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 电影天堂:北京教育科研网-北京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42:52
北京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
北京教科院教育信息中心  李志涛执笔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各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纷纷将教育信息化确定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国内经济较发达省市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举措,加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与北京相比,这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显示出各自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一、发展思路和举措比较
北京自1999年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确定为跨世纪重点建设工程。重视教育信息化对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数字教育”作为“数字北京”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行政牵头,教研、科研和信息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
上海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信息化工程的统一规划。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架构到现代信息化平台上。将中小学教育信息系统列为上海市政府重点应用系统之一;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列为上海市政府2002年实事工程。
江苏在信息化平台上构建江苏教育现代化。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试点在先,推广在后;培训在先,联网在后;建库在先,建网在后;指导在先,检查在后。
浙江围绕全省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浙江省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科学规划、软硬件建设并重和发挥多种积极性的原则。
广东将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实行“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
各省市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加强建设。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从各自实际出发,实行分步推进的原则。上海、江苏把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上海市更提出“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架构到现代信息化平台上”的思想,重视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上海市还把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列为市政府2002年实事工程,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比较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  京、沪、苏、浙、粤电脑普及、“校校通”和教育城域网建设情况
省 市
中小学电脑普及率
“校校通”工程
教育城域网
北京
中小学装备电脑10万台,按全市136万学生计算,生机比为13.6∶1。
800所学校建有校园网,占全部学校的1/3强。
10个远郊区县建成城域网,实现与市教育骨干信息网的高速连通。
上海
各学段生机比分别为高中8:1、初中10:1、小学15:1
全市中小学基本上实现宽带“校校通”。
各区县的区域网络覆盖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
江苏
第一层次学校保证学生每周1课时上机时间;第二、第三层次学校网络终端数量与学生人数之比分别为1:20~1:15和1:10以上。
苏南50%的县区、苏中30%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苏北10%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达到“校校通”。
对教育城域网出台相关文件及标准。
浙江
拥有计算机33.6万台,生机比为18.1∶1。
省、市及三分之一县(市、区)的乡中心以上学校(包括职业学校)联通省教育网。
75个市、县(市、区)机构已经开通城域教育网,覆盖面积约占全省的75%。
广东
拥有计算机463962台。中学生机比为15:1,小学生机比为74:1。
已建校园网的学校473个。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和省一级学校建立校园网。
深圳、佛山、东莞、江门、顺德等发达地市建立了教育城域网。
从表一可以看出,中小学计算机配备和“校校通”以北京、上海以及苏、浙、粤三省的经济发达地区较为领先,苏、浙、粤三省的城乡差异较大。与上海市相比,北京的电脑普及率和“校校通”都有一定的差距,北京建有校园网的学校只占三分之一多一点,上海已经实现了全部中小学“校校通”。北京提出到2005年小学、初中生机比达到10:1,高中生机比达到8:1,实现“班班通”,北京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约比上海落后2?3年。
◆信息技术教育
北京高中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1年9月实现全市100%的初中、70%以上的城镇小学、40%的农村完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9月全市所有中小学(完小以上)都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上海1999年信息科技课程走进了上海所有的初中和高中。2001年9月,全市小学也开设了信息科技必修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科技必修课程”的目标。
江苏普通高级中学和城市初级中学从2001年新学年起,有条件的乡镇初级中学从2002年新学年起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从2003年新学年起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浙江2001年所有高中(含职业学校)和县城以上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2年所有中学和县城以上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广东各教育强镇、强区(市)的中学、农村中心小学、城镇小学从三年级均开设信息技术课。
可以看出,上海在2001年9月即在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比北京实现这一目标早两年。江苏、浙江、广东的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将在2003年9月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北京2002年,北京市教委投入600万元,启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与实验,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革传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上海上海市教委作出了“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架构到现代信息化平台上”的战略选择。充分利用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契机,有力地推进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努力建设由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教材和“校校通”整合而成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普遍应用。
江苏2002年,结合课程教材实验,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省电化教育馆与省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全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浙江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上海、江苏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材改革结合起来,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这一点值得北京市借鉴。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北京2002年市级投入900万元支持东城、西城、宣武、海淀四个区开展了“北京市区域信息资源站点建设” 试点工作,探索区域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上海各区县和学校都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网站、学习资料库和课堂教学课件;结合二期课改建设核心网络教学资源;在每个区县至少建设一个学科的学习支持网站;通过白玉兰网向西部地区辐射上海优质教育资源;成立上海教育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
江苏规划“江苏基础教育中心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初步建成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库框架。
浙江2001年,把省教育网站建成全省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启动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2002年,初步建成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教育部门与省教育网联通,实现资源共享。
广东2002年10月,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开通,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资源中心。该中心可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师生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与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北京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北京的教育信息资源一方面少,另一方面内容陈旧,应试目的性较明显,商业教学软件数量少,有“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上海结合课改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和成立教育软件开发公司,以及广东建设全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做法,可为北京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师资培养与培训
北京通过市、区县、学校分级培训的办法,完成了对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全员培训。
上海建立上海中小幼教师信息技术达标标准,以区县为主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江苏在南师大建成“基础教育计算机示范网”培训中心,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全省各地培养网络管理和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高级骨干队伍;各地立足于本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多种渠道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并在制度措施上加以配套。
浙江高等学校加强现有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对师范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和相关的教育技术课程,并列入必修课。鼓励和引导非师范类院校的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加强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开展网上教师培训活动;把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各类优秀教师及教师任教、职务评聘和晋升的必备条件。
广东采取培养与培训相结合、近期与长远相兼顾的办法,通过扩大招生规模、鼓励教师进修提高、从社会上吸收优秀人才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需求。全省中小学5000多名信息技术教育专任教师中有1860人接受了省级培训。
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的来源有培养和培训两种途径。一方面要加强高等院校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可从非师范类院校的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引入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上海市建立了中小幼教师信息技术达标标准,江苏、浙江从制度措施上加以保证。相比之下,北京市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师资培养的力度,同时教师培训要有相应的达标标准和配套措施,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
北京开通了北京市远程教育网的10个远郊站点,开展了远程教学活动的试验;建立了区域信息技术传播中心。
上海依托远程教育集团的培训专网,建设各级各类远程网络教育、培训机构。
江苏整合现有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省级远程教育中心和全省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开发远程教育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浙江以省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2001年创办浙江省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校;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试办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
各省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还处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相关做法及措施
北京“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录制特级教师讲座,将其放在北京市教委的网站上,使更多的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学习到特级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上海实现本市所有中小学因特网域名的统一,建立上海教育统一的信息窗口。试行学生“社保?学籍卡”的高考及网上录取一卡通。
江苏创建信息技术教育实验(示范)学校。到2002年,有133所中小学(含幼儿园、职高)被设为江苏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373所中小学(含幼儿园、职高、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教中心)被设为江苏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浙江建设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发挥示范、辐射和拉动作用。每个县市建设5所左右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全省建成500所以上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广东与企业合作。广东省教育厅与TCL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
建立了深圳、汕头、中山、顺德市和广州市天河区、南海市等6个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55所全国实验学校和125所省级实验学校。各地有自己的实验区、实验学校。
江苏、浙江、广东三省都重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实验(示范)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广东省与与TCL公司合作共同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做法是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比较
北京??
主要问题:①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较大,特别是财力相对较弱地区对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支持更为困难;②干部教师队伍对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整体信息素养还不高;③软件建设滞后于硬件建设,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研制、开发、流通的有效机制不够健全;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校园网的高效运行等尚未取得全面突破性进展。
主要对策:①积极开拓资金渠道,借助企业的资金、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地区“校校通”工程的支持力度。②加快对农村地区计算机的增添与更新。③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建设。④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问题。
上海??
全面实现上海基础教育的信息化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①教师全员培训问题;②政府政策与经费的支持问题;③教育专用网络建设与资源建设问题;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配套改造问题;⑤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规划、督察评价问题。
主要措施:将教育信息化有关工作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和教委重点工作,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
江苏??
主要问题:地区差异(苏南、苏中、苏北之间,城乡之间)较大,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需要提高等。
主要对策: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分层次达到信息化建设水平;重视师资培育以及资源库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浙江??
浙江省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主要措施有:①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发展“十五”规划相衔接,与本地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育强镇和各类示范学校建设等工作统筹安排。②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③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④建设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发挥示范作用。⑤完善各项规范,促进健康发展。
广东??
主要问题:①资金严重不足,不能达到硬件配备要求;缺乏维护和运作经费。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城乡差距大,尤其是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
主要措施:设立计算机专项经费;设立计算机专项维护保养经费或上机费,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农村地区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解决信息技术装备的问题。
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各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都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财力相对较弱地区和农村地区。这个问题在北京市同样存在。从各地的经验看,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投入,特别是设立专项经费;另一方面要多方面筹措经费,加大企业支持力度。广东省与TCL公司合作解决农村地区计算机装备的做法值得北京市借鉴。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市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软件建设;同时借鉴上海和江苏将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教材改革结合起来的做法,为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架设有利的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发展目标及规划比较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省市都提出了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如表二所示。
表二  京、沪、苏、浙、粤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省 市
未来发展目标及规划
北 京
到2005年,小学、初中生机比达到10:1,高中生机比达到8:1,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全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部农村完小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实现“班班通”;为每个乡镇建设至少一个远程教学站点。
上 海
2003 年,基本实现中小学数字化信息的交流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到2010 年,基础教育将全面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江 苏
2003年使苏南90%、苏中50%、苏北20%以上的学校达到“校校通”工程基本要求,苏南地区启动实施“班班通”、“室室通”工程。2005年新学年起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浙 江
到2005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做到中小学各学科有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所有职业学校和90%县的乡中心以上学校实现“校校通”;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初步形成多种类型、覆盖全省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广 东
按照“十五”规划,全省高完中配备122台以上计算机,35%-40%的学校建有校园网;初中配一个“60+2”的计算机室,15%-20%的学校建有校园网;乡镇中心小学配一个“30+2”的计算机室。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达600万人以上。到2005年,50%的课程时间应用信息技术,中小学至少7门课引入信息技术,80%的高中生和50%的初中生能够上网获取信息。
可以看出,到2005年,北京、江苏和浙江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北京市将实现“班班通”,浙江省将基本实现“校校通”。北京、浙江将初步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上海市在2003年将基本实现中小学数字化信息的交流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到2010 年基础教育将全面实现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这个目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总之,北京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优势不突出,与上海有一定差距,北京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程度与上海相差2?3年。北京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不如上海、广东等地。北京的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缺乏达标标准和必要的政策措施,效果难以保证。北京的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居全国首位,而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并不领先,反映出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与北京市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相适应,这种状况与北京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北京教育信息化要利用北京规划建设“数字奥运”和“数字北京”的大好机遇,加快发展,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综述
一、基本思路和组织管理
近年来,北京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对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数字教育”作为“数字北京”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市和各区县都建立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组成了各级指挥中心和工作网络,形成了行政牵头,教研、科研和信息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
二、发展现状
北京市自1999年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确定为跨世纪重点建设。目前,北京已初步建成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校园网三级网络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提供与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及中国互联网的高速互连;开展了远程教学活动的试验,并计划到2005年为每个乡镇都建设至少一个远程教学站点;制定了到2005年全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校校通”的目标,到2002年底全市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已近800所,到2005年全部农村完小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实现“班班通”;开展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开始了建设资源库、开发推广网络应用项目的尝试。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方筹集资金,采取与企业合作等多种办法,加快建设步伐。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和区县财政分别投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2亿元和7亿元,大幅度改善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装备条件。
2000年?2002年信息技术装备情况
计算机数: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6.5万台
8.3万台
10万台
校园网数: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97个
420个
800个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在高中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基础上,2001年9月实现全市100%的初中、70%以上的城镇小学、40%的农村完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9月全市所有中小学(完小以上)都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把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作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2002年,北京市教委投入600万元,启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与实验,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革传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
为解决目前中小学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2002年市级投入900万元支持东城、西城、宣武、海淀四个区开展了“北京市区域信息资源站点建设” 试点工作,探索区域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示范、辐射全市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
师资培训??
不断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通过多种培训,普遍提高了干部教师的信息素养,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队伍。通过市、区县、学校分级培训的办法,完成了对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全员培训。
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
针对农村地区财力相对薄弱的现状,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校的设备配置、校园网建设、干部教师培训,力争使城乡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上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并借助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目前,10个远郊区县相继建成城域网,实现与市教育骨干信息网的高速连通。开通了北京市远程教育网的10个远郊站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共享。建立了区域信息技术传播中心,在教师培训、学生学习、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北京市教委为远郊区县中小学配备计算机5000台,支持建设了120个校园网;2002年,全市支持建设的323个校园网中,农村地区有240个,占74%。
“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
目前已有九个学科的10名特级教师讲座录制完成并放在北京市教委的网站上,这项工作使更多的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学习到特级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面临的困难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需要巨大投入的庞大工程,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较大,特别是财力相对较弱地区对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支持显得更为困难。二是干部教师队伍对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整体信息素养还不高,还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改革中的任务。三是软件建设明显滞后于硬件建设,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研制、开发、流通的有效机制还不够健全。四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校园网的高效运行等尚未取得全面突破性进展。
要实现《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计算机、校园网的建设目标,资金总缺口11亿元。要在短时间内加快信息化建设,除政府加大投入外,还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同时建立科学、合理、滚动的运行机制,以保证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
四、主要对策
1、积极开拓资金渠道,加大对农村地区“校校通”工程的支持力度。
按照《关于调整中小学结构布局的意见》中提出的目标,2005年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应有1170所左右。2002年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含燕山)的中小学校中已有380所建校园网,到2005年还有近800所学校要完成校园网的建设任务。从以往的经验看,仅依靠政府拿出这么大的资金是极其困难的,要继续借助企业的资金、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采取企业垫资的办法加快“校校通”步伐。另外,还可以尝试采取区县贷款,政府负责贴息的方式。
2、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对农村地区计算机的增添与更新。
农村地区到2005年需要增添和更新9万台计算机,所需经费约4.5亿元。计算机的配置可以效仿校园网建设的方式以政府投入为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是无止境的,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至少在短时期几乎不可能。因此,要引导学校充分发挥现有信息资源的优势,在课余时间和休息日向社会开放,为当地的居民有偿服务,既可以补充经费来源,又为当地的教育、文化服务。
3、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要通过市、区县、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建成依托北京教育信息网的较高水平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群,形成资源开发、研制、整合、利用的良性机制,为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共享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使边远地区的教师、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4、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问题。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现代教育设施的不断增加,学校需要大量的管理、维护人员。尽管各区县、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人员,而目前部分信息技术人员面对IT行业的高薪的吸引力已经流失,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更加突出。由于这支队伍的特殊性,要引入机制,提高他们的待遇以稳定人才队伍。                      (李志涛  执笔)
上海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综述
2002年,上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标志是:从解决入学高峰的“有书读”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读好书”;从适应性教育转向满足性教育;从数量扩张型教育转向质量提高型教育。其中教育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
一、思路和措施
◇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信息化工程的统一规划。
◇上海市中小学教育信息系统被列为上海市政府重点应用系统之一。
◇上海市教委作出了“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架构到现代信息化平台上”的战略选择。
◇上海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个主要任务?? “普及信息技术必修课”、“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上海市政府2002年实事工程??上海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二、发展状况
信息技术教育
上海市于1999年将中小学的“计算机”课改成了“信息科技课”,并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材编写工作,形成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同年,信息科技课程走进了上海所有的初中和高中,并设立了“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水平等级考试”制度。2001年9月,全市小学也开设了信息科技必修课。至此,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科技必修课程”的目标。
“校校通”工程
“校校通”工程建设初具规模。为确保2002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为普通中小学校增配电脑2万台,实施‘校校通’工程、推进普教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市教委、市信息办联合下发了《关于2002年市政府教育实事项目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区县建立工作机制,按照小学15:1、初中10:1、高中8:1的生机配置标准全部增配到校,在市、区县和所有中小学校联网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全市共累计完成计算机增配59510台。结合微机增配及“校校通”工程的实施,2002年共新建(增)计算机房、网络教室468间、多媒体演示教室777间、学生电子阅览室501间、教师电子备课室298间。
按照市教委制定的生机比配置要求,目前已有12个区的中小学校生机比配置全部实现达标,生机比配置已达标学校共1477所,约占全市学校总数的92%。上海基础教育网和上海学前教育网开通;“校校通”工程市级骨干网建设已完成市教委信息中心同全部19个区县信息中心的全部光缆连通。各区县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专网的建设。2002年正式启动了中小学生学籍电子化工作。中小学生学籍电子化纳入了上海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
在“校校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区县和学校都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网站、学习资料库和课堂教学课件,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作用。积极做好对学校领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专业培训,建立起了“Intel未来教育”市级培训基地4个,区级培训基地66个。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基于这种实践和认识,上海市教委作出了“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架构到现代信息化平台上”的重要战略选择。把改革架构到现代信息化平台,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改革都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中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也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的重点之一。上海充分利用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契机,有力地推进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努力建设由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教材和“校校通”整合而成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普遍应用。
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全面实现上海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必须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教师全员培训问题;
②政府政策与经费的支持问题;
③教育专用网络建设与资源建设问题;
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配套改造问题;
⑤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规划、督察评价问题。
上海市中小学率先在全国全面开设了信息科技必修课,高标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宽带“校校通”工程,全市所有高中、初中和小学的电脑普及率分别达到8:1、10:1、15:1,并基本实现了宽带接入,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已提前2年完成;上海充分利用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契机,有力地推进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努力建设由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教材和“校校通”整合而成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这极大地提高了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使上海教育信息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三、保证措施
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上海市中小学“校校通”
“校校通”主要有两个项目。一是市政府为全市中小学增配2万台电脑,市信息办出资贴息1000万元,区县投入相应资金做好按生机比标准的配置工作。二是全市中小学基本上实现“校校通”。目前已全部完成市教委和19个区县的光缆铺设与接入,各区县的区域网络建设(宽带/专线或宽带/虚拟专线)已经覆盖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形成统一域名的上海基础教育城域专网。市教委已为各区县提供电子邮件、视频直播、网络故障报修、不良站点报告等网络应用与网络信息服务,邮件帐号实行市区两级管理。
上海市教委工作重点??
2002 年市教委把加速实现教育信息化集成作为5个重点工作之一来抓。
上海市教委实施的项目??
实现本市所有中小学因特网域名的统一,建立上海教育统一的信息窗口。
基本完成本市中小学学籍电子化管理的系统安装和基本数据输入工作,试行学生“社保?学籍卡”的高考及网上录取一卡通。
完成本市中小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网络支持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试点工作;在每个区县至少建设一个学科的学习支持网站。
结合中小学课程教材二期工程建设核心网络教学资源。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召开第二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交流会;出版《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汇编》。
筹建网上虚拟研究院;筹建网上虚拟计算中心。
依托远程教育集团的培训专网,建设各级各类远程网络教育、培训机构。
通过白玉兰网向西部地区辐射上海优质教育资源。
成立上海教育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上海教育软件开发的龙头企业,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
建立上海中小幼教师信息技术达标标准,以区县为主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建立市、区县、学校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与应用的三级管理体系,制定《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及检查办法》。
四、发展趋势
2003 年,上海市将基本实现中小学数字化信息的交流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到2010 年,基础教育将全面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无论在最近举行的2003年上海教育信息化论坛专家讨论中,还是“校校通”开通仪式上领导的发言里,都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已提前2年完成,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个平台,让信息化深入到上海教育的各个层面。
“校校通”??搭建上海教育信息化平台,将为软件业带来巨大商机。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上海IT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教育信息化平台发展起来的诸多信息,不单是上海中小学师生的财富,也是上海市民的财富。     (商发明  王桂英  执笔)
江苏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综述
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教育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提出要在信息化平台上构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一、思路和策略
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密切结合江苏教育发展的实际,统筹规划建设,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从而提高全省教育教学的效益与质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服务,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推进策略??试点在先,推广在后;培训在先,联网在后;建库在先,建网在后;指导在先,检查在后。
行政保证??成立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地教委于2000年底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上接受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的指导。
二、基本情况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快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1999年底,江苏省委、省教委组织召开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实施策略。
“校校通”建设??
2002年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试行)》。《规范》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工作程序、要求做出了详尽的规定。
省中小学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所有独立建制的乡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建有能够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配套的基本应用系统,并以某种方式与因特网互联或提供因特网的模拟环境,能为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上网提供初步条件。计算机数量能满足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学生至少每周1课时上机时间,硬件配置确保信息技术所用软件正常运行。
第二层次为苏南地区和苏中、苏北的城区及其所有高中阶段学校应当达到的要求。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建有多媒体投影教室,建成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场所的校园网,并以专线方式与因特网互联,能满足多数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因特网的需要。校园网络主干速率不低于100Mbps,网络终端数量与学生人数之比为1:20~1:15。
第三层次为各级重点、示范和实验学校应当达到的要求。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建成比较完备的校园网,网络到班,班班都能上网,初步拥有数字化校园必备的应用系统,与因特网高速互联。能满足所有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的需要,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共享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保障。校内主干速率达到1000Mbps,网络终端数量与学生人数之比达到1:10以上,每个教室、办公地点均有网络终端。
省级重点高中、实验小学、示范性幼儿园、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在2000年底前都要与网络相联;2002年全省所有高中(完中)、50%以上的初中和30%以上的小学要与网络相联(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园网,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通过拨号上网)。2002年,使苏南50%的县区、苏中30%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苏北10%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达到“校校通”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教育??
全省普通高级中学和城市初级中学从2001年新学年起,有条件的乡镇初级中学从2002年新学年起,其他地区的初级中学从2005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从2003年新学年起,其他地区的小学从2005年新学年起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2002年,结合课程教材实验,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省电化教育馆与省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全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活动收到教学设计223份,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26名,三等奖134名。
现代远程教育??
2002年省教育厅还重点抓了整合现有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省级远程教育中心和全省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积极开发远程教育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大网上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力度,以互联网为依托大力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几项工作。
基础教育中心资源库建设??
由“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中心”负责组织、规划“江苏基础教育中心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力争到2002年初步建成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库框架。该资源库为全省基础教育共享。
队伍建设??
除了省教委在南师大建成了“基础教育计算机示范网”培训中心,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全省各地培养网络管理和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高级骨干队伍以外,还鼓励各地立足于本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多种渠道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氛围,并在制度措施上加以配套。
凡是计划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必须能够掌握和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骨干教师要能制作适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
创建信息技术教育实验(示范)学校??
已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级评估验收的学校在2002年要规划建设好校园网并接入“江苏教育科研网”或电信公网。
到2002年,已有133所中小学(含幼儿园、职高)被设为江苏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373所中小学(含幼儿园、职高、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教中心)被设为江苏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些学校要为全省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经验,树立榜样。
三、发展思路
积极整合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办好江苏教育门户网站和各类专题网站,加强江苏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不断丰富网上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苏中地区初中、大中城市和苏南中小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继续推进中小学“校校通”工程,2003年使苏南90%、苏中50%、苏北20%以上的学校达到“校校通”工程基本要求,苏南地区要启动实施“班班通”、“室室通”工程。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2003年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
1.争取以省教育厅名义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及规范,并出台相关文件及标准。
2.整合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办好江苏教育门户网站和各类专题网站,特别加强江苏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不断丰富网上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3.为提高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层次,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继续举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评比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录像评比活动。认真做好国家级、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工作。
4.继续做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培训、考核管理体制,并启动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考核工作。认真做好全省中小学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5.为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组织开发编制与学科课程配套的电子音像资源,供全省中小学推广使用。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江苏省的优质资源摄制成片支持西部地区的教育。
6.继续做好电子音像教材的推广使用工作。根据本省中小学文字教材的使用情况,采取引进和自制相结合的方法,不断丰富资源的内容。
江苏省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分层次达到信息化建设水平;重视师资培育以及资源库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杨妍梅  执笔)
浙江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综述
一、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三个面向”为指针,紧紧围绕全省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用五年(2001?2005年)时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好省教育网站,实现“校校通”,以信息化带动浙江省教育的现代化,构建起具有浙江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为加快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质量保障。
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前瞻的思想、改革的思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做到认识统一,领导到位,改革有力,投入落实。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从全省教育现代化的总体需要出发,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工协作,整合和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益。
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围绕加快教育信息化,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加强网络管理,实现软硬件同步发展。
坚持发挥多种积极性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投入的发展体制。
二、基本情况
多年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2000年全省中小学普遍开展电化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近3000所,拥有计算机约15万台、计算机教室3500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600多所。目前,浙江省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33.6万台,平均每18.1人就有一台计算机,中小学生计算机普及率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浙江省高中段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比率达100%,初中、小学超过70%;全省平均不到20名学生即拥有一台计算机,高于全国35人/台的平均数。与此同时,浙江省还以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来拉动“校校通”工程,实现了投入集中、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效益提高的目标。75个市、县(市、区)机构已经开通以城域教育网为中心的“校校通”工程,覆盖面积约占全省75%,90个教育行政单位拥有自己的网站;余杭、义乌和北仑三个国家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全部实现了电子音像教材资料的同步使用。与此同时,浙江省中小学已普及了投影、录音等电化教育手段。
浙江省已有的教育信息产品有:1.浙江教育网: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浙江省电化教育馆、浙江省教育信息中心承办。其中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栏、浙江学生体育艺术网、浙江外教信息网、浙江教育产业网等特色栏目。2.《教育信息报》。3.《现代教育技术》(印刷版改为网络版)。
信息技术教育??
2001年,浙江省所有高中(含职业学校)和县城以上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2年,所有中学和县城以上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2005年,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加快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2001年,编写完成两套符合浙江省特点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开发与文字教材紧密关联的电子、音像教材;2002年,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有配套使用的电子音像系列教材;2005年,基本做到中小学各学科有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校校通”工程??
2001年,全省示范性学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现与浙江教育网的联通,并在浙江教育网站上拥有本校网页。2002年,省、市及三分之一县(市、区)的乡中心以上学校(包括职业学校)联通省教育网,少数偏僻山区、海岛学校用卫星地面站与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05年,所有职业学校和90%县的乡中心以上学校都实现“校校通”,使绝大部分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加大投入,充实涵量,拓展服务功能,使省教育网站成为全省教育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中心。2001年,把省教育网站建成全省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启动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2002年,初步建成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教育部门与省教育网联通,实现资源共享。到2005年,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省宽带多媒体教育网。
现代远程教育??
以省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2001年,创办浙江省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试办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2005年,初步形成多种类型、覆盖全省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三、实施策略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使全体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抓紧、抓好、抓落实。各地和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负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规范等责任。
2.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发展“十五”规划相衔接,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规划之中。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本地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育强镇和各类示范学校建设等工作统筹安排,与相应的师资培养培训同步考虑。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各高等学校切实加强现有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对全体师范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和相关的教育技术课程,并列入必修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非师范类院校的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加强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各地和学校制定培训计划,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网上教师培训活动。强化政策导向,把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各类优秀教师及教师任教、职务评聘和晋升的必备条件。
4.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各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信息化所需资金列入当地财政经费的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从2000年开始,浙江省每年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都在8亿元以上,2002年的投入近9亿元。
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向社会开放,逐步建立成本分担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5.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使用效益
重点建设好省教育信息资源中心,通过省教育网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主要基础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
6.建设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发挥示范作用
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拉动作用。每个县市都要建设5所左右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全省建成500所以上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7.完善各项规范,促进健康发展
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审批和建立教育网站和网校等。制定相关的建设规程、审查审批办法、安全与管理等制度,完善市场操作规范,杜绝建设和管理中的漏洞。
(王晓平  执笔)
广东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综述
广东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1年6月5日,广东省政府专门组织了IT产业座谈会,提出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广东省将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计划”。
一、基本情况
广东省根据“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要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顺德等市和其他地级市所在地的学校按照“快一步、高一层”的要求,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当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作,自2001年9月份从小学三年级起(部分地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计算机课程。深圳、佛山、东莞、江门、顺德等市还建立了教育城域网,达到以城域网联接校园网的网络环境。山区和贫困地区千方百计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据统计,2001年底全省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数为33.1万台(占全国计算机总数367万台的1/11),计算机生机比为43:1(其中小学71:1、初中25:1、高中11:1)。全省中小学现有计算机室6119间,多媒体电教室4911间,已建校园网的学校473个。基本达到计算机配套要求的学校有3790所,占学校总数的14.3%,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有4368所(其中普通高中947所,初中1000所,小学2421所),普通高中开课率达95.4%,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达300多万人。
2002年全省拥有计算机463962台,其中中学331421台,小学132541台。2002年计算机总台数比2001年增加132962台,其中中学增加106200台,小学增加26762台。中学生机比为15:1,小学生机比为74:1。
二、发展状况及措施
信息技术教育??
广东省各教育强镇、强区(市)的中学、农村中心小学、城镇小学从三年级均开设信息技术课。2000年和2001年,省政府分别拨出专项资金700万元和2000万元,有关市县拿出配套资金800万元和2100万元用于补助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高中学校的计算机设备配置。两年时间内,全省高完中的95%配备了计算机设备,保证了高中一年级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的开设。2002?2003年,将重点建设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71个县(市)1599所初中的计算机室和补充高完中计算机,并利用其设备,建立乡镇信息站,为推进乡镇电子政务服务。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除完成广东教科网21个地级市26个汇接点百兆光纤铺设及调通工作外,对欠发达的地区,通过试点,推广通过广播电视、卫星宽带远程接收系统,实时接收中国教育电视台发送的宽带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对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和省一级学校,要求建立校园网,以实现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目前,全省有百兆级校园网280个,千兆级校园网164个。
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2002年10月28日,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正式开通,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资源中心。它的建立将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师生提供教育教学资源,交流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师资培训??
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采取培养与培训相结合、近期与长远相兼顾的办法,通过扩大招生规模、鼓励教师进修提高、从社会上吸收优秀人才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需求。目前,广东省中小学5000多名信息技术教育专任教师中已有1860人接受了省级培训。
与企业合作??
广东省教育厅与TCL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与TCL共建计算机无盘工作站实验室,经过一年的建设和实验,TCL“粤龙门校园工程”在技术上已基本成熟。与TCL共同合作,在大埔县和兴宁市等地的中小学配备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计划在“十五”期间全省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初中将以“粤龙门校园工程”为基础来装备。
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目前,广东省建立了深圳、汕头、中山、顺德市和广州市天河区、南海市等6个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55所全国实验学校和125所省级实验学校。各地有自己的实验区、实验学校。这些教育信息化先行地区和学校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三类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创造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广东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一)资金严重不足是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省普通中小学在校生共有1440多万人(不含职业类学校),小学四年级以上需要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2002年全省中小学共有计算机46万台,只覆盖300多万中小学生。到“十五”期末,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开课,乡镇以下的农村小学还有400多万在校生无法开课。
按照“十五”规划要求,全省高完中配备两个计算机室,122台以上计算机,35%-40%的学校建有校园网,70%-75%的学校配有多媒体电教室;初中配一个“60+2”的计算机室,15%-20%的学校建有校园网;乡镇中心小学配一个“30+2”的计算机室。要求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达600万人以上。根据上述目标,“十五”期间,高完中尚差174所未能达标,都集中在贫困地区,需增加计算机13000台。贫困地区71个县(市)的初中(不含地级市所在地初中)需建计算机室1599间,贫困地区1313所乡镇中心小学配备1313间计算机室(30+2)。要达到“十五”规划目标,还存在大量资金缺口。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城乡差距大,尤其是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
贫困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无法配备所需的信息技术设备。有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认识不到位,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设,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增加大量的计算机,由于有些市没有设立中小学计算机专项经费,所需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部分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各地应设立计算机专项经费,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或者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解决信息技术装备的问题。
(三)缺乏维护和运作经费。
欠发达地区计算机室建成和计算机投入使用后,许多学校由于没有维护保养资金,致使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不高。各级政府要设立计算机专项维护保养经费或上机费,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四)需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
设备维护与技能操作培训由建设企业负责,同时利用本省各高校资源和师资优势,帮助培训各类应用人才。
(李志涛  执笔)
北京教育科研网-北京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 全国各地电子报,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四川等 北京与上海文化地位之比较 北京教育科研网-美国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北京上海深圳:中国离婚率前三位--江苏网新闻 北京与纽约物价比较 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排名 上海北京江苏列前三名 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排名 上海北京江苏列前三名 旅游整理···云南、成都、凤凰,上海,北京,广东、香港、澳门、海南,西安,江苏,南京,台湾,打折机票,便宜旅馆··· 2011年上海与江苏考重点大学难易比较 上海女人与北京女人的差异 北京莴笋叶浙江芥菜广东油麦菜等检测出碘131 2011年全国象甲联赛北京夺冠 浙江广东分获亚季军 奥运观后感——北京与深圳的比较 美国大学数字化的新景观及反思与启示 - 教育信息化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2010年北京上海江苏山东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北京上海等昨天大规模断网 北京做假,上海抄袭 中国千万富豪达96万人 北京广东上海居前三位 中国千万富豪达96万人 北京广东上海居前三位 中国千万富豪达96万人?北京广东上海居前三位 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千万富豪人数占全国近一半 中国千万富豪达96万人 北京广东上海居前三位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