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人才网:打造党报政治报道的亮点、看点和卖点——从《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的实践谈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59:58
胡果  2005年初,在《人民日报》编采分开改革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在打造报纸核心竞争力、释放新闻生产力的进行曲中,《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诞生了。  3年多来,围绕“政治文明”大概念,《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将政治、法律、社会、民生纳入视野,抓新闻、争独家、精策划、深互动,版面定位逐步确立,版面风格逐步明晰,版面影响逐步扩大。  3年多来,《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的稿件转载率平均每天2条以上,其探索和改革引起关注,成为见证当代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扇窗口,改进和创新党报政治报道的坚实平台。  党报政治报道面临“三变”  政治报道是党报的当家菜,也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鲜明地体现着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集中地代表着党报对重大问题的政治判断和舆论引导。  这道多年来驾轻就熟的“当家菜”,今天面临新变化。  一是时代背景在变。转型时期,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思想活动多样多变,客观实际错综复杂。  二是传播环境在变。过去,新闻传播走的是“一”对“多”的路径,我们爱把读者称为“受众”;网络媒体出现了,这个路线变成了“多”对“多”,公众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参与和互动前所未有,昨天的“受众”,可以是报道者,可以是评论员。  三是读者期待在变。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深入,面对大量涌现的新鲜探索、突出矛盾、热点事件,广大读者呼唤更快、更深、更解渴的信息及信息解读。  变化是挑战也是机遇——越是信息爆炸,越需要剔除信息泡沫,越是众说纷纭,越希望获取权威解读。同时,挑战和机遇不会天然转换。一句话,“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时代过去了,如何打造政治报道新的亮点、看点和卖点,是党报面临的新课题。  2005年,《人民日报》在传统的要闻版之外创办政治新闻版,就是对这种变化的一个回应。  用“有时效的正确导向”营造亮点  有人说,党报是做“导向”的。引导舆论,对党报政治报道而言,既是重头也是亮点。《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创办伊始,就提出关注热点,提升速度,用有时效的正确导向吸引读者。  之所以“提速”,正是为了适应新变化,增强自觉性、提高有效性,优化舆论引导水平。今天,党报引导舆论,既要“准”,又要“稳”,更得“快”。不客观,是错误引导;不深入,是乏力引导;不及时,则没有引导。  这种“提速”是全方位的,要求认识提速、观察提速、思考提速;策划提速、选题提速、互动提速。最理想的速度,当然是“独家首发”。独家,不仅指独家消息,也包括独家观点、独家角度、独家资源,在这方面党报有自己的优势。充分认识优势、挖掘优势,就能够“跟上热点”进而“引领热点”。  围绕抓独家、出亮点,《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做了一些尝试。  比如,我们从源头抓起,从新闻协调会介入,赢得了一系列“白皮书”的独家解读,关于民主政治白皮书、和平发展白皮书、老龄事业白皮书等的相关报道产生了良好效应,“解读白皮书”渐成《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的一道招牌菜。与此类似,“聚焦审议”、“部委连线”等都成为我们基于创新、盘活资源的独家品牌。  比如,我们提出从政治、大局、宏观找选题,从群众、新闻、微观找落点,做亮上下结合文章,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围绕中央精神、中心工作,抓住时机、先行一步,将重大主题与微观切口相结合,让重要政策与百姓生活相连接,把同质内容做成独家、做出分量。几年来,“打击官煤勾结”、“关注个人信息保护”、“关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关注大部门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报道,引起高层关注,赢得读者好评。  当然,对《人民日报》来说,关注热点最终是为了推动实践。  2006年2月全国廉政工作会议前夕,《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适时推出“关注商业贿赂治理”系列报道,得到中央纪委、国务院有关领导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的这组报道成为会议材料。随后的全国两会上,治理商业贿赂成关注热点,6月,治理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在全国铺开。  2008年初的“洛阳烈士陵园事件”报道也是一例。一则不实网络消息引发轩然大波,面对越演越烈的网络舆情,《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敢于触及热点,坚持“以事实为准,用事实说话”,迅速派出记者采写调查报告,同时,连线多名地方记者深度报道,联络相关部委独家专访。客观公正、有理有度的报道,及时引导了舆论、平息了事态、深化了认识、推动了实践,其后不久,民政部表态拟设立“烈士纪念日”,国务院法制办《烈士褒扬条例》上网征求意见。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有时效的正确导向”究竟从哪里来?  说到底,还是离不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对于重大问题的政治判断,是《人民日报》的导向所在。当这一问题属于新生事物、处于趋势状态时,这种判断尤为可贵。这就要求党报工作者站在思考的前沿、关注纷繁的现实,不断砥砺自己的政治敏锐包括政治勇气。  关于“新社会阶层”的报道就是一次绝好的锤炼。  虽然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新社会阶层”这一概念,但有关其特征、范围的科学界定,有关其作用、诉求的正面描述,有关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力的客观判断,却鲜见报端,这个正在崛起的重要群体,只能在民间的纷纭议论和揣测中,模糊着面目和身影。  2007年6月14日,《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头条推出对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的专访,题目是《新社会阶层,身影日渐清晰》,勾勒了新阶层的定义、特征、产生的背景及意义,介绍了党和政府促其健康发展的政策方针和措施,作出了新阶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判断。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各大网站转载,相关学者评说,媒体纷纷跟进,境外舆论也作出积极评价,新华社为此专门编发了《国内动态清样》。政治新闻版紧接着推出后续报道《新阶层怎么看自身》及《让新阶层走向成熟》,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新阶层”这个概念自此郑重登上舆论平台,在党的十七大期间、在刚刚结束的2008年全国两会上,有关新阶层的报道都成为热点。  以“现代感的表达形式”创新看点  创办之日起,《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就伴随“两难”:  一是定位难。政治新闻报道是党报的当家菜,按说并不陌生,然而多年来我们熟悉的往往只是时政要闻,在新闻改革的要求下,《人民日报》的政治新闻是个什么样子,与传统要闻相比有何异同,和其他媒体的时政类新闻又该如何拉开距离,没有模式可寻,没有范例可鉴。  二是创新难。政治新闻敏感度高、把握难度大、表达难度大,如何做到出新出彩不出错,是个考验。  如果说“有时效的正确导向”解决了定位问题,让我们明确了“要做什么”,那么围绕“怎么做”,则需要着力解决创新难题,用新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党报政治报道的新看点。  这一系列创新有个主题词——现代感。  现代大报必须有现代感。报纸的现代感,是一种与时代的审美品格相同步、与公众的  围绕“好看”,我们提出了一些想法,逐步落实到版面上——  1.“以栏目带版面、以版面带新闻”,将栏目作为主驱动力,打造品牌效应。  好栏目是版面的标志性建筑,它鲜明地体现着版面特征和版面风格,代表着版面的高度和亮度。尤其在今天这个 “速读”时代,好栏目是吸引  《人民日报》政治新闻强调栏目定位、风格的不可替代性,“不轻易模仿别人,也不轻易让别人模仿去”,以“声音”为龙头,打造优势品牌,提高栏目效应,“声音”、“碰撞”、“体验”、“调查”、“基层传真”等相继推出、站稳脚跟。尤其是“声音”一炮打响,始终保持较高质量,近300篇几乎篇篇有回响,海内外媒体广泛转载,高层和读者共同认可。  “声音”选取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的精彩讲话片段,摒弃空话套话,传达真话、真情、真知,体现权威性、可读性、亲和力。高端发言、决策视角、民生关注,成为创新党报言论、展示执政品格的有效平台,成为实现党报资源优势和市场卖点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中宣部第646期《新闻阅评》专文评介,题目就是《“声音”专栏精品迭出》。3年来,“声音”的栏目效应不断扩大,带动起“新语”、“感言”等其他版面的言论栏目,最终由一个独家品牌衍生出了《人民日报》上言论专栏的“高端集束效应”。  2.提出“开放式新闻”理念,以“碰撞”栏目为载体,提升引导水平。  新世纪新阶段,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公正、理智、建设性地对待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诉求和矛盾问题,成为重要的媒体品格。  《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创立伊始,就提出“开放式新闻”理念,设置了“碰撞”栏目。今天,实践中涌现出许多新生事物、新鲜探索,不涉及大是大非、却引来众说纷纭,主流方向正确、细节有待商榷。对于这样的新闻,政治新闻版没有“绕着走”、“一边倒”、“一刀切”,而是锁定热点、直面焦点、客观呈现各方观点,在交流中深化互动,在互动中引发思考,用思考去推动实践。  与传统的“直接给答案式”报道相比,这种“开放式新闻”将“显性引导”变成“隐性引导”,有利于事件朝着符合正确导向、符合社会公益的方向发展,从而增强舆论引导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比如,银行存款每逢31日不算利息该不该、江苏省级“万人评议”揭晓满意率99.3%引争议、浙江政府出资送民营企业家进清华深造、广东东莞市法院将经济赔偿作为量刑参考、山西寿阳鼓励全县干部卖菜等事件,都在政治新闻版“碰撞”专栏露面、引发思考。几年来,“开放式新闻”已经从一个具体栏目、一种编辑手段,变成了《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3.改造文件和会议新闻,“把硬新闻做软、把硬新闻做亮”,实现从报工作到报新闻的转变。  出台政策、发布文件、召开会议,在政治新闻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政治版的常规报道形式。《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提出着力改进文件和会议新闻,成立了课题小组,努力让会议和文件消息跳出“从材料到材料”的俗套,把工作化作新闻,从会中拎出新闻。  我们围绕“抓事”、“做活”两个关键词,调动一切编辑手段,运用标题、导读、链接、短评、图表、漫画,“全程精细化处理”,凸显新闻性、增加亲和力,让生硬、艰涩、枯燥的政治新闻变得可读、可信、可用;提出树立历史思维,把政策文件放到大背景下来观察,知动向更知趋向,增强稿件的纵深感;树立立体思维,从决策者、利益相关者和旁观者多角度出发,把文件政策放到效果中来考量,重初衷更重实效,加大稿件的关联度。  “把硬新闻做软、把硬新闻做亮”对政治报道来说特别重要。政治、法制、军事报道往往人觉得有些“硬”,需要去掉冰冷坚硬的外壳,增加可读性和亲和力,这其中,标题是个着力点。《广东人觉得挺幸福》,说的是全国第一个城市社会变迁调查;《一年少吃80万》,说的是某地改革公务接待制度;《半年磨出三万字》,讲的是国防白皮书背后的故事……《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着眼于现代  靠“规范化的机制建设”赢得卖点  现代报业是个系统工程,良性运行需要机制支撑。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手段,是增强核心竞争力、释放新闻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执掌版面能力的重要体现。  3年多来,《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相继完善了“白班工作流程”、“夜班工作流程”、“版面可用元素”、“约稿流程”制度,丰富了“记者单子”、“专家单子”、“作者单子”,力争版面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依章办事。  进入2006年以来,我们又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提升,以新创办的图文栏目“体验”为基地,探索栏目机制建设。  “体验”是《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2006年起着力打造的图文栏目。“体验”认为,普通人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将“大时代•普通人”作为主题词,力图透过个人的生活镜头,去解读时代的重重景深。“体验”发展了传统的“图文并茂”观念,提出“图文并重”甚至“以图带文”,打破以往版面上图配文的惯例,让图片真正成为主角而非点缀。  围绕“体验”,我们相继建立了选题筛选机制、质量控制机制、摄影师联系和沟通机制、策划操作机制;设定了衡量选题的权重指标体系;建起了摄影师名库,形成了以本报摄影记者为核心,分社、记者站为紧密圈,其他兄弟报纸摄影记者为外围的作者队伍,使栏目从确定主题、组织记者到落实采写、后期编排都更加可控、有效。  我们还积极尝试编辑培养机制和读者互动机制。围绕办好“体验”,《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组织了若干次专题研讨,邀请《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和本报的摄影专家举办讲座,走出去观摩交流。政治新闻版还在人民网和新浪网开设了“体验”博客,吸引读者发表感言、提供线索。  机制是关键,管理出效益。“体验”推出两年来,一批图文故事紧扣新闻事件、富于视觉冲击,社会反响良好,挖掘带动了《人民日报》的摄影资源,也引起了新华社、《沈阳日报》、《长江日报》、《大众日报》等摄影同行和一些新闻摄影爱好者的关注,成为《人民日报》政治报道新的增长点。2006年4月24日,中宣部“经典中国•展望十一五”专栏刊出文章《我国新闻界贯彻“三贴近”原则,努力创新报道,转变作风,改进文风》,专门以“体验”为例,介绍了《人民日报》的改革、创新。  改进和创新党报政治报道,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读者的期待;党报政治报道的改进和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个隽永话题。《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创办仅3年多,刚迈出第一步,希望能够与其他同行一道,实践、感悟、实践。  (作者为《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主编)
打造党报政治报道的亮点、看点和卖点——从《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的实践谈起 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 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 新闻abc之 消息、通讯是什么——从实践的角度谈起 - yuewudong的日志 - 网易... 人民日报:党的政治纪律不容许党员传播政治谣言-搜狐新闻 人民日报: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 人民日报: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 人民日报: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 人民日报:人民是永恒的政治坐标 人民日报:人民是永恒的政治坐标 人民日报:人民是永恒的政治坐标 人民日报 人民是永恒的政治坐标 从牛顿到金融危机 ——从通信技术, 物理、和投资的关系谈起(ZT) 新闻客观性的起源与演变——摘自《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暴力、权力和权利——论政治的起源 政治和文化的较量 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从鸿门宴的座次谈起【转贴】 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从鸿门宴的座次谈起 网评/从蔡英文的忍功说起 套用李登辉方式在民进党夺权 | 政治新闻 | 新中国61年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经验 李剑宏: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政治实践本质 人民日报:党的政治纪律不容许党员传播政治谣言 14——新闻客观性的起源与演变——摘自《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2——新闻客观性的起源与演变——摘自《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