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作品拍卖视频:钾营养诊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26:20
缺素症状

各种作物的缺钾症状大同小异,其最初症状都是老叶尖及两缘发黄,以后黄化向叶内侧脉间扩展,进而叶源变褐色、干枯、黄变部与正常部分界线比较清楚。水稻缺钾叶片散长大量赤褐色斑点,焦尖,由下而上扩展,严重时,稻面发红如火烧状。大麦缺钾下叶叶尖,叶缘黄化,逐渐枯焦;有的品种叶面出现水浸状斑点,以后枯白,病斑近似矩形,称“白斑型”缺钾症。玉米叶尖和叶缘黄化,焦灼明显,有时因节间显著缩短,叶片长宽变化不大,致比例失调,导致株型异常。棉花缺钾叶片脉间不绿发黄,主、侧脉及其两侧残留绿色,形成黄斑花叶,状如“虎皮斑纹”。后期叶源焦枯,坏死,呈残破缺刻状,提早落叶。油菜缺钾,苗期叶缘出现灰白色小斑,开春后叶缘及脉间开始失去绿色,出现黄色斑块或白色干枯组织,叶缘呈烧灼状,茎秆壁薄而脆,遇风雨易折断,着荚稀少,角国发育不良。大豆缺钾,下位叶边缘及脉间失绿变黄,残留绿色区类似鱼骨状,后期老叶呈青铜色皱缩不平,边缘反卷。叶菜类作物一般在生育后期老叶外圈呈现黄白色斑,并连扩大后,干枯脱落。黄瓜缺钾果实发育不良,常呈头大缔细的棒槌形。番茄果实着色不匀,肩部常色不褪,称“绿背病”。苹果缺钾严重时,几乎整株叶片呈明显的红褐色,卷曲干枯,焦灼感显著。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供钾力低的土壤,质地较粗的河流冲积母质发育的土地,河谷丘陵地带的红砂岩,第四纪黏土及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南方的砖红壤及赤红壤等。

(2)地下水位高,土层坚实,以及过度干旱的土壤,阻碍根的发育,减少对钾的吸收。

(3)偏施氮肥,破坏植株体内氮、钾平衡,诱发缺钾。

(4)少施或不施有机肥的土壤。

(5)前作种植需钾量高的作物,如红麻、花椰菜、甘蓝菜等,长期连续种植时更是如此。

(6)还原性强的水稻田,抑制水稻根的呼吸,妨碍水稻对钾的吸收。

(7)种植对缺钾敏感作物,常见易缺钾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大豆、甘蓝、花椰菜、马铃薯、甘薯、甜菜、番茄、桃、桑等。

 

(三)诊断方式

1、形态诊断 外部症状如上。典型症状是下位叶叶尖黄化褐变。

2、植株分析诊断 植株全钾量,可以判断作物的钾素营养状况,大多数作物叶片钾的缺乏临界范围为0.7%~1.5%,但因作物不同而有差异,水稻(抽穗期植株)为0.8%~1.1%;玉米(抽穗期轴下第一叶)为0.4%~1.3%;棉花(苗、蕾期功能叶)0.4%~0.6%;小麦(抽穗前上部叶)0.5%~1.5%;大豆(苗期地上部)及烟草(下部成熟叶片)0.3%~0.5%;番茄(花期下部叶)0.3%~1.0%;柑橘(叶龄6~7月的叶片)<0.6%;苹果(叶龄3~4月的定形叶片)<0.7%。植株缺钾还受叶片含N率影响,不少研究者认为以K/N值为指标,比单纯K指标有更好的诊断性,如油菜(出荚时叶片) K/N临界值为0.25~0.30,水稻(幼穗分化以后叶片)K/N临界值为0.5。田间诊断时,通常以形态诊断结合组织素测较为方便。

常有的组织钾素测法有:

(1)亚硝酸钴钠比虫法。作物组织中的钾与亚硝酸钴钠作用生成黄色沉淀,根据黄色沉淀的多少作出判断。

(2)六硝酸二苯胺试纸法。六硝基二苯胺与钾作用生成橘红色络合物,以不同浓度六硝基二苯胺制成试纸,根据显色与否判断钾营养状况。

此外,诊断玉米缺钾时,还可采用硫氰化钾法,因缺钾时Fe在茎节部积累,将硫氰化钾(10%)盐酸溶液直接涂抹于玉米剖开的茎秆节部,如 呈鲜明紫红色,则表面极度缺钾。

3.土壤诊断 土壤全钾含量只代表土壤供钾潜力,一般不作为诊断指标。土壤交换性

钾和缓效(酸溶性)钾含量可说明土壤供钾水平。两者结合则更好,一般以土壤交换性钾(摩尔/升NH4OAc浸提)<50毫克/千克、缓效钾(1摩尔/升HNO3浸提)<200毫克/千克为缺乏,交换性钾>100毫克/千克、缓效钾>500毫克/千克为丰富,有单一代换性钾作为诊断指标,水稻及一般旱作物如棉花、玉米等缺钾的临界范围为60~70毫克/千克,<40~50毫克/千克时为严重缺钾。