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八夷全集免费观看: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28:06
【引用】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
默认分类 2011-02-10 11:06:43 阅读12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本文引用自送你一缕阳光《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
一. 选择题
1. (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4题)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2. (2010年3月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一次质检5题)右图是八国联军侵华时发行的明信片(旗上的字:CHINA),据此判断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是庚子年
B.八国将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B    解析: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故B项的观点不正确。
3. (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9题)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答案:C    解析: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4. (2010年2月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戊戌变法期间,香港总督卜力爵士上任后到中国内地视察,香港报纸给予大量报导,下列报导不符合史实的是
A.在北京接见中国外务部官员 B.到上海视察英国人开设的工厂
C.乘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考察中国风情 D.在西什库教堂做祈祷
答案:A    解析:外务部的设立是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的内容。
5. (2010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既是爱国又是倒退,当指义和团运动,它是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盲目排外,排斥一切西方近代文明。
6.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7.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6题)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答案:A    解析: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威海卫和刘公岛,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所以经分析此役的影响应该选择A。
8. (2010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7题)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香港和上海是在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割占或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得。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快,发展迅速而很快超越其他地方。
9. (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9题)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易题。从材料中“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不难判断出该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且可判断B错误;A项的党内合作是大革命时期的政策,错误;D项是抗战结束后的形势,错误。正确答案是C。
10. (2010年5月浙江省温州市三模16题)仔细观察图8所示邮票,判断它的发行日期最可能是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46年
答案:C    解析:由图中的晋察冀即可判断。晋察冀边区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11. (2010年5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8题)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8年。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平型关大捷发生于1937年9月25日,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2月下旬至4月初,百团大战则发生于1940年8月,可以判断出只有台儿庄战役符合时间要求。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2. (2010年3月山东省枣庄市一模13题)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A.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的实现 D.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
答案:A    解析:本题解答关键在于透过材料把握准确的时间信息。“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以“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两个政权并存以及关系缓和。因此从时间、两党的关系上,本题应选A项。
13. (2010年1月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11题)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了一场重大的战役,有力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蒋介石专门发来贺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据此,你认为此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蒋介石的贺电是1940年发的,发生在这年的战役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14. (2010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1938年的八路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在华北地区的部队改编而来,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统一使用国民政府的军队编制,故帽徽应该是国民政府的标志。
15. (2010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二模)“周恩来、乔冠华等人不仅亲自与美国重庆战时新闻处费正清处长建立了朋友关系,而且还介绍了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到美国的新闻机构中去开展工作,使战时新闻处成了中共与美方联系的一个成功的通道。”这一现象发生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中苏关系破裂之后 D.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
答案:A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了解到共产党与美之间的关系。显然B两项是不符合题意,此时意识形态斗争激烈;C、D两项时间不符合,注意“美国重庆战时新闻处”。
16. (2010年浙江省湖州市二模17题)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答案:C    解析: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德、法、俄等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A项说法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B项指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D项指1899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产生的影响。
17. (2010年3月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洋人占据了北京城,符合该条件的只有BD。而B发生在1860年,不是光绪帝在位,故不符合时间要求。
18. (2010年5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8题)“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C.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B      解析: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当时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发生于1926年,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于1942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
19.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12题)福建省之志记载,民国32年8月30日,福建省航建分会决定献机68架,全省配募捐机1360万元。11月26日,《南方日报》报道:尤溪县捐献飞机13架,居全国县级献机数之冠。从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
A.福建航空事业迅速发展 B.福建各地踊跃支援解放战争
C.福建人民积极支持抗战 D.福建人民支持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从时间定位民国32年应该是1943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所以材料要反映的应该是福建人民积极支持抗战。
20.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8题)《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抗日战争。分析: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21. (2010年3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8题)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答案:D    解析: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共留守江南的部队改编新四军。
22. (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三模)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热而无情的。”史沫特莱所指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注意“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即是百团大战。
23. (2010年4月广州市高三二模)图9中的现象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得意忘形。
24. (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10题)右边所示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据此回答10-11题。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
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
酷炎德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
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这首歌创作于1925年3月,此时距台湾“离家”有(    )
A.83年 B.65年
C.50年 D.30年
答案:D    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1895――1925共30年。
25. (2010年3月山东省烟台市一模13题)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答案:C      解析:根据信息 “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同时“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既有阶级矛盾的缓和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只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A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B和D项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所以C项正确。
26.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此次战役的特点是破袭战,规模较大,冀晋豫三省同传捷报,进分析应该是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是在山西东北,属于伏击战,故应排除;太原会战是在山西省境内,属于会战,故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在徐州境内,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27.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5题)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没有外国巡捕,建筑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最大愿望是
A.发展民族工业 B.创办近代教育
C.实现民族独立 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为“晚清”,此时,中国落后于西方,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上海因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梦中的上海没有外国巡捕”等,当然最大的愿望为实现民族独立。
28. (2010年3月山东省聊城市一模12题)右图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日本侵华期间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其中最能为正面战场战役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正面战场反映的是国民党在抗战期间抗战的情况。①是沈阳,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当时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②是宛平,反映的是七七事变,尽管地方将领事实上已经抗战,但国民政府当时依然实行的是妥协政策。③是台儿庄,这是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组成的四大会战之一的徐州会战中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抗战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④是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共军队配合国民党太原会战的史实,这也是抗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29. (2010年3月山东省日照市一模13题)右图为美国某一时期的宣传海报,标题是:帮助中国,中国正在帮助我们。海报反映的主题是

A.支持中国反抗法西斯侵略
B.帮助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C.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
D.加强交流适应经济全球化
答案:A    解析:注意对海报图片信息的分析即可。图中反映的是一种充满血腥的场面,再由标题可作判断。正确答案为A项。
30.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题)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析是经验丰富的干部巧妙指挥小部队打击侵华日军,引起日军重视。从材料中“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之句可排除A、D两项。平型关战役属于小地域内的伏击战,而百团大战则属于“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的典型战例。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分析:“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
31. (2010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二模12题)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且认为抗战的胜利应寄托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说明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抗战。
32. (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3题)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答案:C      解析:时间是鸦片战争前,白银大量流入,课本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丝茶是出口的大宗,因此选C。
33. (2010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质检14题)“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与材料中“议约”有关的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定《辛丑条约》,条约没有割地,反映列强开始“以华制华”。其它几次侵华战争后签定条约有割地。
34. (2010年5月南京市三模5题)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十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英国人达到中国,历经千山万水,但由于乘坐整齐轮船,竟和清朝官员从北方到达南方时间相差无几,说明中国在战争中丧失了地利条件,也说明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故①④正确。②的说法材料无法体现,交通工具在近代战争中作用居于首位的说法太绝对,③错误。
35. (2010年4月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7题)日本统帅部修改的大正时期《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B.华北事变   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一·二八事变 D.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提示语“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概括为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所以正确选项是D。
36. (2010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从鸦片战争的性质分析,对中国人民而言是一场侵略战争,而不是一场贸易战争。
37. (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一模14题)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武汉、广州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之前为战略防御阶段。下列战役发生于战略防御阶段的是
①太原会战         ②百团大战        ③徐州会战         ④枣宜会战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太原会战1937年,百团大战1940年,徐州会战1938年1-5月,枣宜会战1940年;武汉、广州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于1938年10月。
38. (2010年1月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6题)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开放了重庆、苏州、杭州以及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39. (2010年3月北京市西城区一模16题)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生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开始寻求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
C.国民党准备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面临严重危机
答案:B    解析:题干关键句在于“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40. (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答案:A    解析: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
41. (2010年4月深圳市宝安区高三调研)美国、英国分别于1943年11月同中国签订条约,放弃领事裁判权和其他在华特权。反映了
A.美国、英国联合蒋介石共同欺骗中国人民
B.给予了中国与英、美友邦的平等地位
C.美国、英国奖励蒋介石取得抗日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D.美国、英国扶助蒋介石,镇压中国共产党
答案:B    解析: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在华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故A项不成立;C项1943年中国抗战仍在进行,1945年8月15日抗战取得伟大胜利。D项当时国共仍处合作抗日时期,1946年夏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
42. (2010年4月安徽省巢湖市二模16题)2009年底,《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对中日近代不幸的历史研究第一阶段达成一些共识,但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双方各执己见;对中日战争原因,日方的观点是“日本被军部的一部分势力拖人战争,从而将战线扩大”,中方观点是“日本有计划的侵略”。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
①第一阶段中日共同研究存在分歧      ②日方承认在二战期间日军侵华的事实
③日方否认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         ④中日历史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概括能力。由“达成一些共识”可排除④,再由“对南京大屠杀残废人数双方各执己见”可知日本并未否认南京大屠杀,③可排除。
43. (2010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二模14题)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
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
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而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成立的,所以明显错误,应该选择D。
44. (2010年3月宁德市高三质检13题)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两国疆界在近代被俄国强行破坏。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占领了黑龙江以南地区   ②俄国通过《北京条约》占领了库页岛   ③俄国共占领我国东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④上述条约的签订分别是在康熙和咸丰帝时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45. (2010年5月梅州市高三二模16题)2009年底,《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对中日近代不幸的历史研究第一阶段达成一些共识,但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双方各执己见;对中日战争原因,日方的观点是“日本被军部的一部分势力拖入战争,从而将战线扩大”,中方观点是“日本有计划的侵略”。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
①第一阶段中日共同研究存在分歧          ②日方承认在二战期间日军侵华的事实
③日方否认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            ④中日历史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考查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知中日关于侵华战争历史研究已达成一些共识,但还有一些分歧,①②项正确,④项解读不正确;“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双方各执己见”反映日本是并未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③不符合题意;
46. (2010年3月宁德市高三质检23题)中共三大和瓦窑堡会议的相同点有
A.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B.提出与蒋介石国民党合作
C.决定实现国内重要政治力量的联合 D.为国共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暂无
47. (2010年3月山东省德州市一模11题)《东史郎日记》(日)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个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道听途说的,不符合事实 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
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 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南京”可知是对日军占领南京时的记录,故CD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而东史郎是日军侵略中国的直接参与者,故A表述错误。
48. (2010年4月浙江省宁波市二模21题)观察右图,这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表达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邮标上的人物Sun Yat-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 “国父”
②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美两国当时有共同目标
③邮票中心突出“抗战建国”的目的是为了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为中美英发表了《开罗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邮票中人物分别的是林肯和孙中山。①项中被称为美国国父的是首任总统华盛顿,孙中山是中国的国父一说正确。④项中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东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必须归还,材料要求的时间不吻合。
49. (2010年2月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一模)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列强完全控制上海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C.太平天国占领上海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当城市发展的职能
答案:D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来做。题目上说“清朝县衙”说明清政府对上海还具有一定的控制权,排除AB。太平天国时期并未完全占领上海,只是进攻到上海的郊区,因此C项史实错误。
50. (2010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二模21题)1943年1月,中美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简称《中美新约》,美承诺放弃近代条约赋予它在中国的各项特权,这是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成果。这一成果取得的原因主要有
①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中美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需要
③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④美国扭转太平洋战场劣势的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史实,④是美国发动中途岛战役,跟此条约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所以应该选择D。
51. (2010年辽宁省沈阳市二模29题)20世纪初,中国出现“文明排外”的思想。其直接原因是
A.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反思 B.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逐渐全面
C.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使用排除法来解答。新文化运动主张吸收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对西方侵略认识的逐渐全面体现了救国救民思想的兴起,同时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是一中吸取西方文明的表现。义和团运动中有盲目的排外思想,其发生的时间也符合题目要求。(直接原因是是没有中间环节的原因)
52. (2010年安徽高考信息交流试卷14题)上海从开埠到解放人口出现过三次增长高潮,同时,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沪人数比例也多次发生变动,其中引起后者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A.与半殖民地工业发展密切联系 B.同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相联系
C.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D.同西方列强在沪侵略势力的消长相关
答案:D     解析:A项中国工业发展与人口比例变动没有直接联系;列强侵略我国不能导致各国人口比例的变化,所以排除B;C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对各国影响是一致的,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二. 非选择题
53. (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
材料一   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问题:
(1)“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6分)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1分)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材料二    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

问题: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9分)?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6分)
答案:
(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学生回答为:“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也可酌情给分。)(2分)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2分)损害美英等国在华利益。(2分)
(2)不同意。(1分)
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2分)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4分)
(评分说明:考生回答到溥仪和斯大林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蒋介石和日本天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给3分,阐述的理由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7分;如考生有其他观点,并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表现:①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分)②领导正面战场的抗抵(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大战役):(3分)③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3分)
(4)原因: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3分)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其它答案有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3分)
解析: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远东危机”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 “1936年”可得到答案。影响从对美、英利益角度思考。第二问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四个人物来分析。日本天皇是危机制造者,蒋介石是危机抵抗者,其态度决定危机能否解决;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斯大林分析结合时间和苏联活动来分析。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国民党积极抗战表现。第四问回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作用。
54. (2010年5月淄博市高三三模29题)(35分)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则面临着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的历史课题。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0年5月17日—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新疆区域振兴规划即将由国务院审核发布。中央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5年后全区人均GDP将达全国平均水平。
材料    19世纪60——80年代,中国边疆地区接连发生下列事件:
1867年,美国海军军官贝尔率舰队武装进犯台湾琅峤
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新疆伊犁
1874年,由西乡从道为头目的日本侵略军在大琅峤登陆,分三路进犯台湾内陆
1875年,英国驻北京使馆派职员马嘉理前往云南“考查”,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
1884年,英政政府官员马科雷率领武装队伍从锡金越境,闯入西藏。
对此,李鸿章认为政府应“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因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 左宗棠认为在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扬衅于东南”,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期间,清政府派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成立海军衙门,准备十年内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大海军;还陆续改变原来的军府管理体制,设立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等行省。
——据《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我国边疆地区形势特点和李鸿章、左宗棠的各自主张。(4分)
(2)结合材料,判断清政府总体上采取了谁的主张,并列举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说明。你如何评价清政府的这些举措?(7分)
答案:
(1)形势:边疆地区普遍遭到外来侵略(或曰:出现边疆危机)。(2分)
主张:李鸿章——放弃内陆,重点防守海疆;(1分)
左宗棠——内陆、海疆同样作防守;(1分)
(2)政府采纳:采纳左宗棠的主张。(1分)派左宗棠收复新疆;建立新式海军;在内陆、沿海的边疆普遍设行省,实行积极管理。(3分)
评价:这些举措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提高了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培养。(3分。任答3点)
解析:
(1)第一问综合概括材料的相关内容。第二问注意概括材料。
(2)根据材料回答。
55. (2010年2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一模)(2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
材料二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 注:上述材料均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6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9分)
(3)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 ? “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12分)
答案:
(1)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坚持在严格考证的基础上吸收口述材料;从辅助性秘书工作发展为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以细节见长,增强历史的丰富性。 (回答任意三点可得6分)
(2)政治上,废分封,立郡县,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经济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思想文化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9分)
(3)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表现:政治上倡导民权,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如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等;思想文化上,宣扬西方思想,如学习西方、新文化运动等(9分)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注意答案来源的提示——根据材料一。第(2)问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和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历史结论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二的理解:第一次转型起于战国、秦帝国,经过二三百,到汉代才完成第一次转型。所以在答题时,要从战国到汉代这一段历史中去概括。第(3)问考查学生的分析与概括归纳能力,
要注意从近代(烟片战争后)历史去分析。
56.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7题)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答案:
(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其他答案:(0分)
(2)               正义的要求(3分)
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
恢复朝贡体系
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
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
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其他答案: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0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组织与交流/运用论述和叙述的方式进行组织。
考试内容:朝贡贸易;《马关条约》;《天津条约》;义和团运动。
分析:问(1)考查对知识的识别再认;问(2)需要较强的材料归纳概括能力;问(3)属结构不良问题。关键是两点:认识的角度、史论结合。此题可以材料涉及的历史主体——农民阶级为中心,运用现代化理论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等角度去展开论述。
57. (2010年3月深圳市高三一模38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8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4分)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回答: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4分)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三: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回答: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8分)
答案:
(1)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4分)
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6分)
(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得2分)
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得2分)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或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6分)
(4)第一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2分。如果能从前30年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进行立论,也可得分。)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分)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
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2分。如果能对后30年建设中的问题用辨证的观点谈认识,也可得分。)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2分)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2分)
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2分)
解析:
第一问中,东西方的本质差异在于西方已经迈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但是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这要学生具有基本的历史阶段特征观念;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我们要善于从政治经济思想乃至外交角度加以分析;第二问中,“沉沦”和“上升”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三问中,我们要抓住20世纪初这个时间,结合时代背景即可得出推动中国由沉沦走向上升的原因,回答问题要注意多角度,特别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来回答。第四问中,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两种观点的本质所在,第一种在于对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成绩的否定,;第二种观点是否定后三十年的成绩。其次要回答问题,关键在于有层次地分析,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来驳斥这两种过于偏颇的观点。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第三单元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第一单元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四单元 (591up精品资料)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专题十三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 秀才专题: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 秀才专题: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秀才专题: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题(完全解析版)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续) 成语-引用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成语题及详解汇编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 2009高考外国小说阅读模拟题专题整理 敏思博客 2010年中考思想品德真题分类汇编(120套)专题一认识新自我 2011全国各地高考真题答案第一时间发布,考试在线估分(标红已发布) 2011届福建省高考模拟卷作文专题大盘点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题汇总及解析 【高考讲座】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题(一) 高考复习资料专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