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场验收资料:追忆一代高僧传开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9:38:32
                    追忆一代高僧传开大师

                            曾祥裕

    我在学佛历程中,曾得到不少德行高深法师的开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代高僧传开大师的教诲,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当我听到八十八岁的传开大师于2010年8月4日在南康唐江宝台古寺圆寂的消息后,心中悲痛不已,顿感我人生中失去一位好老师。2011年9月16日,我怀着祟敬之情,来到唐江宝台古寺,在法如方丈的引导下,我虔诚地走进庄严肃穆的传开大师纪念堂,面对着一代高僧的舍利塔,鞠躬上香行礼。回家后我心情难以平静,凝望着与大师的合影的照片,情不自禁,脑海浮现一幕幕亲近大师、聆听大师开示的情景。


 

   记得2009年炎夏的一天,我与赣州市居士刘德华、雷建荣等人聚会时,说起南康唐江宝台古寺有位德行高深的老和尚,是洞云宗五十一世传人,法名为传开。孤陋寡闻的我听后急切地问,能否引荐我认识。因缘来了,没过几天,刘德华、雷建荣正好有事去唐江宝台古寺,叫我一起去见传开大师,他们与大师商议去深圳的行程。

   宝台古寺位于南康市唐江镇,悠长清澈的上犹江,四季不息,蜿蜒环抱着它,岸边枝繁叶茂的榕树,衬托着古寺顽强的生命力。说起宝台古寺,其始建于隋代,渊源流长。千余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兴衰更替。据1985年版《南康县志》记载,宝台古寺最后一次修复是在明末清初,曾取康王庙、天后宫、沙角庵、宝台山寺、石阁庵等名称。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僧众星散,寺院凋零,一度用作伪警署。直至解放前夕,寺院尚有破败房屋十余间,解放后改为民宅。
 
   2001年,传开大师归桑梓省亲,见古刹尽废,念及唐江及四周七个乡镇,有人口几十万之多,竟然没有一个正规佛寺,因而不能得到佛光沐浴,悲痛良久,不能释怀,遂发兴复之愿。至2005年,大师将九江弥陀寺传位于妙安法师后,机缘乃熟,旋归故里,中兴宝台古寺。当时大师时已是耄耋之年,人们都说大师年迈体弱,重修宝刹,决非易事。

   据了解,大师为实现此大愿,经历了千般苦、万般难。首先是该寺原址已成为居民房舍,颇费周章,才得以让居民迁出,购回用地。再是资金严重匮乏,由于当地经济不发达,信众少,筹款异常困难。此外,工程建设因围江筑基,耗资甚巨,预计总建设资金需几百万元。这一切,都得靠老和尚亲自解决。大师暮年,壮志不已。未了斯愿,甘受诸苦。2005年以来,大师为重修古庙,常常南来北往,多方奔走,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个中劳苦,令人不忍。大师因过度操劳,两次胃大出血,入住医院。身体稍安,即强行出院,一心眷恋着寺庙建设,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大师的诚心感召下,四方信众捐款,得以稍筹建设之资。

  初次见到传开大师,感觉他是一个性情随和、学养深厚的老人。他清瘦的身子,衣着陈旧,有的地方还打着补丁,见我是新面孔,脸上露出慈和的笑容,起身招待我坐下。大师说话平实简短,反复强调人要有精神追求,学佛有益身心。我们行将离开寺院时,大师赠佛书给我,亲自出门相送,并接受我们的请求合影留念。事后,没过几天,传开大师决定远赴深圳为寺院筹款。刘德华、雷建荣邀我一起坐车护送大师去深圳。这是一次难得亲近大师的机会,一路上我们谈笑风声,大师时而答话,时而闭目养神。我看他没有一点架子,平易待人,清瘦的脸上堆满慈爱的笑容。时至中午,我们驱车来到一个加油站吃午餐,要求餐厅给大师用清油做菜,大师劝阻我们不必麻烦人家,说,煮一碗清水面条吃就行啦!

   到了深圳龙岗,我们把大师护送到一位居士家中,众多居士正在等候他,大家一见大师来了,欢天喜地,忙张落着招待,大师笑呵呵地叫大家坐下喝茶。大师对每一位信众,无不平等相待,不以贵贱分厚薄,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许多亲近过老人的人,都有一种同样的感受:老和尚的亲切就像慈父,与老人在一起,心境是特别的安祥、宁静和怡悦,把老人不仅看作恩师,亦当作慈父,在生活、工作中遇到有烦恼事,都喜欢找老人倾诉,而老人总是能耐心倾听,善巧疏导,为人解开心结,予以清凉。

   我想,大师的人格魅力正在于他为人一视同仁,和蔼可亲。

   大师与居士之间聊兴正浓时,我们起身要离开,大家心中有种酸楚,大师年过八旬还抱病坐车,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只为筹到急款早日让寺院佛殿完工。这种全身心投入家乡佛教事业的精神,可敬可佩!

    现在回想当时大师一幕幕辛劳的情景:

    他建宝台古寺时为选优质的红砖,曾在夏日炎炎时,头戴草帽,来回步行有十多华里的岚岗砖厂。

    他在武宁期间,自结茅棚,独居深山,以毒蛇猛兽为邻,以野菜山果裹腹。油脂只燃灯供佛,蔬食唯咸盐淡水的弘法经历,不得不敬佩大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为自已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无畏菩萨精神。原武宁县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张罗老居士,曾这样评价大师:“苦行僧、活菩萨。洞云宗、传衣钵。娑婆行化播慈悲,度已度人求了脱。”此语充分表达了广大信众对大师伟大人格高山仰止之崇敬情怀。

   人生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若能像大师那样,咬定目标不放松,道心弥坚、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不以为苦、甘饴自如,何惧事业不成?!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十方檀越,纷至沓来。仅仅五年,宝台古寺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大寥、客房、天王殿相继建成,一座占地面积二千一百平米,建筑面积四千多平米,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宝刹,在唐江上犹江岸拔地而起。自此,南康和周边地区的众生有了新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


   大师道高德隆,誉满海内外。 大师圆寂后,佛教界和众信陡,为之悲痛,大师之所以能博得教内外的广泛敬仰和赞叹,乃是大师的高洁人品、苦行风范、度生悲心所感行化最圆满地体现了“不为自已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

  大师这一生为中国佛教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辉映历史星空。 大师早年家境殷实,生活富裕,但他为追求真理,难舍能舍,不恋尘世,毅然出家。出家之前,广大产业,悉数散尽,造福乡民。出家之初,听从恩师教诲,放弃去香港的机会,不畏困苦,一心苦修办道,数十年如一日,爱国爱教,戒行清净,具足威仪,甘于淡泊,上求下化,忍辱护法,普利群萌。

    人各有活法,但是大师一生活出了人的精彩!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传印大师书赠“朴实无华”四字,高度赞誉传开老和尚。

   “朴实无华”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传开大师的精神品质。大师为续佛慧命,效法虚云老和尚,建庙不住庙,只为安僧,普度有情。他历经千辛万苦,把弥陀寺建成为江西的一大丛林古刹。斯时,大师已逾八旬高龄,本可以在庙堂安享清福、颐养天年,但是,大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方丈职务,传位于云洞法券、52世传人、年青有为的妙安法师。2010年元月,老人为续佛慧命,住持正法,集众商议,决定自己不再担任主持,举荐他的弟子法如法师接任,再次体现了一个佛教老前辈的博大胸怀和选贤用能的明智之举。

(此图佛友提供)

   难怪有人这样沉痛抒发心中的感慨:“嗟乎,师之一生,唯为佛法兴盛而来。其为法道,艰难辛苦靡不备历;其复兴古寺,只为安僧度众,寺落成,无有门户之私,只选贤用能,传位与有为之年轻法师,自己则移居东堂;其苦行高操,不减古人;其视名闻利养,为空花水月;其度生之愿,无有穷时;其明察秋毫,不昧因果,是为文殊之大智;其行之无倦,是为普贤之大行;其利济无穷,悲田益广,是为观音之大悲;其一念终身,始终不易,是为以身说法。若非大丈夫夙根披露,心契无生,焉能如此。”读来,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高僧圆寂后在南华寺荼毗,也传递出让常人不可思议的吉祥信息。

   据中国禅宗网2010年8月12日讯:一代高僧传开老和尚法身于8月10日举行荼毗法会,今日,江西佛协副会长、吉安青原山方丈妙安法师,江西赣州宝台古寺方丈法如法师以及南华禅寺知客师父照贤法师和四众弟子等聚集宝林山化身窑附近,小心翼翼的收集荼毗后留下大量灵骨舍利,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骨舍利等,尤其头颅骨经烈火焚烧三天,仍保持完整,色泽明亮,坚硬如铁;轻轻敲击,其声如钟,清脆悦耳,稀世罕见。


 

   高僧圆寂后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享用不尽。

   我有幸在他身边聆听过他说法,他对我说,心终日在妄想中,不得清净。人戒除要邪念,心地才能纯净,要做到这点就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多做善事。我常反省自己一生所作所为,为国为社会所作贡献甚少,私心杂念丛生,业障深矣。只有从现在起快快觉醒,遵循传开大师的教诲,一心一意学佛,老老实实持戒,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慈悲心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