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枝木饰面:战后德国与解放前民国之货币政策的毫厘千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4:05
沙赫特与孔祥熙的天壤之别--一战后德国与解放前民国之货币政策的毫厘千里
作者:谁是谁非任评说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219    更新时间:2010-11-27   顶    荐  ★★★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一战后德国与解放前民国之货币政策的毫厘千里
沙赫特与孔祥熙的天壤之别
通货膨胀历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威胁,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一种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一般指每月通胀率50%以上)。德国在上世纪20年代初,物价曾在48小时内上涨一倍,前苏联解体时,也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我国在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曾经发生过12年间物价上涨85000多亿倍的恶性通货膨胀。
回顾历史,历史上的似是而非是很多的,这里我们要从历史的进程深度的理解恶性通货膨胀,在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东西方金融人物,一个是为希特勒创造经济奇迹的德意志银行行长沙赫特,另外一个是给中国解放前带来金融灾难的民国央行行长孔祥熙,他们都是实行得赤字性的货币和财政扩张政策,我们试图分析他们的政策环境的不同,来认识金融、货币、通胀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等等经济问题。
对于沙赫特和孔祥熙,他们都是经济的翘楚级人物而不是战争狂人,都因为对于后来战争的态度问题而失去了经济决策的大权,而我们对于他们的讨论也仅仅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把他们所属的政府的政治和军事的问题分离开来,让我们排除失真更好的认识这样的经济行为的效果,也不因为他们政府的其他错误而曲解、贬低、夸大他们的经济方面的评价。
纳粹统治初期,德国经济在金融业奇才沙赫特的治理下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民众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纳粹德国的这段经济时期被人们称为“沙赫特时代”在这里我们不说纳粹后来的极端主义和侵略给德国和世界所带来的灾难,我们要从其经济成就来认识其经济政策的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
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希特勒对内烧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选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一年内,全德就约有一千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以上的成就,即使是放到今日,也是可以令世界各国难以企及的,如果希特勒那时立即死去没有后来的世界大战,希特勒会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而在同样的历史时期,东方的孔祥熙随着国民党的执政也登上中国金融权力的顶峰。1933年3月,孔祥熙从欧洲回国,随即于4月初出任中央银行总裁,积极协助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实施废两改元,以在中国确立统一的银本位币制。同年10月,宋子文辞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职务由孔祥熙接任这两个职务。孔祥熙于10月底就任行政院副院长,又于11月初就任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从此,他掌握中国财政金融大权,长达11年之久。他一反前任宋子文力图实行的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实行扩张性的赤字财政政策。实行这一财政政策的结果是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公债数量的急剧增加,进而使得国家的财政更加困难。后来,由于受西方干涉主义经济思潮和抗日战争的影响,他又将赤字财政政策长期化,以此来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提供军费。也就是说,他在长达11年的财政部长任内,基本上奉行了赤字财政政策。这样的政策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地清洗了日本在华资产,同时给中国的抗战源源不断的输入战争的经济力量。
但是在二战以后,孔祥熙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却与沙赫特的政策结果截然相反,中国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1937年可买2头黄牛的钱,到1948年只能买三粒大米。严重通货膨胀是国民党统治最终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德国由于有道威斯计划和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赔款,这样的货币投放力度远远多于民国当年,但是德国就是世界震惊的经济成就中国就是政府垮台的经济崩溃,而造成这样天壤之别的关键,我们通过历史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在德国非常好的控制了有关渔利者的投机,在德国当时社会上的高利贷者和民间金融,从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就是由犹太人经营的,犹太人的投机还造成德国1921-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德国对于这些金融势力的打击残酷到了肉体消灭的程度。但是中国的投机者是非常有传统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关键就是投机囤积居奇需求曲线非常刚性的粮食等等商品,这粮食投机中国的历史传统特别深厚,而国民党对于这样的投机控制不力,腐败横行,尤其是在国际资本面前面对洋人束手无策,中国的物资渠道实际上在上百年以前就逐步的被洋人所控制,没有自己能够控制的物流渠道就难以有效的遏制投机,因此在这样的投机下,恶性通货膨胀怎样控制?现在高盛开始养猪和ABCD四大粮商控制我们的粮站甚至到地头收购粮食,对于我们的国家安全是要深思的。
而希特勒的德国在实行粮食价格和钢铁价格的严格管制政策,抑制了刚性需求商品的价格飙升,从而很好的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幅度。这里从法律的条文与社会的公平是有冲突的,高利贷逼死人不偿命是有问题的,因此为了控制这样的物价就要有国家征用等等手段,法律上就要有显失公平、乘人之危和紧急避险等等的救济,对于非常时期的投机巨额利益进行限制,就如中国过去地主的高利贷和地租要断绝穷人生路的时候,法律再予以保护就引发了社会的巨大革命,而犹太人贪婪的金融投机的恶果也就是引发了社会报复性的仇杀,这些问题是有经济基础的,不能以历史英雄主义把事件变成个人的意志行为。
而对于控制货币市场和通货膨胀国家这样的控制力也不一样,德国人是世界上著名的遵守纪律的,其国家的传统也是一样,在希特勒德国由于法西斯的洗脑这样的意志纪律性又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德国人的纪律性使得国家调控经济的成本极大的降低,效果极大的提高。中国人是最讲究变通的,有空子就钻,当时的民国政府刚刚从军阀割据混战中走了出来,政府中各种派别和利益集团倾轧严重,最高权力为了统治权和利益平衡不得不进行多种折中和妥协,政策出台本身就受到各方限制而打折扣,政府的中下层官僚系统更是腐败逐利的天堂,相关政策到了下面还要扭曲变质,造成政府调控甚至成为了捣乱还不如不管,完全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政府对于社会的控制力和公信力陷于失控的边缘,这样一来经济上的压力就随时有可能变成政治上的动荡,而对于政治上的动荡的担忧又极易引发社会恐慌造成经济上更大的问题,促成经济的全面的恶性通货膨胀。
再者我们看到的就是当年德国建立了当年举世无双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劳动者的收入大幅的提高,并且使得德国的普通工人可以休假,甚至到外国度假,这样的举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德国的社会内需,使得社会的购买力多元化而不是集中于大家恐慌的商品囤积,社会的发展提高了消化货币增发和积极财政的能力,新增发的货币成为了老百姓消费和拉动内需的动力,德国当年的公路建设和汽车消费就是如此。而我们还要注意得就是当时德国的经济环境,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多年,在各种生产领域有大量的过剩富裕产能,只要控制住粮食、钢铁等等需求曲线非常刚性的产品,老百姓的收入提高所带来的巨大购买力是一个被过剩的产能所消化的!
但是对于民国的政府,高昂的赤字性政策没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收入的提高,更不要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了,因此这样的超额发行的货币造成贫富分化的加剧,给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增加了社会动荡的矛盾,促发了社会的低层革命,一切再次推倒重来。社会矛盾的加剧,本身就会使得各种经济行为的隐性社会成本和国家管理成本极大的提高,这些成本因素也一定要让你在经济发展上付出代价。
民国当时是刚刚从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进入资本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产能还是很大的不足处于紧缺经济的状态,即使是有了其他需求也没有足够的产能可以满足需要,这与德国等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是根本的不同的,经济危机是产能大量的过剩,所有的新增需求正好满足了过剩产能的需要,因此经济大发展,而中国当时刚刚结束战争百废待兴,根本没有过剩产能而是产能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超额发行货币制造需求,结果一定是供给的严重不足,肯定要有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在有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立即就会产生投机性和恐慌性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什么紧缺买什么而且不问价格的,这些需求会导致超量货币最后全部进入了投机和恐慌领域,加重那里的经济负担和通货膨胀。
对于德国这样的经济做法,世界各国在二战后虽然妖魔化了纳粹但是却普遍吸取了他们的经济经验采取了提高工人福利和工资、带薪休假和缩短工作时间等等的做法,我们书本上马克思时代的残酷剥削基本上成为了历史。而对于中国的解放初期,同样采取了建立福利体系、提高工资并且严厉的打击投机的做法,使得国力有了一个飞跃,成为了在朝鲜对抗全世界的联合国军的经济基础。但是对于这样的制度安排,还有一个关键的基础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基础,德国的世界大战的背后就是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资源版图,德国战败所以被妖魔化而西方现在可以实现这样的福利,背后就是可以通过货币的贬值而把泡沫输出世界得到资源,在西方幸福的福利背后就是西方各国在二战以后均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美国从资源出口国变成了最大的资源进口国和消费国,美国的不足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大约世界45%的资源,人均碳排放达到19吨,没有了资源保障也是不行的,而对于没有保障的东西,需要的就是国家强力控制,就如希特勒对于物资的控制,所以需求不是万能的,依靠需求拉动经济的前提是供给过剩的过剩经济。
对于沙赫特与孔祥熙还有一点的区别在于当时两国的科技实力截然不同,德国虽然战败但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世界科技的中心,在此成为发展了划时代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学术中心,德国的奔驰、克虏伯、大众等等公司在汽车、钢铁、军工、化工等等方面是世界领先的,但是中国当年没有什么工业基础,更不要说是科技发展了,新兴的科学技术永远是承受各种货币金融泡沫最好的场所,而且通过这样的泡沫也是西方促进科技发展的一种机制,这样科技泡沫的损失是社会富裕阶层承担,承受能力强不会有社会动荡,而科技成功所带来的技术发展和经济力量,完全可以与增发货币所人为创造的财富对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国家多印了这样多的货币,而技术带来的价值,即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省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甚至超过货币的增发。德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成就是伴随着科技空前发展为背景的,就如当今美国这样的货币政策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也与美国的航天、网络、半导体等等全新领域的发展有关,所以科技的发展与金融的货币实际上也是紧密联系的,科技可以消化金融的泡沫,而金融的货币泡沫与科技结合后可以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向科技集中,通过货币的泡沫的再分配来促进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货币的泡沫找到科技的出口,货币的恶性通货膨胀就被科技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和财富所兼容并蓄了,因此更加深度的认识科技的威力和对于经济金融的影响,也是我们解读恶性通货膨胀和货币泡沫规则的一个钥匙。
同时我们对于沙赫特与孔祥熙的对比,更要有国际化的大视野,如果把这样的通胀和泡沫能够放眼到国际化的大视角之下,我们还会看到另外的结果,那就是一个泡沫的国际输出、输入和平衡的问题。对于德国的经济重建是依靠华尔街的债券的,道威斯债券和杨债券都是美国发行的,债券资金偿还战争赔款的同时也协助德国的经济发展,德国的当初的经济是一个高度的外向型经济,德国的通胀是可以向世界输出的,德国已经是一个与国际金融体系挂钩的货币体系了。而中国解放前的法币发行起初是挂钩英美货币,后来在战争贬值的需求下脱离了英美货币,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向外输出通胀的能力是不足的,更进一步的是在北方解放专政地主资本家的前提下北部的有产者带着所有的货币向南方逃难,革命政权专政取得的货币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到江南购买革命斗争所需要的物资,这样的结果就是半个中国的所有货币存款都提取了到另外半个中国去消费,造成大量的货币通胀输入,这样的结果在北宋灭亡的情况下也发生过,当时的粮食价格就成为天价,其后南宋的物价一直是极大的高于北宋时代,在以贵金属为主要货币的时代都如此,以信用纸币的社会更难以承受。就如当今的美国大量的发行纸币而可以不通胀很高,背后就是全世界在承受它美元贬值的结果,这样的货币泡沫运作产生了巨大了利益,其中的泡沫规则是我们需要深入体会的。
我们的很多学者把腐败当作了一个重点,而且还特别强调一个重要的事例就是太子蒋经国上海打虎打到孔家人的时候就打不动了,以此来说明政府的腐败!但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央行也是归四大家族所有的,孔祥熙的资产更重要的是他的金融资本,如果货币崩溃则他损失巨大,投机攻击金融是得不偿失的,他根本没有囤积居奇投机攻击金融币值的需要,蒋经国所查到的大量物资实际上应当理解为银行的战略储备,有关人等不怀好意的让不懂经济金融的蒋公子做了傻事,在这里官僚资本的立场与官府是统一的,因此所谓的腐败说是不成立的,是蒋介石的政敌和反对派的政治需要。而面对以公有、没收伪产和货币兑换等等手段在自己的占领区征收了大量货币的反对派、敌对派等军阀,保住币值就等于给敌人输送物资的资敌行为,因此主动让货币贬值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在民怨沸腾的时候,所谓的打老虎更主要的目的是打击掌握被征收货币的敌对方的大量采购行为和平息民怨的表演。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同样的货币扩张政策却造成了经济奇迹和经济崩溃两个天壤之别的结果,我们的经济政策也是一样的,我们的一个政策出台的同时需要看到的我们的政策环境,我们的国际环境,我们的货币流动性是输出还是输入,还有我们的司法公平、公信力、社会保障、科技实力等等对于货币政策有绝对的影响,但是我们的经济金融问题分析思考时,对于这样的间接影响的重视是不足的,很多政策别的国家可以做,我们却做不得,南橘北枳的故事会真实的发生的。
关键字: 通胀 关键字: 通胀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文章录入:heji    责任编辑:heji
上一篇文章: 中俄联手“抛弃”美元 为滥印美元敲响警钟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1 楼【sdgm】 于 2010-11-27 13:50:45 评论说
好文章!
【也是可以令世界各国难以企及的,如果希特勒那时立即死去没有后来的世界大战,希特勒会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对这一句不敢苟同!
有道是“有仇不报非君子”!
2 楼【sdgm】 于 2010-11-27 14:09:22 评论说
首先就是在德国非常好的控制了有关渔利者的投机,在德国当时社会上的高利贷者和民间金融,从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就是由犹太人经营的,犹太人的投机还造成德国1921-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德国对于这些金融势力的打击残酷到了肉体消灭的程度。
==================================
感谢本人作者,解除了本人很久以来的一个困惑:希特勒何以“锄犹”?希特勒的“锄犹”政策何以深得德国人民拥护?
原因就在这里!
希特勒的“锄犹”,事实上就是“反腐”、就是打击“投机”!
只不过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本性认识比较深刻,深感唯利是图是犹太人的本性,教育不是万能的,要想使德国成功摆脱经济危机,就必须铁腕调控,而要使铁腕调控能够成功,就必须“锄犹”!
3 楼【番茄土豆】 于 2010-11-27 14:21:38 评论说
不错的文章。作者的观点很有启发。但是文字水平较差,表达不是很清晰。网络信息时代,没有人有时间去看长篇大论,要让人看下去,需要第一时间阐明你的观点,并且展示它的特异之处。这点上郎咸平教授是个好榜样。信息时代是很残酷的,你不能吸引眼球,并且在30秒内抓住人的注意力,就直接pass了。即使你的文章的内容价值百万,晦涉的名词、模糊的概念、逻辑松散的表达,都会把它变成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纸。学究式表达可能会在学校里帮你拿到学位,但完全不适合信息时代的传播。
俺的建议:
1、好好排下版。
2、列出目录。这主要是为了让读者一眼看清文章结构和要传递的信息。
3、最后用几句话提炼你的观点,要用醒目、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表达出来。这主要是让人在几天后还能想起你这篇文章说了什么。
4、如果要使用名词术语,请记住除了你没人知道那玩意是什么意思,你必须把它的含义展示在文章中,并且用最短的表达把它强调一下,比如什么是“泡沫规则”。你既然用了“规则”来形容了,最好把它用几句话定义一下。以便读者加深印象。
没有给人留下印象的信息,价值=0。
4 楼【马鸣心舒】 于 2010-11-27 14:56:32 评论说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5 楼【金戈铁马踏扶桑】 于 2010-11-27 17:13:43 评论说
写的不错!
6 楼【codename1052】 于 2010-11-27 17:19:32 评论说
把孔祥熙形容成不成功的政客实在是太抬举他了,宋家和孔家自己就是最大的投机家。从刚开始推行法币开始就利用投放货币的权力放高利贷谋利。抗战开始之后就开始疯狂的超量发行货币聚敛钱财,财政支出和收入之间数倍的差距全靠印钞票弥补(后来实在印不过来要美国爸爸印完空运),结果是日占区经济没崩溃国统区经济先崩溃了,关系战争命脉的钢铁企业倒闭大半,孔祥熙还煞有介事地奉劝钢铁厂的资本家去生产香烟,理由是可以赚钱。同时孔祥熙还维持着对美元的法定汇率贪污美国援助。可见超通货膨胀聚敛的国民财富根本就没有一点用在国家大事上的意思,完全被四大家族自己侵吞。拿孔祥熙比沙赫特真是太侮辱沙赫特了。
纳粹的经济政策本质是创造信用。古典的经济危机是典型的生产过剩,所以在那个时代创造信用和泡沫完全没什么关系,是生产力已经存在了,通过创造信用让过剩生产力有需求支撑。而且实际上纳粹已经算是比较保守了,大量创造信用的担保其实是没收犹太人的财产。
7 楼【wissenschaft】 于 2010-11-27 18:56:18 评论说
很同意3 楼【番茄土豆】的看法。
文章好,但还要抓住读者的心理,否则就容易湮灭一篇好文。
8 楼【令狐醉虾】 于 2010-11-27 19:41:56 评论说
不错的好文章。
9 楼【捍卫祖国】 于 2010-11-27 20:43:07 评论说
好文章!不仅向读者阐清了德国反犹太的原因,并独辟蹊径阐析比较了德国与解放前民国的货币政策及其背景环境,由而提出有力的好观点——任何时刻货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国内外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社保、司法等背景环境综合考虑。
共 9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旧文)
作者:贺水金    文章发于:中国经济史论坛    点击数: 1277 266    更新时间:2011-1-26              【字体:小大】
【复制本文】【下载本文】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一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天文数字(注:《简明金融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 页。),另外一次则发生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升为36,366 × 10[11]。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本文试就国民党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一分析。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
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和Parkin 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Laidler和Parkin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证诸国民党政府1945~1949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我们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 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 "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 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 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 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 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年8月, 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8月中旬,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泻,上海9 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万元, 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但是, 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 月上涨5倍。
步入1946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月物价指数为681,600, 较上年涨6.7倍;黄金每10两市价从731,374元涨到3,164,680元,上涨3.33 倍;美元从1,390元涨至7,600元,上涨4.47倍;大米每石从7,625 元涨至62,333元,上涨7.17倍。1947年物价涨势更猛,特别是2 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6次大涨风, 涨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00,比上年上涨13.76倍。至1948年, 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 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十分火暴,黑市物价上涨约3-10倍。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 甚至连锡箔、棺材也在抢购之列。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2/3~3/4;绸布店的呢绒存货被抢购一空,150万匹棉布只剩1/5。据估计, 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的总损失约值金圆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亿元。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风潮, "一天达27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济通讯》,1948年10月。)。强制执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月1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 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11月中旬,米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20元9 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关,上涨近100倍。其他各类物品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20多倍。11月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675%。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狂上涨的状态,4、5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月米价最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11]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 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 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二、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回顾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恶梦,值得深思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战后通货膨胀恶性到如此的程度呢?
(一)财政赤字巨大,完全由发行弥补。恶性通货膨胀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货币发行超量。印刷大量纸币,应付政府用款,这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源泉。问题在于政府明知饮鸩止渴,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关键是财政收支无法平衡,赤字巨大。财政赤字对南京政府来说是个老问题,自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但抗战以前物价稳定,税收在总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财政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向上海金融界发行公债筹集,虽然不宽裕,但还能应付。1936年发行统一公债,等于宣布南京政府第二次债信破产,自此开始,政府已无法通过发行公债筹措军政费用,弥补财政赤字。于是政府便更多地倾向于向国家银行垫款。为应付政府垫款,中央银行便不得不大量增发纸币。1946年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抗战后,随着内战的爆发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加剧,摧毁了国民党政府平衡财政的可能,赤字呈几何级数上涨。1947年以后,政府财政赤字几乎完全由发行钞票来弥补。见下表:
1946-1948年政府赤字、银行垫款和钞票增发
单位:百万元法币
年份     赤字    银行对政府垫款    钞票增发额
1946年   4,697,802    4,697,802     2,694,200
1947年   29,329,512   29,329,512     29,462,400
1948年1~7月 434,565,612   434,565,612    341, 573,700
资料来源: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第110页。
(二)决策失误。抗战胜利之初,南京政府拥有黄金600万盎司,美元9亿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 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救济物资和美军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1页。),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国民党政府的决策失误却丧失了这种机会。
第一,对中储券处置失当。1945年9月28日, 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这一兑换率的确定是极不合理的。当时的实际物价水平,上海仅比重庆高约50倍,与整个法币流通区域的物价相比,上海物价只高约35倍,可见,中储券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了,法币的购买力无形中增加了好几倍。于是后方头寸纷纷流往上海,其时重庆、昆明对申汇率每1000元高达1300元。后方游资涌向上海低价竞购物资,刺激一度下跌的物价又飞速上涨。政府还规定中储券限于4 个月内兑换完成,每人最多兑换5万元法币,在兑换期截止以前, 中储券仍准许在市上流通,因此持有低价伪币者在兑换期前也尽量套购货物,并把兑换限额外多余的伪币都用来抢购物资。不合理的兑换率、兑换期限过长及无根据的限额兑换等措施的出台,助长了抢购风的兴起,对战后上海乃至全国的物价很快由跌转升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二,对战时压抑的购买力在战后喷发掉以轻心。在漫长的战争年月,由于物资严重匮乏,人们的消费需求受到很大的压抑,随着胜利的到来,国际贸易的次第恢复,战时长期积累下来的消费需求,在战后得到了总爆发,旺盛的消费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对此南京政府因过高估计了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和社会总供给能力,从而在决策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决定,对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从而使通货膨胀更加漫无限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常态以前,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事实证明是极为有害的,将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第三,不合理的汇率、进出口政策。1946年3月4日南京正式开放外汇市场,把法币的对外汇率定为1∶2020美元, 中央银行奉命无限制买卖外汇。以当时国内的物价上涨程度来说,法币的对外价值是被严重高估了,加上巨额的延期购买构成的有效需求水平提高,外国货排山倒海般地涌入中国市场,出口因汇率高估,不敷成本,而处于完全停止状态,外汇有出无进,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外汇储备逐渐枯竭,外贸没能成为战胜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而在社会动荡背景下滋生的人们对外汇的偏好、资金外逃和外汇投机等,更加剧了国家外汇储备的消耗。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放弃维持固定汇率的政策,改为采用机动汇率。8月19 日将官价汇率提高到3350元,上涨约60%,市场汇率也立即从2500元升至3700元,引起整个物价波动。为了防止官价汇率低于市场汇率,利于吸收侨汇和出口结售汇,1947年8月设立平准基金。 但由于通货膨胀不断恶化,基金汇率频频提高,一方面直接刺激进出口物品价格提高,在比价效应的驱使下,一般物价水平也随之高涨,另一方面由于进口物资越来越少,国内物资供应更稀缺,更多的纸币追逐更少的商品,物价上涨更甚。因此汇率及进出口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成为促进物价飞涨的直接诱导因素。
(三)货币流通速率加快。从1945年底开始,上海的物价上涨指数大大高于通货发行量及其指数,以1937年6 月的发行指数和物价指数都为100,1945年12月发行指数为73,200,上海的物价指数为88,500, 物价指数是发行指数的1.21倍;1946年12月物价指数已是发行指数的2.16倍,1947年12月为3.56倍,1948年8月已增至10.47倍,1949年5月, 更是达到25.16倍(注:各年的发行指数、 物价指数见《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1957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 第49、47、95页。)。同时,物价的上涨速率也越来越高于通货发行的增加速率,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大加速,增加了社会有效货币供应的数量,加速了物价的飞涨。
抗日战争前,上海存款通货月流通速率为2 (注:《中央银行月报》,新二卷,第10期,1947年10月。),1947年上海商业行庄存款通货每月平均流通速度,1月最低为19.77,2月即跃升至24.63,5 月已高达36.6,即通货的月流通速率已超过每月金融机构的营业天数(当时上海银行的月营业日数为26天),12月最高为61.49;1948 年底存款通货的流通速度已高达每日3.88次,一笔活期存款一日之间四易其手,存款流速超过月营业日数原因在于上海商业行庄盛行"抵用"制度(支票当天抵用),即支票在未交换以前,就可以变成随意支用的存款,从而使通货流通速度大大增加。美国货币流通速度最高的一年是1929年,但纽约每月平均流通速度不过10.37(注:《中央银行月报》,新二卷,第 10期,1947年10月。)与美国相比, 上海的货币流通速度已高得可怕。
通货流通速度加快,促成物价上涨率几倍于通货量的增加率。物价上涨越快,存款不如存货的心理越发展,存款通货的流通速度就更快。而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社会有效货币供应更多,物价越发上涨,形成螺旋式推进,加速了货币制度及国民经济的崩溃。另外对通货膨胀的敏感度,心理预期等对通货流通速度的加快也有一定的影响。经抗战后期通货膨胀后,中国人民对通货膨胀已十分敏感,因此一旦物价由跌转升,人民马上会作出反映,重物轻币,尽最大可能变钱为物。而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物价大涨小回或有涨无跌,使人人对物价看涨,通货的流通速度也会因此变得更快。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诫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建立健全的财政经济政策,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如果弥补财政赤字完全建立在发行纸币的基础上,则必然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而恶性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非人力控制的力量,伴随着通货流通速率的加快,物价上涨的速度会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纸币发行速度,发行与物价赛跑,循环相因,最后,货币制度与国民经济必将一起走向崩溃。
宋鸿兵得罪少数金融精英,是良知的选择。
[ 小评小康小岗村 ] 于2011-06-22 09:40:51 上帖[ 发短信 ][ 表状 ]
刘仰:宋鸿兵开始得罪人了
《货币战争》刚出版的时候,我就听到不少人说,宋鸿兵在胡说,什么都不懂。当《货币战争》在市场上卖得风风火火时,批评者说,宋鸿兵此书是在误导中国年轻人。显然,民众的喜好与精英们认定的价值观不太相同。宋鸿兵先生在《货币战争》的有些观点我不太认同,所以我曾经就宋鸿兵《货币战争》中的个别观点同宋先生打过一个赌,现在还没到出结果的时候。然而,打赌并不代表我也认为宋鸿兵的书是在胡说。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战争”一次已成为术语,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也已出到第三本了。我觉得如今的宋鸿兵可能会面临一个危险的处境。如果说当初某些精英只想贬低宋鸿兵、淡化宋鸿兵、业余化宋鸿兵,那么,从《货币战争3》开始,宋鸿兵已经真正得罪某些人了。在把宋鸿兵描绘为无知胡说的同时,我彷佛听到有人在喊:大胆!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3》突出的地方之一是,他比较了当年国民党政府的货币政策与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华北解放区的货币政策。宋鸿兵得出的结论是,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由于将自己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因此失去了货币主动权,民国政府像清朝政府一样,没有守住金融高边疆,导致民国政府迅速垮掉。而红军当年之所以能在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最终战胜国民党,关键就在于共产党的金融政策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将货币主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成功捍卫了一个政权的金融高边疆。仅凭这一点,我想有人就会将宋鸿兵彻底定位了——宋鸿兵在某些人眼里,很显然属于政治不正确:跟美国紧密挂钩怎么能说成是国军失败的原因?如今多少人想挂靠美国还挂不上呢!甚至费尽心机地弄一个假文凭挂靠美国!
不仅如此,宋鸿兵还有更过分的。在描述共产党的金融干部时,宋鸿兵先是突出了他们大都没有专业的训练,更没有像国民党金融专家那样拥有美国名牌大学的真文凭,但是,宋鸿兵在书中说:当今中国所面对的一切货币、金融问题,当时的中共金融决策者都面对过,并且在实践中解决了。宋鸿兵由此得出结论说,共产党金融决策者的智慧甚至超过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必须指出的是,宋鸿兵在讲述这个结论时,并不是冷嘲热讽,而是真诚的。事实上,我对宋鸿兵的这个结论基本表示认同。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美利奴、爱美精认为,宋鸿兵又在胡说八道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再多“胡说八道”几句。
我曾经介绍过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这个制度简单说就是,粮食丰收的时候,政府加价收粮,保护农民的利益;粮食歉收的时候,政府低价卖粮,保证大多数人不受粮食涨价之苦。在严重灾害的时候,政府甚至免费开仓放粮。常平仓制度似乎只是一种粮食储备制度,实际上,常平仓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与货币、金融、社会稳定有关的物价制度。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很正确地指出,货币的最高原则是道德原则。这一原则在古代可能没那么明确,只是在纸币时代尤其清晰。当今天的人们说货币的生命在于“信用”时,实际上就是指道德原则:发放纸币的人或机构,是否坚持不坑害民众利益的原则?货币道德原则的确立,我认为是纸币诞生以后很长时间才清晰起来的。在货币的道德原则下,再来看金本位、银本位,实际上它们只是为了保证货币道德原则的外部强行限制。黄金、白银被称为“诚实的货币”,既突出了道德性,又等于是借助了自然界难以改变的力量,将任何可能违背货币道德原则的行为,加以强大的外部限制。然而,贵金属本位货币的问题在于,由于贵金属数量有限,随着财富总量的增加和商品交易的频繁,会造成贵金属货币数量不够用的情况,从而导致物价不稳定或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信用货币是有必要的。但是,摆脱了诚实的金银货币,信用货币如何能够保证诚实?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指出,共产党在苏区和解放区实行的货币政策,既不是金银本位,也不是外汇本位,而是“物价本位”,或者叫“物资本位”、“商品本位”。这个术语还可以探讨,但我认为,不管叫“物价本位”、“物资本位”、“商品本位”或者其他,共产党人在货币制度上的创新,实际上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古代常平仓制度只针对粮食,今天,如果把“常平仓”的范围扩大到几类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或者扩展到关系国民经济重大命脉的基础产品,那么,从“常平仓”制度扩展开的功能,完全可以看成是超越金银本位和摆脱金银本位的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货币形式,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商品本位”。它的意义在于:既能克服金银等“诚实货币”数量不够的难题,又能克服纯信用货币失去外部制约的难题。换句话说,“商品本位”货币基于最重要的几类基本商品,既能保证货币数量与商品总量的匹配,避免货币总量不足造成的物价波动,又能使货币数量获得外部硬性条件的制约,以保障货币的道德原则。这个道理实际上就蕴含在中国数千年行之有效的“常平仓”制度中。共产党当年的金融干部即便没在外国名牌大学拿过文凭,只要与中国的历史没有脱离关系,就很自然地能懂得这个道理。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古代比较简单的“常平仓”制度,发展成真正的“商品本位”货币,也许的确可以算作是一种伟大的金融创新。如果中国人能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将其完善,我认为,这很可能是未来中国人在金融领域对人类最大的造福。但要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制度,还需要充分的设计和各种制度,在这里不多展开。我还想指出的是,中国人从来不缺道德原则。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古代的“天下为公”和现代的“为人民服务”是最高道德原则的体现,加之“商品本位”的实际商品数量的制约,这个摆脱金银本位的货币制度,有可能超越不靠谱的纯粹信用货币,成为未来全世界货币制度的新形式。对于国民党来说,虽然孙中山借用古人的话,提出“天下为公”,但国民党事实上并没有做到。国民党过于偏向精英,尤其是依附于洋人的精英,因此,既丧失了货币主权,又丧失了道德原则,最终只能失败。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既缺乏世俗的道德原则,也缺乏“商品本位”的历史经验。连美国的粮食储备制度,也只是近代才向中国古人学的,时间还不超过一个世纪,中国人完全有理由骄傲。
客观地说,宋鸿兵在这个问题将共产党的金融政策制定者誉为超过诺贝尔奖的大师,可能还不算很得罪人,最多被某些人骂成无知、马屁、五毛、脑残之类。但是,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强调的另一个问题,我认为一定会得罪不少人。宋鸿兵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国民党,最重要的一点是,共产党在货币制度上坚决捍卫了独立自主,坚决捍卫了货币主权,坚定地守住了金融的高边疆。而国民党的货币金融政策,几乎完全依靠来自美国名牌大学的海龟,并且由美国人参与制定。与美元汇率挂钩,使得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丧失了独立自主。一群民国的美利奴在傍着美国的同时,既维护了美国的利益,也得到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唯独伤害了中国民众的利益。
我们通过宋鸿兵对当年国民党货币政策的介绍就会发现,当今中国的货币政策,正日益走向当年国民党的政策。因此,就算宋鸿兵没有把矛头明确指向当今中国的货币金融政策,人们只要稍稍联想一下就会看到,当今中国的金融高边疆也处于即将全面失守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当今中国又把自己与美国绑在了一起,以至于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本该主动的权利。因此,如果当今中国在金融制度上要继续与美国结为孪生兄弟,宋鸿兵的观点就一定会被抛弃。如果未来中国的金融政策,按照宋鸿兵的设想,回到共产党当初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可以想象,当今很多已经与美国连为一体或者勾搭上手的金融界精英们,将遭受重大的个人损失,因为他们会被中国和美国同时抛弃。而宋鸿兵通过共产党的成功和国民党的失败这样鲜明的历史事实,指出中国货币金融政策未来的方向,即便现实政策还没有开始转向,已经让很多人不快,甚至视其为仇寇了。用王朔的话说,宋鸿兵已经深刻地得罪了不少当今的金融精英。但我认为,如果不得罪那些美利奴精英,就必将得罪广大的中国民众。因此,得罪少数精英,是良知的选择。
   回复关系:   (跟贴总数:6)
宋鸿兵得罪少数金融精英,是良知的选择。    [小评小康小岗村 2011-06-22 09:40:51 ] 3309字 [ 0/288/6 ]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由于将自己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因此失去了货币主动权,民国政府像清朝政府一样,没有守住金融高边疆,导致民国政府迅速垮掉。    [ 211.141.241 2011-06-22 11:05:34 ] 68字 [ 0/0/0 ]战胜国民党,关键就在于共产党的金融政策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将货币主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成功捍卫了一个政权的金融高边疆。    [ 211.141.241 2011-06-22 11:04:14 ] 60字 [ 0/0/0 ]宋鸿宾很可能是受外资企业出口雇佣的,宋鸿宾是在为他们说话。    [s逆向思维 2011-06-22 10:42:03 ] 29字 [ 0/3/1 ]宋鸿宾是谁?你表弟?    [小评小康小岗村 2011-06-22 11:13:35 ] 10字 [ 0/1/0 ]
中国开放金融市场,至今也没有获得西方国家承认所谓的"市场经济”,除了新西兰以外。上了全球化大当受大骗了。    [ 58.248.97 2011-06-22 10:28:11 ] 52字 [ 0/0/0 ]有关国家民族的未来 -----    [小评小康小岗村 2011-06-22 10:02:09 ] 15字 [ 0/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