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严重吗:【艺海拾贝】横看成岭侧成峰-趣话摄影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3:34:04





要论起摄影来,宋朝的苏轼当为大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他的关于摄影构图的论述,集中体现在《题西林寺壁》

苏轼《题西林寺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此诗一出立成典故,雅俗咸通,竞相援引。但是整首诗在摄影人的眼里却是一首讲构图理论的大作。我这样分析是有道理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  
摄影最讲究构图,苏轼教导我们:由于摄影者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展现在你面前的景象会截然不同。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要求摄影者在举起相机构图前要注意观察。选择好拍摄地点。并且要决定好是采用横画幅,还是把相机立起来,拍成竖幅。  
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构图时要全面平衡主体与陪衬的关系、前景、中景、远景都应处置适当,在画面上表现出“远近高低各不同”千方百计把你要表现的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既然有高有低、有远有近。那就必须层次要丰富。无论是广角镜头,还是中焦镜头,或是长焦镜头,都能完美的表现同一主题。区别在于着眼点不同,说到底还是一个构图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真真切切的认识一个事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看似明白,其实糊涂的事情太多了,要做到识庐山真面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我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多,真正明白的时候少,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同一题材,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反复拍照,反正数码照片的成本很低,不像胶片那样费银子。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正的好照片、好作品往往是出乎人们的常规思维,独出心裁,所以之所以出现照片平平、千人一面的情景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没有跳出你自己思维定势的“庐山”,自然不会有“真面目”的作品。  
苏轼关于摄影构图的理论怎么样?其实苏轼对于摄影用光也有很独到的见解,欲知详情吗?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