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保卫战全文阅读:历史上最会当皇帝的光武帝刘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57:57
历史上最会当皇帝的光武帝刘秀   

本文摘自魏新《东汉开国》(卓越  当当)


他是一个被很多人称赞的皇帝,又是一个我们并不是那么熟悉的皇帝。

他开创了一个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王朝,却又是一个相对寂寞的王朝。

他是谁?

一、为什么会是他

毛泽东诗词里,有一首我们都很熟悉的《沁园春·雪》,其中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词中提到五个人:统一中国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拓疆开域的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属于皇帝中的极品。但是,在毛泽东看来,都不行。

秦皇汉武没文化。唐宗宋祖个人魅力也不足。成吉思汗更别提了,就是个猎人,射雕行,打鸟行,当皇帝有点业余。守着大漠孤烟直,看着长河落日圆,得了。治国不是射雕打鸟,拿百姓当刍狗,狗急了早晚跳墙。早晚,打哪儿来还得回哪儿去,这不是规定,是规律。

毛泽东对皇帝要求的标准确实非常高。不过有一位皇帝,毛泽东却极其欣赏,点评《东观汉记》的时候,他连续用了三个“最”来称赞,说他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这个皇帝是谁,能得到毛泽东的三个“最”评?不光毛泽东这么说,清代的著名学者王夫之也认为: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只有这个皇帝“允冠百王”:

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

“允冠百王”,就是盖了帽了。历史上那么多有名的皇帝,都比不上他,唐太宗、宋太祖,也都是这个皇帝的粉丝。他究竟是谁?得有多高的水平?他就是我们要讲的东汉开国皇帝——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我们知道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这个“东西”的说法是按照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分的,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东汉的都城在洛阳。长安在西,洛阳在东,所以叫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分,也叫前汉和后汉。在历史上的时间长短,其实差不多。可如今,我们一提到汉朝,马上就会想到什么呢?

楚汉争霸,韩信萧何,文景之治,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这些人和事,都发生在西汉。非要说东汉,我们马上想起的,是东汉末年,三国群雄争霸,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样:“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没错,西汉和三国这两段历史,实在是太出名了,那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你就是想不知道,也绝不可能。就算你一点历史也不学,中学语文上就有《鸿门宴》吧?语文你也不学,电影看过《霸王别姬》,看过《赤壁》吧?小说看过《三国演义》吧?戏曲里面多少三国戏呵。就是下象棋,总得知道卒子为什么要过楚河汉界吧?

其实,我总觉得,太热闹的历史,往往会偏离历史的本身。它更多地娱乐了我们。这种娱乐,是一种充满暴力色彩的植入,让人眼花缭乱,心神不宁。有多少事实会在喧嚣中湮没,有多少真相会被尘埃掩埋。

其实,在西汉和三国之间,东汉曾一度辉煌。这个王朝的辉煌,就是从它的开国皇帝开始的。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的一生曲折跌宕,从一名放牛娃、一名庄稼汉到光复汉室的英雄,再到治国平天下的模范皇帝,就像上述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谓接近完美,可以说是极品中的极品。那么,刘秀这个极品皇帝,又有哪些超凡的经历?他的奋斗史,又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激励和启迪呢?

二、蝴蝶效应

西汉被王莽给篡了,建立了新朝。王莽的国号叫新,新朝变法改制,搞得很新潮,听上去很新,其实不得民心,很多人都怀念汉朝的日子,怀念那个“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卷七十)的强盛年代。于是,在这种潮流的推动下,风云际会,身为汉室后裔的刘秀顺理成章地涌现出来,振臂一呼,光复汉室,建立东汉。就像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一样。赵构我们还知道他泥马渡江,屡遭凶险,被金兵撵得在海里晃悠,不敢登陆,晕船晕海晕金兵。而刘秀,似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当得比赵构还要容易些。或者说,很多人对刘秀根本没有印象。刘秀,听上去,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我小学同学就有一位叫刘秀,还是女孩。虽说新中国给孩子取皇帝名字不犯忌讳,但可以肯定,她父母肯定不知道女儿和曾经的一位帝王重名。不信就上网搜索一下,叫刘邦的肯定比叫刘秀的少,并且,少得多。

但事实上,刘秀建立东汉的难度,甚至要超过刘邦开创西汉的难度。同样是一个“开国游戏”,刘邦通关的级别是“困难”,刘秀就是“极其困难”。这是王夫之说的:“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读通鉴论》卷六)当然,王夫之也是一家之言。到底是不是更难,我们就从头说起。

刘秀和刘邦同样是白手起家。从人物的身份上,刘邦起义前,是一个亭长,怎么着也属于一个乡镇干部。刘秀在起义之前,连亭长也不是,只是一名普通的放牛娃、庄稼汉。正儿八经的布衣、草根。他第一次打仗、上战场,都是骑着牛上的。有人要问了,刘秀不是皇室后裔吗?按说他的日子应该过得不错,怎么会是什么放牛娃呢?

一般来说,所谓后裔,往往有蒙事儿的嫌疑。这方面最出名的是刘备,本是一个小商小贩,按照《三国演义》里写的,是他的把兄弟土财主张飞讲义气,变卖了家底,招兵买马,这才从鞋业转到了大业。刘备的技术我觉得就是对鞋的钻研——怎么让人鞋穿得舒服,怎么给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人穿小鞋,他是专家。至于他的后裔身份,所谓“中山靖王之后”,很可能是“贴牌”,不是正宗。中山靖王叫刘胜,光儿子就一百二十多个。再到刘备这里,三百多年,只要说是,打假都打不过来。这也是刘备聪明的地方。独苗单传的后裔他没法冒充,都是限量版,家谱就是编号。

那么,刘秀皇族的身份会不会也是假的呢?要说他是假的,就错怪刘秀了。刘秀本人,确实还真是皇室后裔,并且他这一脉,和刘备那一脉都来自汉景帝刘启,历史上确有记载。不过,这里面存在一些阴差阳错,非常具有戏剧性,要是往根里追究,出自汉景帝刘启一次意外的夜生活。《史记》记载:有一天晚上,汉景帝刘启要去一名叫程姬的妃子那里过夜,准备临幸程姬。根据汉代后宫的职称评定,姬的地位比夫人要低,相当于皇帝的小妾,能被皇帝宠幸的机会不多,程姬平常应该是很希望汉景帝召见的,那是很高兴的事,但是这一天,程姬被召,却一点也不高兴,并且还想回避,推掉此事:

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不愿进。(《史记》卷五九《刘发世家》)

“有所辟”,就是想回避。为什么想回避呢?《汉书》颜师古解释说:“谓月事。”这一天正赶上程姬来例假。当时,按照相关条例规定,有例假的女人是绝对不能接待皇上的。《史记》索隐引《释名》说:“天子诸侯群妾,以次进御,有月事止不御。”那么,怎么能知道这一点呢?“更不口说,以丹注面目为识,令女史见之。”(《史记》卷五九《刘发世家》索隐)中国人讲究含蓄,越讲究就越含蓄。皇宫一直是最讲究的地方,皇帝的女人来例假,不能自个喊:我大姨妈来了。不成体统。但是,又要在被挑选前,及时反映自己的身体状况。中国人也特别会想办法,让来例假的宫女提前往脸上抹上一种丹红,让大姨妈在脸上笑得桃花灿烂。这样一来,女官在挑选的时候就会避开。丹红相当于一张请假条,女官一看,哦,这位请假,例假,按惯例,就排除之外。

偏偏这一天,程姬闹了点例外。例外的原因,史无记载。我们只能说几个或许。或许是程姬盼汉景帝盼得心切;或许是她一时疏忽,那天正巧找不到丹红了,连备用的苏丹红也没有……什么都没抹就出来了。或许她出来的时候,觉得根本挑不着自己,本来基本上天天都是礼拜天,请不请假都一样……但是偏偏就这么巧,程姬被挑中了。这对程姬来说,可是一大难题,怎么对付晚上这一关呢?没有办请假手续,现在要说不行,那不成违规操作?如果被景帝发现,这可是欺君之罪,怎么才能把这事瞒过去呢?自己的一时疏忽,难道真地要酿成大错?

程姬还算比较机智,她想来想去,总算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可以说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她找了自己的一个侍女,姓唐,她让这位侍女躺到床上,代替自己陪景帝。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很低,程姬的地位就算够低了,程姬的侍女,更是什么地位都没有,对任何事情,没有选择的权利,让你去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当时也没有女权主义者出来为她们说话,虽然是被派去陪皇帝睡觉,但是她自己未必就愿意。谁愿意去当替身呢?还是裸替?但是,我相信,如果她能知道,这一次阴差阳错给中国历史带来了那么大的变化,给后来的汉朝增加了近二百年的历史,或许会感到欣慰。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这件事能瞒住景帝吗?景帝这一天喝醉了,真把唐姓侍女当成程姬了,没发现。

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史记》卷五九《刘发世家》)

汉景帝……这是什么酒量啊?他这是喝的“断片子”了!可能当时他也年轻,没经历过后来的一些磨难,七国之乱还在后面等着他呢,男人没有磨难就不会成熟,不成熟就总会办错事。

有一种说法:景帝是被程姬灌醉的。我觉得再醉也不至于醉成这样,连自个女人也不认识。关键时刻,也不是没有将错就错的可能。景帝稀里糊涂度过了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这件事虽然荒唐,却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另外,据我个人推测:第二天,景帝一睁眼,真能吓一哆嗦。一看身边这位,大吃一惊:“程姬,你是不是做整形了?哪里整的啊,变化这么大?”侍女只好说明真相:“回皇上,我不是程姬,不姓程,姓唐,是程姬的侍女,昨天晚上,程姬她忘了请假了,又不能旷工,就让我来当一次替身,我也没办法,她是我领导,我只能听她的,这也是潜规则。”

不管是怎么着,景帝这时候,确实明白了。酒也醒了,心也冷了,皇帝的范儿又有了。可这事怎么处理呢?从景帝的角度,有三种办法:

第一、公事公办。程姬和侍女犯了欺君之罪,性质太恶劣了,幸亏是换一侍女,要是换一鲁智深,刘启不就完了?所以就是杀头也不过分。但是,他不是一个残暴的皇帝,程姬也是好心,侍女也是舍身,杀了她俩,于心不忍。

第二、私事公办。既然生米已成熟饭,就把侍女明媒正娶,封姬立后。把这次私事变成公事,走个形式,也算圆满。细思量,也不行。毕竟皇帝跟侍女等级差别也太大,不能说封就封,要是下一次,别的侍女也这么干,怎么办?通过临时换人,让自己荣华富贵,成钓鱼执法了。另外,真传出去,他很没面子,大汉天子,喝得又失态又失德,大臣们会怎么看待他?这皇帝当得也太糊涂了吧。

所以,景帝用了第三种办法:私事私办。他想把这件事瞒过去,这个方法封建帝王经常采用,装糊涂,当不知道吧。当时,他对那侍女也没有任何承诺,顶多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但是这个传说却真变成了一个哥的传说。侍女怀孕了,为景帝生下一个小帅哥。这个小帅哥一生出来,首先就改变了自己母亲的命运。刘启一看,这事不好再隐瞒,侍女也算为汉室的繁衍立下一功,这才不太情愿地封侍女为唐姬——得了,你也和程姬一个待遇吧。

这件事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唐姬误会”。古人有句话,叫“风起于青萍之末”,意思是说有些很大的事件总是很偶然地起源于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事,就像气象学家提出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汉景帝不经意的醉酒加上程姬的例假,一不小心就让刘汉王朝延续了一百九十五年。

因为刘秀那一脉,就源自这一次“唐姬误会”。刘秀就是这个小帅哥的后人。所以也可以说这个小帅哥还改变了大汉王朝的命运。

三、刘发的发

唐姬给景帝刘启生下的这个儿子,叫刘发。下面先说说刘发的命运。景帝有十四个儿子,比较有名的,像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刘备挂靠的中山靖王刘胜。对刘启来说,刘发只是儿子的十四分之一,由于他的出生太意外,母亲身份太低微,所以别的儿子太子的太子,封王的封王,这个儿子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想着赶紧打发,打发得越远越好。要不怎么叫刘发呢。

长沙王生,(景帝)乃发寤己之缪幸唐姬。(《汉书》卷五三《刘发传》张晏注)

刘发的名字,是景帝取的。发寤,就是“醒悟”,取这个名字,景帝表示对自己荒谬的醒悟、反省。景帝虽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虚伪的一面,找别的女人是“临幸”,找唐姬属于“缪幸”,生了儿子还“醒悟”。刘启,你要醒悟什么?少喝酒,多吃菜,认清女人再恩爱。所以说,刘发从生下来,景帝就想着赶紧打发。以小人之心度皇帝之腹,打发了刘发,景帝就可以少吃菜,多喝酒,别管是谁都下手。我在开玩笑。景帝其实是一个我很喜欢的皇帝。他非要把刘发变成刘打发,这件事拧巴得很可爱。

不过,从表面上,景帝就是再不喜欢刘发,也不能说那十三个儿子都封王,这一个儿子直接泡福尔马林里边,当标本。他必须一碗水端平。所以他把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一下被打发到了长沙,又称长沙定王。长沙王有什么不好呢?长沙多好:金沙江畔,橘子洲头,超级女生,快乐男生。多热闹啊。那时候的长沙可不是现在的长沙,当时的长沙是标准的荒蛮之地。《史记》上说景帝这么做,根本上还是因为刘发的母亲身份低微,不受宠爱,所以,他对刘发不看好。对于皇帝来说,看待自己的儿子,绝不会以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眼光,因为他们认为,“其父”全都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其子如何,看其母就估计个大概。

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史记》卷五九《刘发世家》)

刘发被封到了长沙这么一个“卑湿贫国”为王。卑湿,地势低下潮湿,说明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司马迁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活不太大年纪,人生四十古来稀。长沙不光“卑湿”,还是“贫国”。顾名思义,就是说经济不发达。《汉书》记载当时长沙人口“乃在二万五千户耳”,相当于北京市2009年经济适用房的数量。所以说,当时的长沙既不经济,也不适用,而是名副其实的“南大荒”。

刘发也没办法,他就是一块砖,父皇想往哪搬往哪搬。长沙定王就定王吧,带着不怕“早夭”的勇气,刘发就被景帝给定到了长沙,在那里慢慢发展。虽然听起来自个也是王,从繁华的长安,到“卑湿”的长沙,那种反差的感觉,就像知青去农村插队一样。你想啊,离别从来不把自己当回事的父亲,离别后宫里不受宠幸的母亲,仿佛诗人食指的那首诗:“胸口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母亲缀扣子的针刺痛了心胸。”那也得去,只能“相信未来”吧。

刘发这一去,就是十三年,十三年过后,奇迹来了。一件小事转变了刘发的命运。公元前142年,景帝过寿,召集各路诸侯王来朝,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酒会,十四个儿子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聚在长安。这样一个规模空前的盛会,一定要搞出些新项目来才好。光喝酒有啥意思?再说,刘启的酒量应该不敢恭维,这一点平常他可能自个不太注意,可一见到刘发,马上就注意了。

在酒会上,刘启让自己的儿子们表演节目助兴。表演什么节目呢?肯定是最流行的,最被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汉代人擅长舞蹈。很多著名的舞蹈家都出自汉代,比如说后来汉成帝宠爱的赵飞燕,“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轻得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这能耐,直接跳成“八音盒”。还有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都是舞林高手。那时候不仅是女人,男人能歌善舞者也很多,现代人舞蹈中的“马步”、“弓箭步”,都是从那时的男性舞蹈动作中的动作演变来的。有这样一种舞蹈传统,景帝的儿子们应该跳得都不错,充分展现了不同的地方风情。刘启的祝寿酒会一下子变成了舞林大会。

轮到长沙王刘发上场了。这个舞林大会马上就出现了一点不和谐的因素。刘发很紧张地上来,做出了一个四肢不协调的人才会做出的舞蹈动作——“张袖小举手”。刘发用手举袖口,似抬非抬,缩手缩脚,别别扭扭,畏畏缩缩。大家笑坏了:“刘发,你这是跳舞,还是抽风?”当时没法录视频,要不刘发这段传网上,肯定有不低的点击率。

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以武陵、零陵、桂阳属焉。(《史记》卷五九《刘发世家》集解)

汉景帝也生气了,叫停。我们想想,寿宴上这么跳也不吉利。没有一点台风,感觉像中风。刘发开口说话了,说得从容、巧妙:“儿臣的长沙国地域狭小局促,不能回旋。”是啊,人家的地方太小了,根本没有跳舞的场地,没法跳,伸不开胳膊伸不开腿,就只能练习到这个水平。

景帝听刘发这么一说,倒是笑了,心有悔意。自己当初真的是有点偏心了,对这个儿子缺少关爱。母亲地位低,就给人那么个破地方呆着,十三年了,人家都啥也没说,今天通过跳舞,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这一点,很难得。景帝一高兴,就给刘发又划了武陵、零陵、桂阳三个郡,好好练去吧。从此,刘发将自己的属地从一个“卑湿贫国”变得幅员千里。

我们琢磨琢磨,为自己争取利益,方式是多么重要。同样的要求,方式不同,结果可能就不同。刘发要是上来就管他爹要地皮,景帝能给吗?心想你怎么这么不知足?我把国家全给你算了。就是给了刘发地皮,景帝心里也不舒服,凭什么给你啊?你地方小,就给你?你的地方大了,就会出现比你的地方小的王,都找我要,我怎么分呢?刘发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先示弱,弱到了让人取笑的程度,然后说自己弱的原因,做得很机智,说得很幽默,让景帝的给成为主动,而不是自己主动要,让景帝被动去给。

曾经的刘打发,变成了刘大发,还是因为他有办法。其实,在刘发的后辈中,也有人具备刘发的这种基因遗传式的本领,这个人就是刘秀。现在的问题是,刘发有这么大的家业,又贵为一国之王,既然刘秀真是刘发的后人,但怎么到刘秀那里,就成了一个放牛娃了呢?

这里要先说一下汉代的分封制。汉代的分封制,又叫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比如景帝封刘发为长沙王,就属于封国,封的是王国。皇帝把天下像切西瓜一样,分给各个王,你一块,我一块,各个王国的王位由长子世袭。管理起来省事,但弊端也很明显,下面的国强了,就喜欢我的地盘我做主。景帝时,曾闹腾过七国之乱。于是,汉武帝采取了一个新的办法,叫推恩令,把王国分为几个侯国,让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把“恩”推下去,这样一来,西瓜就越切越小,王国就缩小了,朝廷直辖土地就扩大了。因为“削藩”是个敏感词汇,下面的王都知道,是减法,汉武帝在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藩”,却起到了比 “削藩”还好的效果。不玩减法,玩除法,玩开方,汉武帝不光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还是一个数学家,知道除法比减法还好使,一代开一次方。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书》卷六《武帝本纪》)

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大国也顶多是十几个城市,小的王侯也就管十余里。这样一来,汉室子弟往后的发展可能爷爷是省长,孙子就变成乡长了。中山靖王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他的家业传到儿子那里,就一下被分成了一百二十多份。

长沙王刘发的儿女也不少,光史料上记录的,就有十几个,组一个足球队富余。家业再大,不够这么个发的。所以,刘发的家业传到刘秀这里,越发没什么可发的了。刘发的第十三个儿子,叫刘买,被封为舂陵节侯。侯比王降了一级,刘大发变成了刘买猴了。刘买猴的小儿子,叫刘外,官最大当到郁林太守,不再享有王侯待遇了。有个太守干干,刘外就别见外了,守着太守这个官职吧,再往下,更不行。刘外的儿子叫刘回,最高任职是巨鹿都尉,比太守官又降了。刘回的儿子叫刘钦,南顿令,从都尉传到了令。《汉书》记载,令是大县的一把手,管个一万来户人家,年薪大概在六百石到一千石之间。县太爷按说日子也能过得不错,大富大贵没有,衣食住不缺,老婆孩子热炕头,可惜,好景不长……公元3年,刘钦就死了,留下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最小的儿子就是刘秀。

四、少年刘秀的三个不

刘秀出生在公元前6年,父亲刘钦去世那年,刘秀才九岁。跟哥哥姐姐一起寄养在叔叔刘良家,本来,由于自己是宗室子弟,还可以按时领到皇粮。这是汉代的规定,宗室子弟可以按时享有一份财政拨款。可能并不太多,但是比较稳定。不过,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这份拨款也停了。这事就是王莽篡位。

西汉灭亡了,天下改朝换代,汉代的宗室子弟一下成了遗老遗少,天下不姓刘,改姓王了,不能再给你们姓刘的发财拨了,你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吧。

这时候,刘秀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虽然身上有着皇室血统,当然也是前皇室了。他能干什么呢?又没有父亲,只能老老实实种地,规规矩矩放牛。就这样,他就成了一名普通的庄稼汉。其实刘秀这个人与土地、庄稼很有缘分,据《东观汉记》记载,在他出生时,出现了一个奇异现象……

说实话,我们都看够了,中国的皇帝都说自个出生得蹊跷,一个比一个蹊跷。正史在这事上也纯属胡写。比如刘邦,《汉书》说他母亲是和一龙发生了关系,才怀上了他,更不可思议的是,那天雷电交加,刘邦的父亲目睹了这一幕,龙都把绿帽子直接给他按头上了,他一点也不生气,还有心观看,并将龙子抚养成人,这是何等宽广的心胸?真要这么说,刘秀身上也有点龙的基因。他出生那年,出生地有一棵庄稼长出了九头穗,并且一个县都大丰收。

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东观汉记》卷一)

刘秀名字里这个“秀”字,据说也因此而来。“秀”指的是庄稼、植物吐穗开花,这个名字很农业,难怪刘秀爱干农活。刘秀干农活也不是作秀,而是充满兴趣。《后汉书》说他“性勤于稼樯”,愿意干。如果说后来没有参与起义,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少了一个好皇帝,但也会多出一个优秀的庄稼汉,好把式。

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皇帝总不会一辈子种地的。如果我们现在有一个镜头,可以定位在南阳郡舂陵,在寂静的田间,一个年轻人牵着一头牛,正在太阳下辛勤耕作,汗珠从他宽广的额头流下,一阵风吹来,庄稼像绿色的海浪连绵起伏。在他心中,起伏的是火热的梦想。这真是一幅美好的画卷,谁又能想到,画卷上的庄稼汉,这个孤单的年轻人,这个以土地为生的年轻人,他将来所得到的土地,别说耕,他自己一生,连走都走不完呢?

有个成语,叫命中注定。就是说很多事情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该你走运,买彩票中几个亿;不该你走运,买彩票中几个亿,也把彩票丢了。我觉得并非如此。和命中注定恰恰相反,命运是由各种不一定组成的,成功,就是把各种命运中的不一定,变成一定;成长,就是各种不一定变成一定的过程。那么,怎么能把命运的不一定,变成一定呢?以不克不。在刘秀身上,有很多很多的“不”,我们看看他青少年时期有哪些“不”的表现:

一、不张扬

史书上说,刘秀“重慎畏事”,办什么事都小心谨慎,显得有些胆小怕事。在家里,都是听他大哥的。他大哥在刘秀生命中,很重要。大哥叫刘[],性格非常豪爽,一直“好侠养士”,喜欢结交朋友,收留宾客,有点宋江、柴进的感觉。和刘[]相比,刘秀的爱好截然不同。所以,当时刘经常笑话刘秀:

([])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刘[]这话既笑话了刘秀,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欣赏。他的意思是,刘秀干农活这一点,像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邦的哥哥叫刘仲,胸无大志,和刘邦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刘[]话里的深意就是,自己是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人物,大风起兮云飞扬,刘秀也就满足于农夫山泉有点“田”。

不过,刘[]确确实实是以刘邦为榜样,个人目标就是向刘邦的方向发展。在刘家江山易主之时,我给他加一句潜台词,套用电影《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的话:“我之所以倾尽家产,去交朋友,不是为了证明我比谁强,而是要证明,我们刘家失去的江山,我一定要收回来。”刘[]能不能收回来,是一个问题。后面还会说到。现在,我们看看刘秀真是刘[]所认为的那种人吗?《东观汉记》卷一记载:

(刘秀)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庄稼汉只是他的职业,借以谋生,并不是他的追求,他在业余时间,喜欢“游侠”,性格也很豪爽,只是没有他大哥刘[]那样,放得那么开,表现得那么张扬,而是内敛、低调。并且,还非常关心民生。哪个地方有个坏人,哪个地方的官当得好,他都很了解,当时也不能上网,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下了不少工夫,这一点也为他以后治国平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言弃

公元14年,也就是刘秀二十岁的那一年,他主动要到长安上学进修,上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按说,刘秀一个庄稼汉,干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向下的活,他为什么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这说明了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追求。《东观汉记》卷一载:

(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

由于家庭条件的窘迫,刘秀去长安上学的路上,没有盘缠,就跟同学合伙买了一头驴,拉着驴车,一边去长安,一边在路上用驴车搞经营,在路上还卖票,搞点运输,挣点生活费,这也表现了他很好的经营头脑。

人的经营头脑是哪来的?有后天的锻炼,也有一部分源于天赋。经营并不是简单的赚钱,人生也是需要经营的。经营,并不是机关算尽,而是一种规划,每个人都有过规划,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不言弃的精神,才能让自己的规划成为经营,否则,规划永远是规划,甚至成为瞎比划。

在长安,刘秀上了三年左右的太学。这三年的时光中,他主要的学习课程是《尚书》,成绩算不上优异,可能是由于基础薄弱的原因,顶多算是良好,从《后汉书》“略通大义”的学习评价上来看,这也为刘秀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底子。别小看这点文化底子,对于刘秀的未来,影响巨大。

不过,对刘秀来说,这三年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种田的日子很无奈。并且,这期间刘秀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批对他人生有巨大意义的同学。后文会多次说到刘秀的同学,他们和刘秀之间的故事,比“同桌的你”要精彩。

三、不着急

刘秀去长安上学,是不错,可是这个学没上多久,就毕业了,然后,就失业了,接着回去种田。按说,当时大学生应该比现在更好找工作,就是不包分配,怎么着还不得当个小官啥的?他竟然不着急?刘秀的姿态很低,继续种田,继续放牛,继续努力。那时候的刘秀经常干的事,可能就像周星驰在电影《喜剧之王》里对着大海喊的那句话:“努力,奋斗!”当然,他对着的是大海一样的庄稼地。

努力奋斗,做什么呢?刘秀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就像我们说的,他自己也知道,命运中所存在的不一定,他在等待机会。机会啥时候来?啥时候会眷顾这名才华横溢的庄稼汉?刘秀这支开放在寂静的山谷中的野百合,什么时候才会有春天?就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