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京的政治思维和强国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6:48:54

第二章 普京的政治思维和强国战略
作 者:许志新
载《重振大国雄风——普京的外交战略》一书
普京是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俄罗斯领导人,受过良好教育,因在克格勃任职期间长年在国外工作而眼界开阔,对苏联时期的积弊和叶利钦改革的问题有较清楚的认识,对俄罗斯的落后痛心疾首。他上台后,以强国为目的,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政治思维和发展战略。
第一节 执政之初的强国战略构想
(一) 出发点:振兴俄罗斯
振兴俄罗斯是普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普京对俄罗斯的衰弱及其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甚至三流国家的危险。为了避免陷入这种窘境,国家必须付出巨大的脑力、体力及道德力量。需要开展协调一致的建设性工作。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我们完成这项工作。现在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能否认清危险程度,能否团结起来,能否承担起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1]在2000年7月的国情咨文报告中,普京又对俄罗斯的未来做了明确定位:"俄罗斯惟一现实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2]
普京把振兴俄罗斯、实现强国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归结为两个方面:
1. 经济衰弱和不稳定。普京指出,俄罗斯现在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3]在社会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科技水平、设备更新等诸多关键领域“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4]与此同时,尽管以往的改革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俄罗斯仍未建立起保证稳定发展的经济体制。普京特别强调:"俄罗斯需要一种有竞争力的、有效益的、社会公正的、能够保证政治稳定发展的经济体制。稳定的经济——这是民主社会的主要保障,是世界上受尊敬的强国的基础之基础。"[5]
2. 国际环境严峻。普京说:"冷战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至今还未肃清它的余毒。这种余毒就是企图借口人道主义行动损害国家主权,用如今时髦的话说,就是进行人道主义干涉。还有在涉及地区威胁或国际威胁的问题上难以找到共同语言。在新形式的外部侵略、国际恐怖主义和国内直接受到恐怖主义威胁的情况下,俄罗斯遇到了对其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连串挑战。俄罗斯正面对着企图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种种势力。我们努力使俄罗斯避免这一危险,但我们的行动常常遭到片面的和不客观的解释,成为各种投机的借口"。[6]面临挑战且又难于与外界沟通,这为俄罗斯改善外部环境带来困难。
正如本书第一章所详细介绍的,普京上台之时,俄罗斯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现实威胁。这种内外威胁实际上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国际关系说到底是实力对比关系,只有振兴经济、极大地加强综合国力,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才能得到根本改观,其国际地位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普京把振兴经济视为"受尊敬的强国的基础之基础"。他说:"没有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武装力量,就不可避免地要处于依附的从属地位。"[7]
正是基于这一点,普京把发展速度问题提到政治高度:"必须尽快快速发展,因为俄罗斯已经没有时间晃来晃去了……达到应有的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不怕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意识形态问题。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思想问题、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而这后一点,从团结俄罗斯社会来说,在现阶段意义尤其重大。"[8]普京的意图是围绕大力发展经济这一点来实现全社会团结,通过发展经济一并解决内外两方面的危机。
普京把赶超欧洲发达国家作为目标,他说:"如果使俄罗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现在的水平,还不是世界经济领先国家的水平,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情况下,我们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如果在15年里我们都能保持年增长速度为10%的话,则可以达到英国或法国现在的水平。"[9]具体到经济的年增长率,普京说:"最少要有5%的增长……如果我们不能超过这个水平,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竞争中就要落后做尾巴。不只是做尾巴,而且要落伍。因此应当保证较高的发展速度。我们非常希望达到7%或8%的水平,最好是达到10%的水平。"[10]2003年普京又明确提出在21世纪头10年里争取经济总量翻一番的任务。[11]
(二) 振兴的途径: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1. 走人类文明的"主干道"
对俄罗斯来说,振兴经济有一个道路选择问题。有了上世纪90年代的惨痛教训之后,有不少俄罗斯人对叶利钦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做出批判。国内最大的反对派——俄罗斯共产党的支持率稳定在30%-35%,表明有相当多的人仍在对比今昔,缅怀苏联时期的"辉煌"。走什么道路,这是普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普京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所遇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继承了苏联式的经济所付出的代价。在改革开始之前我们没有其他经济。我们不得不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在有着笨重和畸形结构的体制中,实施市场机制。这不可能不对改革进程产生影响。……今天我们正在饱尝这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毫无疑问,改革中的某些缺点不是不可避免的,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失误和错误以及经验不足造成的。要回避俄罗斯社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不可能的。通向市场和民主的道路,对于90年代走上这条道路的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十分艰难的,它们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困难的程度不同罢了。俄罗斯正处在经济和政治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尽管有种种困难和失误,我们终于走上了全人类都在走的主干道。正如世界经验令人信服地证明,只有这条道路可以使经济迅速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12]关于苏联时期的近70年历史,普京特别指出:"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13]
普京的言论表明:第一,俄罗斯社会所以面临困难,主要是由于所继承的是苏联经济,今天的俄罗斯是刚刚由苏联社会脱胎而来的;第二,改革中的失误和错误有些是可以避免的,但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第三,走上市场和民主的道路,就是走上了人类发展的主干道,回到过去是没有出路的。这三点明确了他所选择的发展道路。
2. 采用渐进、稳定、不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改革方式
在总结俄罗斯的教训时普京说:"政治和社会经济动荡、剧变和激进改革已使俄罗斯精疲力竭。只有幻想家或那些对俄罗斯和人民冷酷无情的政治力量才会呼吁再进行一次革命。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招牌(共产主义的也好,民族爱国主义的或激进自由主义的也好),国家和人民都经受不住再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现在国家的忍耐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竭的边缘。社会简直要崩溃,即从经济上、政治上、心理上和精神上崩溃。有责任心的社会政治力量应该给人民制定出一个能使俄罗斯复兴和繁荣的战略。这个战略应根据市场和民主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好的经验,并且只能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实施;实施时既要保证政治稳定,又不能使俄罗斯人民的各个阶层和群体的生活水平下降。这是摆脱我国目前所处困境的一个无可争辩的要求。"[14]
采用渐进、稳定、不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改革方式既是对叶利钦时期教训的总结,也是普京与叶利钦的根本区别所在。普京在强调发展速度的同时,又强调前进的渐进性和稳定性。实际上,在普京看来,发展与改革,二者并不矛盾:以发展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的思想雏形已开始形成。
3. 不照搬西方模式,走俄罗斯自己的路
普京认为照搬西方模式是俄罗斯的另一教训:"20世纪90年代的经验雄辩地证明,只是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简单地照搬到我国,我国的改革不付出巨大代价就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机械地照抄别国经验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每个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15]
俄罗斯改革之初照搬西方模式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经验,对西方模式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国家利用债权(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俄罗斯改革进行强制性规定的结果。不再照搬西方模式意味着将脱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导"。2001年初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发生债务纠纷,俄罗斯顺势解除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平等的合作关系。普京的逻辑是:"国家是靠别人的建议、援助和贷款,还是依据我国的情况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选择";如果俄罗斯是一个弱国,它就会选择依赖别国;如果选择做强国,它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俄罗斯惟一现实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16]
4. 建立"有效的经济"
俄罗斯虽然已经历了8年经济改革,但合理的经济体制尚未建立,"造成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深层原因仍一如既往"[17]。普京提出建立"有效的经济",[18]就是要建立能够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制。这一任务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建立国家调控体系。普京认为90年代的"重大教训"之一就是没有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目前的局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程的影响力。在确定国家调控体系的规模和机制时,我们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需要国家调控的地方,就要有国家调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19]关于国家调控的任务,普京说:应当"让俄罗斯国家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确立社会发展的最佳目标和合理参数,为达到这一目的创造条件和建立各种机制"。[20]
二是建立经营自由环境。普京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减少行政干预,增加经营自由——生产、买卖和投资的自由。"[21]在这方面具体的任务,是继续推进私有化进程,出售国有股份,改造国有经济;改造自然垄断经济部门;保护所有权,重点是保护私有财产权,以及实现土地自由买卖;保证平等竞争条件,消除对一部分企业的歧视,取消或逐步取消对另一部分企业的优惠;使经营者不受行政压迫,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环节和权力;减轻税负,开展以减轻企业负担为目的的税制改革;发展金融基础设施,改革银行体系,建立资本市场,提高企业融资便利。
5. 树立统一的"俄罗斯新思想"
普京说:"我们国家迫切需要进行富有成效的建设性工作,然而,这在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社会里是不可能的,在一个基本阶层和主要政治力量信奉不同价值观和不同思想倾向的社会里也是不可能的。……我国的改革艰难而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公民不和睦、社会不团结,精力都耗费在政治内讧上。"[22]普京认为实现社会团结必须要有统一的社会思想,但不应当恢复"任何形式的国家官方的意识形态","在民主的俄罗斯不应当强制实现公民意见一致。任何的社会一致都只能通过自愿的方式来达到"。[23]
普京提出树立能为广大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俄罗斯新思想"。他认为,大多数人希望稳定,希望和平、安全和法制,希望利用多种所有制、经营自由和市场关系所提供的机会,是实现思想统一的社会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当代"俄罗斯思想"两大支柱:一是"高于各种社会阶层、集团和种族利益的超国家的全人类价值观",这指的是"人们已经接受了言论自由和出国自由、个人拥有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样一些观念。人们珍惜可以拥有财产、从事经营活动和创造财富这样的机会等等"[24] ;二是"被人们称作为俄罗斯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的价值观",[25]这种传统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指俄罗斯人缺乏自由主义传统,习惯于国家专制——本书作者注)和社会团结(指俄罗斯人习惯于集体活动——本书作者注)。[26]普京说:"俄罗斯新思想是一个合成体,它把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经过时间考验的俄罗斯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与经过20世纪波澜壮阔的100年考验的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7]
普京提出的"俄罗斯新思想"实质上是想对传统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大国主义、国家专制主义和社会集体主义去芜存精,嫁接上西方的政治自由主义、财产权和人权观念、以及市场经济和经营自由等价值观,形成一个特殊的思想混合体。
6. 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
普京指出:"俄罗斯即使想成为美国或英国的翻版,也不会很快做到这一点,在这两个国家里,自由主义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历史传统。而在我国,国家及其体制和机构在人民生活中一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一个强大的国家不是什么异己的怪物,不是要与之做斗争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目前俄罗斯复兴和蓬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政治领域。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也应该拥有这样一个政权体系。"[28]
用普京的话说:"在俄罗斯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就是指建立一个民主、法制、有行为能力的联邦国家。"其任务包括:使国家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结构合理化,提高国家公务员的专业素质、纪律性和责任心,加大反腐败力度;以选拔优秀专家原则为依据改革国家干部政策;为在俄罗斯建立一个生机勃勃、能使政权保持平衡并得到监督的公民社会创造条件;提高司法权力机关的作用和威望;完善联邦制关系,其中包括财政预算领域的关系;同犯罪做积极主动的斗争。[29]
7. 确立务实外交
在俄罗斯面临严峻挑战、国内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需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外交为国内目标的实现创造适宜的国际环境。普京上台后很快便制定了新的《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这一构想的出发点是"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普京还说:"我们对外政策的自主性是毋庸质疑的,这个政策的基础是务实、经济效益、国家利益至上。"[30]务实外交的产生改变了俄罗斯外交的指导思想,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外交的重大调整,同时标志着俄罗斯外交开始趋向成熟。
普京的强国战略是其政治思维的具体体现。普京的政治思维是一个颇为完整的体系:(1)以建立强盛的俄罗斯为根本出发点,以振兴经济作为强国的途径和一切工作的中心;(2)在发展道路选择上,把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政治的普遍原则同俄罗斯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不脱离"市场和民主"发展的"主干道",又不照搬西方模式;(3)在发展和改革方式上,采用渐进、稳定的政策和不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改革方式;(4)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把加强国家调节与发展经营自由相结合;(5)树立"俄罗斯新思想",以实现社会思想统一和社会团结;(6)建立统一而强大的联邦制国家政权机关,使国家成为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7)明确外交对内政、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从属和服务地位。这套政治思维的提出标志着俄罗斯内政外交将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节 政治思维的调整与发展
普京上述政治思维在后来的实践中遇到了阻力,在一些重要方面很难贯彻下去,这表明他的思维与现实生活有差距。政治家的思想往往随实践的要求而变化,普京也是如此,他在执政过程中对上述思维体系做了一定的调整。
1."俄罗斯新思想"未能构成社会团结的基础,普京利用权力和运用策略基本上结束了俄罗斯政治长期混乱局面。
对于刚上台的普京来说,首要的任务是要树立政治权威,结束俄罗斯社会的政治混乱,形成全国政治统一。普京原本想?俄罗斯新思想"来实现思想统一,奠立政治统一的基础。但是,在俄罗斯条件下,社会严重分化形成了众多的社会阶层和集团,其表现是政党林立。由于利益差别过大以致尖锐对立,各社会集团顽强地表达和捍卫自己的利益。利益纷争使社会涣散,很难形成统一意志。换句话说,思想统一应以利益的相对一致为前提,这在俄罗斯应当是一漫长的过程。而普京却没有这个时间,他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结束政治混乱,否则强国便会遥遥无期,甚至连其政治地位也难以巩固。
普京的选择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用高压办法,压制对政权挑战最烈的政治势力。为此,普京在国内政治领域先后打了“三大战役”,取得重大战果,其权力地位得到极大加强。
第一个战役:建立7个联邦区,实现全国政令统一。2000年5月13日,普京发布总统令,将全国划分为7个联邦区,并派驻总统全权代表。此举之目的在于约束地方,打击各联邦主体的分离倾向。[31]在叶利钦时期,由于国家经济混乱,中央难以管理和扶持,而且出于在政治斗争寻求支持的需要,总统曾赋予各联邦主体较大的自主权,以致各地政令不一,自行其是,分离倾向愈演愈烈。因此,普京上台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实现全国政治和经济空间的统一。联邦区的设立对联邦主体形成取代之势,这有效地警告了地方,体现了联邦总统的权威。此后,除车臣共和国外,各联邦主体的分离主义迅速收敛,与联邦中央的分歧多集中在权限划分和财政划分等事务领域。
第二个战役:打击寡头势力,解决寡头干政问题。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金融寡头的权势极度膨胀,严重干扰了社会政治进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普京上台后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表明立场,2000年6月28日普京接见21名最有影响的实业界人士时说,政府应该为企业家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保障,但不能容许他们干涉国家政治;二是杀一儆百,以涉嫌侵吞国家财产为由逮捕了寡头之一的“桥”新闻媒介控股公司总裁古辛斯基,后因证据不足而释放。鉴于古辛斯基“不思悔改”,利用所把持的“独立”电视台继续在车臣等国内外政治问题上与政府唱反调,2001年4月,有政府背景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以“独立”电视台拖欠债务为由,运用法律程序,强行对它进行重组。同时政府再度逮捕了古辛斯基,并再度因证据不足加以释放,迫使他逃往国外。此后,俄政府又把矛头对准曾任叶利钦总统顾问、独联体秘书的大寡头别列佐夫斯基,逼迫后者逃亡。经此一役,寡头势力受到重创,寡头干政问题得到解决。
第三个战役:实现中派联合,建立议会多数,压制俄共。1999年12月的议会选举结果,在国家杜马450个席位中,俄共占113席,为第一大党;支持普京的中派“团结”竞选联盟和“祖国-俄罗斯”竞选联盟分别占72和66席,为第二和第三大党。俄共利用议会第一大党地位,控制了从议长到议会主要委员会领导职位。2001年初,俄共反对政府预算草案,在议会发起倒阁活动。俄共坚决反对通过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新《土地法典》,成为普京经济改革战略的最大阻力。2001年末,在普京政权的授意下,两个中派党“团结”和“祖国-俄罗斯运动”合并为“团结-祖国运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俄罗斯10年历史中议会首次出现了起主导作用的“政权党”。2002年3月,“团结-祖国运动党”提出按政党议员比例重新划分议会各委员会领导权的议案,迫使俄共及其盟友农业党从议会一些重要委员会的领导岗位退出,同时导致俄共的分裂。[32]俄共丧失了对议会的控制。
经过这三个战役,普京的权力地位得到空前加强:削弱了对中央政权的三个主要威胁——地方势力、寡头势力和俄共;议会与政府势同水火的局面成为过去,普京除得到行政和司法系统的支持外,现又在议会中得到强有力支持。
2. 普京所建立的"强有力国家政权体系"只是加强了以总统为核心的执行权力,而没有提高国家政权体系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按照普京的思维,建立"强有力国家政权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一个民主、法制、有行为能力的联邦国家";二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需要国家调控的地方,就要有国家调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然而在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首先,如上所述,普京为尽快结束国内政治混乱局面,不得不采用政治高压手段,这就产生了建立"有行为能力的国家"与建立"民主法制国家"之间的矛盾。政治高压手段有其副作用,例如,他采取建立联邦区等行动收服地方势力,同时也削弱了地方对中央的监督;他压制俄共等反对派,同时也抑制了民主机制的发展;他重组"独立"电视台的目的是打击寡头,同时也限制了反政府舆论,影响了舆论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不仅如此,为了完成车臣战争、反对恐怖主义和确保社会安全,为了使国家政令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普京越来越依赖国家强力部门和中央及地方行政系统。普京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有行为能力的国家",但却是以弱化民主制为代价。其结果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失衡,所谓强大的国家就是执行权力进一步膨胀,立法和司法的制衡能力被削弱,舆论监督作用下降。这正像普京自己所说的:"对人权和自由以及整个民主来说,主要危险基本上来自执行权力机关。"[33] 这一结果与他的初衷相违背,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与俄罗斯国情的现实需要相符合。社会政治生活的矛盾决定了普京的选择。
其次,国家行政权力的膨胀和权力制衡机制的削弱不可避免地导致滥用权力和腐败。这方面的问题是:(1)行政机构和人员膨胀,国家并没有像普京最初所要求的那样仅仅成为"社会生活的调节者",而是保持着传统职能。2002年10月世界银行驻俄代表处发表报告,认为俄罗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是:"各级政府仍起着传统作用,官员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而且增加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4](2)行政权力过大加重了社会腐败问题。俄罗斯社会腐败问题严重,其中以官员腐败问题最为突出。普京指出?国家机构的工作组织方式导致贪污和营私舞弊成风。……任何一道行政门槛都要靠行贿来打通,门槛越高,贿赂官员的钱就越多。"[35](3)行政改革举步维艰。普京执政以来多次谈到以转变政府职能和反腐败为核心内容的行政改革,但问题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俄罗斯国家权力的加强,就其本质而言,所加强的是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执行权力。1993年的俄罗斯宪法确立总统制,叶利钦虽然大权在握,但鉴于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执行权力仍受到议会的强大制约,同时也受到舆论的强有力监督。普京上台后,随着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的弱化,总统权力更加突出。凭借居高不下的支持率[36],普京的总统权势已凌驾于各类社会权力机构之上。同时,他整肃地方、打击寡头、控制舆论、压制以俄共为首的反对派、建立议会多数、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势力、整顿社会秩序,所依靠的是国家强力部门和官僚力量。乱世用重典,而重典的推行带动了执行权力的膨胀。
3. 俄罗斯经济有明显好转,但经济深层问题未能改变,距离建立"有效的经济"目标尚远。
与政治领域不同,经济工作不是靠行政命令所能做好的,而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经济工作是难度最大的工作。普京执政以来已取得明显经济成绩,但仍面临着重重困难。
普京所取得的经济成绩是:
——经济从下降转为增长,从混乱转为稳定。2000年俄罗斯经济(GDP)增长9%,2001年增长5%,2002年增长4.1%,2003年上半年增长7.1%(全年预计增长5.5%-6.5%),扭转了90年代经济持续下降局面[37]。
——外债问题大大缓解。外债负担从1600亿美元左右降至不到1300亿美元。
——初步实现金融货币稳定。黄金外汇储备从2000年初的110多亿美元增
至2003年6月的640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2000年通胀率为21%,2001年为19%,2002年降至15%,2003年预计为12%;卢布稳定且连年实际升值。
——外流资金大幅度减少。2000年资金外流达到历史最高,为240亿美元,2001年降至170亿,2002年降至120亿,2003年上半年首次出现了"流入资金超过流出资金"的情况。
——财政危机得到克服。从2000年起连续四年实现财政盈余。尽管总体上仍未消除财政紧张状况,盈余主要为还债,但政府已有能力实现预算目标,拖欠工资、退休金和养老金问题得到解决。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2000年为9.3%,2001年6%,2002年7.1%,2003年上半年为14%。
但是,经济中的深层问题依然十分严重。(1)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出口特别是石油出口,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国际油价上涨。俄罗斯经济没有摆脱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能源原材料出口依赖型发展模式。[38](2)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赖加剧了经济结构原料化发展趋势。在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生产的比重占50%。叶利钦时期对能源原材料生产部门和运输部门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0%-25%,普京执政以来这一比例升至50%,2002年为60%。(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问题虽得到扭转,但投资不足仍是俄罗斯经济中的老大难问题。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以上,但2001年降至8.7%,2002年降至3%。投资匮乏使俄罗斯经济内需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后劲。(4)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俄罗斯的劳动生产率只及发达国家的1/3。由于连续四年的居民消费扩张,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这产生的后果是:社会劳动收入的增长普遍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口能力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劳动收入普遍高于其他部门的劳动收入,部门差距拉大;由于劳动成本提高,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正逐渐失去竞争力,进一步降低了对投资的吸引力。(5)中小企业发展困难。中小企业产值仅占社会总产值的15%-17%,远远低于转型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小企业发展不起来说明俄罗斯经济垄断程度高、创业条件差(如行政障碍多、社会不安全、腐败、地下经济猖獗等等)和缺乏活力。这进而使失业问题难以解决,失业人数约占劳动人口的8%,贫困人口仍高达总人口的29.4%。
上述问题制约了俄罗斯经济发展速度。2002年上半年总统班子与政府班子曾发生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争论,这是普京与内阁之间少有的一次公开分歧。[39]这一争论最后不了了之,其中的原因是,不论总统班子或政府班子,都拿不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办法。不仅如此,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赖使俄罗斯经济受制于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化,一旦出口下降,经济增速还将进一步放缓。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说:俄罗斯一旦失去原料出口优势,"进口就会大大超过出口,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40]问题的症结在于,在投资匮乏的情况下俄罗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很难改变,无法形成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4. 普京政治思维的基本点有所变化。普京的思维及其实践结果已经并将继续对俄罗斯外交取向和外交决策产生影响。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普京政治思维发生了两点重要变化:一、不再强调超越俄罗斯各阶级、阶层利益的"俄罗斯新思想",不再强调在思想统一基础上的社会团结,而是大刀阔斧地运用强制或半强制性手段来结束政治混乱,实现政令统一和畅通;二、以弱化民主制和执行权力膨胀为代价,确立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政治体系。
普京政治思维的构成因此发生了部分变化:(1)强国仍是根本出发点,振兴经济仍是一切工作的中心;(2)坚持走自己的"市场和民主"发展道路;(3)在行为方式上坚持渐进、稳定和不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则;(4)用政治高压手段而非思想统一办法削弱挑战政权的力量,结束政治纷争;(5)突出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执行权力,建立"有行为能力的国家";(6)遵循外交为内政服务和外交务实原则。这6点构成了普京政治思维的基本点,其中的第4、5两点与其执政初期的思维不同。
这种变化是国情所决定的。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长达10年的政治混乱和经济衰退之后,普京作为俄罗斯新一代领导人,首先考虑的是强国,是稳定与发展,这代表了人民的普遍愿望。他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应当在世界上真正强大的、经济先进的和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所有决定,所有行动都只服从于这一点。"[41]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不可能学究式地指望思想一致进而达到社会团结,必须快刀斩乱麻地结束各利益集团间无休止的政治纷争;他不能幻想在俄罗斯建成西方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相对健全的民主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确立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权力。尽管为此付出了弱化民主制的代价,也只能进行这样的选择,因为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民主的利益。正如他所说的?俄罗斯的民主事实上是从上面来的,这是一。在历史范围最短的时期内我们根本改变了整个政治和社会经济制度,这是二。我们所以能迅速地做到这一点仅仅是因为首先用法律,甚至是命令实行了自由和民主。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有时急剧地超越了社会适应这些自由的能力,历史的必要性剥夺了我们实现渐进式发展的可能。我们没有时间和资源把改革拖延几十年,并等待社会上和人们的思想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礼物过去没有人送给过我们,将来也不会有人送。我们根本没有别的人、别的经济和别的国家职员。但我们有明显的资源可以使国家变得更有效、更有工作能力。"[42] 普京的实践说明,俄罗斯尚不具备建立成熟民主制的条件。
普京在政治领域所做的一切,中心目的是为了振兴经济,但建立"有效的经济"却是相对漫长的过程。普京执政以来的经济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但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高涨。由于经济深层问题的制约,他同时陷入了两难选择:他必须靠能源原材料出口维系经济增长,从而很难摆脱原料出口依赖型发展模式,这使经济结构改造和经济技术水平停滞不前;他意识到有必要通过融入世界经济的办法来吸引外资、实现经济的全面改造,但难以估量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欧盟共?欧洲统一经济空间"将会对俄罗斯孱弱的经济部类产生怎样的冲击。从发展的需要看,俄罗斯如果想加快经济改造步伐,就必须承受入世和同化于欧洲经济的风险,同时承受可能由此引发的国内政治风险。
普京的思维对俄罗斯外交取向的影响是:(1)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实现强国战略的前提,是俄罗斯最基本的不可动摇的国家利益;(2)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决定了在很长时间内俄罗斯的"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决定了外交的服务地位和务实性;(3)经济外交地位提升,重视对外经济利益的实现;(4)由于内部发展动力不足,一种逐渐明晰的动向是,普京政府开始注重借助外部经济力量推动内部的发展,其主要方向是加入世贸组织、与欧盟共?欧洲统一经济空间"、建立独联体共同市场。地缘经济的建设有可能改变俄罗斯外交思维,进而带来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
[1]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2]普京:2000年7月8日向俄联邦议会提交的国情咨文报告。
[3]参见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4]普京:2000年7月8日向俄联邦议会提交的国情咨文报告,同上书,第79页 。
[5]同上。
[6]同上书,第80-81页。
[7]参见普京:《改进国防工业综合体工作的十个主要方面》,载《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9]同上书,第7页。
[10]普京:《稳定经济是国家最主要的头等任务》,同上书,第31页。
[11]参见普京2003年5月16日在俄罗斯联邦会议发表的国情咨文。
[12]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
[13]同上书,第5页。
[14]同上书,第5-6页。
[15]同上书,第6页。
[16]普京:《向俄联邦议会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同上书,第78页。
[17]同上书,第85页。
[18]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19]同上,第13页。
[20]同上书。
[21]普京:《向俄联邦议会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同上书,第86页。
[22]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文集》,第7-8页。
[23]同上,第8页。
[24]同上。
[25]同上。
[26]同上书,第8-10页。
[27]同上书,第10页。
[28]同上,第9-10页。
[29]同上,第11页。
[30]普京:2000年7月8日向俄联邦议会提交的国情咨文,同上书,第80页。
[31]俄罗斯联邦共有89个联邦主体。
[32]俄共议员原先担任的9个议会委员会中的7个主席职位被剥夺,只保留了两个非主要委员会——社会联合组织与地区组织委员会、文化与旅游委员会的主席职位,农业党议员团也失去了农业委员会主席一职。在议会通过此项决议的第二天,即4月3日,俄共中央发表抗议声明,并表示俄共议会党团将自动放弃所有议会委员会主席职务,今后将拒绝与议会中的中右派进行任何合作。然而,俄共中央委员、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杜马文化与旅游委员会主席古边科,杜马妇女、家庭和青年委员会主席戈里亚切娃拒不执行俄共中央决定。在经过近两个月的党内危机后,俄共中央全会决定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人的党籍。9月7日,谢列兹尼奥夫等人成立了据称"有50万选民支持"的俄罗斯复兴党,俄共党内危机演变为组织分裂。
[33]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34](俄)《消息报》2002年10月24日。
[35]普京:2002年4月18日向俄联邦会议提交的2002年国情咨文。
[36]俄罗斯民众对普京的支持率始终维持在70%以上。
[37]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持续下滑,只有两年实现增长,1997年经济增长0.9%,1999年增长5.7%。
[38]普京执政以来未能改变90年代形成的出口依赖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2000年外需拉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0%;2001年世界经济开始衰退,石油价格走低,外需下降,内需的贡献率达到60%强;2002年世界石油价格先抑后扬,出口的贡献率再度升至65%,其中石油出口的贡献率高达50%。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原材料出口依赖表现为:在出口结构中原料出口占80%,其中能源(仅指石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不含电力和煤炭)出口占全部出口的56%,能源税收占联邦财政收入的30%-35%。
[39]2002年3月俄罗斯政府制定了"2005年前俄罗斯经济中期发展计划",预测2002-2004三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3%-4%。这一计划甫一出笼便遭到普京总统的批评。4月中旬普京在向议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又明确说:"俄罗斯目前需要更高的发展速度。"俄罗斯总统顾问伊拉里奥诺夫指出:按照政府"中期发展计划"规定的增长速度,"不仅无望赶上葡萄牙,而且还落后于独联体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目前俄罗斯增长速度在独联体国家仅排第8位。……俄罗斯甚至要恢复到自己1989年前的水平也必须在10年内保持4.9%的增长速度"。
[40]卡西亚诺夫谈2002年俄罗斯经济情况,(俄)《消息报》2002年11月1日。
[41]普京:2003年5月16日在俄罗斯联邦会议发表的国情咨文。
[42]普京答记者问,(俄)《消息报》2000年7月15日。
Copyright © 2000-2001 Oyastudy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