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域名注册:郭美美今晨连发微博质疑白岩松和《新闻1+1》(新闻晚报 2011-9-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35:03

郭美美今晨连发微博质疑白岩松和《新闻1+1》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2011年09月14日16:50我来说两句 (4)   郭美美在杂志上的写真照《嘉人》杂志供图  郭美美接受媒体采访 南方都市报供图

  郭美美今晨连发微博质疑白岩松和《新闻1+1》

  我没有主动约访,是记者来找我的

  晚报记者 程绩 报道

  郭美美旋风又来了!连续两天,3份刊物密集刊发3篇对她的专访,引发了媒体是要新闻还是要道德的巨大争论。昨天央视《新闻1+1》播出《郭美美:不想红会,只想红》,节目中《财经》副主编罗昌平披露郭美美主动约访被自己拒绝,而主持人白岩松则给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评论,“丑闻是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而低调却是低调拥有者的墓志铭。 ”

  今天凌晨2点,郭美美连发两条微博,对《新闻1+1》和白岩松的报道进行质疑,称自己从未主动约访。

  央视《新闻1+1》发问

  是否要接受审丑利益链条?

  昨天的《新闻1+1》将郭美美与绯闻、丑闻、偷拍、走光等炒作娱乐新闻的审丑联系在一起,发问道,“几天的时间里,突然发现出现了很多对她的独家专访,从杂志到报纸,从东到西。一时间让人感觉红会的事可能真过去了,但是郭美美红了,这应该吗?我们该不该警觉呢?我们是不是要真的接受一种审丑的利益链条呢? ”

  节目中,本轮风暴中最早专访郭美美的《嘉人》杂志执行主编邓立透露,“8月中旬的时候,我的专题编辑在问我说,我们可不可以采访郭美美,我说可以,我说可以先约着。后来我的同事告诉我说,整个约的过程还是很顺利。 ”在最近一期的《嘉人》杂志以“郭美美从未想做全民公敌”为标题对郭美美进行了专访。报道的内容除了涉及到成长经历、感受变化之外,也依然列出了郭美美事件引发的一些质疑。而文字之外,该杂志也刊登出了一组她的写真照片。

  邓立在节目中表示自己对这个选题也曾经犹豫过,“有犹豫过,但还是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其实我们也会看到网络上对她的各种各样的讨论,几乎是 ‘沾上死爱上亡’,所以我们也会在刊发关于她的报道的时候,其实考虑会要多一些。”

  第二天,又一篇叫做“郭美美:不想因为我,让老百姓对红会失去信心”的文章出现在《南方都市报》上,同样也是专访。而与此同时,同属南方报业集团的《云南信息报》也刊登出一篇题为 “风暴眼中的郭美美”的文章。

  与此同时,《新闻1+1》也找到了一家自称拒绝郭美美约访的媒体——《财经》,该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在节目中表示,“在9月5日,我们的记者接到了郭美美工作室的一个电话,对方就提出来希望能够由《财经》杂志专访郭美美,大概情况就是这样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他们联系了国内的很多媒体,希望能够做一个专访。”最终《财经》拒绝了郭美美,罗昌平还透露,一家北京的报纸临时撤掉了三个版的郭美美专访,原因是郭美美结束采访之后说了这么一句,“你们可是北京的独家哦”。

  郭美美微博反击

  媒体请勿制造阴谋论

  凌晨2点14分,@郭美美baby首先针对@罗昌平的微博进行了反击。罗昌平的微博以“该不该专访郭美美”为题,称最近两周,郭美美经纪人主动联系多家媒体希望专访,我们未应,原因如下:①郭方主动约访,其意昭然;②记者理应专访留档,哪怕不发稿;③要分清楚是媒体在利用郭美美还是被其利用;④单一对话体报道不合适调查报道,应有辅助采访并成文;⑤即使发稿,有责任过滤郭氏明显说谎内容。郭美美回击道,“罗老师,你没有说实话,或者你们杂志社的记者没和你说实话,你的这席话上央视影响很大,事实是你们杂志的记者王晨先给我留言,说一直想客观报道此事,后来我工作室才给王晨回的电话,当时王晨还说要周三四才回京。目前采访我的媒体都是先向我们发出的采访邀请,这点你可以跟采访过我的几位记者核实。 ”

  凌晨2点39分,郭美美再发一条微博,矛头对准了白岩松,“央视白岩松节目说我主动联系《财经》等杂志一事有误。事实是《财经》记者王晨用微博邀请的方式给我留言说想客观报道。之前我没有工作团队,最近成立工作室才有人帮我整理这些信息,并回复了部分媒体采访邀请,其中包括《财经》。不信可问采访过我的记者。媒体有采访自由我也有话语权利,请勿制造阴谋论。 ”

  《嘉人》杂志凌晨道歉

  我们确有选题不妥当的问题

  两天内,一度被遗忘的郭美美迅速将公众的视线重新聚焦在自己身上,媒体连续的“独家专访”也引发论战,反对的网友声讨杂志缺乏道德底线,将“全民公敌”郭美美送上时尚杂志。赞同者则表示,丑闻真正主角并不是郭美美,拿郭撒气也并不能占领道德高地。

  而最先刊登郭美美专访的《嘉人》今天凌晨2点03分在杂志的官方微博上正式道歉,“《嘉人》10月号关于‘郭美美’的访问引起多方争议,我们确有选题不妥当的问题,对此我们将认真内省。我们无意于传播错误的社会价值观,无意于冒犯公众情感,在此向网友和公众诚意致歉,欢迎大家继续监督指正。 ”

  而同样专访了郭美美的南方都市报记者王星,则坚持认为自己做了一篇很好的采访。王星从昨天到今天凌晨也持续更新微博,“我真诚的认为,南都对郭美美的采访很好,一个只怕被人说大饼脸的、极度虚荣没读过几天书的浅薄姑娘,被报道呈现出来,我做商红会系调查那么久,看了稿子才算了解了一些郭美美这个人。可惜未能满足一些观众的黑幕期待,咋能没高官哩?不管它是啥颜色,只要媒体不能把它说成黑的,就不被接受,真是讽刺。 ”

  对于昨天《新闻1+1》的报道,王星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新闻1+1》在讨论采访郭美美的事,有主题先行之嫌啊,先定下调子,再从微博上找支持这个思路的意见。其实,郭美美进娱乐圈根本没戏,长得不好看,浅薄无知,真想红的话就一个办法——关注拆迁、维权等事件,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女版公知,那时人们就会感慨‘连郭美美都……’,那时郭美美就真红了。主题先行可真不是好习惯,特别是当新闻人自以为代表正义的时候。 ”

  至于专访郭美美的过程,王星透露是自己主动约访的,“有网友误以为南都那个采访是郭美美方面约的,我说明下,采郭美美是我两个月以前主动约的,那时我负责商红会系调查,当时没约到,一个月前同意接受采访了,说问题随便问。那时调查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做人物稿我不擅长,所以是请同事做的采访。采前没给他们看提纲,采后没给看稿。这就是个普通的采访。 ”

  《财经》记者透露郭美美约访详情

  6月拒绝9月邀约

  郭美美和罗昌平究竟谁是谁非?他们两个人到底谁在撒谎?随着今天凌晨郭美美微博与罗昌平的隔空对话,这已经成为最新的热点。而《财经》负责采访红十字会得记者王晨,随后也在微博上详细披露了郭美美约访的经过。

  王晨透露,“6月末7月初,在做《寄生红十字》期间,一直在联系郭美美,用邀请关注的方式留号码,每天都邀请一次,未见回复。郭美美之所以对我有意义,还是和红十字会相关,那时联系当事人至关重要。 《寄生红十字》做完后近两月,再未联系。 《寄生红十字》出稿两月后,9月5日,我在温州出差时,接到郭美美经纪人jackie的电话,问是否可专访郭美美,而且可专访其母郭登峰女士。此时,我觉得郭美美如脱离红十字会,专访无意义,即说我在出差。第二天,接到jackie换新号的短信。幸好9月6日短信没删,否则说不清了。 ”

  ◎评论声音

  潘采夫(专栏作家):现在她作为一个娱乐人物出现的时候,媒体还没太转过弯,所以除了《嘉人》,其它的媒体更多是在时政报道这一块的版面上报道郭美美的。问她都是一些关于社会的问题,而郭美美的回答是一个娱乐圈的“蛋白质”女孩这种典型的回答方式。所以这两套系统是不太搭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媒体有可能是被郭美美利用了。她在媒体采访上其实也是有布局和策划的,比如她会对某个媒体说你是我在北京媒体里面的独家专访,给你这个机会,她会跟某个杂志说,给你这样一个待遇。

  王小鱼(娱评人):现在挺普遍的,有一大群艺人也好,还有她背后的宣传团队也好,以此为美、以此为乐,有些人可能就觉得对她来说有媒体在报道她,不管是丑是美,有媒体报道她,她就心满意足了,她觉得目标就达到了,甚至于可能很多的这种,她的团队也认为自己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他们自己的标准、他们自己的理由。但是我觉得她离真正的宣传包装差得远,这些还是处于一种小闹剧,或者说完全不专业的一种行为,是一种走火入魔的行为。

  王永 (品牌中国网首席执行官):有些人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态呢?不能够流芳百世就要遗臭万年。

  蔡强 (某网络公关公司负责人):公关公司和这个网络红人之间实际上有点像经纪公司和艺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这也是网络炒作当中的模式之一,商业模式之一。

  ◎新闻延伸

  7月份社会捐赠额环比减半

  昨天,民政部透露,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发生后,7月份全国社会捐款额度锐减一半,仅为5亿元。

  今年二季度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社会捐款数额出现大幅减少。去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捐款为100.5亿元,今年同比减少74亿元,降幅达73.6%。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捐赠数据同比下降幅度大,主要是因为去年上半年我国发生旱灾、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捐赠热情,而今年则较为平静。

  民政部统计数据同时显示,今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但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发生后,7月的社会捐款为5亿元,比6月减少了5.2亿元。此前,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监测数据也显示,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今年3至5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款62.6亿元,但6至8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8.4亿元,降幅达到86.6%。(据京华时报) http://news.sohu.com/20110914/n3193376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