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隐者 一代大师--倪为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25:40

一代隐者 一代大师--倪为公

2011年05月23日 00:1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倪为公书法作品《饮酒·秋菊有佳色》

倪为公书法作品《醉翁亭记》局部

倪为公“书论”

《百酒图》揭幕(资料图片)

倪为公书法作品《多情佛心》

——书坛奇人倪为公散记

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羲献父子到颠张醉素,从苏黄米蔡到神笔王铎,一座座高峰拔地而起,巍然耸立于神州书坛。

试问,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没有

对中国书法几千年的融会贯通,没有自然、社会、人生的丰富阅历和渊博素养、高洁情操,谁能称得起书法大师?谁能奢谈书法艺术的真谛?谁又能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在众人挤入书坛,你推我撞,“名

家辈出”的热闹中,有多少人浑然不顾而深植民族与传统的土壤默默躬耕、自甘沉寂?而能数十载备尝艰辛仍醉心书艺,日日临池,遍习历代碑帖数百遍而自出机杼,真草隶篆无所不精,却从不张扬者更有几人?

一代隐者倪为公,就是这样一位书坛奇人。

5月14日,记者慕名前往,敲开了在泸州闹市区“大隐于市”的倪老家门。

文/图杨宗鸿华西都市报记者雷远东

/人物/

倪为公,号“髯叟”,离休干部。1925年生于上海崇明,20世纪40年代投身革命,50年代先后就读于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和西南军政大学。现定居四川泸州。其父是上海小有名气的文人书画家。早在幼年时期,倪为公便受其父影响,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十七八岁时即能应乡亲们之请书匾题字。后因特殊原因隐居泸州乡野40余载,精研历代名碑名帖,形成个性鲜明的倪式书风,被誉为“铁线狂草第一人”。

传奇人生

从上海崇明岛到泸州凤凰山村

他曾与国民党特务进行过殊死搏斗,从一连宪兵的包围追缉中虎口脱险;策动崇州起义期间,黄鳌与他同床夜话,共商起义大事;在革命组织遭受破坏之际,他又巧妙躲过捕杀,将重要信息传递给同志……

“仙风道骨”!初见倪老,记者即被其一头白发和飘飘美髯所震撼。先生虽已86岁高龄,却双目炯炯,待见其提笔写字,或重如千斤,或轻盈翻飞,老先生身上那股堂堂正气、朗朗襟胸,跃然纸上。

话题便从这飘飘美髯谈起。倪老说:“我这胡子已蓄了40多年,年纪大了,也就白了!”他之所以自号“髯叟”,也是为了纪念这把跟了自己大半个世纪的胡子。而这背后,是一段传奇往事。

倪为公不是他的本名,他原名倪泳,为公是他从事革命工作后为掩护身份改的名字。

他1925年生于上海崇明岛,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来到四川投身革命,执教立信会计学校,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

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他受重庆地下党派遣,辗转重庆、成都、泸州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他组建泸州新民主主义解放社,策动国民党川西将领黄鳌在崇州起义,组织成都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川解放后,他先后就读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和西南军政大学。一毕业,倪为公在西南军区从事军队文化教育工作,进驻泸州。

1957年,“右派”帽子压顶,他蒙冤逐遣到川南叙永等地;“文革”中,他被“发配”到泸州市叙永县偏远山区凤凰村的粮站当保管员。

在这个偏远山乡,倪为公一呆就是30余年,饱尝磨难。生活上的清贫不说,蒙冤受屈的他还要挨批斗、游街、挂“黑牌”、戴“高帽”……粉碎“四人帮”后,由于这个地方实在偏僻,外面的人找不到他,他仍旧与妻儿蜗居于凤凰河畔的斗室中。

直到1992年底,经四川省委组织部批准,泸州市委组织部正式行文为他彻底平反,恢复一切名誉并落实离休政策。

倪家人仍清楚记得,1993年1月5日,叙永县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宣读完文件后,年已古稀的倪为公竟当众痛哭失声。

那揪人心魄的泪水,除了是几十年冤屈终得昭雪的倾吐,更多的却是他对党终于拨开迷雾找到他,并还了他历史本来面目的真心感激!

以水为墨

四十年如一日终成就书法大家

四十年风雨晦明,便有四十年砚田躬耕。批斗游街之后,牛棚中,河滩上,沙地里,无不留下他以树枝为笔,以沙地作纸的身影;没有墨,他以水当墨,在石头上写;没有纸,他拼命搜集废旧纸张,当成泼墨挥毫的“宣纸”……

坐落于泸州叙永偏远山区的凤凰乡村,青山环合,遍野稀世桫椤,炊烟袅袅,渔歌互答,俨然世外桃源。

历经风浪的倪老,如今虽身居城市,却非常怀念在水尾、凤凰的那段艰难岁月。用他的话说,如果没有那将近四十年的“隐居”生活,就没有今天的书法造诣。

少年时代,书香门第出身的倪为公就对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十七八岁,乡亲们就请他写匾题字。革命岁月中,虽不得不辍笔但仍心有所系。解放初,他还曾为成都的《工农日报》题写过报头。

当历史的云烟把他淹没于山村鄙地时,他没有怨恨,没有后悔,更没有倒下。

面对不公待遇,倪为公随遇而安。他把一切苦难视为磨炼自己意志的动力,日日临池,苦研书艺,从未辍笔。

四十年风雨晦明,便有四十载书海览胜;四十载苦辣酸甜,便有四十年砚田躬耕。

倪为公以豁达的胸襟遗世独立,相依青山绿水,将从小钟爱的书法艺术化作生命的另一形式,朝摩夕揣,艺与日增。

批斗游街之后,牛棚中,河滩上,沙地里,无不留下他以树枝为笔,以沙地作纸的身影;没有墨,他以水当墨,在石头上写;没有纸,他拼命搜集废旧纸张,当成泼墨挥毫的“宣纸”。他临遍了自己随身携带、设法搜集的历代名家名帖;他临遍了天地间每一缕清风,每一条溪流,每一片枝叶,每一方怪石;他临遍了人世的风风雨雨;他临遍了自然的崇高卓绝……

他深居山林,书作便没了都市的喧嚣,少了尘世的媚俗,淡了功利的墨痕。

数十年如一日,在书法艺术的王国中,倪为公营造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世界,走出了一条卓尔不群的通幽之径。

从《散氏盘》、《石鼓文》到吴俊卿,从《张迁碑》、《石门颂》到金冬心,从钟王到颜柳,从颠张醉素到王觉斯,真草隶篆,无体不包,粗犷秀美,无格不具。历代名家名帖,都在他每日三四小时的锤炼中烂熟于心。

然而,近四十年的锤炼还算不得什么。在那段清冷岁月中,他野鹤闲云,纵情山水,与草木为伴,与乡农为友,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给他的启迪和禅语,绝不亚于历代先贤的碑刻遗墨给他的营养。

日日临池之余,他走在田边地角,走入崇山峻岭,天地万物的无穷造化给了他不尽的书法源泉;在他生机勃发的点画线条间,浸润着大自然的精气——从半旱式育秧的稻田中,他创造出“双龙出海”的崭新章法;在点播、撒播、条播的菜畦间,他又悟得了字与字避让、映衬、顾盼的万千变化;他以竹竿划水渗透“锥画沙”,以老树枯藤妙比“屋漏痕”……

四十余年苦心孤诣。到他落实政策离开凤凰时,学生们为他搬家,屋角那一堆堆、一捆捆,重三叠四、整齐放置的习字作品,竟数以吨计,最后不得不单独租了辆卡车来拉。

书法巨碑

惊世《百酒图》载入基尼斯之最

“在先生的书法中,我们所见的不是点横撇捺的笔墨,而是流荡于其间的风骨、神韵、精神……是那种不是作为艺术家,而是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告诉人们什么是书法艺术,更告诉人们什么是书法精神……”

尽管离开偏僻的凤凰山村已10余年,但“身怀绝技”的倪为公却不是什么名家,中国书坛也没有他的地位。淡泊名利的他,从不参加那些名目繁多的“大赛”、“大展”,他至今也没有一个什么会、某某员之类的头衔。

但他出神入化的书法作品却令许多“名”家自愧弗如,瞠目结舌。而他蛰居远鄙数十载精习书艺的功底,终使他以一手惊天地泣鬼神的书法逐渐为世人知晓——

1994年4月30日,《四川日报》以特稿《书坛隐杰倪为公》为题,对他的精湛书艺做了特别报道;

1994年6月10日,《青少年书法报》头版整版以《击水中流当年事野鹤闲云隐凤凰》为题对倪作了深度报道;

1995年3月,四川巴蜀书社出版了倪先生书法作品专集《倪为公书毛泽东诗词四十八首》;

1996年3月,《书法》杂志以“专题”和“现代书家”两个栏目介绍了倪为公其人其书,把他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海内外……

1995年8月,第七届国际名酒节在泸州拉开帷幕,由倪为公创作,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耗资30余万元镌刻而成的中国第一书法巨碑《百酒图》横空出世,落座在泸州老

窖罗汉基地,如今已是当地旅游景观。

《百酒图》又叫《九九归一图》,全碑高9米,宽7.2米,镌刻精美,大气磅礴。这一鸿篇巨制,不仅是中国书法碑刻中的新突破,更是一代大师倪为公留给世人的千秋大手笔。该碑上的100个酒字,是倪为公以行、草书为主,融楷、篆、隶于其中而书写的100个形态各异的“酒”字,名为“百酒书百态,百书写百酒”。

最后结体成章,由99个书体各异的小“酒”字环绕在大“酒”字周围组成,形同众星拱月,集艺术性、欣赏性于一体,把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悠久的酒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

该碑于同年10月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人民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澳门日报》等数十家报纸均有报道。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曹廷华曾撰文评论:“读先生的书法会读出一种韵味,一种境界,一种胸襟气度,一种人品才情。在先生的书法中,我们所见的不是点横撇捺的笔墨,而是流荡于其间的风骨、神韵、精神;是那种超拔厚重的苍劲,是那种阅尽人世的沧桑感,是那种不是作为艺术家,而是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告诉人们什么是书法艺术,更告诉人们什么是书法精神……”

一个开煤矿的老板抱着一捆大钞登门求字,被倪先生一句“今天封笔,不写”,硬是给撵了出去

长城挥毫

书就十米狂草观者如云堵断交通

每日临帖写字,已是倪为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说,名气的大小与艺术成就的高低并不成正比,我惟愿自己的书作不要玷污书法艺术的圣殿,至于成名成家,留与时间和历史去检验

几十年抽筋折骨精研书法,倪为公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倪式”书体。他以隶书笔意、楷书间架构建出一种“隶楷”新书体,将汉隶与北魏书融铸一炉,令人在领略汉隶优美温雅的同时感悟到北魏楷体的刚健雄浑。

他的行书,造型优雅,笔法精到,技法完备。通观其行书作品,行行得气,字字有神,一种随物赋形的自如境界呼之欲出。其草书更是水墨淋漓,气势夺人,充满盎然生机。

特别是他的狂草,柏雨松风,漫溢其间,一如闪电惊雷,倒海翻江。其间既可看到颠张醉素的痴狂,又有黄山谷、王觉斯的铿锵,更有梅花道人的空寂,傅青主的跌宕,但整体风貌却又为倪氏所独有。其小楷的精致与雅气,篆书的古拙与文气更令人叫绝。

他众妙毕备的书法艺术,在其个人书法作品专集《倪为公书毛泽东诗词四十八首》中可窥一斑。

阅尽人生百态的倪为公,无意成名成家,但类似于《百酒图》这样的书坛传奇,却不断续写着倪为公的传奇人生——

2002年8月,已77岁高龄的倪为公,受邀赴京,登上八达岭长城泼墨挥毫,为第二届PHE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现场创作表演。

仙风道骨的倪老,以长城为案,展开十米长宣纸,如今已是著名国画家的弟子陈仕彬,提着一桶墨侧立于老师身旁。只见倪老运运气,然后拿起斗笔从桶里醮墨书写,“不到长城非好汉”,七个斗大的狂草大字跃然纸上。此时长城上已是观者如云,堵绝通行,管理方不得不出面疏导交通……

就这样,无意成名成家的倪为公,逐渐为世人知晓,通过海内外媒体的纷纷报道,世人欣然接受了这位属于当代和未来的书坛奇杰。

有读者称,其书法作品产生了“动人心魄的魅力”;有人不辞万里入川,拜识倪先生;有人愿倾其家产,求得一幅墨宝;更有人要前往倪老隐居地,追随左右……

今天的倪为公有名了,但他从来不在乎名气,仍旧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近年来,全国各地慕名索书者络绎不绝,对于真正喜爱书法的人,倪老尽量给予满足。而附庸风雅之辈,就经常被拒之门外。一次,一个开煤矿的老板抱着一捆大钞登门求字,被倪先生一句“今天封笔,不写”,硬是给撵了出去。

尽管他书艺早已炉火纯青,超凡脱俗,尽管如今已86岁高龄,但他仍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临池、悟道,各式各体书法作品天天在他的笔下吐故纳新。在卧室的墙边,记者看到,倪老每日临帖的稿纸又已堆了整整一面墙高!

后记

当年,倪为公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川南偏远山村;如今虽足不出户,倪先生精湛的书法艺术,却又从川南僻地走向大江南北,这极富戏剧性的往复之间,能给人们什么样的启迪和顿悟呢?

“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必须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甚至痛苦与忧伤。大寂寞大孤独大成功,小寂寞小孤独小成功。”也许,倪为公先生这段精辟之言便是谜底。

1、三分秉赋七分功,能记善忘贵融通。深入浅出得真味,稚笔素心情趣浓。

2、书法艺术包罗万象,是艺术中的艺术。书法择人,搞书法需要天赋,但并不是一些人讲的那般神秘玄乎,高深莫测。

3、要出入书法的殿堂,必须走正路。下狠功夫临帖。临帖,只能临到七八分似,要留二三分发挥自己。

4、临摹应贯穿整个学书过程的始终。在每天的临习中,可变换字体进行,如此则笔意交错相通。

5、书法无非三种功夫:一是千锤百炼的字内功,二是旁搜博涉的字外功,三是在传统之上的创新意识。

6、书法与哲学渊源甚深,能否成一代宗师,就看有无哲学头脑。一幅书作要有节奏,对比、映衬、顾盼,就是书家在制造矛盾中统一矛盾。

7、书法线条的厚重并非肥硕,即便细若游丝,也要极具力感。

8、写字是在纸上打拳,打拳是在空中写字,这就是书法与武术的要义。

9、书法艺术的生命全在线条的质感和点画的生命力之中。这种质感和生命力源于书家一颗爱天爱地爱人的美好诗心,是书家博大宽广的情怀在书写中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