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今用——五苓散治疗脑积水1例(验案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43:43
古方今用——五苓散治疗脑积水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脑积水,是因先天性或后天性颅内疾病引起脑脊液循环途径受阻或吸收障碍,脑脊液分泌过多,使脑脊液在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逐渐积聚,并有颅内压增高者称脑积水。引起脑脊液过量的原因有三:(1)分泌过多;(2)吸收太慢;(3)液体运行不畅。前2种情况少见,绝大多数是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中医将本病归纳在“解颅”病中,认为其病的根源是肾虚。肾主水,肾虚则水液运化障碍,而停积脑中;肾又主骨生髓充于脑,肾虚则主骨充脑无力,颅骨的合缝与脑的发育均不良。所以从宋代的钱乙开始,就用补肾与利水两法治疗本病。积水多,颅内压高,则重在利水;积水控制,颅内压不高,则重在补肾,以治其本。此外,外伤瘀血不化,也会阻碍颅内津液的运行而导致积水,这类病人又当用活血化瘀利水为主要治法。    笔者在跟随张家礼教授上门诊期间,就亲眼见其用五苓散治疗小儿脑积水取得显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4岁, 达州人,因头颅增大曾多方求医诊治,无效。于2001年10月23日经人介绍至成都中医药大学抚琴门诊部张家礼老师处就诊。予五苓散加味。连续服药1个月后复诊,头围明显减小,精神情志活动也有了明显改善,已无呆痴之状。但其仍形态消瘦,面色白,头颅较大,目无神采。舌淡,苔白润,脉细。患儿家长诉小便黄少,症状明显改善。服药前食欲不佳、表情呆滞,服药后胃口好多了,神志也比以前清楚,智商也有所提高。感冒的次数也减少了。效不更方,张老师处方如下:桂枝8g,茯苓10g,泽泻10g,猪苓10g,法夏10g,白芷8g,葶苈子6g,杏仁10g,石菖蒲10g,炙甘草3g。患者反馈疗效甚佳。    2 体会    五苓散本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经腑同病的主方,病为膀胱蓄水,病位在下。虽为利水之法,但脑积水为脑部积水,病位在上。五苓散怎能切中病机呢?从本例脑积水辨证分型来看,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可知肾与脑关系密切。肾主骨的功能失常,则囟门不闭,肾生髓功能异常,则影响髓海的正常储纳。“真阳不足,不能化气生髓,塞水为积,潴留于脑……”。而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水停,痰湿上泛清空,聚滞脑络,又是脑积水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五苓散的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正好使停滞于内的水湿随小便而去。虽然五苓散用于治疗太阳经病证,但对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阴肾经也必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同时,太阳经与督脉相连,督主一身之阳,上通于脑,关系着脑脊液的循环。因而,五苓散也可间接调节其脑脊液的循环。脾喜燥恶湿,水湿去,则有助于脾功能的恢复。且方中白术、茯苓均入脾经,又有健脾的功能。可见,五苓散针对各个环节,标本兼顾。西医认为脑积水主要由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所致,因脑脊液产生过多或蛛网膜吸收发生障碍所致较少见。西医常用利尿药以减轻颅内压而改善症状。据动物实验观察,五苓散的排尿作用(排尿时间、排尿量)均优于呋喃苯胺酸(速尿)。这也为五苓散的选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再看方中药物,猪苓、茯苓、泽泻三味药合用通利小便,淡渗利水,而又不重伤津液,白术苦温运湿健脾,标本兼顾,既使脾气转输,津液得以正常输布,又有燥湿利水之功。桂枝辛温,蒸化三焦之力可谓是此方直达病所之关键。桂枝外解太阳表邪,内入膀胱温阳,通利小便,且蒸化三焦而使气腾津化,使三焦通利,水道畅通,而使脑中之积水随小便而出。上、中、下焦兼顾,难怪五苓散对多种水湿饮停病证都有奇效。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加上葶苈子强心利水消肿,降低颅内压;半夏燥湿化痰;白芷通窍,兼活血引经;石菖蒲开窍;杏仁宣肺,提壶揭盖,兼祛外邪,从而加强五苓散的力量和针对性。当谈及此病案时,张老师还提到《金匮要略》中的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癜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中包含了一个泽泻汤,用于健脾利水,燥湿除饮。小孩可能表达不清,但因水饮压迫大脑,必定有“神不爽,头晕目眩……泛恶作吐”等症状。当脑积水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生长发育障碍,智力差,视力减退,癫痫。五苓散可治疗水痫,亦可借治脑积水。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许多疾病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由于气候的变化,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西药的介入,很多的疾病也发生了变化。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因而我们在选用方药时,只要准确地把握住病机证型,就可以古方今用,而不拘泥于前人所述疾病。这才是中医选方用药的精妙之处。    作者单位: 610075 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99级7年制中医2班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http://www3.100md.com/htmlcontentb.asp?url=/html/DirDu/2006/01/01/85/5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