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歌时间长河:破解一线老师科研难的“症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50:35
破解一线老师科研难的“症结”
作者:周建国    文章来源:浙江省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点击数: 29    更新时间:2007-3-21

【案 例】  

  A校是所农村中心小学,近年来,学校的教学工作一直止步不前,除了能勉强管好自家“责任田”外,老师们很少有教学反思意识,是典型的“教师无特长,学校无特色,研究‘集体无意识’”的“三无学校”。于是,校长想借助科研“东风”,走出教学困境,特地请来市教科所专家到校指导。座谈会上,老师们对专家的提问“一问三不知”,既不知教学上存在问题的“症结”,又不知教学新理念,更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问题,发不出研究“声音”。
  B校也是一所与A校同类型的农村中心小学,年轻校长上任后,也想以科研为平台,办出学校特色。他们“借鸡生蛋”,借助专家智慧,请专家拟定了一份《小学生“课外悦读”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尽管方案详尽务实,可在具体实施时,教师们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也不知研究该从何处入手。

【原因分析】

  首先应该肯定,这两个校长都是有远见、有智慧的好校长。他们善于发现学校的“困惑”,试图依靠教育科研,寻找发展“良策”。可教师们进入研究“高地”后,遭遇了困惑,产生了研究“失语症”,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是老师们患有科研“恐高症”。老师们认为教科研“高不可攀”,搞科研是专家的“专利”。中小学老师只能本本分分做“教书匠”,不是搞科研的“料”。如果教师搞科研,会“走错路”、“摸错门”。自信心的缺失,导致教师行为上的迷茫。
  其次,是老师们缺乏研究底气。教科研是一门学科综合素质要求高、能力要求强的“学问”,若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科研底子,一下子的确难跨入研究“门槛”。有些老师忙于日常教学工作,养成了“读书学习无习惯,反思研究无意识”的惰性,知识底蕴匮乏,导致研究能力低下。
  再次,研究常常与日常工作相冲突。校长和老师希望专家帮他们搭好研究“架子”,让老师们干一些具体事务。最好专家能把要做的任务具体化,至于在“看似无问题”的缄默、隐性的教学实践中反思、提炼、总结,改造“已有教学经验”,把实践经验提升为真正有价值的“自己的理论”,他们没兴趣、不习惯,也没精力去思考这些“最没意思”的问题。

【对 策】

  一是要引导老师多读书,先夯实理论底蕴,积淀功力,为研究“加油”。学校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老师们要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有计划、有选择、有智慧地读书,既读经典之作,读教育理论;又读他人的经验,更要读懂实践、读懂学生、读懂社会生活中的“百科全书”;还要“恶补”教育科研知识。通过读书,读出做教师的“智慧”,读懂科研方法,学会“知识管理”。通过与理论对话、大师“引领”、同伴“互助”、实践体验、行为跟进、自我反思,内化为“自己的、管用的教学理论”,为研究添加“燃料”。
  二是要引导老师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也不会行动,没有行动就不可能解决实践问题。课堂是老师的生命舞台,也是教师生成体验与困惑的地方。老师们应该学做有心人,从实践中去反思理念、言论与行为,去研究和聚焦自己的课堂,在实践中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三是要引导老师通过模仿把自己领进研究大门。《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有句名言:“从爬行到行走到奔跑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样看似缓慢,但能保证最后跑得飞快。”老师们开始搞研究,也要从“爬行”开始,这里的“爬行”就是从模仿别人开始。老师们要虚心学习他人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善于把别人的经验、理论“移植”到自己的实践中来,为我所用。
  四是要引导老师不断打磨自己的研究能力。教育教学研究人人可为,但每个人的研究能力又各有不同。老师们做研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先研究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五是要引导老师重视资料积累。在实践中,老师应该用研究者的心态,多做有心人。要学会搜集研究信息,学会信息筛选,学会情报综述。随着研究的深入,还要设法扩充研究资源库,使资源和研究能力可持续发展;要勤做读书笔记,把信息消化吸收,及时内化为自己的“理论”。
  最后,要引导老师超越保守心态,大胆“尝试”,积极践行。老师们更要注重“做”,在“行动中研究”。要“说自己的话”,“说有用的话”,“说有趣的话”,用教例、案例、手记、随笔、日记等得心应手的“武器”把研究成果“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