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超宇宙四星球套装:杨式太极拳图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4:07:24
杨式太极拳图解  

第一式 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 起势
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 揽雀尾
一、左右绷式要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腿,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人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绷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绷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绷,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履式要点:
1、两臂须随腰左履。左履时两掌不可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举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履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履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履。这点在循着绷、履、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履”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履,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履或向“下”履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履时左臂松松绷住,履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履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与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履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
三、挤式要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要点: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两掌要随胯后坐抹后,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肘 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太极拳的劲点是随着动作的不断变换而不断转移的,所以动作要“绵绵不断”,“动劲如抽丝”。现以揽雀尾中各动作为例,逐图指出劲点所在和主要部分,以便学者参考和细心体会。
劲点已如上述,这里再谈一下劲的来源。
劲的来源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例如按式,从图16过渡到17,两脚支撑地面是其根。譬如要推动一辆载货的手推车,必然要依靠两脚支撑地面,如果两脚凌空没有去撑点,要推动车辆是不可设想的,因此说“其根在脚”(练拳时包括上步、退步或原地支撑)。右腿前弓,左腿右蹬是“发于腿”。譬如要向前推动手推车,两脚虽支撑地面,但必然还要借助于前腿前弓与后腿后蹬。
当重心后坐转为重心前移时,腰部微微向上,而后向下、向前绕一弧形,以引导着劲力和掌握着动作的方向向前(其他如转体动作以腰向左右转动来引导劲力和掌握动作的方向),这叫做“主宰于腰”,或“腰为车轴”。通过脊部和背部的肌肉由缓缓收缩转为渐渐伸展,将劲力渐渐旋转递经肩、肘而到达掌根向前按出,并且手指也有劲力到达的感觉,这叫做“力由脊发”而达到“形于手指”。
同时,劲的转换也须这样。例如由绷转为履式,也是通过由脚而腿而腰地将图在右手原在近腕部桡骨一侧的劲点,移经小指一侧腕部,到达近腕部的尺骨一侧,将左手原在掌根的劲点,移经食指和大拇指的一侧,到达近腕部的桡骨一侧的。但不可因此而现出由脚而腿而腰而脊背地先后挨次而动,显出断续;动作总须“节节贯串”、“完整一气”,所以仍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地协调一致(胸腹部分也必须在腰部的带动下相应地动着,决不是“含(了)胸”、“松(了)胯”就丢开不管,让他一直“含胸”、“松腰胯”地呆着不动)。
但是,这里所指的劲点,并不是就在此处用力、使劲或紧张,而是仍然要求肌肉放松,动作缓慢、柔和,并仍须按 照共同要点来做动作的。至于运动,也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在注处就有所感觉,这也是“内外一致”的一种锻炼方法。
初学者如果没有经验的都是当面给予指教,只要按照各要点准确地完成动作,日久之后由于动作的准确和熟练,这劲路也会自然产生,也会自然地“上下相随”、“内外一致”,这样也才不会产生流弊。由于每一动作都有一定的劲点移转,如果逐一讲介,势必连篇累牍。因此,这里仅举一例以概其余,后文不再逐一指出。6、所谓“眼为心之苗”,是指从眼睛里可以看出思想的活动来,正如戏曲、舞蹈中传神的表演一样。练习太极拳时,眼神是练好一套拳的重要部分。
试举一例来分析一下眼神。例如从左绷过渡到右绷时;身体左转,左肘向左后微下撤,眼神关及左小臂;身体右转,右臂将要绷出时,眼神移顾右小臂;当右臂还未绷足时眼神已稍先于手到达意念中所要绷出的方向;当右臂前绷时,眼虽已向前平视,但眼神须关及右臂前绷。
从这个动作来看,我们不难了解,在动作过程中眼神是要结合“左顾右盼”的。但左顾右盼并不是没有原则地左右乱看,而是应该与身体转动的方向一致。其实,有许多转体动作如果眼睛不转(眼与脸的方向当然应该一致),腰也会扭不过来;即使象左履式动作那样转体的幅度不大,但若是眼睛仍看着绷的方向,身体虽也能左转,可是就别扭的很;可见如果转体幅度再大些,就更没法转体了。另外,在“左顾右盼”时,仍不可忽略“虚灵顶劲”这个要求;不可为了要在左右移视时显得灵活而产生摇头晃脑的现象;也不可当手在上方或下方动作时产生仰头俯首的现象,而应该是“顶头悬”似地转动和用眼神关顾,这样才能显得既灵活又有神。
当动作将要完成时,眼睛总是在稍先于手到达完成动作时的方向,要有“以眼领手”的表现,亦即眼睛要成为“心”的代表,并要结合“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心里想去拿一件东西,眼睛也总是先看这件东西,然后手才跟着去拿,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凡是动作向预定的方向去,眼神总须先去。
虽然眼神先到,但并不是就丢开手不管了,仍然要关顾着手的动作直到到达为止。这样,才能将“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动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地协调起来。
第四式单鞭要点
1、图18、19、20中,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椭圆形时须随腰转动,同时两肘(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两臂转动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后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肘要含胸转腰才能圆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平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脚尖。鼻尖、眼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弯曲,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成一垂直线。
第五式提手上式要点
1、由单鞭过渡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做图24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体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对前方。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在挤的同进须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耸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白鹤亮翅要点
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这样就有着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下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不可用来支撑身体。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要点
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迈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稳而把臀部凸出,这就是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一致。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手挥琵琶要点
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
2、右掌后撤收回肘,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左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
1、同前搂膝拗步的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如“丁”状,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蹩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左弓步须如“右八”状,右虚步须如“左八”状。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要点
同第八式。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要点
同第九式。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
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上,右拳打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要点
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避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肘,两肘略分开,腋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
2、重心后称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直。重心前移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
第十四式十字手要点
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这也是步法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的一种。当右脚一踏实,就接作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整个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协调一致。
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可耸肩抬肘。
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要点
与揽雀尾相同。
第十六式肘底看锤要点
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断”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跟,距离要均等。
3、做图74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要点
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些。当一腿提起准备退步时,另一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低;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不宽舒和蹩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即退三步,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式七个(必须逢单数才能接下一拳式)但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
第十八斜飞式要点
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绷意,右掌向右后上方列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列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列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列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要求。列出时右臂要微屈。
3、由于右脚迈步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产生顿停的现象。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要点
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2、与五式相同。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要点
与六式相同。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要点
与七式相同。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要点
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支撑。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另外,两臂不可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
5、折腰时,自颈脊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抵头、弓背。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抬起。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扇通背要点
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后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进也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能“八面去撑”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要点
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并要协调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踏在一条线上,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确地显示出来,不要糊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顿。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要点
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连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过渡而来。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要点
与第三式相同。
第二十七式单鞭要点
与第四式相同。
第二十八式云手要点
1、运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要以腰兴不可胡乱摆动,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绷住而运转。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却跟一经踏实,另一脚跟即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有三个云手。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再接下一拳式“单鞭”。
第二十九式单鞭要点
与第四式相同。
第三十式高探马要点
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要拔腰,但不可挺胸或弓背。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一、右分脚要点: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平圆要均匀。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如果左腿起立时两掌交叉
着不动,就会产生呆滞现象。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曲。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
二、左分脚要点:
与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要点
1、同前右分脚要点。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着力点。
注:杨橙甫老师原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
与第九式要点相同。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要点
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胯。但折腰时,自颈脊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
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要点
与第二十四式相同。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要点
与第二十五式相同,惟方向相反。
第三十七右蹬脚要点
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要点相同。
2、右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要点
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着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要的求,同进上体要保持正直。
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随一致。 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要点
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要点
与前“右蹬脚”相同。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要点
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迈步的速度要均匀。
2、随着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要点
与第三十七相,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要点
1、与第三十七式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要点
与第十二式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要点
与上同。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要点
与上同。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要点
与上同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要点
与上同,惟方向正斜不同。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要点
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列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列出。同时列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不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两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揽雀尾要点
与上同
第五十一式单鞭要点
与上同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要点
1、玉女穿梭共有四个,方向是朝着四个斜角。
2、在每个转身或上步时,不可起立,身体要保持正直,动作要连贯、均匀,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3、一掌向前上翻时要防止引肩上耸或抬肘;推出一手的臂部不要挺直,要稍屈。
4、变弓步,一掌前推时,脚尖、膝盖、身体、面目与推出的一掌方向要一致地朝着斜角。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要点
与上同。
第五十四式单鞭要点
与上同。
第五十五式云手要点
与上同。
第五十六式单鞭要点
与上同。
第五十七式下势要点
1、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须随身体重心后移松腰胯,松肩部,下沉肘部,这样才能节节贯串带动左掌里收下移。左掌由里收下移到前穿要圆活,掌指要朝前(东)掌心朝南。
2、做下势动作时要防止身体前俯,低头和臀部突出,要仍然保持上体正直,并要注意不可挺胸。
3、成左仆步时,左膝屈微,左腿不可用力挺直。
4、眼神虽随左掌,但当左掌由下向前穿时,不可低头。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要点
1、由下势左仆腿起,重心前移时,要左腿渐屈,右腿渐蹬,松腰胯,上体要平行前移,然后渐渐前起,形成左弓步的形状,不要两腿伸直而起。
2、在过渡为左独立式时,先要稳固地屈膝坐实左腿,然后右膝向前渐渐提起,同时左腿随着渐渐起立;不要先左腿起立,然后再提膝,形成不协调。由下势变为左独立的整个过程中,要防止上体前俯,须保持正直。
3、由左独立变为右独立时,注意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同时下蹲,不要单是右脚下落而左腿仍然直立。当左腿提膝时,右腿也要随着渐渐起立。
4、在做独立式时,须“沉肩坠肘”,“坐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要“肘与膝合”,即肘与膝上下成垂直,向前的方向要一致。独立的一腿直立时不要用力挺直。
5、在左右独立式动作说明文字中所用的“托”字,是按该动作的技击作用而来的,但在锻炼时不要为了“托”字的意义而将掌心朝上,应该手指朝上。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要点
同上。
第六十式斜飞式要点
同上。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要点
同上。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要点
同上。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要点
同上。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要点
同上。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要点
同上。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要点
该式除在动作三内的“右拳变掌向前下撇”与撇身捶不同外,余皆相同。所以要点也同前撇身捶。
第六十七式搬拦捶要点
与第二十五式基本相同,仅衔接动作“右掌变拳”不同,其余动作皆同。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要点
上同。
第六十九式单鞭要点
上同。
第七十式云手要点
上同。
第七十一式单鞭要点
上同。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拳要点
徊糠郑 遣囟 宦叮 褚饽诤 囊馑迹 焦勰诜刺 且病
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为水涛之动而动。我这样说,你们当可明白了吧?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两臂要松(绷),不是硬(绷),如称杆之挑着称锤然,要有灵机感觉,听得出极小的轻重感应来。此所谓立如平准,所谓蝇虫不能落也。
以意导气,是意与气打成两橛,有主从先后之别。以心行气,则心与气浑融一致。严格说来,心气身三者俱是浑为一体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非死静,身如天秤,谓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非妄动,神光周烛,气充全身,如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而又从容安闲,动中仍寓静意。
吾们练拳,应本老论(指太极拳论),行功心解,塌肩垂肘、顶头拔背,绷开了,沉下气去,稳稳静静地松开劲去均味,决不会错。
吾弟功夫锻炼上,当本老谱,大松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路。以将来见面时,略加指点,就会贯通了。关于这一点,可不必犹疑。
太极拳很重视全身的完整性,即拳谱上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口诀。
在学拳架子的时候,一手一式都首先做到上下相随,不是上面手在动,下面脚也在动,就叫上下相随,而是每一式手脚都应同时开始动,也要求同时到达每一式的终点。此外,如转腰,沉气,开裆,弓步等等,都应在此同一瞬间,配合得恰到好处。粗看容易,因为太极拳要求细致精确,其实就相当困难。
未得真传,或者粗心的学者,每易脚下的弓步先成,手上的定点后到,或者开裆不足,这就是未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即是不完整。象这样练下去,就不会取得技击功夫上的成果。到推手时,必然化劲化不好,发劲也发不出来。
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住来不辍,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但我们并不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出则势开而放,入则势合而收,且身势开放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详言之,如身势由合而开,气即随之由吸转呼。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相应,亦可随之由吸转呼。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亦可能为一吸之首。当身势由开而合时,气即随之由呼转吸,当合至极点时,则为一吸之尾相应亦可能为一呼之首。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开反气息吸入,合反气息呼出。又还有一开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须加一吸(即一开势呼起及止),或须再加一呼(即一开势之中,两头呼,中间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须加一呼,或须再加吸。总而言之,动作不断,呼吸亦不断,动与息应,息与动连,如是而已。若必固定某一动作配合吸,某一动作配合呼,则必机械呆极,恐非太极拳行气之道也。太极拳是个无为无不为的东西,以无为应万变。如有为,则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矣。
杨式太极拳行拳要诀
第一式 起势
歌诀:肘不张、肩不松;胸不开、气不通;腰意塞、裆穹窿;腕微鼓、掌指融。
第二式 左右野马分鬃
歌诀:一顺,一亲,一捧提。
第三式 白鹤亮翅
歌诀:四隅含藏亮翅中。
第四式 左右搂膝拗步
歌诀:十字竖松横必散,阴阳吸斥促身形。
第五式 手挥琵琶
歌诀:静中求动,周身一家;竖立三关,腹松气圆。
第六式 左右倒撵猴
歌诀:后撤三关身自退。
第七式、左右揽雀尾
歌诀:两膊相系,沿球环行;四正劲法,意气行功。
第八式 云手
歌诀:旋腰带肘似车轮,一合一开一定间。
第九式 单鞭
歌诀:滚错折磨,围绕劲点;以肘带腰,腕随肘旋。
第十式 高探马
歌诀:左沾右随圆中趣,两手旋环任意行。
第十一式 右分脚
歌诀:藤攀两臂腿自起,足分胯圈立准平。
第十二式 双峰贯耳
歌诀:双拳似丘陵,内气如涌泉。
第十三式 左蹬脚
歌诀:藤攀两臂腿自起,足蹬胯圈立准平。
第十四式 左右玉女穿梭
歌诀:递肘腾手梭互穿,平开意坚如赶山。
第十五式 下势
歌诀:意如滑坡身下落。
第十六式 金鸡独立
歌诀;雄鸡展翅旭日升。
第十七式 海底针
歌诀;弛意入幽谷,弓满弦自张。
第十八式 扇通背
歌诀;内气催姿势,三关前长。
第十九式 转身撇身锤
歌诀; 步随胯圈转,曲伸意中求。
第二十式 卸步搬拦锤
歌诀;胯圈旋搬肩圈拦,神意汇集准星间。
第二十一式 如封似闭
歌诀:阴阳转换、恍如“山”。
第二十二式 十字手、合太极
歌诀: 手扶胯圈钟下落,意领神行身自升;
欲合太极心先静,三道气圈渺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