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txt下载:创建历史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转)_擦肩而过的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40:57
创建历史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转)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20:01

题目: 创建历史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活动课成为当前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总结概括了几种活动课教学模式,并归纳出几点体会和思考。主 题 词: 历史教学 活动课 教学模式 实践-

按照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突出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精神。为此人教社历史室编著出版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新教材特别增加了历史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开辟了一条道路。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新课型给了我们新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活动课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历史活动课的课型:

(一)讨论课

课堂的生命力来自学生对事件、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直觉、假设,来自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这样的课堂,对老师和学生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讨论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课型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过程。它重在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不仅要掌握历史结论本身,更重要的是领悟并学会历史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讨论前的准备促使学生主动的把握教材,积极搜寻材料,加强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理性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讨论中,要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激烈地争辩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反映能力等;讨论后,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历史史实,同时对历史现象、历史观点的认识有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升华。

要上好讨论课,就要精心设计讨论题。一道好的讨论题,是讨论课能否上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问题设计要体现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可操作性。

讨论题可以紧扣某一节教材的重难点,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如在讲《鸦片战争》这节时,在第一个子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教师提出问题:当时中国面临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大问题,确如教材上所说是“危机四伏”。假如马戈尔尼来华,乾隆帝同意对英开放部分通商口岸,中英贸易关系会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是否会避免呢?又假如你是当时的清朝官员,你将提出什么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扭转国家命运呢?”学生进入讨论、设计方案阶段。接下来再问:“历史当事人林则须、魏源、琦善、龚自珍等,他们各自提出的计划、实行的方案是什么?导致的社会结果如何?把你的方案与当事人事实上选择的方案对比,何者为优?为什么历史当事人作出那样的选择?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如何评价?”学生议论后兴趣很高,同时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讨论题也可以抓住一节课的某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点深入讨论下去,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讲《中法战争》时,对于战争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如果战争进行下去,对中国来说,真的会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吗?中国会赢吗?”学生分成了两派,争论的不可开交。他们会从中、法两国的国内形势,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际关系、时代背景等多个角度找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虽然中国到底能否赢得这场战争其结果不得而之,因为历史不能假设,但同学们通过这次讨论更进一步了解了中法战争的背景,多数同学认为中国军队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士气高昂局面,然而战争毕竟是战争,它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庞大而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并不是信心和眼泪所能左右的。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这样的结局成为必然。

讨论课还可以安排在一章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专题讨论。如讲《抗日战争》时,可安排一节《抗日战争专题讨论》,如:“蒋介石在日军侵华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作何评价?你认为抗战初期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日军侵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你了解多少,作何评价;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在讨论中所体现的不仅是每个人的分析判断水平,更是他的情感、价值趋向和人生观、社会观,是学生思想的一次自我表露。如在“日军侵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多数同学答“南京大屠杀”或“731部队”,也有同学认为是“奴化教育”和剥夺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说明他已看到了更高精神层面,明白精神文化侵略比武装侵略危害更大。

讨论题的设置还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引入新观点,引导学生突破只能探寻唯一“正确”结论的认知模式。如对历史人物李鸿章的评价,有同学说他是卖国贼、刽子手、大奸臣,有人说他是改革家、出色的外交家,他有满腹的冤屈无处申诉;在讲《戊戌变法》时安排谭嗣同的“去留”问题讨论,最后形成了三种观点:观点一:不可取,愚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有死者,无以图圣主”说明他更多的是忠君思想;观点二:这是一种舍身取义的行为,值得学。不是他对生命不珍惜,而是给了生命新的内涵,愿以自己的血唤醒更多人的觉醒;观点三: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好比愚公移山,他完全可以把家移走,没有必要把山移走。对于同学们动脑子思考出来的精彩发言,教师要首肯,也要教会学生把人物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

此外,抓住现实热点问题,及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今昔对比讨论,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不平等条约中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和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列强公使进驻北京和今天的互设大使馆、清朝开放通商口岸和当今的沿海开放城市、清政府接受奴役性贷款和今天的引进外资、“租借”和“特区”、虎门销烟和今天的禁毒、近代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商品输出和现在加入世贸组织、近代“西学东渐”和当今的“同国际接轨”。这一组组现象,表面上看有些相似而本质上则根本不同。通过讨论对比,知昔鉴今,很有教育意义

要上好讨论课应注意下面几点:其一.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要经常告诉学生:我是课堂的主人;大胆说,对错无妨,与昨天相比,今天的我是最好的;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改变习惯,提出问题,自己走路;这些“行动的语言”要反复提,直至深入学生的心灵。愉快的心情和自信,是讨论课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其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讨论课操作性很强,但如总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其效果。如在课堂组织形式上要多样化:可以按学生座位分成几个讨论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也可根据观点不同,分成不同的派别进行争论;还可按班级原有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预习提纲分头进行准备,课上推荐代表进行发言等等。形式上的变化,使学生总有一种新鲜感。其三.讨论课上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要发挥正确的主导地位。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题;讨论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既要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不能使讨论偏离主题,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恰当地诱导、适时的点拨,使“诱”和“思”不断升华。

(二)辩论课:

    在讨论课的基础上组织丰富多采的历史辩论比赛,是极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课形式。此课型重视实践应用,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学生在自主活动、合作学习、体验生活等创造性实践中加强了对固有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意识,培养了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

    具体设计如下:

首先. 辩题的选定。历史辩题不仅要有可争辩性,还必须符合历史的原理规律。历史新教材采用了许多最新史学观点,还介绍了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这给历史辩论提供了可能性。如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洋务运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太平天国是否单纯的旧式农民运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应不应参战。

第二步:撰写辩文。要求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并从中筛选出为观点服务的有效信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冲破书本,敢于进行独立分析。同时研究辩论程序和技巧,每人写出一篇小论文。

第三步:组织讨论。要求学生表明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辩论“辛亥革命是否成功”,如果以反封建和推动生产力为标准,则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了革命的基本任务,可以说是成功的;如采用民主革命的使命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一任务,革命的预期目的非仅在于推翻满洲,而是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为独立的中国,则辛亥革命的预期目的并未实现,是失败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标准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阐发自己的观点,再列举大量史料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在论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的思考。

第四步:辩论比赛。组成代表队进行辩论。辩论赛场的新奇紧张、辩手之间的相互配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一辩摆出论点,二辩进一步阐述,三辩亮出论据,接下来自由辩论,之后四辩总结陈词。在比赛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舞台。辩手、主席、评委、计时员均由学生担任。赛程中要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强化竞争意识,培养个性和创新思维;评判中注意集体表彰与个人表扬相结合,可以设团体奖和最佳辩手奖。

    第五步:评选优秀辩词。辩词是学生在辩论赛中独立思考,搜集史料并按逻辑顺序论证史学观点的重要成果。固定陈词是限时发言,自由辩论大多是临场发挥的。赛后可要求全体学生吸收正反观点,重新整理,写成史学论文。撰写辩词的过程又锻炼了学生的论述成文的能力。还可以将辩词集结成册,使学生获得普遍的成功体验。

历史辩论赛虽然需要大量地前期准备,但学生非常喜欢。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史论结合能力。其思维敏捷性和语言表达能力、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得到充分的训练。此外,辩论赛特别强调团队协作意识,论辩要有风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很好的锻炼。

(三)模拟创新课:

   模拟创新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历史情景,感受历史过程,认识历史问题。模拟能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认识情感得以发展。此课型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在时间安排、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等方面,均有较大自由度,有学生展示其个性与发挥才能的空间。

如《五四爱国运动》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去调查采访、查阅资料、扮演角色、模拟演讲等形式来进行的。活动前的准备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查北大沙滩红楼锻炼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扮演角色、模拟演讲及新闻报道锻炼其组织.合作、口头表达、创新思维等能力。

活动准备:第一步学生分组。根据自愿原则分成巴黎和会组、学生运动组、新闻报道组及宣传调查制作课件组。第二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沙滩红楼、五四大街参观、调查采访,并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提取文字、图片等有效资料。第三步学生分组编练节目。第四步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壁报、布置教室。

活动过程概要:

1、主持人由五四青年节导人,介绍背景。

2、再现巴黎和会会场,学生自编自演巴黎和会中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决定。在这个环节中突出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通过学生模拟会场,展现资料,大大丰富了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弱国无外交,强国无公理。巴黎和会是分赃的会议,列强操纵宰割中国。通过这一个点,使学生更加理解背景中帝国列强瓜分中国,日本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重,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从而也能更好的把握当时的热血青年之所以走上街头去游行示威,理解爱国学子的一片报国之心。

3、再造五四爱国运动的场景。第一阶段通过历史剧展现北大法科礼堂集会(邵飘萍的报告)、天安门广场集会(同学演讲《北京学生界宣言》)、东交民巷受阻、火烧赵家楼及总统府请愿等情节,突出学生的爱国精神及先锋作用。

4、第二阶段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展现运动的深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这里安排了记者对工人的采访,表明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性;同学扮演陈独秀发布《北京市民宣言》体现陈独秀等人在五四运动中的领导作用。

5、主持人引导同学讨论五四意义,理解五四精神。

6、教师总结升华。引导同学学习五四、记住五四、继承五四,愿五四精神长存。

又如在讲《西安事变》时,我们知道,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中共、张、杨、日本、亲英美派、亲日派、中间阶层、广大西北人民等,进行角色模拟,表明各派的立场和态度,把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局势活生生的展现在同学眼前,使同学们在课堂高潮的气氛中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角色模拟,对历史人物、事件产生了情感,加深了理解,大量史料的掌握使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枯燥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历史课堂,与历史人物对话,自由地塑造自我,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发挥。角色效应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贴近,活动中学生担任、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热情高涨,主动学习。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导演,是组织者、策划者。学生成了主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做这样的课需要注意的是:1.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为了最大程度上的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每位同学的潜能,教师必须了解哪些同学适合编写剧本、哪些同学适合演讲等等。为此,要召集课代表、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召开几次小型会议,确定下来主持人、主要几位主创人员、各组组长的名单,然后实行责任包干。主持人要总揽全局,负责指导、协调各组的活动情况,各组组长要各负其责,实行自愿报名和组长指定相结合的方式招兵买马,安排本组成员演练。可以说,这样的课能否出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要的几位主创人员选择的是否恰当。2.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汇报课上虽然教师退居其次,只在最后作了简短总结,但实际上伴随着活动的每一个步骤,教师都要亲临各组检查、指导。要修改剧本、严格约定各组的课上展示时间、检查编排情况等。教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正常教学的四到五倍甚至更多。3.要重视课后的总结。这样的课属于成果汇报课,展现在课堂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每一位同学的收获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几位主创人员来说,他们的收获绝非课堂上展示的这些,这些同学都系统而详尽的了解了五四运动的前前后后。但对于有一些同学,他们在准备的时候更多地是关注本组的活动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就显得薄弱一些。比如,《五四》一课,编导能安排出许德珩、邓中夏、谢绍敏、匡互生等众多人物,而也有同学在发言时错把徐世昌当成了袁世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后总结,既要从能力的角度、也要从知识的角度及时地总结。

(四)学生参与讲课:

此种课型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方法多样,一改课堂教学单一化、程式化、标准化的形式,在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培养方面是单一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它是课堂教学与活动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具体做法是:在开学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告诉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鼓励学生自己选题,但范围不超过本学期教材。只要是教材中提到的人或事均可,题目可大可小。根据学生自报题目由课代表协调,保证每堂课有一至两同学和老师共同穿插完成课堂教学。时间每人三至五分钟。要求资料要整理成文,评论人、事叙述要完整,评论要有自己的观点,形式可自由发挥,或演讲、或表演、或放自己节选的影视作品等。每位同学要制作课件演示,讲解时要尽量脱稿。教师根据他的课前收集资料情况、课上演讲情况、课后上交的文章和课件打分。为保证课堂效果,教师在每位同学演讲前要进行审查。

学生讲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而事实证明,其效果是不错的。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同学很少甚至没有机会上台讲话。他们十分想上台展示自己,但没有机会。如要求学生走上讲台,他们会充分重视这一机会,从自由选题到备课、作课件、讲课,绝大部分同学都会认真预习、搜索资料,积极准备,其热情之高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这无形的压力,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其创造力和个人的才华得以充分的显现。同时也了解了教师备课的不易,加强了师生的沟通。当他从讲台上走下来,坐下听教师或其他同学讲课时,也懂得了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如讲《甲午战争》时,同学用课件演示中日双方的舰队布阵,非常生动、有趣、直观;讲《武昌起义》和《北伐战争》时,两个班的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说评书的形式,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学们;讲《慈禧和辛酉政变》时,有同学节选了一段电影资料;讲《太平天国》有的班的同学将两节课改编成两幕话剧;讲“沙俄对外蒙古的野心”,有同学就选择了“唐奴乌梁海”地区进行详细地介绍,其精彩发言获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讲“梁启超”时,有的同学特意利用星期日去了一趟“梁启超墓”,拍了不少的照片拿到课堂展示;讲“刘少奇被迫害致死”,一位男同学看完了两大本关于“文革”的书,在课堂上讲着讲着声音哽咽了,在课下还将他的读后感不断地与我交流着;讲“淮海战役”有的同学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了形势图……。

要注意的是:1.教学目标必须明确.由于班级不同、同学之间水平的层次性不同,教学目标层次性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但目标必须明确。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教育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让学生明了。2.要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要面向全体同学,使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3.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首先,选题阶段要作好参谋,看学生的自由选题合适不合适,是否过于集中,能否保证绝大多数课都有一至两位同学发言;其次,在学生讲课前,教师先要教会一些基本方法,看学生讲课的内容设计是否恰当,这要对每个同学进行单独辅导,要占用教师不少的课余时间;再次,因各班同学选择的题目不同,教师就要根据各班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要不断纠正和补充学生讲课的不足之处,这对于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个别胆怯、说话结巴、单纯背书、念书的同学,教师应多加以鼓励。在评估时应增强其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其它的创作展示课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活动课的形式还有许多。比如:

1.自学阅读课。其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突出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按照“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历史材料-探究问题解决方法-得出历史结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情景问题”的程序来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编辑历史小报:小报内容可以教师命专题,也可给一范围自命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每组设主编一人,组织本组成员共同编辑,要求图文并茂,打印成文,在壁报栏中展出。比如《走近曾国藩》、《曾国藩家教研究》、《历史不应忘记――南京大屠杀》、《近现代中美关系》等等。

2.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小论文集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于一体,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要有自己的见解,有创意。教师要指导学生先拟订提纲,制定研究计划,搜集资料,作好读书笔记。应告诉学生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参考书目。如“洋务运动对近代社会的影响”、“义和团失败原因研究”、天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决策是否正确”、“中国资本主义为何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蒋介石是如何逐步控制革命政权建立反动统治的?”、“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合作与斗争 ”等。

3.开展社会调查: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调查前要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调查,整理调查的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如“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调查”、“改革开放二十年家乡社会生活的变化”、“各国人士对1937-1945中日战争的看法”等。

4. 分组学习竞赛:采用分组抢答的竞赛方法来组织教学。可由学生自己提出已准备好的问题,让不同小组的同学来抢答,累积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