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变态网页游戏:14——新闻客观性的起源与演变——摘自《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0:34:38
    起源:
   19世纪的新闻客观性版本比今天所理解的策略仪式化了的客观性更具有进步性、全面性很深远影响。它对新闻而不是对言论的注重,直接来源于政治活动中受过教育的人的启蒙思想:报纸必须提供事实性的信息,人们由此可得到关于公众生活的独立判断。
   19世纪的劳工报纸:
   对于劳工报刊来说,在宣称政治独立与倡导手工业者和技术工人的利益之间没有矛盾,因为他们的利益是普遍利益,是所有公民利益的表现。
   比如《加拿大工人改革家》写道:“我们相信劳工报刊的目标应该是按照事实真相报道,暴露邪恶,铲除偏见,揭露谬误,倡导真正的改革,以此帮助劳苦大众取得较他们目前所能享受到的更高的智力、道德、社会发展程度。”比它早半个世纪的《纽约技工报》同样允诺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观察周围发生的事件,并以公共新闻记者的身分冷静、不管偏见地发表观点。”这样的承诺隐含着新闻客观的雏形——保证按世界真实情况报道,不受私人或局部利益的歪曲,只以公众利益为目标,以工人利益与普遍的公民利益为主导。这时的客观性还不是20世纪的那种有意地试图将事实与价值观分开的范式。在20世纪之前,如传媒社会学家迈克尔*舒得森所言,“记者往往看不到事实与价值之间有明显的区分”。
  19世纪的商业通俗报纸:
   在商业报纸中民主观念不仅为新闻客观性概念提供了基础,而且还提供了讲新闻故事的意识形态框架。作为一种组织性原则,一种叙事框架,它声称争取普遍而不是特殊的视角。19世纪商业报纸的典型民主叙事方式,通过以下四个信条赋予社会事件以意义:个体天赋人权、和谐的市场经济、一个能够代表大众意愿并能纠正公民社会缺陷的政府,以及通过提高民众的知识而取得进步的概念。在20世纪这些原则成为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取得合法性的重要根据。
   通俗报纸成为一种综合性报纸,极力为每一类型的读者群提供相应的内容,不论阶层、性别、政治、宗教背景。它们为争取工人的权利、男性的普选权而奋斗,它们谴责大型企业对社会的控制,支持国家干预的改革社会运动,通过报道19世纪末期民众憎恨的社会性的欺上媚下及经济特权来探寻社会紧张状况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大众化报纸把自己表现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战士和公众利益的捍卫者。典型的新闻报道就是揭露违反公众利益的事件,尤其是滥用国家权利,犯罪行为以及大型企业对公民权力的侵犯事件。
   新的商业日报对客观性的关注,表现在他们声称要提供独立公正的信息,使读者在此基础上对重大的、当地的、国内的、国际的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社论栏的重要性在典型报纸中有所减弱。报纸开始强调消息,而不是言论。在新闻与社论的斗争中,新闻每次都占上风,因为每个读者读到消息时会形成自己的看法。独立新闻业将大众心目中的新闻革命与相对于党派的独立性联系在一起,这种独立性具有冷静的、思维性的教化政治的色彩。
   通俗报纸发誓要讲有关世界的信息民主地转达给每个人,绝不带赘述及个人色彩地记录下有关公众生活各个领域的事实。这种客观性观念,它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对事实公平占有的基础上对公众理性的观照,确实包含了对民主的强烈的许诺。
   新型的新闻工作者开始出现,这些人以此为生,在文化上确立了新闻对事实的正确、非党派的纪录这一概念。通俗报刊不强调观点,而强调信息,尤其是轰动的信息。它们逐渐将新闻与评论分开,并且随着发行规模的扩张和资本投资数额的增长,报纸内的员工开始有劳动分工,从而有了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对客观消息的追逐因新闻记者的角色而加强,他们把客观性看作是正在形成的专业主义概念的组成部分。
  伴随着新闻被转化成一种随时可售的消费品,公众也被转化成为明显被“平衡”过的评论与“客观”信息的消费者。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客观性将得到的用途、效果与它在劳工报刊的民主话语中所得到的完全不同。
  
  总之,19世纪的新闻客观性版本不同于以后产生于20世纪末的版本。新闻与观点之间的区别并不严格,无论如何,特定的意识形态观点在新闻报道及社论文章中仍清晰地表达出来。19世纪后期的新闻工作者还未取得20世纪隐瞒作者臆断的叙事技巧。当通俗报纸鼓吹它们公正且独立于政党之外时,它们并不是暗示它们提供的事实没有道德说教的功能。事实上,倡导性正是这些报纸具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他们所标榜的是,它们所倡导的不是某一阶级的偏见,而是从普遍的理性的视角出发。19世纪晚期的新闻工作者们所持的是当时的“天真的经验主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事实的报道。舒得森说“他们所理解的事实就是要提供自己的道德方向,并为自己的道德箴言自然而然地产生于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自豪”。他们的道德宣言似乎“同他们所揭露的事实一样无可辩驳”。因此,他们看不到倡导性与客观性之间有什么不一致。
  
  演变:
   一战及二战之后的加拿大——朴素现实主义时期的事实观:
  加拿大的公营电台(CBC)新闻节目在前多伦多报纸记者丹*麦克阿瑟的领导下于1941年元旦设立了《全国新闻简报》节目。由于当时缺少来自前线准确而又及时的报道,这个节目很受欢迎。麦克阿瑟坚持把正直和客观性当作是新闻台的基石。但是,他保持了半个世纪前美国新闻业的一些观点,他狭隘地认为客观性就是“准确严格地遵循事实”,赞成不带偏颇的报道并且把任何形式的解说、分析、评论从《全国新闻简报》节目中剔除出来。如罗伯特*艾尔伯塔所说,“麦克阿瑟认为,如果写简报的编辑偏离了新闻报道直接、真实的内容”,或者“CBC的新闻广播企图对有政治性或有争议的问题加以分析解说的话,新闻台将更容易受到指责,说它存在偏见”。“写出事实让听众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更重要的”。
  与其它任何一种新闻媒体相比,公共广播无论是出于对建立自己的机构可信度,还是处于独立于执政党之外的目的都不得不更注重保持新闻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它们要把评论仅限于新闻中经过精心平衡处理的、对别人说法的引用或者特别策划的时事节目中,使其安全地处于新闻广播的界限之外。
  社论撰写人与新闻编辑室之间形成了“政教式”分离,虽然报道中国固有的倾向性从未消失过,但是现在,“倾向性”至少已成为一个不好的字眼了。报纸在政治方面的观点将限制在社论版,记者的个人意见不复存在了。记者记录新闻,而不是制造新闻,他们不再介入其中。报纸和迅速成长的电视将成为管道,一头吸入信息,另一头将未经掺杂的信息传递出来。
  吸纳主观性:作为一种“策略仪式”的客观性
  19世纪的新闻客观性观点在一战后有了重大改变。通过实施体现客观性的实证主义说法和新闻记者自身的公正性不再轻易地被臆断。新闻从普遍性的角度发言的权威受到了质疑。然而,非党派偏见的商业逻辑以及对世界客观描述而非恶意宣传的诉求仍在起作用。
  在新的情况下,新闻客观性功能通过一系列“组织机制”和“战略仪式”的形式被表达出来,通过这种形式,记者可以确立所陈述的事实的真价值,使自己免于编辑的责难和因诽谤而吃官司这样的危险,还可以使他们不必为报道中暗含的价值观或后果负责人。舒得森说“这是一个专门为连事实都不可信的世界所设计的方法的主张。”
  这些准则包括:使用引号标示出特定概念;对观点追根溯源;以恰当的顺序和格式(新闻报道)建构信息;表达出双方或所有主要方在政治上的观点,以及遵循通行的有关体面和良好品位的标准。通过这套方法,客观性就成为一种有着独特技术准则及实践规则的“文化形式”。新闻产业建立了道德规范,并将客观性的要求奉为神坻。
  当客观性越来越技术地定义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普遍的话语时,它变得更加严密了。由于记者不再相信事实本身含有道德训诫,倡导性也就成为客观性的对立面了。客观性逐渐定义为直接、真实的报道,并且它实际上进一步转变为报道由受到认可的信息来源所做的真实描述和陈述。
  解释性报道:超越了事实?(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
  除了客观性的程式化及典范化之外,对新闻中主观性的认识在20世纪也有了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客观性范围的扩大,将解释性新闻与“直接报道”同样纳入其中。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型,解释性报道是对新闻来源渐渐操纵新闻以及不满于只“让事实说话”的新闻做出的反应。
  解释性报道仍然从属于并受制于客观性。“客观性”这个概念的耐寒在重新定义后包含了解释。把直接报道当作客观性的实践是过时的,是浅显的,是幼稚又狭隘的,是误导。解释性报道使客观性的形式更全面,更深刻。1950年,一本专业刊物《耐曼报道》中有篇题为《报道背景材料——你可以解释但仍保持客观》的文章指出“这不是在原则上诋毁客观性,但如果新闻界想要起到在一个最终由民众决定的民主政体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话,读者有权看到以他能够理解的形式出现的客观性(报道)”。
  但“客观性解释”与“主观性插入意见”之间的界限通常很难分清。在这个概念下,从受到新闻文化的偏见或价值观歪曲的解释中把客观性解释区分出来是困难的。在实践中,记者用自己的方法把解释性报道与客观性新闻结合在一起,途径之一就是“归属解释”,记者把对某一事件的见解或评价以出自一个相关来源的隐语形式放在报道中。由此,越来越多的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家”作为权威解释者和公共事实的定义者,加入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发言人行列。
  解释性报道一直作为一种哲学被倡导,但它的问题和方法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实践中,只有较高级别和经验丰富的记者才有发表明晰的评价性内容的资格,并且它也经常以一种特定的风格出现——说明背景情况的新闻背景、分析性专栏、电视杂志节目,很谨慎地与观点(来信、专栏、社论)及直接的新闻报道区别开来。
  解释性报道吉它与新闻客观性传统结合的出现表明了在这个传统内部的一次有节制的改革,而不是对它的根本性反叛。解释性报道对旧式的直接报道提出了挑战,为进一步提供背景材料开辟了道路。在客观性传统力量以及新闻制品的解构没有重大变化(包括制作费用最小化和受众最大化的商业规则)的情况下,解释性报道的潜能受到很大限制。
  批判性新闻:一种反叛性文化(20世纪60年代)
  从明显的反对派观点报道事件的批判性新闻在60年代获得新生,最明显的是朝气蓬勃的“反文化”地下报纸的激增以及新兴的另类杂志。
  那些在主流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批判性新闻不应被看作是背离了客观性,而应是对客观性的特定方面的发展。它的否定语调及对政客表面上的敌意可追溯到19世纪对党派报纸的群情激愤。今天的反叛性政治新闻可以宣称,在它的否定性中不再有党派偏见了,它代表公众说话,代表普通大众,代表超越了政党和特殊社会利益集团的普遍观点。
  70年代调查性新闻也可追溯到世纪之交美国进步运动时代专门揭露黑暗的“掏粪者”的新闻传统,以及通俗商业报纸的民主叙事。虽然它们具有批判性的目的和争议性的特点,但仍然保持了客观性的特征。人们依然期望它能遵从真实、均衡、中立的要求。为保证遵从客观性原则,并使它们看起来完全是客观的,调查性报道在实际工作中受到了极其仔细的检查。
  精确性新闻是解说性新闻与追踪式新闻的一个讲究实际的亲戚,它完全强调方法和技术。在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推动下,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并不是靠简单的随意采访而是依据官方和公开文件、统计数据以及计算机辅助分析。它不是反对而是强化了盛行的客观性理念“他的准则就是科学式的中立,采纳了客观性的衡量标准”。
  新闻记者与客观性的爱恨关系
  客观性规则限制比束缚了记者,抑制了他们对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它削弱了记者们对新闻工作过程和结果的控制感。
  记者们如果严格按照旧式客观性游戏规则去做,他们的敏锐观察就得不到发挥。他们被鼓励着去依赖公认的权威获得对现实的陈述,他们不得发挥质疑来自官方信源的自利性观点的习惯和技巧。他们被迫相信“接受矛盾就是客观,提出质疑就是主观。”魏勒体系那客观性,记者们有时要做出让步,写出与本人观点相违背的报道。有时候,记者们会通过选择并引述与自己观点近似的新闻来源的话,来引入自己的解释和分析。这种看似奇怪的方法是对客观性桎梏的一个回应。
  客观性原则为有意操纵新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有权势的新闻来源者提供了操纵通途,使记者们无法公开揭露这种操纵。他们唯一的办法是寻找愿意公开站出来说话的反对声音,最好是政府或其他权威。
  客观性的要求甚至侵犯了记者个人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如果记者们参加政治活动,报纸客观公正的声誉将会受到破坏。”客观性使记者置身事外,成为政治生活的观望者,记者们不可以提出主张,参与争论,不可以在争论双方之间做出判断。客观性观点被发展至极端时,它否定了记者发挥独立判断才智和行使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权利。客观性表现了新闻创作商业化之下记者脑力劳动的异化。
  然而,大多数记者都被客观性观点所吸引,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职业责任感和一种有关新闻报道的影响的意识。“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是一项创造性的、重要而冒险的事业,记者们意识到必须对他们的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保持敏感。如果你在讲述真实人物的故事,你就必须考虑到给他们带来的后果。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大多数涉及异常的人(或事),它自身又有社会控制效力,新闻业尝试着用客观、公正、平衡的观点来处理这个问题。……由于记者是他人生活和社会组织机构的解说者,他们必须做到公平地对待它们,并以客观、平衡的观点看待社会的生活。”
  因此名新闻学教授把客观性描述成“点燃新闻业发动机的燃料,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形态。”
  它是记者接近他的来源、他的素材和他的大众的方法;它是美国新闻业赖以存在的一个隐藏的参考框架;它是一本未形成文字的指南,代代相传。有人奉之为神明,有人则视之为魔鬼。有的记者信奉它,有的却诅咒它。
  客观性的消亡
  记者们已发现客观性是一个过于广博、过于不凡并且不可达到的理想境界。相反,他们喜欢追求公正、平衡、可信这样比较朴实的目标。
  诺尔顿*纳什,CBC全国电视新闻的老牌主播说“客观性十不吭年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观点和倾向性,但是我们尽力做公正、平衡。”
  在某种程度上,“公正性”确实意味着,新闻实践在微妙中开始对新闻判断中的主观性产生了更多的认同,因为总要有人来决定什么才是公正的报道,什么人才应该受到公正的报道。作为前提,这种报道方法先假定“记者是有偏见的,当它们在追求新闻报导的准确和公正时,就不得不辨明兵考虑到这些倾向性。”
  “公正性”像是新瓶装旧酒。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新闻工作的实践内容,也没有解决批评家们有关感知存在于客观性中的问题。公正性仍然暗示了同样的旧论断——新闻基本上说是公平的,独立于特殊利益集团的。公正性在实践中常被定义为使复杂事物一分为二,并给予他们大致相等的机会,其实公正性可以概括为客观性的抽象理念的组成部分,而非客观性的替代品。它与最新流行词“可信度”很雷同。为了让观众认为可信,并进而接受新闻报导,那么报道本身就必须切实体现准确、公正、公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