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葵穿越老九门:议论文写作模式与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8:11

议论文写作模式与案例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那么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高三学生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议论文写作的潜力和优势,在高考考场里写出比较优秀的议论文,以搏得阅卷老师瞬间的青睐而获得高分呢?下面介绍一套写作模式。

一、构建完整而清晰的结构框架。

在高考阅卷,特别是语文学科作文部分的批阅中,因为作文文字量大,所以阅卷老师普遍感到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而他们最终化在一篇作文上的时间一般为2-3分钟。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呢?我想,考生为阅卷老师省时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而搭建一个完整、清晰的议论文结构框架无疑是最佳方法。为此,我以为考生首先应该为自己写作的议论文定好如下一个由六个小节构成的框架。

 

 

                第一节,以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手法起势

 

                第二节,明确提出中心论点

 

议论文      第三节:提出分论点一并论证(选用一种论证方法,如面例式)

六段式     

框架图      第四节:提出分论点二并论证(选用另一种论证方法,如点例式)

                  

                第五节:提出分论点三并论证(再选用一种论证方法,如引用式)

 

                第六节:以华丽的语言收束并给人以启迪

 

二、打造精致而闪光的零部件。

(一)饰凤头

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漂亮的封面,一件优质的产品要有一副精美的包装,一篇优秀的文章也要有一段靓丽的开头。开头是文章的窗户,好的开头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作为一篇临场写作的议论文,开头部分可设1-2个小节,语言上要富有文彩,内容上要明示中心论点,字数上要控制在100左右。

为把凤头饰得更美,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能够熟练地运用2-3种固定的模式,比如,可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也可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像;也可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还可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而在临场时,只要选用一种最适合写的模式就行了。

    典例一:

选择,是深邃的天空刹时滑过的一颗流星。

选择,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

选择,是平静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

选择是如此的诱人——似隔着轻纱的美女,似含茹着生命的花蕾,似幽静的山谷中飘出的一缕花香。(高考优秀作文《在选择中起航》)

评析:一连串比喻的色彩斑斓,委实迷人之极,顷刻间就可能使评卷者沉浸在一种美的愉悦中,而不得不钦佩这位考生的才华。

    典例二:

记忆究竟是什么?

记忆嘛,是灰烬。有人曾这样说,它燃烧过,可终归要熄灭的。

记忆是流水。有人也曾这样说,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

记忆是落花。有人还曾这样说,它喷吐过芳香,焕发过光彩,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随风飘落,同春天永别。

其实呢,即便是灰烬,不也尽可以化入泥土,去催发新芽吗;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吗;即便是落花,纷纷飘散之间,不恰好透露果实下在孕育的信息吗?(高考优秀作文《记忆》)

评析:这一语段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首句是设问句,出语提纲挈领;第二三四句是有人的回答,用词贴切多变,而每一句后半句都表示一种消极的宿命的色彩。第二层三个分句分别对上面的观点进行反向思维论述,表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这种句式适宜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

典例三: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高考优秀作文《心中的天平》)

评析: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要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

(二)巧构段

所谓构段,就是构建好一个主体段。段落是思路展开的基本零件,是行文构思的最小结构单位。对于一篇应试议论文而言,一个主体段的写作应是提出分论点并论证分论点的过程。因为高考作文的字数一般在800字左右,所以,我以为一个主体段一般以200-250字为宜,其基本构造模式是四句话,即中心句+过渡句+材料句+分析句。

    一个主体段的中心句是支撑中心论点的一个分论点,应放在句首。过渡句是连接中心句和材料句的一根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句是摆事实的部分,为使行文富变化,在写作三个主体段的材料句时要使用不同的论证方法(或一段一例,或一段多例,或引用诗文名句……),并使用不同的句式(或用假设句,或用条件句,或用因果句……)。分析句是讲道理的部分,起到收束段落的作用。材料句与其它三个句子的文字比例以1:1这宜。

典例:

胜利和失败是一对孪生姐妹。//一时的胜利不是长奏不衰的凯歌,真正的英雄是不屈于命运的无畏的奋争者。// 昔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他不屈服,不自弃,卧薪尝胆,面壁数年,终于东山再起,挥师吞吴。而往日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夫差却在讨伐大军的隆隆战鼓声中绝望地合上了双眼。//只要正义的失败者坚定信念,积蓄力量,终能将暂时的失败转化为长久的胜利。而获胜者如果自视清高,妄自尊大,胜利之神则会离他而去。(话题作文“胜利与失败”的一个主体段落)

评析:全段共214(含标点),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第一句是段落的中心句,第二句是过渡句,第三句是材料句,最后两句是分析句。整个段落有理有据,而且能始终兼顾一个话题中“胜利”和“失败”两个层面。

在一个主体段中,第二和第四句是讲道理,而第三句则是摆事实,那么,如何写好第三句呢?这里介绍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点例法。在一个主体段的事例论证过程中,只使用一个事例的方法称为点例法。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的主体段时习惯于使用这种方法。如此写作,虽说材料详实,但总给人一种议论力度不足,行文缺乏变化,语言没有文采之感,笔者以为少用为宜。

典例: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它使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使不少心灵的隔阂被冲破。赵国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相如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道出用意,这句话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相如成刎颈之交。正是因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了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的高尚人格,化解了误会。(高考优秀作文《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评析:这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四句段。小作者在摆出“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这个观点后,迅速写了一个过渡句,然后用“将相和”一个例子作为论据来论证,最后又写了一个分析句。

第二种方法:面例法。在一个主体段的事例论证过程中,使用多个事例的方法称为面例法。而事例的选择和布局可使用正反对比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面事例,用至少一个反面事例),也可使用非正反对比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排列组合起来论证分论点)。

典例一:

我们相信自己时,也要相信别人。这是由事物的多变性和自我的局限性决定的。唐太宗接纳魏征等人的进谏,于是有了开明盛世;朱无璋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于是国泰民安。相反,那顽固的马谡置王平的忠言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别人的意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唯明智之举。(高考优秀作文《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评析:在这个主体段落中,小作者为了论证“我们相信自己时,也要相信别人”这个观点,用了唐太宗、朱无璋两个正面事例和马谡这个反面例子(正反对比式),对比列举,论证颇有力度。

典例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评析:在这个主体段落中,小作者一气列举了祖逖、王羲之、陈景润三个正面例子(非正反对比式),并用一组假设句把他们串起来,语言优美,气势磅礴,十分有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列举一组事例的时候,要用一根丝线把材料巧妙地穿起来,而这根丝线应由各种句式来充当,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使用对称句           

典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量,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评析: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在议论文中,对称句既可用来说理,又可用来举例。有意识地运用对称句,不仅可以提高语言锤炼的能力,而且因为运用论据极为简洁,还可锻炼对事例的高度概括能力。如果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么,对称句的应用,也会使文章生辉。在这个主体段中,就段的构成而言,首句为起始部分,提出了论证中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尾句为终结部分,以反问句,对小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中间几例是段的展开部分,它们或写兼听,或写偏信,两两相对,经纬分明,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

②使用因果句

典例: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生、祖充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

评析:这是一种由因果句构成的排比句。它既具有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又具有因果分析的说理特点。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决定了它必须使用因果句的关联词,或使用“因为……所以……”,或使用“之所以……是因为……”,当然也可只出现因果关联词,而不构成排比句。

③使用转折句

典例: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却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羡鱼和结网》)

评析:转折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转折复句的连用,它们或者以对称句出现,或者以排比句出现。特点是句式整齐而富有气势,语言铿锵而富有节奏。因分句间语意相反,所以它特别适用于用来论证矛盾的对立统一、要全面看问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命题。

④使用条件句

典例: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方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张海迪当代保尔的称号,也才有了通五经、贯六艺的这位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也曾积数十年辛勤耕耘而慨叹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吗?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吗?勤,犹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

评析:所谓的条件句是指由条件复句构成的排比句或对称句。只有前后两部分间具有条件与结果关系时,方可使用条件句。它常用条件复句的关联词与对称句的重复词语,换言之,条件复句的关联词是构成这种排比句与对称句语言标志。

⑤使用假设句

典例:

如果没有钟子期的知音之声,也许伯牙的《高山流水》只能埋葬于荒山野林间。如果没有那位老教授的欣赏,也许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只能长眠于街市深巷间。如果没有能人善士的指点迷津,那么没有哪一位君主可以成就千秋霸业,名垂千古!(高考优秀作文《打开另一扇心门》)

评析:

所谓假设句就是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用假设复句构成,所以称其为假设句。

    第三种方法:引用法。

在论证过程中,引用古今中外经典名言的方法称为引用法。恰当引用,是对权威的借重,可以加强文章的可信性与说服力。引用名句,特别是引用诗文名句,必须准确理解名句的含义,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要使之与自己段落的观点、风格相协调,才能收以一当十之效。同时,引用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特别是对一些经典著作的援引,更应该准确无误。

典例一:

心灵的选择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是文天祥的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选择:他们所关注的是国计民生。“东窗密谋莫须有,风波冤狱天也哭”,这是秦桧的选择;尽管“君恩深似海矣”,可是“臣节重如山乎”,这是洪承畴的选择;不顾“痛哭六军俱缟素”,只会“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吴三桂的选择:他们所追逐的是高官厚禄。正是因为选择时遵循的标准不一样,结局也就不一样。倾心天下大业者,名垂千古;渴求醉生梦死者遗臭万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

评析:作者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将体现“心灵的选择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这一个观点的古今诗词佳句逐一取出,汇集一起,构成排比,产生一种一气贯通的雄伟气势,有力地增强了材料的信度和论证的力度。

典例二:

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于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用他们的一生演绎着风度的内涵。张志和渴求隐逸,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诵出“晴空一鹤排云上”,欢歌“秋日胜春朝”;李白追求不羁,众人谄媚,他却吟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张志和的泰然、刘禹锡的脱俗、李太白的不羁都是我们需要的风度。

评析:作者在提出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于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的观点后,迅速写了一个过渡句,然后张开想象的翅膀到古今中外遨游了一回,最终遴选出了张志和、刘禹锡、李白的部分句子嵌入文中,有长度,也有宽度,更有深度。

(三)精配段

所谓配段,就是配置好三个主体段。三个主体段其实就是分解中心论点、提出分论点并加以论证的段落。配置好三个主体段关键是配置好三个分论点。

第一,并列式配段法。并列式配段法是借助材料或同类或近似的性质,平行配段,形成横向排列的布局。这种展开方式全面周密,条块清晰,全文格局有较大的材料空间和稳定度。使用这种展开方式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的性质必须相同或相近;二是材料的角度不能交叉或包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横向伸展,使展开全面而周密,避免了貌似丰富实则狭隘的畸形。现介绍提炼并列分论点的四种方法。

1.分解法。通过对中心论点中某词语的内涵进行拆分来提炼分论点的方法叫分解法。

理想话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分论点对奋斗一语进行具体分解:

①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 ②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 ③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一些抽象的文题,如《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一切》等常用此类结构布局谋篇来进行论证。

2.阐述法。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

比如华东六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的一篇夺魁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辩证地引出学习、工作应有这种精神后,便用了一组分论点来阐述它的含义: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此类形式最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阐释类的议论文,如《谈理想》、《说自信》等,很适宜采用此类结构。

3.利弊法。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这样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谈作用说危害了。

比如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议论文《勤有三益》,作者为了说明为人当勤这一观点,就采用了如下的平行结构:

①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

②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

③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4.条件法。论证时,可以从满足观点所需要的条件的角度来设置分论点。

比如以“风度”为题为文,可以先提出“为人当有风度”这个中心论点,然后从条件的角度提炼为论点:

①要有风度,须学会律己;

②要有风度,须学会宽容;

③要有风度,须学会关爱;

典例:

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稳中求胜》,作者在揭示了中心观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后,配段如下: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无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已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评析:作者为论证分论点,用条件法配置了“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三个并列式分论点,并各写成一个主体段,论证中手法多变,力度较强。

第二,层进式配段法。论证中,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它和中心论点应是总分关系。如果说并列式配段法是为从多方面阐释和证明中心论点而配置段落的方法的话,那么层进式配段法则是为从多层次阐释和证明中心论点而配置段落的方法。层进式配段,最简单最易操作的一种手法是从说内涵(是什么)、道功用(为什么)、谈条件(怎么样)三个层次加以配段,也即阐述法、利弊法、条件法的综合运用,三个分论点的关键词应是“是”、“能”、“须”。

典例一:

下面是《风度》一文的有关片段。(文中括号内的省略号代表原文部分文字的省略)

也许绿叶也无比渴望万种风流,却依然在红花下默默衬托;也许落叶也十分依恋这片天地,却依然在秋风中化作春泥。何也?它们用自己的人生诠释着风度,我们也当如此。

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于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面对高官厚禄,他毅然拒绝,选择寂静的山林,道一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般闲适与坦然是风度;面对挫折与死亡,他毅然挺身而出,选择舍生取义,叹一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般从容与坚强是风度;面对仕途的艰辛,他仍然微笑视之,选择纵情山水,喊一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般自信与潇洒是风度。(……)

英国剧作家肖伯纳曾说:“有风度的人成就未来。”(……)

“一言一行显风度。”罗曼·罗兰的话启迪我们: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修养,摒弃粗俗言行。(……)

评析:文章第一节以物有风度,引出人需风度,为文巧妙,观点鲜明。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才层进式配置了二三四段。第二节,抓住“是”字,以阐述法提出分论点,论证中又运用了引用法来构段;第三段,抓住“能”字,以利弊法提出分论点,观点表述十分灵活;第四段,抓住“须”字,以条件法提出分论点,观点表述同样十分灵活。

典例二:

下面是《张扬个性》一文的有关片段。(评析在原文中同步进行,文中括号内的省略号代表原文部分文字的省略)

个性是每个人特有的东西。(阐述法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个性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洒脱;个性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直;个性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引用法构段)……

教育专家认为:张扬个性与自我约束应当协调好。(抓住“须”字,以条件法提出分论点,注意观点表述的灵活性)人类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个性,所以每个人都有张扬自己个性的权利,但一定不能忘记随时约束自己。(过渡句)霸王项羽力能扛鼎,勇冠三军,然他之所以落得垓下被围、自刎乌江的下场,是因为他飞扬跋扈,不重自律;大夫范蠡助王灭吴之后,并不邀功请赏,反而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他之所以能够逍遥山林、安度晚年,是因为他善于内敛,懂得约束。(面例式构段,注意句式的灵活运用)只有既张扬个性,又自我约束,我们才能像满帆的大船,乘风破浪,畅游汪洋;也才能像长线的纸鸢,扶摇而上,直冲云霄。如果说,张扬个性是锋利无比的长剑,那么自我约束便是美丽的剑鞘;如果说,张扬个性是风驰电掣的火车,那么自我约束便是平行的铁轨。(分析句,注意语言上的功夫)

对于个性的张扬,应运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既要倡导、尊重,又要引导、控制。(……)

(四)结豹尾

结尾是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的重要一环,是文章的重点。阅卷老师对文章总体印象的好坏,文章的结尾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结尾,能使文章产生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效果。

比如,在以走进生活为话题写作中,一考生锤炼的结尾可谓精彩:

一颗豁达的心,能让你无惧困难,走向成功;一颗爱人的心,能让你获取力量,走向纯美;一颗平常的心,能让你处变不惊,走向完美。带上豁达的心、爱人的心、平常的心,上路吧!让我们一起走近生活,走进生活,品味生活!

本次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总是抱怨生活不如意。一位老者抓了一把盐叫他放在一杯水中让他喝

了,问他味道如何,年轻人说:“很苦。”老者又抓了一把盐叫他放到附近的湖里,让他捧一口湖水喝一下,问他味道怎样,年轻人说:“不苦了。”老者对年轻人说:“你懂得怎么生活了吗?”年轻人会意地点了点头。

请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老木匠手艺很好,因年老,准备离开建筑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他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老板,老板舍不得他离开,问他是否愿意帮他再建一座房子,

老木匠说可以。但他的心事已不在建房子上,活干得很粗。

    房子建好了,老板把大门的钥匙给他,说:“这是你的房子,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听后,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

现在他得住在自己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平时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请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

写作点拨

第一则材料具有寓意性,要写好作文,首先要领会“盐”“杯子”“湖”的比喻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盐”喻指生活中的痛苦、挫折、困难;“杯子”喻指狭隘的心胸、短浅的见识;“湖”喻指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理解了这三个物象的寓意,材料的主题也就清晰了,它告诉人们,生活的痛苦就像盐一样,是恒定的,而我们对痛苦的感受因为各人因心胸的狭小或宽大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应用狭隘的心胸和短浅的见识放大痛苦,而应用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缩小痛苦,甚至将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快乐。据此,可以确定作文的主题:心态(心胸)决定痛苦的指数。

第二则材料,粗看误以为是表现“自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读材料,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写老木匠粗制滥造建房,最后写他知道房子是自己时,非常后悔,实际是喻写我们平常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建造生活,殊不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生活,“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应确定文章的主题:用心建造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