应该归到“工作交流”还是“生活札记”。姑且放到工作类吧。我所做的工作是材料类的。这在我以前的帖子里有所交代。入公门以来,一直是干这个活。这个活基本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类。为什么这么说?细说之。比上不足,你比不上那些处长,甚至比不上权威处室的干事。比下有余,至少有一点,你能经常见到领导,相对于其他同事,领导可能更熟悉你,这意味着你的机会比别人要多那么一点点——虽然这不是绝对的。
  写材料绝对是个苦活累活。这个事可能很多人干不来,尤其是写一些大材料,比如说领导讲话、向中央汇报的材料等等。这不仅是套路问题,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行的。有很多初入公门的人以为写材料只是套路而已,这大错特错。我觉得,写材料必须有三方面的准备,
    一是对工作要熟悉,没有这个基础,可能就会乱写。

    二是要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哪个放前,哪个放后,语句之间的搭配,没有一定的训练是不行的。
    三是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有些人写材料写得很顺畅,有些人的材料读起来很别扭,这实际上就包含了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写材料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日夜操练之外,还必须阅读大量的东西,比如自己单位的历年总结,经典领导讲话、《中央办公厅通讯》《人民日报》之类。必须要有所积累,才能写出好东西。这几年,我曾经看到许多很能“写”的人,一到我们单位,就被我们领导“呛”死,主要就是因为功底不够。不是工作不熟,就是逻辑不清,自然不能过关。
  写材料是个充满委屈的事业。那些权威处室的一些人,自己写不好材料,但却经常认为写材料不过如此。就是有些领导,也会充满误解。认为写材料的人,不过玩文字而已。但是你付出的,肯定要比其他处室的人多得多。别人的夜晚是属于家人的,属于朋友的,但你的夜晚是属于办公室的。即使如此,你还会经常遭到领导的骂詈。我就刚从办公室出来,也刚刚受到一顿莫名其妙的责骂。可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信:龙总要找到大海,鹰决要冲向天空。但这一过程是曲折的。我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底层的人,一步步走到现在,所维系自己的,就是这一己信念。这不是偏执。有次在北京,有幸与一位部委的领导深谈。他说:“志向要高远,做人要低调。”这句话我牢牢记在心里。受点委屈又算什么呢?回首这些走过的路,有多少骂过你的人已经被抛在了身后?所以,一定要坚守。即使不胜利,我们总生活在一种向上的氛围中。就像里尔克那俗气而实用的诗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参加工作以来写材料的一些思考和体会004

   1、思路决定出路。写材料,尤其是写信息类材料,思路第一位,没有好的思路,即便是有再华丽的辞藻,再有气势的句子都是枉然。公文不是散文,更不是美文。什么是好的思路,概而言之就是把好脉。公文顾名思义,为公之文,政治永远是挂帅。敏锐地嗅到领导或上级的需要,按需“供给”,“对症”下笔。比如,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立即动笔写基层有什么反响。又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颁布了一年多,写基层如何运用改革成果。此类文章,一般都能被采用。记住:要准、要快,把好脉,要抢抓时机。一旦时机错过,同类跟风的文章大量涌起,那么你的文章就只能石沉大海了。

   2、运作终成正果。由于长期参与编辑修改材料之故,看过太多平庸的文章,由于种种因素,也能采用。对此,左岸学人不想多做解释,想必各位自能心领神会。


 

参加工作以来写材料的一些思考和体会005

   

    近日,材料多如米,连续几日“5+2”,白加黑,身心俱疲。写这篇体会前,左岸学人先讲一个听来的真实笑话,幽君一默:某机关负责后勤,无多大权力,其下官员心态甚好。一日,与之共饮,其下一官员说道:“干太多什么意思?不干不好意思。只好干一点意思意思”


    闲话少叙,左岸学人今天想谈的是,在写材料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两位意见相左,风格迥异的领导怎么办?学人在004文中,曾指出,写材料要把好领导的脉,按需供给,对症下笔。碰到了上述情况,我们似乎就难以做到“按需”,也无法“对症”,因为需求多,症脉也多条。以左岸学人在基层和机关的经验,这种情况在越基层,越不容易碰到,因为基层真正懂材料,想写材料的人很少,经常直接递给最高领导。而在越上面的机关,情况就相反了,经常多个领导把关材料,很多时候意见大的,让操刀写材料的人无所适从。

     怎么办?世上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这句话也不知谁想的,真他妈精辟,也很提气,哈哈)。学人做法,按照三个原则来操作:第一,千万不能抱怨,尤其是不能在同事面前或在别的领导面前诋毁领导,这是大忌是,除非你不想混了。第二,做多手准备,观察不同的领导的意见,如果两种意见一直争执不下,你就按照不同意见和风格准备多份材料吧。这是笨办法,但也是最聪明的办法,理由有二:一是如果你一直等领导意见统一,很有可能领导会迁怒于你。因为你是实际操刀手。领导是不能得罪的,讨好所有领导,是生存之道。二是你不可能永远只跟着一位领导,掌握不同风格的写法,最终获益的是你自己。第三,最后定稿,谁官大听谁的。


    上述三条是常识,但是常识往往就是因为大家都熟悉被忽视了,在我同事中经常就发生此类情况。左岸学人始终认为,写材料永远只是一种“器”,套用古代的说法“淫巧之技”罢了,学会做人是一辈子要学的技能。记得一位高人曾传授过7字机关生存之道:“多做,少说,常点头”。与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