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活动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8:45:47

走转改活动思考

 

之一、带着感情走基层

之二、带着责任走基层

之三、带着思考走基层

之四、带着追求走基层

之五、带着真诚走基层

之六、带着信心走基层

 

带着感情走基层

——“走转改活动思考之一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10922   01 版)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个多月来,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开展,编辑记者们在田间地头、工厂矿井,以实际行动探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真实答案。 

  人民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源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走转改活动的思想根源。从根本上说,新闻工作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走转改活动要求新闻记者以深厚感情对待群众,以高度自觉服务群众,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也是新闻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受众需求更加多元,一方面工作条件大为改善,采访手段更为先进,另一方面也对新闻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好服务群众有了更高期待。那种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其作风飘浮、文风僵硬的背后,是丢弃了群众观点,放弃了群众立场,脱离了群众路线,遗失了基层这个最大的新闻源,忽略了群众这个最重要的新闻主体,也割断了新闻工作者与群众的情感脐带。

  因此,走转改活动,实质上是在新的发展阶段,赓续新闻界接地气抓活鱼的好传统,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执行群众路线。只有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才能走进群众内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生存状态,才能体会群众冷暖诉求;只有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盼。带着感情走基层,加大民生报道分量,增强采写百姓故事力度,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从范长江提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到穆青以勿忘人民激励青年人,再到走转改提倡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激荡着不变的赤子情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改革建设的关节点、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以卓有成效的新闻舆论工作,汇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带着责任走基层

——“走转改活动思考之二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10923   01 版)

  为什么要走转改?为什么首先选择新闻战线?活动初期,或许有人会这样问。

  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接地气才能长灵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后,有些问题自然会有答案。但倘若仅在这个层面思考,还未能领会走转改活动的深刻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闻媒体被视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影响国家全局、关涉长治久安。走转改活动正是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更好地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功能。

  新闻工作者要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带着责任走基层。只有认识到这种责任,新闻媒体才能在社会转型期,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在矛盾凸显期,发挥解疑释惑、平衡心理的作用;在战略机遇期,发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使新闻媒体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承担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庄严使命。

  也只有带着这种责任,新闻工作者才能在走转改活动中,真正解决为大众还是为小众、走上层还是走基层、跑热门还是跑冷门的问题,从而了解改革发展的关节点、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汇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以一支笔唤起工农千百万,成为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新闻媒体展开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了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工作者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引领舆论,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了良好氛围;今天,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新闻媒体依然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从历史的视野中感受使命之大,在时代的挑战中体会责任之重,几十万新闻工作者必将在走转改活动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带着思考走基层

——“走转改活动思考之三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10926   01 版)

  在基层,能发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中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一些记者对基层的感受,说出了走转改活动对新闻工作的重要意义。

  基层是国家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最壮阔的变革在这里呈现,最新鲜的探索在这里发生。从老企业转型到新农村建设,从边疆牧区到城市社区,无数基层构成新闻工作的时代景深。要深刻认识基本国情、深切了解人民群众,就需带着思考沉下去。只有以敏锐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在千头万绪中把握社情民意、在千变万化中扣紧社会脉搏,新闻工作者才能书写时代的篇章。

  开展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推动新闻工作者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深对国情民情党情的理解。如果心中没有思考,胸中没有全局,走基层就难踩到实处。或是蜻蜓点水,把不准政策的脉,点不到社会的穴;或是以偏概全,分不出主流支流、弄不清来龙去脉;或是一叶障目,看不明改革发展大势、摸不透治国理政全局。走基层时,能不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仅是能力和水平的检验器,更是思想和作风的试金石。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民生需求如何保证?破制约、调结构、变方式,经济发展如何转型?流动快、摊子大、欠账多,社会管理如何创新?带着思考深入基层,多维度看问题、多角度解难题,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前行,这是新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思考最峻切的现实课题,反映最热切的时代呼声,这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带着对摧毁旧世界的思考,萧楚女挥洒字夹风雷,声成金石的慷慨文字;带着对解放工农大众的思考,恽代英留下与人民声入心通热血篇章;带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邹韬奋写出为社会尽忠代谋的激情著作。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需要赓续这样的传统,带着思考走向基层,不断发掘与时代的契合点、与群众的共鸣点,以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为党立言、为国尽责、为民造福。

 

带着追求走基层

——“走转改活动思考之四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10927   01 版)

  人是要有一点追求的,但追求不是臆想玄谈,需要有立根之基,成长之径。当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评论员是新闻工作者的追求,那么追求的梦想在何处生长?

  在这不宜人居的地方,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寂寞地坚守,令人动容一份艰辛的耕耘才有一份平实的收获,但这些朴实的村民却仍然散发着平和淡定、乐观向上的热力,让我顿悟。对于不少记者来说,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实践中,哪怕是短短数天走基层的经历和感受,也足已在心灵深处掀起一场震撼。这正是基层的力量所在,它深刻地表明,基层才是新闻工作者实现梦想的价值坐标和成长土壤。

  基层是新闻生命的源泉、记者成才的沃土。范长江深入中国大西北,真切感知人民困苦,写出的新闻名著《中国的西北角》今天读来依然力透纸背。穆青奔波在兰考大地,长着八路军的腿,老百姓的嘴,写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几代人。无数新闻前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有多强,要看扎到基层的根有多深;新闻记者的追求梦想有多大,要看他所深入的基层有多广。

  今天的中国,广袤的基层一线有着机关大楼里感觉不到的清新气息,火热的改革建设实践有着书本里感知不到的鲜活故事。记者只有走在基层,跑在基层,扎根在基层,脚上沾土,心贴着心,才会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向实践、向群众学习中提高新闻素养能力,在磨砺意志、强化作风中让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走基层已经不能当成一个活动参加即可、一项任务完成就行、一次实践经历就成,而是要带着追求,把基层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基石、梦想腾飞的平台,把个人追求融入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懈奋斗之中,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去展现生命的风采。

 

带着真诚走基层

——“走转改活动思考之五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10928   01 版)

  通过走进基层、感悟实践,使新闻工作者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水平,这是走转改活动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最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能力问题,更要重视态度问题。以何种态度走基层,直接关系到新闻工作者能否真正拜人民群众为师,决定着走转改活动的进展和成效。

  现实中,一些新闻报道之所以难以动人,甚至被批评为假大空;之所以抓不住要害,写成了浮光掠影的见闻游记;之所以不被群众认可,不受市场欢迎,不仅因为没有走下去,或者缺乏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没有认清角色、摆正位置。有的把采访当作例行公事,走马观花;有的到了田间地头、街道社区,依然高高在上,这样的老爷记者群众显然不欢迎,由此写就的官样文章群众自然不买账。当然,更谈不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通达社情民意了。

  唯有真诚最动人,唯有真诚出真知。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工作者走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仅要一身汗、两腿泥,更要正心诚意,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带着真诚走基层,以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立场,触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坚定新闻工作的党性;以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自觉,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进一步树立新闻工作的群众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真以奉之、诚以待之,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获得真经,才能写出精品力作、呼应党心民意。

几十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以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去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一个真实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一定能从广袤的基层大地汲取智慧营养、锤炼思想品质,担当起新闻工作的崇高使命。

 

带着信心走基层

——“走转改活动思考之六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10929   01 版)

  基层对国家和社会意味着什么?对新闻工作者又意味着什么?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用脚下的路、手中的笔做出了精彩回答。

  对于国家社会,基层是基础、是基石,重视基层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新闻工作,基层是目的地、是风向标,关注基层是造就思想文化工作更大繁荣的必由之路;对于个人成长,基层是出发点、是落脚点,走进基层是放飞理想成长成材的必由之路。俯身向下、扎根大地,一定能在基层发现时代命题的答案、深化改革发展的思考、实现新闻工作的价值。带着这样的判断,有了这样的信心,走转改才能真正走到实处、转得实际、改出实效。

  当前,在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突出;在改革攻坚、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引导舆论的难度大大提高;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媒体格局中,主流舆论把握话语权的挑战日益增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正确认识国情党情民情,帮助群众辩证全面地分析怎么看,科学求实地阐述怎么办,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只有植根人民,才能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愿所盼,在新闻宣传中坚持主心骨,唱响主旋律,掌握主动权,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当年,小岗村民曾以鲜红的手印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今天,大小企业正以自主创新推动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最艰苦的改革实践中,基层也不乏闯关的勇气;在最纠结的矛盾问题中,人民依然充满前行的信心。这正是新闻工作者信心的来源。从这个角度认识走转改,就能从要我走变成我要走,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深化上下功夫、在拓展延伸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中国仍在穿越前行的隘口,发展的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新闻宣传工作责任重大。带着信心走向基层、收获信心引导大众,新闻工作者定会在不断深入的走转改活动中,忠诚践行新闻工作者的宗旨使命,忠实履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以更优秀的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