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胎是同卵有可能吗:横看成岭侧成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7:40:54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山中的雾气还未完全化开,阳光星星点点的迷失在轻纱中。只是听到那有感而发的诗句,心亦微颤。好想一窥那个心思独特的人儿。
只是白衣翻飞,似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这如仙之境,似幻似真,变幻无穷。灵秀动人的山;险峻奇特的峰;火气逼人的水。我不禁暗叹:好美的景,可是这景哪敌得过那人的心美,超脱尘世,测眼旁观,一语道破玄机。
微微睁眼,从无边的遐思中跳出,或许千年前的诗人只是由景而感,并未多思,更或许是两者都有,包含这隐匿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态下,对同一事物的定位都会有所不同。其感悟亦各有千秋。
书似乎是千古不变的话题,自秦汉以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到现在的义务教育,都是十年寒窗不问世,翻身一变就功名。只是应了那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读书是为了出人投地,又或许是权势所引?亦或是为了报效国家?是人活在世上的生存之道?还是充实自我,只为修生养性?不同的目的,太多的纷扰。我不禁怀疑,为何那句话说得如此绝对?那蜡黄的书页上不也还流传着:百无一用是书生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么?
且不说人们各异的读书目的,单是对读书或书生的态度这里便有三大类,这三句话也已经流传千年了,明明矛盾至极为何依旧相伴而传?
这里我就不得不说说人性的复杂了,还有诗人那锋利的目光,睿智的头脑,知之根源处。那湿润如珠之音穿透了历史的烟尘,为世人做出了一个完美的阐述:横看成岭侧成峰。
那书香世家,饱读经书的鸿儒;那博古通今的学士;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莘莘学子,不是都信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么?“我们吟诗作对,各领风骚;我们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我们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怎的不比白丁好?怎的不必巫医乐师高贵?怎的不比血腥的武夫文雅?
或许,他们曾经风光无限,盛极一时,可那鼠目寸光之人沾沾自喜之辈,终究不会被历史所铭记,飘散在过往的云烟中。我想,只有那纵观全盘超然物外之人才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才会被历史所铭记,才会被人们仰视,纵然他们无心于此。
刀光剑影的战场,铁马冰河,萧肃之气由然而升。沙场秋点兵的悲壮,马革裹尸的凄凉,哪点不昭示着战士们的风采?不屑于秦侩之属的毒心暗剑,鄙视着那懦弱的叛国文官,仰天长啸,没有我们的誓死捍卫,没有我们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视死如归,那国何在?家何在?风雨飘摇中,靠谁撑起一片天?靠你们这些耍耍嘴皮的文官?敌军攻入站也站不住的文官?着实可笑:百无一用是书生。
酷似繁华的盛世,早已千疮百孔,有谁记得平乱后的血河?残酷的历史在个红酒绿中逐渐被人们遗忘,有勇无谋的武夫凭什么看穿?软弱的文官凭什么看穿?有谁会记得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他们又如何救国救民?“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三国鼎立,贞观之治下文科安邦,无可定国的唐太宗,精忠报国熟读兵书的岳飞,这才是英雄本色,这才不失读书的圣洁。
天下不可能只有书生和武夫,如此极端的两类都不适合,较之而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以为最妥。
不过这也只限于我的观点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态下,对同一事物的定位都会有所不同。我当为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而喝彩,当为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智者,这么一位哲人而喝彩。那简单的四句诗却看透时间矛盾的直接根源,他身在红尘心不在,谈看世间冷暖炎凉。
收尽冥想,缓缓地盖上那本书,黯然提笔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仰天谈笑,这是何种境界,真正达到的又有几人?


',1)">
词叟祝所有的朋友都能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