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军工业 看上去很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10:18

清末军工业 看上去很美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10-16 来源: 广州日报

  清末海军的主力舰为“五海”,其中“海琛”、“海筹”、“海容”在革命后起义,“海天”舰则在1904年触礁沉没。海军基层军官大多出身船政学堂,有些还有留洋经历,对清廷缺乏归附感,且对旗人专政、上层腐败认识深刻,普遍失望。图为中国在英国订造的“海天”舰。  李鸿章(右二)与马克沁(右一)及表演使用的重机枪合影。北洋新军聘请德国教习,在编制和训练上模仿德国和日本,后来北洋新军也是所有新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1909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实施了对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科学管理。至1911年共有国产军舰24艘,排水量共计10564吨。北洋海军似乎将重振声威。在威海刘公岛上操练的北洋海军士兵。北洋海军士兵多招募自山东沿海,入伍后在六个月时间内必须学会基础的舰上操作知识和英语,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专门的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外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是清末中国走在近代化最前端的人群。1894年7月3日,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清末建立的大型铁厂,即便如此晚清全国的工业基础仍然太差,支持不了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清末海军五艘主力舰中最大的“海圻”舰在辛亥革命发生时,正以大清海军战舰的身份出访,期间停泊美国纽约。纽约媒体发现,“海圻”舰所有海军官兵脑后,清代中国人特有的那根辫子已荡然无存。原来,早在“海圻”离开上海之前,经报请清廷,舰上的军官就已全部剪除了发辫。图为剪掉辫子的“海圻”舰士兵出席纽约官方举办的欢迎仪式。清末身为秀才的吴佩孚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和大批读书人一道投入军伍,后来成为著名的直系军阀。

  “汉阳造”打响  辛亥革命第一枪

  从1895年开始,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开始生产汉阳式步枪。一直到1944年21厂改造中正式步枪,这款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或许是中国近代生产时间最长、产量最大、使用最多的一款步枪。

  由于生产时间长远,近代中国所有的战争此枪几乎无役不与。据当年在新军第八镇(师)21标一个士兵的回忆,当年第八镇的步枪全部是汉阳兵工厂出产。因此,1911年10月10日晚上,武昌新军所开的第一枪,用的应该就是汉阳造,由此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

  但汉阳造的风光不止是在清末民初。敲响封建的清王朝丧钟的第一声枪响,是汉阳造;民初军阀混战中大显身手的,是汉阳造;北伐战场上用得最多的,是汉阳造;1927年~1937年国共双方用得最多的,也是汉阳造。但容易忽视而不应该忽视的,是在整个全民族抗战期间,抗日军民手中用得最多的,还是汉阳造。用今天的眼光看它,是落后了,但汉阳造曾有过的风光,它所创造的辉煌,绝不会因后来人的好恶而轻易抹去。          (新华)

  1884年,伦敦,白胡子老头表演马克沁重机枪

  李鸿章惊呼:“太快!太快了!

  1861年,湘军统帅曾国藩在安徽设立安庆内军械所,由此揭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大幕,其核心就是军事工业。

  由于这一时期英法德这些国家正明争暗斗,所以对清朝此时搞洋务所需要的产品、设备、技术甚至人才都愿意积极提供以获取自己的利益。因此在这一时期,洋务派遇上了难得的时机,得以顺利展开和快速发展。

  1862年,李鸿章授权英国人马格里在上海松江创建了上海洋炮局,1863年建立了苏州洋炮局。到了1864年李鸿章从英国人的阿斯本舰队买来了一批机器,改变了洋炮局只有锤子、锉刀的地下兵工厂的面貌。

  1865年李鸿章收购美国人的旗记铁厂,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拥有2000名工人,能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文化教育机构,成为当时洋务派创办的最大和晚清最重要的军工厂。

  也是在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代理两江总督,在到南京就任时,将其先前在苏州创办的苏州洋炮局也迁至南京,开办金陵机器制造局。该局后来成为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的大型军工企业。1867年,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70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该局后来成为晚清在北方最大的军工企业。

  1890年另一名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湖北主持建设湖北枪炮厂,1894年建成。虽然创建时间晚于上海、南京等地军工企业,但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产的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先进的军事装备,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汉阳兵工厂(1908年改名)——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截至1899年,洋务派共创立了大大小小30家兵工厂。从1861年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到1911年清朝灭亡,一共生产了1.01万支抬枪、27.3万支步枪、1.7万支马枪、200多挺机枪、3900门火炮、2.65亿发步枪子弹、365万发炮弹、871万公斤黑火药和58万公斤无烟火药。

  数十年强军初具规模 但衙门式管理腐蚀了它们

  晚清军工初生即暮气沉沉

  清末军工产业尽管从规模和代表性产品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军工产业也是工业,需要的是整体产品的水准,而晚清由于缺乏现代管理和科技经验,使军工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质次价高,价格甚至比进口洋货都还要贵。

  洋务运动在当时很被看重,李鸿章、张之洞等朝中重臣都在亲自督办,对个人升迁影响很大,于是大小官员就盯上了这些新式工厂。通过裙带关系安排进来一大批官来外行管理内行,他们不懂近代管理、制定和执行计划,纠正和预防问题的能力匮乏,但在设备购买索要回扣和克扣挪用款项却毫不含糊。官府里腐烂的那套规则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了工厂里,军事工厂很快从以创新、高效为目标的近现代企业演变成暮气沉沉的衙门。

  军事工业管理不善,产品的废品率之高,浪费现象之惊人。《同治九年十月初五日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署三口通商大臣大理寺卿成林、候补府尹德椿奏》和《查勘江南制造局复奏折》里就记述了清朝军事工业产品低下的窘境。

  清朝军工厂也没有研发创新资金,官员们对技术人员更是没有任何的奖励措施。所做要求只是依样画葫芦,一成不变。只要不出错,可以交差就行了。毕竟庙堂之上的太后和皇帝以及大臣们只看奏章上用漂亮的楷书写的那年那月,那个厂生产了多少枪支,多少大炮,就认为这个厂长是个能干的人才。对产品的质量如何,那是无甚兴趣了解。

  由于还处在农业社会的晚清工业基础太差,这使得军工业在生产产品时只能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甚至整套引进生产设备,进一步推高了产品的造价。比如后来著名汉阳兵工厂之所以能生产“汉阳造”,也是从德国直接进口了生产设备。

  没有职业经理人,只有旧式官僚经营;没有现代技术工人,只有古代的官奴工匠;没有采矿、钢铁厂、化学厂,却直接想制造大炮军舰,清廷洋务派们实际上是在盖一座空中楼阁,乃是无源之水。   

  历史照片中的晚清军工业

  1841年2月出现在虎门炮台外海的英军舰队那威力巨大的炮击,只一个白天就击败了炮台上清军的300门大炮。鸦片战争的战败,让清廷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可怕力量。接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旧式清军镇压的乏力,让清廷不得已做出了引进西方武器的决定,这也让清朝开明官员在近距离接触西方武器时羡慕不已。此后朝廷里的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开始设想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并得到上枢的同意。这就是后来的洋务运动,而晚清军工业,由此开始。

  图/网易

  文/陈鲲,冯家杰

  当时西方先进的武器一经出现,很快就会传到中国,被清军仿制

  在大力建设兵工厂的同时,晚清也非常注重对最新军事技术的引进。实际上,当时西方先进的武器一经出现,很快就会传到中国,被清军仿制。

  江南制造局初期是仿制林明顿、马梯尼步枪和前膛火炮,但当李鸿章发现外国有了曼利夏、新毛瑟步枪和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快炮后,立刻让江南制造局细心仿制;发现水雷为江河险防秘器,便命天津制造局设法仿制。1884年,法国工程师制成膨胀率高出黑火药3倍的硝化棉无烟火药,1895年,江南制造总局就仿制成功。

  1884年李鸿章参加在伦敦举办的新枪发布会,看到一个叫马克沁的白胡子老头表演重机枪,在半分钟内一口气打出300发子弹,将一棵大树打断。目瞪口呆的李鸿章大呼:“太快!太快了!”李鸿章立刻买了一挺带回国研究,还起了一个名字叫赛电枪。1888年金陵制造局就开始仿造,而直到1891年英国陆军也才开始装备马克沁机枪。江南制造局1868年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恬吉号,1880年,天津机器局还试验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福建船政局1886年底开工,到1889年5月就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排水量2000吨的龙威(平远)号。

  从曾国藩1861年建立安庆内军械局算起,晚清仅用了39年时间,便从只能生产抬枪、鸟枪的古代水平进步到可生产所有的近代陆军轻重武器以及海军铁甲舰的能力,在军事技术方面已极大地缩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清末军事工业

  为何难成大树?

  工业基础太差,军工成无根之木

  晚清军工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问题,与清朝固有的体制顽疾和本身脆弱的国力难脱干系。

  军事工业是工业社会金字塔最顶尖的产物。当时的清朝缺乏钢铁厂、金属冶炼、煤炭厂、电力建设、铁路交通、技术学校和相关的管理知识。金字塔的底下全部都是虚拟空间,只有那个尖是真实的。所以,军工厂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大多依靠进口,这等于说晚清的军事工业是一株无根之木。这种情况应付军队的日常装备和小规模战争尚可,但如若进入国与国的全面战争,是断无可能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当然也就无法应对此种等级的战争。

  官商不分,致军工企业效益低下

  清末军事工业大多以官商结合或官办的形式来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最初是有效果的,一方面为新兴的企业获得了名分,另一方面则弥补朝廷财政匮乏的格局,动员了民间商业资本。然而在经营过程中一批卓有成效的商人买办阶层迅速被传统官僚体制同化,官方的监督人也开始大面积干涉公司业务,双方的利益博弈很快白热化。其结果是,一方面李鸿章等官僚集团不断地更换公司管理人员,一方面,这些主要由买办组成的职业经理人则停止新的投资,公司发展随之减缓,所谓的官方监督人越来越像官僚,主要由他们主导的公司,只能依赖有限的垄断专营和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营。

  新型的近代化公司迅速转型为附属的政府机构,直接导致了企业的低效益运行,然能够仿制新式步枪、重机枪和大炮,但却难以真正成长为像同时期德国的克虏伯,日本的三井、三菱这样的军工巨头。  

  洋务派能臣们在短短的时间里,为老态尽显、社会发展还处于中世纪水平的老大帝国建立起军工基础,这些军工厂此后仍然发挥着作用。如在抗日战争时期,诸如金陵制造局、汉阳军工厂还为国军生产了大量的步枪、机枪和迫击炮。甚至到现在,继承于老江南制造局的江南造船厂依然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